- 相关推荐
动漫与儿童游戏有何关系
看动漫与玩游戏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娱乐消遣活动,客观上都具有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漫与儿童游戏有何关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漫与儿童游戏有何关系1
儿童自发性表演游戏中的角色装扮大都源自动漫作品。虽然目前幼儿园大都设有表演活动区,但儿童开展的主要是歌舞表演类活动而非表演游戏。动漫、绘本与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儿童表演游戏的开展,但必须把握好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一、动漫的游戏功能
不知从何时开始,文化出版界流行将“图画书”称为“绘本”,将“动画”称为“动漫”了。这或许与外来文化有关,因为这些年来进口的动画片和进口的图画书比比皆是。但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两个新名词。“绘本”虽然和“图画书”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更简练了,而“动漫”的内涵则比“动画”丰富得多。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结合,动画中揉进了漫画幽默、诙谐的元素,促使动漫的娱乐功能更加凸现。
儿童天生爱看动画片,就如他们天性喜欢游戏一样。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进入他们视野的整个世界就是一幅图画。如果说婴儿有视觉偏爱的话,那么这幅世界图画中动态的那部分是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当婴儿还不能支配自己的肢体去与外界做更多交流的时候,他们首先是以欣赏外部世界为乐的。他们爱看马路上移动的汽车,爱看人们的举手投足,电视屏幕上跳跃而变换的画面更是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待年纪稍长,他们便会主动要求看电视。许多好动的儿童一坐到荧屏前,就会长时间安静下来,因为电视能告诉他们很多新奇的东西,能大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儿童不理解现实中的成人世界,也不理解电视里的成人世界,只有那些动画形象才使他们觉得好玩,动画形象简短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与他们的心理世界非常契合。因此,当成人限制儿童看动画片时,他们通常会拼命抗争,大声嚷嚷,因为这是他们的娱乐。
娱乐正是游戏的本体功能,而游戏的通俗表达就是“玩”。当我们说某个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是指他在进行除了正儿八经地“学习”以外的任何自发性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看动漫了。在这里把动漫与游戏相提并论,正是因为动漫与游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是它们都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二是都有在娱乐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动手动脑获得感知经验和操作技能,在看动漫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想象吸纳各种知识和信息,这种获得和吸纳尽管是无意的,但客观上却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把看动漫和玩游戏相比较的话,年龄越小的儿童还是更愿意选择玩游戏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幼儿童身体里充盈的内在能量,必须通过释放才能得以再生,即儿童是好动不好静的: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游戏,看动漫只是一种接受性游戏,即动漫故事的情节是不以儿童的意愿为转移的,儿童只能看,不能与之互动,其参与的自主性不如玩游戏那么随心所欲。但之所以在成人限制儿童看动画片时儿童会抗争,往往是因为儿童缺少玩伴和其他有趣的消遣所致。因此,儿童喜欢动漫是一回事,而沉迷于电视则是另一回事了。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儿童喜欢看动漫。成人限制儿童看动漫;动漫具有娱乐和发展的功能,但若不加限制,则有损伤视力和削弱社会交往能力的负效应。其实,如果成人能够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的其他游戏需求得以满足(包括游戏空间、游戏时间、游戏玩伴、游戏材料),那儿童看动漫的时间将会是有限的,因为看动漫只是游戏的一种。但是如果让儿童以孤独地消磨时光或者以成人所谓的正经学习去取代看动漫的娱乐,那只会强化儿童对电视荧屏的眷恋。
二、动漫与幼儿园表演游戏
在儿童游戏的分类中,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它们虽然都是角色装扮行为,但是装扮内容的来源是不同的,角色游戏的装扮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表演游戏的装扮内容来源于文学作品。游戏则体现了儿童装扮行为的自发性,即装扮什么角色、角色的语言和动作等都出自儿童自己对生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对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的反映。
目前虽然许多幼儿园设立了表演游戏活动区,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儿童大多是在活动区进行歌舞表演类活动,表演的大都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会的歌曲和舞蹈,很少有剧情式的角色装扮。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表演游戏内涵的界定,表演游戏是儿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目前许多幼儿园往往把歌舞表演活动当作表演游戏,这实际上是对表演游戏概念的一种误解。因此可以说,当前幼儿园表演游戏活动区开展的大多为音乐游戏,如果有类似演员、观众、卖票等角色出现的话,也只能算是角色游戏,而非表演游戏。原因在于儿童的自发行为往往源于自己的经验和环境的诱导,教师在表演游戏活动区投放的大多是歌舞服饰、节奏器乐、音乐磁带等材料,这必然诱发的是儿童的歌舞表演行为。于是,我们只能在表演游戏活动区之外看到儿童进行某些嬉戏性的表演游戏了,比如儿童假装奥特曼,假装灰太狼,假装孙悟空,散在性地模仿这些角色的言行,而这些角色的语言和动作主要源于儿童看过的动画片,道具也大多是一些替代品。
我认为,表演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是歌舞表演类活动绝对不能取代的,对儿童文学理解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启蒙等都大有益处。如何才能促使教师重视表演游戏的重要性,引导儿童从嬉戏性的`表演游戏进入相对结构化的表演游戏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游戏是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是一种通过模仿创造性地再现已有经验的过程。可见,任何游戏都需要儿童具备丰富的先前经验,角色游戏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演游戏则需要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生活经验是儿童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儿童模仿的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感兴趣的生活事件。而要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装扮行为,则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事件情节加以体验。如果仅仅听一个故事,看一本图画书,儿童未必能将其转化为表演游戏。要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表演游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儿童能明确区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将作品中的角色区分开来,以使儿童容易模仿。(2)儿童对文学作品很熟悉。越是儿童熟悉的故事情节,越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对某个作品进行重复性感知,而儿童确实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听、一遍遍看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需要一定的道具支持。如果有与儿童熟悉的文学作品相应的形象材料呈现在眼前的话,那会很容易诱发儿童产生与该作品相关的装扮行为。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那些适宜开展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相应的形象道具。就这三点来说,动漫是最有助于儿童为表演游戏作先前经验准备的。这是因为动漫通常有鲜明的角色形象,有动态的角色语言和动作,便于儿童模仿;可以反复播放,便于儿童重复感知,熟悉作品;由于其形象和情景的直观性,便于教师根据表演游戏的需要制作简单的道具或提供替代物。
三、动漫、绘本、游戏三者结合的发展强化效应
在大力倡导早期阅读的背景下,近年来幼儿园掀起了绘本教学的热潮。本文不想论及绘本教学与早期阅读的关系,而想讨论绘本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众所周知,绘本教学过程是对绘本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这里的理解是对图画形象的解读,通过这一解读过程可以使绘本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事件情景在儿童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这正是儿童开展表演游戏的最好素材。在此特别想指出的是,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对绘本作品的重复感知有重大价值,但绘本教学往往很难做到在较长时间里对作品进行重复性解读,导致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绘本作品很快就被儿童淡忘了。幸好,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儿童表演绘本作品,这种故事表演形式能使儿童重复感知作品,也便于儿童自发生成表演游戏。从绘本讲述到绘本故事表演再到表演游戏,这一过程将大大有助于儿童理解绘本作品,接受作品中传递的知识信息,从而起到强化教学效果、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事实是,儿童自发的嬉戏性表演游戏大都源于动漫作品,而源于绘本或源于绘本教学中的故事表演的并不多见。这也许是因为绘本的静态形象难以模仿,也许是因为绘本教学活动很少运用故事表演的形式,或者是教学中由教师直接指导的故事表演往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儿童扮演的角色、说的台词、表现的动作都是由教师一手导演的,儿童对此并不感兴趣。男一方面,源自动漫作品的儿童自发性表演游戏的水平也不高,只是停留在一种没有脚本框架的嬉戏性装扮行为上。这也许是因为动漫制作者追求的是长篇大剧。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结局的连续剧无法提供短小的情节结构供儿童重复欣赏,以至于儿童无法进行相对完整的剧本式模仿,只能抽取其中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嬉戏性装扮,比如学着灰太狼的语调大喊“我一定会回来的”,学着奥特曼的动作打打闹闹等。
问题很清楚,现在的动漫故事与绘本故事往往是分离的,动漫的长篇巨制无法为儿童提供短小的相对结构性的重复感知,而单册绘本虽然结构短小,容易重复,但难觅动漫形式,静态的画面也无法让其形象鲜活起来,以致儿童难以通过模仿进行装扮。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动漫是儿童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那么让儿童用绘本和动漫对同一作品进行重复展现应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然动漫形象便于模仿,那么让表演游戏重复动漫作品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幼儿教育就应该使用这种具有娱乐性质的重复性手段。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绘本、动漫与游戏三者结合起来,即相同内容的绘本讲述、动漫欣赏、表演游戏同步开展,也就是将绘本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同一作品既能让儿童通过绘本的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又能让儿童通过反复观赏动漫加以体验,以便儿童在熟悉故事情节和角色语言动作的基础上,自发地开展有简单脚本结构的表演游戏。我相信,儿童通过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学习强化效应是任何单一形式的加倍学习所不能比的,这就如营养互补原理一样。
同时,三者结合不仅会强化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效应,而且会强化绘本与动漫的娱乐功能,因为绘本与动漫同时呈现,可以大大降低教师对绘本作品的教学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讲述绘本故事,然后让儿童自己看绘本,再看相同故事的动漫,就足够了。不要小看儿童的学习能力,以为不对绘本进行目标性的教学,儿童就无法获得绘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可以发现绘本作品的价值,只是每个儿童从作品中获得的并不完全相同而已,正如成人在欣赏作品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情绪体验一样。如果过早地将成人想让儿童知道的东西告诉儿童,有时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动漫的直观性可以增强儿童对绘本的理解,而游戏的需要则会激发儿童重复阅读与重复观赏的兴趣,表演游戏又将进一步加深儿童对文学作品的领会,这种重复的感知和表现能不断激发儿童的想象性理解。事实上,很多成人的发现能力远远不如儿童,感受世界魅力的能力也不如儿童,因为成人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反而不能以更强的直觉去发现那些最新鲜、最有趣的东西,因此世界在成人眼里远不如在儿童的眼中那样生动鲜活。㈨儿童凭借直觉所进行的自发的无意性学习,正是以一种兴趣使然的娱乐行为表现出来的,他们喜欢反复看图画书,喜欢反复看动画片,从重复中发现,从重复中获得,并通过重复表演来反映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可见,文学作品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所要求的语言理解和审美表达能力等,通过绘本、动漫、游戏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儿童获得。当然,这需要儿童文学作家、动漫制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创作或选择适宜的作品,把它转化为绘本和动漫,并提供相应的道具,进而促使儿童自发生成表演游戏。
四、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矛盾统一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界和教育界都试图用产业的形式和手段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市场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地。目前玩具界、出版界、动漫界都在教育市场寻找契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婴童教育市场。于是,出现了文化界与教育界的三种联手方式:一是为现有的文化产品提供教育包装,即让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文化产品进行教育解释;二是为现有的文化产品提供教育附加值,即让教育工作者把文化产品转化为课程资源,比如把绘本转化为绘本教案,把一般的玩具转化为教具;三是合作开发,即根据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育设计思路,由文化产业界来开发产品。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手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除去要杜绝昧着教育良知来赢利的商业行为外,从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而言,笔者还另有一丝隐忧,那就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本身就存在于幼儿教育的现实中,即一方面倡导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另一方面又在将游戏异化为功利性活动。游戏一旦成为教育者手中的工具,其娱乐性往往就大大降低了。当玩具变成教具的时候,当绘本成为绘本教学资源的时候,当动画片变成教学片的时候,教师找到了“教”的素材,而儿童却失去了“玩”的乐趣。从幼儿园出现的大量虚假游戏,从儿童把“游戏”与“玩”区分开,都证明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儿童会问教师:“游戏结束了,我们可以玩了吗?”可见,教师说的“游戏”,并不是儿童认为的游戏,因为教师的游戏中有对儿童太明显的控制,有所有儿童都必须达成的外显目标,儿童不能体验到游戏那种自主自控的乐趣。然而,这些控制要求和外显目标正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所追求的,也正在成为产品转化时的追求。
如果要深究造成这一矛盾的文化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游戏和学习是对立的,如果说游戏是有价值的,那必须成为教育的载体,即“寓教于乐”。这意味着不能白玩游戏,而是一定要实现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以体现游戏的价值。动漫也好,绘本也好,本来是娱乐儿童的,在娱乐中原本就会有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只是不同的儿童所获得的发展不同而已。但“寓教于乐”却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原本隐含在动漫和绘本中的发展可能性外化为教育目标,让一批儿童在同一个时间里实现同一个目标。殊不知,当把内在发展价值变成外在要求的时候。就“寓教而不乐”了。而许多西方教育理论强调的则是“寓学于乐”。是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即将学习的信息蕴含在娱乐之中,至于儿童从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则允许儿童之间各有不同,因为这是娱乐活动,所以教师不强求统一。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养不教,父之过”之类来明确家长的责任,“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传统看法决定了成人是儿童的榜样,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化,于是成人教化必然大大重于儿童的娱乐了。而西方的谚语却是“儿童为成人之父”,认为每一个成人都是由自己的童年成长过程所促成的,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成人身上的很多习惯与特征都是由童年时期孕育的。所以说,不能小看儿童,要想促进儿童发展。必须从儿童那里获得成长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自发自主的内在生长应当被重视。儿童自主作用于动漫、绘本所产生的效应,不仅是自娱自乐,而且是自我教育。
必须说明,我并不否认有目的的绘本教学活动,否认的是将本该是娱乐的活动全部演绎为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而使儿童丧失了娱乐中自然发展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倡导“游戏即学习”的现代教学观,在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是创作有趣的童话故事,将学习信息隐含在绘本故事和动漫故事中,因为故事是儿童重要的娱乐资源,而故事中的学习信息是通过兴趣所激发的反复阅读实现的,而不是说教达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改进对儿童行为的解读方式,善于发现儿童在娱乐中的学习,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动漫与儿童游戏有何关系2
非常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探讨动漫与儿童教育的关系,说起来感到非常惭愧,从事这么多年的儿童教育,却对动漫很少进行研究,这一次正好给了一个平台,也给了一个机会,组委会组织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挑战,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动漫与儿童游戏的关系。那么,迫使我不得不去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起步,扩大了教育研究理念的范畴,可以更多地去探讨儿童教育和动漫的关系。
大会给我的题目是“动漫与儿童游戏的关系”。“关系”两字我拿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专门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像从概念上讲很难,总觉得几句话就可以解决。所以,我就把它变成了一个小标题“动漫与游戏的关系”。那么,我在这里就是和大家漫谈了,想到什么就谈什么,说关系的话几句话就说完了。
一、动漫和游戏的关系
我在想,动漫和游戏是什么关系呢?我是这样想的。游戏是一种娱乐,看动画片,看动漫也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从娱乐的意义上来讲,本身它就是游戏,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说它是密切相关的呢?游戏是什么呢?游戏的本质就是自由,是体验自由的。自由实际上表现在这个活动完全是儿童自发、自主的这样一种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完全是自己想玩什么,怎么玩,有选择的很大自由度,而且是由儿童主宰的,它完全是自由的。
如果说动漫与游戏略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自发而不自主,我这里说的“不自主”指的是儿童在看动漫的时候,动漫已经设计好了,或者是动画片、故事已经设计好了,是让儿童来接受。但是,儿童愿不愿意看?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是自发的,他可能不喜欢看就不看。但是,如果他选择了看,那就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所以,这一类活动如果归纳到游戏中的话,称为自发游戏。当然,它和接受性学习是不一样的。接受性游戏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前者是主动接受,后者是被动接受,这是我的理解。
上午,欧阳老师、王老师都讲到了动画的接受性问题。也就是说,儿童在接受的时候,只要他选择了看,他是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去看的,他们天生就爱看,在看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接受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而接受性学习,可能是我们要有意识地让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东西。但是,看动画片只要他愿意看,是他自己选择主动接受的,而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接受的。
比如心理游戏,孩子在装扮医生的时候,他把医生想象成什么样子,他玩游戏的行为就是他想象的医生行为。“你发烧了?100度,40度”。他拿一个矫正器去看孩子的脚是不是有毛病,拿听诊器去听一听”。
说到动漫就要说到游戏的价值,儿童游戏有三种功能:一是愉悦功能;二是发展功能;三是教育功能。这是在教材中可以学到的。
愉悦功能表现在哪里?不言而喻,游戏可以让人放松,他在学习、工作紧张之后,通过游戏来放松自己;他在闲暇的时候,没有事情干的事情,不至于无所事事,可以起到一个消遣的作用。
对于儿童来讲还有补偿功能和宣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在现实当中不能实现的很多愿望,他的意愿,他可以在游戏当中象征性的实现,它就起到了一个补偿作用。宣泄作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等等,都可以通过游戏进行宣泄,作为幼儿工作者都理解这一点,我们知道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是主宰整个游戏过程的,他是主动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他是被动接受的,在游戏中却是一个主宰者。
发展功能表现在哪里?儿童的游戏行为有两种行为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孩子特别爱重复,这种重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一种自发行为,你去看,一本书孩子可以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看过了一遍还要再看,他们就喜欢重复。重复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自发练习。也就是说,当孩子获得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产生一种新行为的时候,他会自发地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去巩固,孩子刚刚会走的时候,他不会要大人抱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当他完全会走了,爸爸妈妈抱,他累了。但是,当他走到台阶的时候,他又下来在台阶上爬上爬下。所以,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巩固原来的发展。孩子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要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个故事,听过了还要听,只要他需要重复的时候,这种重复对他就有发展,有价值。当然,在重复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不断地重复能够充实孩子的发展。现在,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常常是跳跃式的,没有让孩子充实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第二种常见的行为是孩子的尝试性行为,当他的一种行为不再重复的时候,他常常会试一试,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的,搭一个积木,搭完了就推倒,搭完了又推倒,当他会玩滑梯的时候,他就会换一种方法来滑,这就是孩子在小动作中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总是在略高于原有水平的`点上进行尝试。所以,孩子的尝试性行为也非常多,这种尝试性行为就是孩子潜意识的自我发展功能。
教育功能表现在哪里呢?游戏有愉悦功能发展功能,这就使得我们想游戏是有教育功能呢?比如,游戏有愉悦的功能,很多教育内容在游戏中可以找到对应,这就有了教育方法上的契机。儿童游戏的愉悦功能是本体功能,孩子游戏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为了发展,它是为了开心、好玩儿、愉快。所以,你问他为什么要玩滑梯啊?他不会说,我要小肌肉,我要手脚协调,我要大肌肉等等,他们说的只是开心,好玩儿,这就是孩子游戏的本体功能。
而发展功能是客观的,你只要让他玩,客观上就会刺激他的本体功能。所有的孩子从出生开始,进不进幼儿园,只要在玩,都是在发展,就是没有幼儿园,孩子们在一起玩,也会发展他的交往能力,也会发展他的语言,发展他的动作,他只要有这方面的游戏机会,有粗大动作的机会,经常在野外玩的孩子,动作性能就发展得很好,经常在室内玩精细游戏的孩子,精细功能就会发展得好。
而教育功能是我们附加给它的,要让它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这种附加往往会加出一些问题来。但是,往往也会附加于孩子。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看第一遍和看第十遍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他在重复看,他们在看故事,看书的时候也不一样。
儿童游戏这么好,有促进孩子发展的效应,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要他们让孩子玩,他们还是会认为玩是浪费时间,家长还是不能理解,我就看不到他的发展。但是,你教他就看到他发展了,你教他写字、认字,就看到了他的发展。所以,家长认为游戏还是浪费时间了,你直接给我教吧。
所以,很多的家长就和幼儿园说。现在,你们的理念都是让孩子玩,好像比以前退步了,都在玩,也不教了,还是要教他们认字,教他们数学什么的,家长要他们教。幼儿园的老师也没办法,家长要他们教,没有办法。为什么呢?游戏和直接教学相比是有区别的。游戏的发展是未来效应,而非即时效应。
我们教孩子多少字,他就认识多少字,教孩子多少个英语单词,他就会多少个英语单词,你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当然,我们不去讨论他以什么代价去换取,但实际就是这样的。可是,游戏教会了孩子的实际技能,能教会孩子变得聪明和智慧,游戏的效应是累积效应,不是马上看到成果的。你们去看,会玩的孩子很聪明,这是游戏带给他的。因为,游戏有两个特征,一是它追求过程大于结果,他可以变换着花样达到同一种结果,不断地变换花样来玩,不断地追求这样一个过程,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灵活。
二是游戏中有大量的转换、替代。以前有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在幼儿园的过程中孩子的裤腰带掉了,女孩子就提了一天的裤子,妈妈接他的时候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同样有一个孩子鞋子的鞋帮掉了,他就用铁丝把鞋帮绑起来,这个孩子很皮的。可那个女孩子整天就是学钢琴,学这学那,而那个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知道了铁丝能够弯曲,铁丝能够绑东西啊,这个孩子的后效应就很强,一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游戏具有不确定性,教学都是把东西告诉孩子,孩子懂了,但游戏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上海的南西幼儿园,他们那里出来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三四年级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来什么效应,但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奥数就很好,他们的孩子后效应很好。会玩的孩子有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一旦学习理性知识的时候,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但是,你让一个没学过的孩子与一个学过的孩子比,当然一开始是比不了的。但是,游戏有很强的后效应。
我认为学前期有两种游戏会对学龄期的孩子产生后效应。一种是结构游戏,如搭积木;二种是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和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仔细观察过,孩子在一起搭积木的时候,要搭一两层楼,要搭楼梯,要架空,搭楼梯的时候,第一格放一块长的积木,第二格要放两块,第三格要放三块,第四格要放四块,放完之后数一数就知道要放多少块了,数学也就懂了。所以,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积木是按不等比例切割的,它的切割方式是有道理的。
象征性游戏有两类,一类是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二类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园的老师都很熟,这两类游戏都是装扮行为,只不过一个是扮演现实生活当中的角色,比如当医生、病人,开客车的司机、乘客等等,另一个是作品当中的,实际上它的情节复杂性是体现孩子的发展水平的。你看小班烧饭、喂娃娃都是情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他可以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看完病要去乘车等等,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这些游戏都有一个脚本,而儿童游戏中的脚本就是用行为和动作来体现的,而且这个脚本会越来越复杂,它是边行动,边构思。
那么,脚本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一个就是角色游戏中的现实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生活经历。现在,我们玩幼儿园,玩飞机很好玩,为了和角色接近,结果让他变成了成人导演,但是那个孩子觉得不好玩,他没有经历啊。孩子的游戏是他选择的,他会选择他能够理解的,比较感兴趣的拿来玩,而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完全按照现实生活来指导孩子的游戏,那就又变成老师在导演、干预孩子的游戏了。孩子玩这个游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玩,那才是孩子自己的真实程度。
表演性游戏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故事、绘本、动画都是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我在这里一会儿用动漫,一会儿用动画,我没有很好地区别动画和动漫的关系。一开始我想,如果没有让我去讲动漫与游戏的关系之前,我是不会去想这个事情的。但是,出了这个题目以后,我就想以前叫动画片,为什么现在叫动漫了?我想,以前有一个老工人说过,以前叫汽水,怎么现在变成雪碧了?我们的橘子水怎么就变成芬达了?后来,我一直在想,童话书现在变成了绘本,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动画片变成了动漫,我这样一想,动画片和动漫确实不一样。但是,绘本和童话书我是一直没有理解的。动画加上了漫画的元素,更具有娱乐性,称之为动漫。因为,漫画特别讲究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一种讽刺、幽默在这个里面,很容易让人家发笑,娱乐性更强了。所以,我在这里用动画和动漫是乱跳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所以,从文学作品来讲,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所以,象征性游戏的意义和价值,它的后效应在哪里呢?孩子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充满着隐喻,他们自己构思脚本,时空物的转换,游戏当中故事情节不断的复杂化。小班表演的角色游戏,到中班的表演角色游戏,到大班的表演角色游戏,他们自发的游戏也在不断地复杂化,故事情节在不断地复杂化,就表明儿童的叙事能力,对生活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表明这个表演游戏对儿童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表演才能的熏陶有其特殊的意义。
【动漫与儿童游戏有何关系】相关文章:
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有何关系03-30
小议互联网游戏与动漫IP的关系03-06
自然地理与影视制作有何关系03-29
儿童益智游戏有哪些03-15
游戏动漫的简介03-18
花篮插花有何特点03-22
儿童常玩的电子游戏有哪些11-19
室内儿童乐园的游戏有哪些种类06-24
练习踏板操有何好处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