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
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剧变,因而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性的探讨;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等接受了这种观点后,再加入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点,并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1998年一向推崇作业成本法制的英国教授罗宾・库珀也提出了以作业成本法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日本学者甚至已经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
对于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不同学者的解释略有不同。在桑克和维加・哥维达列杰所著《战略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新工具》一书中的描述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工具,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书中还强调了引入价值链概念、利润差异分析和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的重要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罗宾・库珀和斯拉莫得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战略地位的目的。
在我国,夏宽云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陈轲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描述为: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阔空间,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发展,而不是否定,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转变。其次,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匹配的;最后,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企业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的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极其关联企业的企业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为战略管理服务。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外向性。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的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仅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寻找降低成本,因而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竞争性。战略成本管理一改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帮助企业确立竞争战略,并采取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配合的成本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在日益变化多端的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战胜对手。战略成本管理观点认为,如果不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则无论是成本标准的制定,还是成本降低的.措施;无论是成本目标的考核,还是成本业绩的评价,都会迷失方向。
(三)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超越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分析较长时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争取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例如,制造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观念,企业雇佣工龄相对较长,技术熟练程度较高的员工以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雇佣相对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员工,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而传统成本管理只是立足短期成本管理,未考虑长远的降低成本。
(四)全面性。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包括整个价值链,不仅包括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也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不仅要对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还应对产品的开发、研究、试制、设计以及售后服务进行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应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盈利。
(五)动态性。由于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成本管理系统必须能够适应特定阶段的战略管理要求,并且能及时做出调整。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已经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成为动态业务过程的管理。
三、战略成本管理程序和内容
(一)企业自我评估。根据企业掌握的资料,评估企业现有的强项和弱项(客户多少、市场份额大小、管理效率、品牌),评估过去推行策略实施的效果,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如成本优势、品牌优势、效率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等)与劣势,以便为确定企业战略目标提供信息资料。
(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联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创造价值的活动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起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如何控制成本。按其分析角度又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业价值链分析。每一个行业,从其最初原材料的投入,到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的价值链。企业本身即位于这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阶段。
2、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也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位(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位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价值链分析要先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再比较各个作业的成本与效益。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发现,是否可通过重构价值链作为相对成本降低的战略?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是否存在不增值的链结?怎样消除这些链结?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在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制作本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比较表”,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三)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就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企业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然后从行业维的分析中定位企业所应进入的行业;从市场维的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立足的市场;从产品维的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开发的产品;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行业、市场和产品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获取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
企业战略应该很好地同其竞争环境协调起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必须同行业中各竞争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相匹配,如价格、产品质量、性能、特色和服务等。如果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应该做出积极的反应,采取恰当的战略行动,捍卫其竞争地位。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确定应采取的战略,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如,某企业产品属于问题类产品,即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低市场占有率,则说明该产品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应该采取战略措施。具体到财力上要加大投入;在定价上要不惜牺牲短期现金流量来换取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在成本管理上则要努力确定明确的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产品差异战略可以通过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以优良的顾客服务,改进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实现;而成本领先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生产,追求曲线效应,严格控制成本等方法来实现。
(四)成本动因分析。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确定其应采取的成本管理战略,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还需要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而成本动因分析恰恰可以满足战略成本管理的这一要求,能够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好地揭示出来,同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即成本的诱致因素。成本动因分析就是要判断和确定价值链中每一个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认为产品数量是唯一的成本驱动因素,而战略成本管理认为,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不具唯一性。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三大类。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组织基础经济结构的成本动因,它解决“选择问题”,即决定企业的“成本定位”,也就是决定企业的产品或特定产品群体(围绕作业链或部门)可接受的成本高低及其分布。它主要包括:1、规模:对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活动投资的规模。2、范围:指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程度,而水平一体化则与上述经济规模有关。3、经验:企业是否有过生产该种产品的经验,或者生产过多长时间。4、技术: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采用的加工技术。5、复杂性:指提供给客户产品或劳务的种类。
执行性成本动因则为限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是针对业绩目标对成本态势的战略性强化。它主要包括:1、职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2、全面质量管理:即员工对质量的认识与重视程度。3、生产能力运用:在既定的规模下,生产能力运用的程度。4、厂房布局规划:厂房规划与布局是否有改善。5、产品结构:产品研究设计是否有效益,符合市场需求。6、上、下游联结关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间价值链的联结关系。这样的执行性成本动因还可以归纳出很多,而且越多越好。因为,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成本就可以降低,反之则将提高。
作业性成本动因是在上述成本动因既定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操作而引起成本的因素。与作业性成本动因(材料、人工等)相比,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执行性成本动因都是更高层次上的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执行性成本动因都是非量化的成本动因,但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而且一经确定往往难以改变,因而也更应予以重视。
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动因分析跳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狭隘地以会计项目、产量为基础的分析法,而代之以更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在分析、了解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如下两种方法来取得竞争优势:1、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2、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企业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设计、组合其主要价值链活动,如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送等,将可重新取得成本优势,以提高竞争力。
(五)绩效评价。传统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为:只看“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例如,企业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则评价指标应着重于内部制造效率、品质改进、市场占有率及交货的效率;采取产品差异战略,则应着重于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上述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首先要获取信息资料,然后分析其成本产生于哪些地方,明白了产品成本的链结,再通过分析企业产品所处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战略以发展企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确定了这一战略以后,企业就要确定采取不同竞争优势的策略,即产品差异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一旦企业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就要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从战略上找出成本发生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策略,最后进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与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相关文章:
战略成本管理柔性分析07-18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09-02
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07-31
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10-05
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09-06
战略成本管理的概述07-31
战略成本管理的简述07-18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10-05
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