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心态分析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之源,一旦职工倦怠了,必将降低工作效益进而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防治职业倦怠,在当前尤其重要。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它缘自心理的疲乏。职业倦怠会引发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率增加、离职率增加,从而大大影响了企业绩效。
二、职业倦怠症的特点
职业倦怠有三个基本形态: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关系和低个人完成。
第一,情绪耗竭。一个职业倦怠的员工会感到情绪的耗竭。也就是情绪上及生理上的枯竭和疲惫,失去热忱而情绪极度低落。不管是原先抱有多大的热忱和理想,职业倦怠的人通常都会逃避工作,缺勤率增加,工作态度消极,甚至提出辞职。
第二,去人性化关系。职业倦怠的人,会尝试以“去人性化关系”来处理自己情绪上的低落。所谓“去人性化关系”,包含对自己和他人抱持负向看法,而喜欢批评和冷嘲热讽、暴躁易怒等。而组织中的其他人在与其互动中,也受到职业倦怠者的感染,性格上产生去人性化的变化,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第三,低个人完成。当一个满怀理想的人,体悟到有太多的障碍横阻在他的目标前面,而认为狂热投入与什么也不做之间并没有差别时,便是一种低个人完成的现象。职业倦怠的个人,不仅赞许自己保持较低的生产量,不再抱持理想与热忱,并且会向周围的人传播低个人完成的概念,而使组织绩效降低。
三、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尽管导致职工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一,企业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职工的理念是否一致;企业文化和个体的价值追求是否一致;企业的分配机制是否公正;企业是否为职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第二,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者角色方面的因素。包括员工的工作量是否过大;员工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工作上是否有足够的自主性;工作上与他人能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员工的个人特征方面的一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质量;个体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个体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等。
四、企业如何应对员工职业倦怠
改善员工职业倦怠,需要靠员工自我努力突破。但对企业而言,尤其是人力资源部,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制定完整科学的员工帮助计划。确实做好“四结合”工作,是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适当的文体等社交活动,利用企业网站和企业报纸等宣传平台,创建企业文化展示阵地,搭建职工展示自己思想、特长和技能的平台,使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职工的理念保持一致;建立企业大环境中个人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上下级及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企业文化和个体的价值追求保持一致,让职工的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具体的工作中。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结合。企业在职工培训、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需要运用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职工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通过培训和再培训机制、制定晋升标准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公正的分配机制、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措施,持续改善员工的倦怠情绪。
第三,提升员工成就感和企业思想工作相结合。所谓提高员工成就感,就是每当员工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者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都对其给予肯定,尊重其取得的进步。通过“爱岗敬业”讲演比赛、技能比赛、评先树优等活动,企业可以肯定员工取得的成绩,让职工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反弹。企业思想工作就是保障职工按照企业愿景顺利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所以提高员工成就感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员工成就感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职工综合素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员使工和企业达到共赢。
第四,实现职业轮岗和员工个人规划相结合。工作没有新鲜感,工作内容单一乏味,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在对员工进行职业轮岗时,应当冷静的判断其职业和岗位需求与个人兴趣、能力匹配的程度,理性的选择适当的岗位。因此适当增加工作内容,采取轮岗的方式,可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带来新的刺激,从而缓冲乃至消除器疲劳感和乏味感。因此做好职工个人规划,使工作经验、个人技能和薪酬奖励相结合,确保实现职工轮岗后职工综合素质的螺旋上升,巩固职工的成就感和彻底消除职业倦怠感。
总之,帮助员工远离倦怠情绪,实现职业保鲜,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旨在企业留住人才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从而整体提升企业效益。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心态分析】相关文章:
员工在企业工作必备的八大心态07-05
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04-30
企业融资理财案例分析05-24
企业并购中的税务问题分析08-26
企业柔性生产管理分析05-31
企业供应链分析方式11-18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1-17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分析10-19
现代生产企业销售管理特点分析02-23
企业管理中的沟通分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