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

时间:2024-08-01 09:00:27 泽彪 舞蹈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

  古典舞,舞蹈形式,定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舞的代表分支,最初的基训结合芭蕾舞的训练体系,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古典舞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

  古典舞,是指经过历代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创造的,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艺术作品。对于“古典舞”的认识,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其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具有传统性、典范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舞蹈艺术的代表。其主要的特征是它具备了规范化的舞蹈语言和高度发展的舞蹈技巧,程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严谨、完善、学用一致的训练体系。然而“古典舞”不是表现某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而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因此,要想成为有特色的“古典舞”,还是要具备本民族精粹文化的独一性与持久性。

  一、中国的古典舞建构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广采博收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文化优长,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而产生的。它是在中华文化民族母体之中形成的当代舞蹈的一个种类。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推出了多部教材(其中《身韵》教材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且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国舞演员、教员、研究人员,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

  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色与审美追求,舞台剧目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为建立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50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认识到戏曲舞蹈是蕴含中国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并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方法的指导下,以1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古典舞作品先后问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现痕迹。

  到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大批古典舞剧目已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大不相同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当这套以“身韵”为代表的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体系成熟并广为传播时,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摆脱了初建时期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同时也为今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供给编舞者更多的舞蹈本体语言,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像《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抒情、写意、象征的古典舞剧目的发展。特别是《黄河》,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在文化部直属艺术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可以说,《黄河》《长城》《江河水》等作品的问世,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进入到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以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地向当代舞蹈新境界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领地。“现代型”剧目的探索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古典舞最初形态的挑战。值得强调的是:“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是从结构上走向现代,其价值在于挖掘动作本身,在原有的古典舞剧目的创作方向上实现一种扩张与延伸。

  二、关于中国古典舞身韵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路线。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蹰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拐、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 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 ”,“肩、肘、腕、臂、掌”,“膝、跺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运动方面的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把神放在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运用的轻重、缓急、长短、顿挫、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 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而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使人体动作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三、品味古典舞经典之作《黄河》

  作品简介舞蹈编导:张羽军、姚勇;舞蹈音乐:根据冼星海1939年《黄河大合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创作原曲,杜鸣心改编。

  舞蹈欣赏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背拱起缓缓地涌动,似黄河的滚滚波涛连绵起伏;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几个舞者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像是大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男女舞者开始了他们的集体舞。通过他们的动作、姿态、造型和不断流动变化的构图,使观众感觉到了浪涛,以及船夫们冲破激流、闯过险难、登上堤岸、向远眺望的形象。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如同一组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母亲般纯洁、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

  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群舞展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随即呼应伸向它,凝聚成一团,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此时,演员接连出现许多古典舞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像摆腿跳、拉腿蹦子、云门大卷,等等,使整个舞蹈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快速集合在舞台后区,随着《东方红》旋律的出现,天幕呈红色,这庄重、神圣的壮丽景象,使得场上场下人心沸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为强大的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自豪!

  尾声,演员们又回到低身向前的造型中,与前面开始的视觉形象遥相呼应,构成舞蹈整体感不丢失的效果。

  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体现了新时期学院派舞蹈创作的风格。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编导的巧妙之处在于用写意手法推进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好的历史感与文化感。舞蹈评论家佾士在对组舞《黄河》发表的评论中写道:看来,作者在作品里发现的是舞蹈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使舞蹈回到了原本。它没有情节,人物都淡化为一组象征似的群体——人民。这没有确切情节的舞蹈中,人们视觉所展开的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浪,是这个民族的顽强奋进与自强不息,是他们在充满悲哀与欢乐中,用斗争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整个节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舞蹈艺术最主要的因素——人体。在20多分钟里,人体动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舞蹈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格调,气势恢宏,场面雄伟。舞蹈的本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舞翻身训练要点12-07

中国古典舞翻身训练的步骤及要点01-23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介绍03-20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中国古典舞音乐推荐03-27

中国古典舞的特点11-10

了解中国古典舞11-09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04-04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 04-04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03-26

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