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央视朗读者第五期主题第一次观后感
【1】央视朗读者第五期主题第一次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为什么《朗读者》会火?笔者认为,《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节目适应了当前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可以说,《朗读者》《见字如面》《非凡匠心》《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工业流水线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IP模式下文化“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对文化“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是对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归。
当前大众的这种文化消费心理,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费的审美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社会文化心理总体趋势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文化思潮日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扑面而来,带来众多选项的同时,也对人的文化思想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而回归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从个人层面来说,这与观众的文化情感需求也有关系。不难想象,观众在各类真人秀、选秀、网络综艺等娱乐节目的狂轰滥炸之下,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浮躁和喧嚣,在这种情形下,一档回归初心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可谓雪中送炭、正逢其时。
艺术存在“通感”之说,文化亦如此。对观众来说,《朗读者》不仅仅是一段“朗读”,更多的是对“遇见”“陪伴”“选择”等人生主题的感触和共鸣。中国是一个具有“文以载道”和“寓情于景”传统的国家,我们的诗、书、画无不寄托著作者的思
想和情感。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文化载体传达给观众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这不同于浅层次的娱乐享受或者单纯的视听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是把节目作为作品来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长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可谓“因势利导”,“势”即当前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趋势,“导”即引导,这也正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90后、00后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说文化自觉,不如说是文化认同。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也淡化了文化的传统与特质。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适应社会文化心态的同时,对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可贵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前虽然生逢其时,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方向对了,节目质量就是关键,同时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2】央视朗读者第五期主题第一次观后感
昨天,正在杭州录制节目素材的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把专用的朗读亭拉到了浙江省图书馆。
现在全杭州都知道朗读亭有多红了。我第一个感觉是:很久没有一桩文化事件像召唤神兽一样,把所有本地媒体都集齐了,又看到了久违的“长枪短炮”。
昨天最早一名朗读者8点半就到了现场(正式要10点开始),他是特地前一天从温州赶来的盲人大学生郑荣权。陪他来的陈老师告诉我,小郑的阅读量很大,他朗读的诗文是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而且他发挥得很好。到第三家媒体准备采访小郑时,我在旁边看到小郑在偷偷噘嘴。后来他终于按捺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只是一名普通学生,喜欢朗读,想来体验一下,仅此而已。”小郑和陪同的两名老师录完节目,就打车去了火车站,准备坐最近的一趟车回去。如果顺利的话,他还能赶上下午的课。
昨天,快报的官微也发了《朗读者》前天在浙大爆棚的报道,网友的'评论点赞最多的两条是:“他们应该明白啥叫杭儿风了吧。”“杭州人最不怕排队了,吃个饭,随随便便就要排两三个小时了。”
没错,昨天的我也排了三个半小时的队,然后花了三分钟亲身体验了一把朗读者的角色。
今天亭子不走 仍在浙图 时间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半
观众排队累,编导更累。昨天说下午5点半结束,但一拖就拖到晚上9点。虽然对不住没排上号的朗读者,但编导说,这已经是尽最大努力了。今天朗读亭地点不动,仍在浙图录制,而且时间从上午10点一直到晚上8点半。这个时间段里,他们都会在浙图恭候各位杭州的朗读者。
节目组的一位制片感叹,没想到在杭州的外拍任务,赶得上拍微电影的强度了。比起之前在其他城市缺朗读者的状况,杭州的火爆场面让他们喜出望外。
比编导累的是机器。因为朗读亭里的录音和摄像设备都是不停机的,现在节目组就怕内存卡不够用,每次做完节目赶紧往电脑里倒素材,给第二天腾出足够的内存卡。
【3】央视朗读者第五期主题第一次观后感
很少看电视的我,被中央台的这档节目吸引了。这档节目就是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兼主持人的《朗读者》。从头到尾,一个小时出头,沉浸在他人的故事和朗读中,到现在,还觉得余味深长。
我们太需要一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了。你看,人们都在看什么?“跑男”“快乐大本营”“非常6+1”……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在蹦蹦跳跳唱唱闹闹吵吵嚷嚷疯疯癫癫中,人心跟着日益浮躁。
《朗读者》无疑是一缕清新的风,跟随春天的脚步一起吹来,吹面不寒,温暖动人。作为一档文化类综合节目,它的特色在于:在人的日常生活与视野里提炼出文化的高度。董卿介绍说:《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就是“遇见”,主持人有一段美妙的诠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听这样一段话语,真让人惊艳于文字的魅力,在生活累累的琐碎里,幸好还有文字!
而我喜欢《朗读者》,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它的一个理念。制作人认为,朗读不只是技巧,朗读更应该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人人都可以是朗读者。所以节目组坚持让普通人也有机会上台朗读,像这一期里鲜花山谷那对普通夫妇,如此真挚、美好、单纯,朗读着朱生豪的情诗,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在北京和广州,节目组在街头设置了“朗读亭”,都是为了让普通人能机会借文传情,让朗读成为更多人表达情意的选择。
桂秋老师在朋友圈发话:我一直对那种为朗诵而朗诵有点不以为然。而《朗读者》完全不是“朗读学”意义上的朗读类节目。很多人与其说是被许渊冲先生等人所感动,不如说借由着这些人,又重新发现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所谓握拨一弹,心弦立应。
【央视朗读者第五期主题第一次观后感】相关文章:
央视第五期朗读者董卿观后感07-09
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800字07-28
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10-14
《朗读者》第五期杨利伟观后感08-26
2017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7-09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600字「精选」05-25
董卿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800字10-12
CCTV朗读者第五期完整版观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