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时间:2023-07-14 12:08:28 中小学知识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8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八期节目。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气”为主题,集合了李宁、汪明荃、罗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妈、樊锦诗、翟墨等各领域的嘉宾一同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现场,汇聚了各种成长、亲情、爱情等元素的勇气故事,令不少网友直呼收获了勇气和力量,更将《朗读者》誉为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粮”。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欢迎阅读。

2017《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1】2017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8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八期节目。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气”为主题,集合了李宁、汪明荃、罗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妈、樊锦诗、翟墨等各领域的嘉宾一同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现场,汇聚了各种成长、亲情、爱情等元素的勇气故事,令不少网友直呼收获了勇气和力量,更将《朗读者》誉为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粮”。

  汪明荃、罗家英现场“斗嘴”网友大赞“又暖又甜”

  勇气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无疑是由爱而生的勇气。节目中,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虽然整期节目都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但无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细节却让观众看到了满满的爱意。

  访问开始前,主持人董卿爆料了一个小插曲:罗家英曾拿汪明荃的围巾擦过眼镜,于是阿姐立刻略带埋怨地表示“这是名牌啊”,而罗家英则很快连连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这种下意识的生活细节似乎昭示这两人明显不同的个性。果不其然,在之后的访谈中,两人还是“斗嘴”不断,汪明荃刚抱怨“我喜欢整洁,他东西就到处扔”,罗家英就直言“她是个‘大女人’,每件事都喜欢安排别人怎么做”。这种充满反差萌的细节令观众们忍不住大呼,“有趣的一对好夫老妻”“有爱”“又暖又甜”。还有网友表示,“吵着架,心里为她打着伞。爱情,最好的模样。”

  现场,两人朗读了一篇冯骥才的散文《老夫老妻》,内容讲的就是两个爱吵架拌嘴的的老夫妻吵架又和好的故事。面对这有趣的安排,观众们纷纷表示:“文章挑得好,朗读吵架部分的时候罗家英真的一脸怒气,后面又特别柔和。我看得笑了出来,是真心的.笑容,因为这就是幸福的样子。”

  自闭症儿童家长分享感人育儿经历感动网友

  爱,能让两个独自生活了几十年、个性还十分不同的人生出结婚一起生活的勇气,也能让父母拥有照顾自闭症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现场,自闭症孩子秋歌、秋语的父母秋爸秋妈向大家分享了十几年来照顾孩子的感人经历,令无数网友大呼感动。

  正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说,任何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的时候,他们今后的每一天都需要鼓足勇气去面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具有言语发育和人际交往障碍,大部分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无论沟通交流还是生活学习都困难重重。由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闭症患者有时还会显现出对自身和旁人的攻击性,秋妈在现场直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孩子有时候会撞自己的头,有时候会抓着我的头发,也不管我特别的痛。”更让人心酸的是,哪怕家长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可能都一无所知,“怕他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我们爱他。”有网友感叹,在看到句话时,感受到了“戳心的痛”。

  现场,秋爸秋妈朗读了一首海桑的诗《给我的孩子》献给秋歌、秋语,也希望全中国一千多万自闭症家庭能够从这首诗中看到勇气和力量。网友们在看过节目后纷纷表示:“替不会表达的孩子,谢谢你们。”还有不少网友在秋爸的个人微博下留言,直言:“全程哭着看完,我们都要为孩子好好活,感谢为自闭症群体所做的一切,永远支持你们,谢谢你们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心理状态,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纷纷表示在朗读者身上收获了直面艰难生活的力量。在《朗读者》中,每一次朗读背后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受到类似的积极心态,因此也有观众把《朗读者》当做了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粮”,而这或许也是《朗读者》在浮躁的综艺大环境中能独树一帜备受肯定的原因之一。

  【2】2017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朗读者》从今年2月开播,至今已经播出8期。《朗读者》为什么这么火?

  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作者的思想、观众的情感,三种元素和谐凝结,形成了《朗读者》“访谈+朗读+轻解析”的原创模式,加上电视人的坚持和情怀,《朗读者》成为一个新的标杆。

  4月7日,《朗读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电视人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节目播出到现在,的确获得了很不错的反响、口碑。董卿谈到“《朗读者》火了之后,媒体会经常问我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呢?”

  董卿先和大家分享她最近在节目里对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做的采访,单院长说: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余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正好对应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你就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话音一落,现场笑声掌声一片。虽说最后一句话有点玩笑的意思,但细细去体会,真的有道理。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董卿讲到“我做电视节目主持已经22年多了,我在央视工作了也有15年了,深知这个平台意味着什么。就像今年春晚后,莫名其妙我那口红的颜色火了,上了热搜,当时很多人问我,到底是什么牌子?我就蒙了,后来我才看到网上的热议,让人哭笑不得。但反过来也证明这个平台的力量不可估量。我们占据这个平台的电视人,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去把这种让你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对外在的注意力,尽可能转向对内在的关注,将人们对表层的注意,更多转向对本质的认知?”

  从“两页策划、三个散兵”开始

  “几乎所有来和我探讨的同行,在和我分析《朗读者》火爆原因时,都会提到一个词“时机”。“节目真是抓住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你看现在无论大屏小屏,长期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屏,你们这个节目很清新,却又以文化人这种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

  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而且所谓意外走红,恰恰也说明了这类节目长期的匮乏,也说明了受众对这种节目内心的一种需求。我相信很多同行们和我一样,在一年前、两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想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下现状,或者说已经看到了这个时机。

  但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呢?我总结是两个‘决心’——有没有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做电视的同行都知道文化类节目在招商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经常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我们也不例外。外界都认为你董卿做节目那还不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吗,这个真没有。我们当时的境遇就是‘一个念头、两页方案、三个散兵、四处磕头’。”

  但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台内的各级领导非常认可这个策划方案,台编委会更是全票通过快速立项。包括我们有一次跟高司长汇报,他听了一次之后说了一句话:力挺这样的节目,就应该做。我觉得我们也很幸运,遇到了有明确判断力和高度前瞻性的领导,这不仅是我们的保障,更激励着我们坚定地去实现目标。

  经过一年,《朗读者》在今年的2月18日播出。后来有人说,这日子挑得好,2月18日,而且你知道那天是24节气当中的雨水,怪不得火了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想,很多事情冥冥当中自有安排,2月18日在一套播出,2月19日在三套播出。我们也是从那个春天开始酝酿,在经历了一年艰辛之后,节目终于在今年这个春节和大家见面。

  《朗读者》策划阶段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仅仅有一个时机是不够的,要打破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创新的勇气,把文化节目办成精品节目的决心。《朗读者》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模式,因此我们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的论证。我记得在节目录制前一个星期我们还在开策划会。当时我就在想,节目怎么才能“好看”呢,“好看”首先得“长的好看”。现在的观众什么没见过?节目的品相是第一位的。当时我们下了很大决心,大家现在看到的整个舞台的设计,是一个英国团队做的,灯光、导摄都请了国内外最顶尖的团队,包括策划团队,因为《朗读者》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模式可借鉴,正是因为没有模式可借鉴,要自创模式,就要更精准地去考量。我们当时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还有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模式的论证、反复推演,一直到节目开播录制前一个星期,还在开策划会。

  刘震云、陆川、陈维亚、陈小川、白岩松、朱海、张颐武、康震等等,都为我们这个节目方案的成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大家始终在探讨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文化节目的传播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也就是如何让一个电视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去实现共情?

  这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怎么读?

  节目创意的最初就确立了一个思想,《朗读者》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名家朗诵这种形式在剧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题晚会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诗朗诵,但是往往比较难引发强烈的共鸣。大部分时间‘技巧’多于‘感情’,不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

  我觉得作为电视的制作一定要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让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经典文字的传播便实现了最大化。”

  所以,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当无视贫穷和疾病依然快乐依然相爱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妇读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充满感染力。

  谁来读?

  最初我们也考虑过明星阵容,全明星阵容。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收视的保障,但后来随着探讨的深入,我们发现这种认知有偏差,因为最终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比如说许渊冲先生,96岁的翻译家,翻译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的标签看上去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们很远。当时我们也讨论过,这样一个人物进来,会不会有些冒险。我说这样吧,导演团队先去和老先生接触,先去做前采。做了两次采访后,我们发现这许先生是一位特别单纯朴素、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朗读者”必须是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我们决定:这样的朗读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让观众知道,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将许先生安排在第一期作为VIP隆重推出。

  有趣的是,正因为老先生至情至性,让我们导演没少吃苦头。刚才说了,前期准备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费出现问题,广告赞助也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2016年的夏天,后来不得不推迟。第二次确定的录制时间是2016年的冬天,后来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觉得我们这些人没信用,就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当时眼看离录制日期越来越近,团队真的急了,不知所措。怎么办?当时的确是我们“晃”了人家的时间,赶紧去道歉,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节目播出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上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他家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在国外。媒体也是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的回应特别可爱:“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我们舞台,我们都会把他们还原成一个平实的朗读者的面貌,不去强调‘我会读’,而是突出‘我要读’,所以当老舍、巴金、冰心、路遥、史铁生、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裴多菲等许多东西方的经典被朗读的时候,观众没有产生任何距离感,文字所创造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给予我们力量,震撼我们的内心。

  不要低估“年轻人”

  很多人问我:你有没有预料到节目播出之后会这么火?如果说这次节目播出之后有什么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话,那就是新媒体的热度和年轻受众的喜爱。《朗读者》到目前播出七期之后阅读突破10万+的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达到了145篇,手机客户端的收听量达到了2.07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近5.4亿次。

  别人问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我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社会,现在的90后、00后,能够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没有审美和判断力,只是我们之前很自以为是的低估了他们,一味以为他们只热爱某一类节目。

  就像当年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很愤怒,他抨击一些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的老先生,很多热爱他的年轻观众可能只有26岁,有差距吗?当然有,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差距的。那我们要做什么,媒体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

  有一次录制作家毕飞宇,录到凌晨两点多。他读的是自己获茅盾文学奖的《推拿》中的一个片断,献给他的父亲,他父亲双目失明恰巧是在他写完《推拿》后,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他写《推拿》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他这部书写完两天后,他的父亲眼睛完全看不见了。他在节目现场把这段朗读献给他的父亲。

  当时我们都觉得非常抱歉,灯光调了很长时间,到凌晨两点多,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兴致勃勃。结束之后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我过去只在欧洲读过,美国读过,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人知道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他的话也让我想到了我最爱的巴金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有的坚持和努力就是有意义的。

  【3】2017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在最新一期以“勇气”为主题的《朗读者》中,影视演员江一燕朗读起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以此献给自己儿时的老师和一群大山里的学生们。其实,江一燕有很多的身份,演员、音乐创作人、写作者、摄影师,还是一名坚持了十年之久的支教老师。前晚,在接受全国媒体微信采访时,她说,小时候是个孤独的孩子,“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师,那时并不知道那段时光会带给我什么样的结果,也是长大后才明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是很深入在心底里面,就像一粒种子一样”。

  适逢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周年,江一燕在节目中朗读其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以示敬意。文章里的女老师以晶莹透亮的泪珠,给予陈忠实继续学习的勇气,正如女老师之于陈忠实一样,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师,也在江一燕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章燕老师教会了我坚持,让我有勇气登台跳舞”“小时候的我是孤独的,但是老师一直陪伴着我,她让我变得更开朗”。

  可惜的是,章燕老师在江一燕初中时因病离世,但江一燕为实现老师追求舞蹈最高殿堂的心愿,一直努力,最终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并带着勇气一直走到今天。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接触到一群孩子,“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之后,江一燕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山区的孩子身上,“我觉得大山里的孤儿心里面真的很自卑、很伤感。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到山区,也可以让他们觉得不是孤独的,我希望能够给他们很细小的一种信念,是一颗我曾经心里也有过的小种子,因为我知道那种爱,那种温暖,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采访中,江一燕说,不排除将来参与有关支教角色的作品,“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尤其支教这件事情,我认为是很严肃的,那个时候我真的完全不是一个明星了”。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相关文章: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07-14

朗读者观后感08-08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08-30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央视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06-17

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观后感-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词06-18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07-14

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800字06-18

朗读者最后一期观后感王源05-10

朗读者第十期主题观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