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麦哨教学设计及总结
麦哨,是一种玩具,清明到,吹麦哨。清明到,吹麦哨。漫天爽着小雨。两簇桃花,放肆妖娆地开.yjbys小编小编整理的关于麦哨教学设计及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麦哨教学设计及总结
【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肺腑 撩起
似的 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初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 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 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 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读1,你看到了什么情景?指名读2,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擎”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丰收的欢乐,像唱着一曲欢庆丰收的歌。)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
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看到了吗?伴着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想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理解“吮吮,嚼嚼,——做动作;直沁肺腑,解词”
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板书: 麦 哨
欢快 柔美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单元课文以“田园生活”为主。
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优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优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雅,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
【2】麦哨教学设计及总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乡下孩子快乐、充实的的生活;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新授:
一、 导入
1、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陈益一起去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惬意的田园生活,共同来学习…《麦哨》。
2、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我一起板书课题。知道麦哨是什么吗?你瞧,老师手里拿的就是麦哨。既然是哨子,就能吹响,谁来试一试?好玩吗?课文里还有更好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4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大家看,这儿有个星号,它表示什么意思?略读课就是以我们的自读自悟、交流讨论为主的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认的字可以查字典。
2、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单的提示,同桌互相检查生词和句子。
3、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成竹在胸,我相信,这两个句子大家一定能读好。
课文读通顺了,我们该怎么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呢?课前的自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具体任务。(你来读),其余同学思考提出了几个学习任务。(你来说),让我们带着这两个学习任务,认真默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 认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读完后完成下列表格。
(1) 同学们能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孩子生活中的事件。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2) 这些事件中肯定有你喜欢的,请你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投影展示割草这部分的批注)这是老师做的一个批注,大家可以模仿。批注完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 让我们来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交流时大家可以先说一说你喜欢的是哪一部分,再把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 全班交流。
A、喜欢吹麦哨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交流。让我们把这份快乐分享给大家。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吹一吹麦哨。(师生互吹)。像这种以麦哨声开头,又以麦哨声做结尾的写作方法,叫做首尾呼应。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一学。
B、喜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的同学请举手,你来说一说。
C、喜欢采集茅茅针的同学请举手。(边出示幻灯边解释)茅茅针就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当它顶部的茅穗裹在叶片里时,抽出茅穗可以吃。你来说。想不想尝一尝。我来读,大家边做动作边品尝,看谁品尝的有滋有味。什么滋味?真是回味无穷。男生读,女生尝;女生读,男生尝。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孩子的生活是( )的。是呀,快乐、充实的生活,仿佛把我们也带到了田间地头,课文写的真形象,几个动词就让我们沉浸在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中,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用词准确。
D、我有一个疑问,同样是孩子生活中的事件,作者为什么略写了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材独特,详略得当。
四、 自主阅读,积累语言
1、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除了让我们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还让我们积累精彩句段。你准备积累哪些句子或段落呢?三分钟时间,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2、 把你积累的句子或段落分享给大家。谁也会背这一句,一起背一下。
(教师巡视的过程中看看学生有没有积累盛夏美景的那部分,如果有可以顺势引导,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推荐)
3、 这部分内容描写的是盛夏美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所以,老师推荐大家把这部分画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4、 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由发出这样的赞叹:
田野真是一幅( )的画卷啊!
5、 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着优美的旋律,把这幅美丽的画卷呈现给大家。
总结:我相信,此刻,这盛夏美景又为孩子们增添了一份欢乐。听,那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师生互动吹麦哨),这麦哨声回荡在田野上空,将孩子们的幸福传得很远很远。
五、 质疑
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 板书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及总结】相关文章:
麦哨优秀教学设计08-21
2017年语文公开课《麦哨》教案01-23
全麦面包的好处09-16
全麦面包的做法09-24
《风筝》教学设计10-20
观潮教学设计08-25
《观潮》教学设计05-29
《狼》教学设计10-12
乡愁教学设计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