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长城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1】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通过分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片,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师激情导入课文题目: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以及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1、出示图片明确作者的观察点:
想一想作者是从哪观察的?
2、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个词语。
3、全班交流。
板书:
气势雄伟
4、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过渡:
长城之长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见的。长城的.气势雄伟令人赞叹。那么长城还有什么特点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从哪里能体会到长城的特点?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
相机板书:
高大坚固
3、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射口、垛子、城台及作用。
4、明确观察点,总结观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5、下面我们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扮演小导游同桌互相介绍近处的长城。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1、过渡:
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产生联想。下面自由读第 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一读。可以把自己的体会标出来。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3、出示重点句子:
站在长城上,踏着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长城、有这样的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4、出示重点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学生从“多少”“才”“智慧”“血汗”能体会到什么?
整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5、师生合作读。
五、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过渡:
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建筑却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呢?齐读最后一段。
2、质疑。
3、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联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关资料来谈。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六、学习写作方法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作者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根据看到的产生联想。)
七、齐读名人的话,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远看 气势雄伟 条石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方砖 伟大的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 城台
【教学反思】
1、根据不同的段落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第1、3自然段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课堂充满活力。第2自然段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近处的长城。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由整体到部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2、本课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学时,能够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激情、学生的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3、本文是看图学文:
教学中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借助看图学生很轻松了解长城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
【评析】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的七个环节严谨细密,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教学过程渗透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特别是图文对照,直观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及高大壮观,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2】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激发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课前诵读《庐山独夜》,交流我国的人文景观,自然遗产。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我国人文景观,自然遗产,名冠古今,秀甲天下。今天,让我们继续打开中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户——象征中华民族,令华夏儿女骄傲的——(齐读)长城。
2.复习词语: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嘉峪关若 坚固 瞭望口 堡垒 屯兵 气魄雄伟
3.读一读课文评价长城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朗读。(板书: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4.理解“气魄雄伟”和“奇迹”这两个词。
(预设:气魄雄伟就是很有气势,很壮观;奇迹就是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究竟长城是怎样的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是个奇迹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深入到字里行间里,感受长城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一)学生自主品读
1.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用“——”画出写长城特点的句子,用“△”画出句子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下体会。
2.学生批注阅读
(二)交流品读感受
1.远看长城的气魄。
(1)(出示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预设A:我觉得“长龙”一词最能突出长城的气魄。
仔细看看,细心的你,一定能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师:(板书:远看 长龙)
课文说“长城像一条长龙”长城和长龙怎么像?
预设:长城与长龙都很长。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时能弯曲着身子,而长城也正好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
点名学生朗读句子。
预设B:(学生朗读强调“蜿蜒盘旋”)
“蜿蜒盘旋”是什么形象?
(弯弯曲曲的,向上盘,向蛇爬行的样子;回绕曲折)
(出示长城远景图)
师:看,这就是长城,就像一条一万三千多里长的龙就在连绵起伏的山上盘旋。多么有气势啊!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2)拓展资料,感情朗读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经过这么多个省,如果要日夜不停地走完,要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把这条长龙上的条石砌成宽一米、高五米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点名学生感情朗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全班齐读。
2. 近看长城的雄伟
近看长城,长城又是怎样的雄伟?(板书:近看)出示课文第二段的内容。
(预设)
(1)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我找到的句子是: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从“高大坚固、巨大”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长城是非常的雄伟。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2)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预设学生回答:
我从“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马可以并行”可以看出长城的雄伟。
减字对比读。
师读: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生读: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比较哪一句写得好,说说理由。(拿我们日常所熟悉的马路与长城的宽度来对比,让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城墙有多宽。)
(3)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预设a.从“两米多高”、“成排的”可以看出长城的气势。
B.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能在建长城时设计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可以防御外敌,真是奇迹。
(4)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这样的设计也是了不起的。
预设: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利于打仗互相呼应。劳动人民设计长城真是巧妙呀!
出示长城近景图,观图画中的“垛口”、“ 瞭望口”、“射口”、“城台”。和城墙
补充资源:
八达岭城墙最高处达10米,墙体都用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3.1米,重1.5和1.7吨,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碜石灰粘接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看到这段文字,此时你的脑海里想起哪个词来形容?(高大、坚固)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创设情景,体验奇迹
1.创设情境,交流站在长城上的感受。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我们不由地浮想联翩。或许你会有很多感慨,脑海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
2.学生.合作读第三自然段。(一、二组读黑色字体,三、四组读蓝色字体,全班齐读红色字体的部分。)
3.拓展资源,想像说话。
配乐出示资料,请一名学生朗读:
工作环境: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工程量大,仅以明朝修筑为例子,若将其砖、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多。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可能绕地球三、四周了。
建筑时间:从春秋时代一直到明朝,约2000多年。
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冻死者无数;山高坡陡路难行。
供给严重不足:长城处于边塞之地,古道路难行,且运输工具运量少,从产量地出发的10石粮食,运到边关只剩1石,那9石均被运粮的人吃了。
长城的作用:长城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确保了中原的安宁。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修筑长城安全不能保证,常有凶奴来扰乱,袭击。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如果将文中的“单看”改为“先看”,补充“再看”的内容,想像说话。你会再看什么?想说什么?
幻灯片出示:
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 那时候
学生汇报交流。
师:是呀,千言万语,我们把所有想说的话语汇聚成这一句话中——
(学生齐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多少”我们能换什么词表示这个意思?(无数、很多)一个“多少”道出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感情?
齐颂长城。(学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领悟表达
作者观察长城,是从按(远)到(近)的顺序。在文中既介绍了长城的样子,又写了站在长城上的联想。课文用了哪句话把这两个部分连在一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个句子写得可真好,你知道它好在哪里吗?
(预设:这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句子中的“站着”、“踏着”、“扶着”用词很准确,让人们感到自己真的站在长城上看长城,情不自禁地为长城而感到骄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长城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很多游客对它仰幕不止,更有很多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诗人、文学家用文字记录自己对长城的喜爱。
让我们共同朗诵曹劲所写的《长城颂》。
五、作业布置,加强积累
1.阅读《雄关赋》,做读书笔记。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26
《散步》教学设计08-24
《欢庆》教学设计08-25
观潮教学设计08-25
《观潮》教学设计08-25
《狼》教学设计08-26
《春日》教学设计08-27
《咏柳》教学设计08-27
《人生》教学设计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