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三焦辩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三焦辩证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多为极期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一)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肺气不宣,则见咳嗽。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抵抗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瘟疫、冬瘟,若顺传中焦,则多从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之证。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抵抗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以湿化;传人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有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这又与六经病证中的直中相类似。此外,还有两焦症状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的,这又与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中关于三焦辩证的考点内容:
一、三焦的概念及划分
1. 三焦的含义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作为人体部位的划分,源于《内经》,一般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及头面部,称作上焦;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称作中焦;脐以下的小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称作下焦。
2. 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运行水液: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人体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二、三焦辩证的内容
1. 上焦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咳嗽等卫分症状;若邪热壅肺,肺失清肃,则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等气分症状;若邪热内陷心包,则见高热,神昏,谵语,舌謇等营分症状;若热盛动血,迫血妄行,则见舌质红绛等血分症状。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2. 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有力;或见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阳明燥热,里热炽盛,故见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有力等症状;若湿热困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
辨证要点:身热面赤,腹满,便秘,苔黄或焦黑,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3. 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大;或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
证候分析:肾精耗损,虚热内生,故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大等症状;若阴虚风动,则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等症状。
辨证要点: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大;或手足蠕动,甚或痉挛,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
三、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1. 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顺传:指病邪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入中焦、下焦,即由上焦传至中焦,再传至下焦。这种传变形式较为常见,一般表示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逆传:指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即由上焦直入下焦。这种传变形式较为凶险,一般表示病情急剧恶化,预后不良。
2. 三焦病证的传变因素
病邪性质:温热病邪多为顺传,湿热病邪多为流连三焦。
体质因素:体质强壮者,病邪多为顺传;体质虚弱者,病邪易内陷,出现逆传。
治疗因素:治疗及时得当,可使病邪局限于某一焦,不致传变;治疗不当,可促使病邪传变。
四、临床应用
1. 指导疾病的诊断
通过三焦辩证,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例如,上焦病证多为外感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多为外感温热病的中期阶段,下焦病证多为外感温热病的后期阶段。
2. 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三焦病证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上焦病证以宣肺解表为主;中焦病证以清热化湿、通腑泻热为主;下焦病证以滋阴清热、平肝息风为主。
3. 判断疾病的预后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
顺传一般表示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但预后相对较好;逆传一般表示病情急剧恶化,预后不良。
总之,三焦辩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来说,掌握三焦辩证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疾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三焦辩证】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雷头风的中医辩证诊治03-2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气逆证03-2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诊断学原则03-25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汗证辩证分型03-2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证候诊断的辨证方法03-22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癫痫03-25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痫证03-22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呕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