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的中药

时间:2024-09-19 07:54:31 中药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血化瘀的中药

  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瘀药。多属辛散温通之品。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主要治疗血瘀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活血化瘀的中药大全,欢迎阅读。

  活血化瘀药综述

  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瘀药。多属辛散温通之品。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主要治疗血瘀证。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通利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症、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活血化瘀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瘀阻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痹痛等。

  一、活血止痛药

  本类药物大多具辛行,辛散之性,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痛证,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及跌打损伤瘀痛等。亦可用于其他瘀血证。主要功效是养血和血脉。

  活血止痛药各有其特点,在应用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肝郁血瘀者,选兼理气疏肝之品,并配其他疏肝理气药。外伤科痈肿伤痛,选兼消肿者,并配活血疗伤,活血消痈之品。妇女经产诸痛,配养血活血调经之品。

  配伍:肝郁血瘀+疏肝理气药(川芎、郁金)

  外伤+活血疗伤药(乳香、没药)

  妇女经、产疼痛+活血调经药(姜黄、丹参)

  1、川芎: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1)用治心脉瘀阻,胸痹绞痛。

  (2)肝经气滞血瘀,胸胁胀痛或刺痛。

  (3)妇女月经调,痛经闭经或产后瘀阻腹痛。

  (4)疮痈肿痛。

  (5)风寒痹证,头痛,关节疼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姜黄: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驱风疗痹。

  主治:(1)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刺痛,心腹疼痛,痛经、闭经及外伤瘀肿作痛等证。

  (2)适于风湿痹痛,尤以风湿肩臂痛为优。

  (3)外用可治疮痈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乳香:

  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1)可治风湿痹证,血分瘀滞,心腹诸痛,外伤瘀肿作痛。

  (2)妇女血瘀,闭经,痛经。

  (3)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或疮疡溃破,久不收口。以及瘰疬、痰核坚硬不消者。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没药:

  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1)胸腹瘀痛。痛经。经闭。

  (2)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

  (3)目赤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郁金: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开窍,凉血止血,利胆退黄。

  主治:(1)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刺痛、痛经、闭经、症瘕痞块及肝脾肿大等证。

  (2)温热病,高热谵语,湿温浊邪蔽窍,神志不清,痰蒙心窍,痰热癫狂。

  (3)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倒经等证。

  (4)湿热黄疸、胆道结石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五灵脂:

  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功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主治:(1)血分瘀滞引起的妇女痛经、胸痹心痛、脘腹刺痛等证。

  (2)适于出血而内有瘀滞的病证,如少腹刺痛、妇女崩漏经多之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肺脾心包。

  功能:活血散瘀、利气止痛。

  主治:(1)淤血阻滞,胸痹绞痛,胃脘刺痛不可忍,属淤血内滞者。

  (2)气滞血瘀,妇女痛经。

  (3)肝经气滞血瘀,胸胁胀满疼痛。

  (4)治寒滞肝脉,风寒痹证,跌打伤痛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银杏叶。

  甘涩性平,小毒,归心肺脾经。

  功能:活血养心,敛肺涩肠。

  主治:(1)胸痹心痛。喘咳痰嗽。

  (2)泄泻痢疾。白带。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赤芍:

  苦微寒,肝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1)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2)闭经。痛经。崩带淋浊。

  (3)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蒲黄:

  味甘微辛,性平,归肝心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1)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

  (3)重舌。口疮。阴下湿痒。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川芎、郁金

  均能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可治血瘀气滞诸证。

  川芎活血化瘀力强,温通血脉(温)。

  寒凝血瘀=川芎+当归——温经汤。产后恶露不行=川芎+当归+桃仁——生化汤。肝郁气滞=川芎+柴胡+白芍+香附——柴胡疏肝饮。心脉郁阻=川芎+丹皮+桂枝+檀香。跌打损伤=川芎+三七+乳香+没药。

  郁金行气解郁力强。清心凉血(寒)肝郁气滞血瘀,肝郁化火妄行常+木香:

  2、姜黄、郁金

  姜黄与郁金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姜黄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温通经络,用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佳,且可用于治疗风湿痛。

  郁金用块茎,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淤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3、延胡索、姜黄

  均能活血行气止痛,可治气滞血瘀的各种疼痛。

  延胡索(元胡)效力佳,一身疼痛皆治。心痛、胃痛、肝郁胁痛、妇女产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姜黄通经止痛:长于行肢臂而行臂痛。治牙痛=姜黄+白芷+细辛

  4、川芎、丹参

  均能活血化瘀,活血调经。用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

  川芎性味辛温,兼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为“血中气药”,能治一切气血瘀滞之证,又能“上行头目”,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诸外风头痛,以及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丹参性味苦性微寒,能凉血消痈、安神。适宜于血瘀有热者。对疮疡痈肿及热病烦躁昏迷、杂病心悸失眠之证亦常使用丹参。

  5、乳香、没药

  均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治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及瘀滞心腹诸痛,常相须而用。其治疮疡痈肿,肿毒初起配清热解毒药同用,起消肿止痛之功。后期破溃久不收口,可起生肌敛疮之功。活血作用大致与桃仁、红花相仿。

  乳香偏于行气、伸筋。

  没药偏于散血化瘀。

  缺点为味难服,胃肠功能弱者慎用或减量使用。

  6、蒲黄、五灵脂

  均为活血化瘀药。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作用比五灵脂强。五灵脂又分为糖灵脂和米灵脂,以前者为好。二药合用作用加强,与桃仁、红花作用相似,但特点为尚有理气止痛功能,对瘀血疼痛明显者用之较好。

  二、活血调经药

  本类药物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又善调畅血脉而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亦可用于瘀血痛证、症瘕以及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经有定时,经行调畅。故在使用活血调经药时,常配伍疏肝理气之品。

  1、丹参: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主治:(1)血滞诸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淤血阻滞胸痹。肝郁血滞胁痛及外伤瘀肿疼痛。

  (2)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热毒疮疖及乳痈肿痛。

  (3)适于血热及痈疮,热入营血,高热谵语,烦躁不安,舌绛发斑等。

  (4)心悸怔忡,烦热失眠。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红花: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主治:(1)妇女血瘀引起的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及症瘕积聚等证。

  (2)淤血所致之头痛,胸痛,脘腹痛及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3)外伤瘀肿作痛、疮痈肿痛及血分瘀热、斑疹暗紫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主治:(1)妇女血分瘀滞所致之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症瘕及外伤瘀肿作痛等证。

  (2)肠痈腹痛。每与清热凉血解毒药配伍应用。

  (3)主治津伤肠燥,大便秘结。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牛膝: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主治:(1)妇女血分瘀滞,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及难产胞衣不下等证。

  (2)善治血热上逆,引起的吐血,鼻衄。虚火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疮,咽肿牙痛。以及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3)用于湿热下注,热林、血淋。以及湿热痹证。

  (4)可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等。

  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土牛膝长于清热利咽,活血通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川牛膝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怀牛膝

  5、虎杖:

  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1)用于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2)用于湿热黄主治:疸、淋浊带下等证。

  (3)用于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等。

  (4)用于肺热咳嗽、热结便秘。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经。

  功能: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主治:(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证。

  (2)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主治:(1)妇女血分瘀热,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也治外伤瘀肿作痛。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近年用治肾炎水肿。

  (3)可治疮毒、乳痈。多外用,或内服。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1)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月季花:

  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主治:(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凌霄花:

  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主治:(1)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

  (2)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

  (3)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1、刘寄奴: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主治:(1)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

  (2)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

  (3)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2、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热淋,血淋,石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益母草、泽兰

  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科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水肿等证。

  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均强于泽兰。

  2、红花、桃仁、泽兰

  共同点:1)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二药为伍,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瘀生新、消肿止痛力增强。

  2)消肿止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红花消肿止痛力强。多用可破血,少用则养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破血祛瘀力强。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泽兰利水消肿:产后水肿、浮肿、腹水。

  三、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

  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能: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1)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2)症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主治:(1)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胸痹绞痛,胃脘刺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骨碎补:

  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主治:(1)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

  (2)跌打骨折及斑秃。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马钱子:

  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主治:(1)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

  (2)骨折肿痛。痈疽疮毒。顽癣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淤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赤芍、蟄虫等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土鳖虫:

  味寒咸,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主治:(1)治疗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需配伍大黄、桃仁。症瘕积聚需配伍柴胡、鳖甲。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常用。可调酒内服,也可外敷(研末)。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苏木、骨碎补

  均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淤滞肿痛。

  苏木祛瘀通经: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骨碎补补肾强骨:肾虚腰痛脚弱、耳聋耳鸣。二药可配合使用。

  四、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1)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2)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证、实证均可。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1)症瘕积聚及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2)适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

  主治:(1)伤寒蓄血发狂,少腹满痛,伍破血药。

  (2)淤血坚结,症瘕痞块,配软坚散结药。

  (3)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干血成痨,腹满消瘦等症。

  (4)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虻虫:

  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通经。“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

  主治:(1)瘀滞闭经者,可用本品配水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莪术、三棱均能破血破气、消积止痛,常相须而用,主治症瘕积聚、气血瘀滞之心腹瘀痛、经闭、痛经及食积腹痛。

  破气消积,二药配伍,气血兼顾,活血行气,化积消症之力增强。

  莪术: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偏于破气)

  三棱:气中之血药,善破气中之血。(偏于破血)

  2、水蛭、虻虫

  同为动物药,有毒。均具有破血逐瘀消症功能,可治疗症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虻虫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水蛭、大黄。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丹皮、乳香、没药。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胱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瘀效果不如水蛭较稳。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绞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其中以丹参、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当归、三棱、泽兰、莪术等。

  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如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3、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许多活血化瘀的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作用机理:

  1)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学特性,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2)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抗炎作用:

  活血化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5、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6、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7、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黏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药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并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等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注意事项

  1、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随证配伍,以标本兼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如瘀滞疮疡,痈疽肿毒者,可配清热药同用。

  3、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再则,为了提高活血祛瘀之效,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5、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中药药性理论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与机体因素即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活血化瘀的中药】相关文章: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07-16

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模拟习题09-23

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模拟试题07-17

中药师中药知识二练习题10-15

中药师《中药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08-31

中药师考点:中药的安全性检测09-09

中药师考点: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定09-14

中药师考点:中药鉴定来源鉴定法10-18

中药师中药药剂题考试试题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