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时间:2024-05-25 10:40:52 丽华 升学助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解析】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四、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五、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七、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八、省略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而竭。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简析】

  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十、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16.……,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17.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9.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0.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21.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2.与其……孰若(无宁)……

  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3.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4.(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剥丝,层层深入。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文章:

英语高考必考词汇06-10

高考英语必考词汇06-12

高考英语必考词汇汇总12-28

高考英语作文常用句式句型06-04

2017高考英语作文模板「必考」02-24

2017中考必考文言文汇总06-11

如何提高考研英语写作句式03-20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式04-01

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有哪些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