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

时间:2024-11-08 14:09:16 自学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通用17套)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跟试卷打交道,在各领域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卷,试卷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通用17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通用17套)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

  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

  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属于该个体的

  A.心理状态 B.心理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2.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被称之为

  A.心理冲突B.心理防御机制

  C.应激 D.挫折

  3.下列不属于学校辅导人员必须具备且遵循的一些特殊的道德原则是

  A.健全的人格 B.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

  C.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 D.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4.下列不属于心理辅导的指导与帮助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是

  A.制定辅导层标 B.选择辅导方案

  C.实施指导帮助 D.追踪调查

  5.下列属于影响技术的是

  A.非言语关注 B.询问

  C.指导 D.情感反应

  6.来访者对自己刚刚说的话、刚刚发生的感受的一种内省反应的沉默,这属于

  A.创造性沉默 B.自发性沉默 C.冲突性沉默 D.对抗性沉默

  7.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的语气进行重复,这个技术是

  A.自我开放 B.影响性摘要

  C.重读 D.重复

  8.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尽可熊详尽地观察对象所有的表现或活动,这种方法是

  A.时间取样法 B.轶事记录法

  C.实况详录法 D.事件取样法

  9.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奉行的是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道德原则 D.理想原则

  10.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向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这属于“梦的工作”规律中的

  A.变形 B.凝缩

  C.投射 D.移置

  11.下列不属于常用的价值观辨析法的是

  A.小组讨论法 B.两难问题法

  C.脑力激荡法 D.榜样引导法

  1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 B.华生

  C.巴甫洛夫 D.班杜拉

  13.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惩罚 D.消退

  14.“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属于不良认知中的

  A.追求完美 B.过分概括

  C.虚拟陈述 D.走极端

  15。“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这属于不良认知中的

  A.无法改变 B.不敢面对

  C。过分担忧 D.过分依赖

  16.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属于

  A.自主训练法 B.表情调节法

  C.合理宣泄法 D.呼吸调节法

  17.有些入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这属于

  A.癔症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入格障碍

  C.强追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18.自尊心常表现于自我意识心理成分中的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19.儿童开始根据学业的好坏、身体能力的优劣等,分化出支配型儿童和服从型儿童,这属于小学生群体形成的

  A.独立期 B.水平分化期

  C.垂赢分化期 D.部分集团形成期

  20.下列心理障碍不属于神经症的是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多动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家庭环境及早期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亲子关系 B.父母亲的教莽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C.父母亲的文化修养 D.父母亲的个性

  E.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

  2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有

  A.整体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的原则

  E.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23.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测量的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A.直接性 B.典型性

  C.系统性 D.科学性

  E,通俗性

  24.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表现为

  A.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B.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C.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D.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好

  E.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强

  25.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表现为

  A.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B.情绪体验的冲动性

  C.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D.情绪活动的稳定性

  E.情绪变化的两级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题1分,共l0分)

  26.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有_____、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

  27·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是一种生理、_____和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8.学校心理辅导从其目标和内容上,可分为两釉类型,即_____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29.心理辅导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一是_____;二是掌握来访者的材料;三是进行分析、鉴别与诊断。

  30.罗杰斯认为_____是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变化的关键条件。

  31.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是_____什么理论。

  32.适应性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为:过分概括化、_____和极端化。

  33.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大环节:预习、听课、_____、作业、评价。

  34.从情感的发震看,青春期最大的变化是从儿童期依恋父母的感情转向去依靠 的_____感情。

  35.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_____、社会性的特点。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6.解释

  37.代币法

  38.榜样引导法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9.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40.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

  41.简述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42.筒述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43.(本题l2分)有些学生比较的自我中心,过分关注自己,不太考虑别人的需求,试论述此类学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心理咨询要点。

  44.(本题l5分)考试焦虑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请运用系统脱敏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举例说明。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3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加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一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A.工作分析 B.审议 C.活动分析 D.程序设计

  2.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

  A.学科结构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3.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个倡导

  A.课程评价 B.课程论 C.课程开发 D.教学论

  4.提出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的是

  A.斯宾塞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卢梭

  5.“儿童与学科的统一的心理的经验与逻辑的经验的统一,为实现这种统一就需要把各门学

  科的教材和各个知识分支恢复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这个过程就是

  A.学科中心论 B.教材的心理化

  C.教学的理论化 D.教育的心理学化

  6.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这就是

  A.课程开发 B.课程结构 C.课程组织 D.课程实施

  7.以下不属于有意义学习类型的是

  A.发现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8.重视已有知识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斯金纳

  9.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出发点是

  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B.最近发展区

  C.学科结构 D.有意义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A.逐渐分化原则 B.综合贯通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11.提出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派纳

  12.以下不属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是

  A.动作技能领域 B.认知领域 C.情感领域 D.知识领域

  13.185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所明确提出的问题属于

  A.课程选择 B.课程开发 C.课程评价 D.课程实施

  14.“示范”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方法?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自主型教学方法

  C.程序教学方法 D.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15.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而得出的结论称为

  A.价值观 B.技能 C.方法 D.原理

  16.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称为

  A.综合学科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必修课程

  17.夸美纽斯在文艺复兴时期创立的是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以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A.相关课程 B.经验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19.科学---技术---社会课程(STS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20.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A.广域课程 B.经验自然主义课程

  C.环境教育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1.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运作的课程”属于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2.美国学者帕里斯提出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A.“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A.学区的特征 B.教师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校长的特征

  24.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依据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量的评价

  25.根据评价使用的方法进行划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A.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C.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D.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26.本质上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属于以下课程与教学评价哪种基本取向?

  A.学科取向 B. 目标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27.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是

  A.国际性与民族性 B.平等与高质量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D.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

  28.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这种研究取向也被称为

  A.多元主义 B.大众主义 C.民主化 D.程序主义

  29.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这反映的是

  A.多元主义 B.大众主义 C.民主化 D.唯科学主义

  30.体现“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和“问题中心”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 B.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32.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33.简答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34.筒答在认识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需要认识课程变革的哪些特征。

  35.简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阐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课程改革谈谈目前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

  趋势。

  37.古巴和林肯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时,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本质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有人曾经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有这样的描述: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

  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

  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

  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

  请运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理论,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持这种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卢梭 D.施瓦布

  2.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A.实践性课程 B.学科结构 C.自然教育 D.泰勒原理

  3.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塔巴 D.杜威

  4.“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持该观点的是

  A.洛克 B.斯金纳 C.加涅 D.卢梭

  5.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的是

  A.罗杰斯 B.施滕策尔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6.将有意义学习划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是

  A.维果茨基 B.奥苏伯尔 C.赞可夫 D.普莱西

  7.“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8.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倡导的教学模式是

  A.范例教学模式 B.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C.程序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9.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A.综合贯通原则 B.小步子原则

  C.积极反应原则 D.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11.“解释《失乐园》的意义”体现出的是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是

  A.实践理性 B.解放理性 C.技术理性 D.科学理性

  13.博比特和查斯特的'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4.以下哪项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A.模仿学习说 B.有意义学习 C.精神助产术 D.发现学习

  15.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称为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16.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布拉梅尔德提出的“轮形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A.广域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1968年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课程概念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焦点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直接起因源于反思

  A.自然教育论 B.学科结构运动 C.经验主义 D.课程创生

  21.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都称为

  A.课程计划 B. 课程实施 C. 课程采用 D.课程开发

  22.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阶段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3.“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4.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描述 B.测验或测量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 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种评价属于以下课程与教学评价哪种基本取向

  A.学科取向 B.目标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27.以下属于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A.程序教学 B.发现学习 C.情境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28.体现“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 B.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29.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这反映的是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这反映的是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答忠实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34.简答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

  35.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组织课堂讨论应当注意的事项。

  37.举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 德国教育家克雷因(H.Klein)提出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级的所

  有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过程的课时,这被称为“核心教学”(kemunterricht),另一部分是差等生所用的课时,这被称为“分组教学”(kursunterricht)。当对差等生进行补充性教学的时候,优等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形形色色的“专门教育”(spezialbildung),这些“专门教育”超出了大纲的规定,包括参与各种兴趣小组,追加新的学

  科,组织研究小组、研究课及研究团体等等。

  请运用教学组织的相关理论,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弼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D.《儿童与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桂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D。罗杰斯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A.儿童中心课程 B.学科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 D.知识中心课程

  14.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是

  A.墨示 B.示范 C.展示 D。疆述

  15.在现今,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依然将其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儿童经验 B.学科知识 C.社会经验 D。儿童生活

  16.以下不属于课程要素的是

  A.概念 B.目标 C.方法 D.价值观

  17.主张从,JL童的乡土周围生活及其直观范围里去寻求知识的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8.学生们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英国与欧盟关系的问题,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9.“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被称为

  A.主学习 B.副学习 C.附带学习 D.相关学习

  20.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的是

  A.能力分组 B.提示教学 C.分组学习 、 D.个别学习

  21.当教师按原先的计划来执行课程变革的时候,课程实施是成功的。这种取向被视为

  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学生本位取向

  22.下列关于帕里斯的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课程变革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序

  B.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其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C.教学是对所有人都共同的静态的真理

  D.教师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

  23.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此处的“教育”指的是

  A.知识教育 B.体育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24.在课程创生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的主体是

  A.专家 B.教师 C.学生 D.教师和学生

  25.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是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内部人员评价 D.外部人员评价

  26.以“判断”作为评价本质的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7.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课程评价取向是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D.行为取向的评价

  28.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的未来走势是

  A.量的研究占主导 B.质的研究占主导

  C.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D.理论研究占主导

  29.下列关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走向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正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

  B.我国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

  C.课程改革就是改教材

  D.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30.情境教学中,各种事件或闻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建构出每一个主体对自己的意义。这种教学被称为

  A.随机访问教学 B.认知弹性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抛锚式教学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2.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33.简述综合课程的涵义及开发策略。

  34.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5.简述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第二代评价”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37.请结合实例说明随机访闻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6分)

  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是罗杰斯先生他自已造就了这样一种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如同人们允许彼此为所欲为那般自由。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大约25人)一起围着一张欠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炳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1)材料体现的是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2)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尝试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评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6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二、1.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A.活动分析法 B.事件分析法 C.职业分析法D.目标分析法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学记》

  4.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D.价值兴趣

  5.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C.《夏洛的网》D.《教育漫话》

  7.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D.罗杰斯

  8.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明朝 C.清朝D.民国

  9.中学生在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下位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上位学习 D.发现学习

  10.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11.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A.“适应者” B.“促进者” C.“主导者” D.“领导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A.学科知识 B.社会生活 C.儿童经验 D.书本知识

  14.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示范 B.展示 C.呈示 D.口述

  15.“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整合论

  16.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是

  A.连续性 B.顺序性 C.表现性 D.整合性

  17.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D.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18.一般认为,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A.洪堡 B.凯勒 C.埃利奥特 D.巴罗

  19.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生的学习速度由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决定

  B.教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C.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材

  D.所安排的学生助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拿一些教学仪器设备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A.课程采用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评价

  21.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D.创生取向

  22.“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A.反应者 B.管理者 C.发动者D.消费者

  23.将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D.建构主义取向

  24.通过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优缺点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评价类型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D.目标游离评价

  25.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

  A.目标本位评价 B.内部人员评价 C.效果评价D.内在评价

  26.以下关于第四代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种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描述”的方法

  B.这种评价模式和其他评价模式是相互排斥的

  C.这种评价模式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否在实际中收到理想成效,仍有符检验

  D.这种评价的效果如何,关键看技术人员对于评价过程的熟悉程度

  27.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理解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量的研究范式 D.质的研究范式

  28.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确立起的教育观是

  A.多元主义教育观 B.科学主义教育观C.主体教育观 D.大众教育观

  29.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类观点属于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30.通过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认知弹性教学 C.支架式教学D.随机访问教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32.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3.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及其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结合教学实践,试述如何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37.请结合实例说明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小张的理科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一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

  九年级:学习生物学。

  十年级:学习化学。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类型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类型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儿童与课程》

  3.从本质上看,实践眭课程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D.价值兴趣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5.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

  C.《夏洛的网》 D.《教育漫话》

  6.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7.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审议模式 C.过程模式 D.工作模式

  8.儿童在熟悉“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以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中,推动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主导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11.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

  A.最近发展区 B.活动发展区 C.接近发展区 D.可能发展区 ‘

  12.“解释《失乐园》的意义,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陛目标

  13.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需要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A.社会中心课程 B.学科中心课程C.儿童中心课程D.知识中心课程

  14.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是

  A.示范 B,呈示 C.展示D.口述

  15.“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整合论

  16.“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这种描述属于课程要素中的

  A.概念 B.原理 C. 方法 D.技能

  17.杜威在“经验课程”中谈到的“经验”是

  A.儿童与环境的主动交互 B.教师与环境的主动交互

  C.家长与环境的主动交互 D.知识与环境的主动交互 。

  18.学校非常注重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成长的影喃,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显眭课程 D.隐性课程

  19.把学生的作业室,称为“实验室”,兼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的作用。将这种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文纳特卡制 C.凯勒计划D.道尔顿计划

  20.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 C.课程采用 D.课程评价

  21.以下不属于课程实施阶段的课程是

  A.理解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运作的课程 D.经验的课程

  22.奠定在“人种学”的假设和程序之上,对研究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A.“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D.信息传播模式

  23.下列表述的教学进程的做法,正确的是

  A.用成人的认识方式逐步替代儿童认识方式

  B.儿童的诸种表现都是最好的,成人不必干预儿童的认识发展,成人只是在紧急时刻干预儿童

  C.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D.在尊重儿童认识方式的特殊性的前提下使儿童认识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

  24.被称为“需求本位的评价”是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目标本位评价的典型代表是

  A.布卢姆的评价体系 B.斯腾豪斯的评价体系

  C.斯塔克的评价体系 D.普罗佛斯的评价体系

  26.第四代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文献分析 D.理论思辨

  27.过程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古巴和林肯所称谓的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8.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

  A。国家 B.地方 C.学校D.社区

  29.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丙外部世界没有任何独立性”,这种观点属于

  A.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社会建构主义 D.温和建构主义

  30. 在情境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

  A. 确立问题 B.自主学习 C. 效果评价 D.协作学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s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32.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33.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及其功能。

  35.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丑2分,共24分。

  36.请结合教学实践,试述如何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

  37.请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有关“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的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

  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掌握事例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

  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征,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

  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在上述从“个”过渡到“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

  类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予预、改造并主宰自然。

  (1)材料体现的是哪一种教学模式?

  (2)概述这种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

  (3)尝试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评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8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韵,请将其选出。

  1.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编制D.科学管理的原理

  2.“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环境

  3.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近代最完整的教学

  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夸美纽斯

  4.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谈话教学 B.实物教学 C.图式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虚无课程 D。正式课程

  6.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A.联想 B.综合 C.分化D. 同化

  7.儿童在熟悉“鸡”“鸭”“鹅”等概念后,再来掌握“家禽”这一概念时,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自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8.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规则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信号学习

  9.在教学中,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是

  A.非指导性教学 B.发展性教学 C.发现性教学 D.范例性教学

  10.“生成性目标”可以上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

  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B.教育长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11.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

  A.儿童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知识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12.“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13.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 B.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C.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与STS课程

  14.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这种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 自主型教学方法

  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D.研讨型教学方法

  15.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A.对话情境 B.教师素养 C.学生水平 D.教材内容

  16.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是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17.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1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派纳 B.杜威 C.卢梭 D.麦克唐纳

  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D.STS课程

  20。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加德纳 B.布鲁姆 C.布鲁纳 D.罗杰斯

  21.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A.附带学习 B.文纳特卡计划 C.分组学习 D.同步学习

  22.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

  A.理想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正式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23.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A.行为取向 B.忠实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创生取向

  24。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评价关注的焦点 B.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

  C.评价的方法 D.评价的作用性质

  25.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这种评价是

  A.第一代评价 B. 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共同特点的是

  A.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B.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

  C.认为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有价值的

  27.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A.实际奠基区 B.能动发展区 C.潜力提升区 D.最近发展区

  28.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

  A.合作式教学 B.小队式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抛锚式教学

  29.“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

  A.相互适应取向 B.忠实取向 C.创生取向 D.解放取向

  30.下列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C.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D.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32.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和基本特点。 .

  33.简述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四种典型模式。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请结合实际,谈谈自主型教学方法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7.请谈一下,倡导综合课程的依据,以及现实中怎样进行综合课程开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l6分。

  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的集体。”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哪一种取向?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您对这一取向的认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9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派纳

  2.作为学术中心课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课程现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实践性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方法是

  A. 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审议 D.折中的艺术

  4.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A.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B.泰勒原理

  C.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D.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6.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的是

  A. 横向组织 B.纵向组织 C.逻辑组织 D.心理组织

  7.“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A.普遍性目标 B. 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8.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学者是

  A.泰勒 B.梅杰 C.布卢姆 D.博比特

  9.“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这是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在哪一维度上应考虑的问题?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科的发展 D.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0.“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腾豪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即

  A.生成性目标 B.过程模式 C.程序原则 D.教师作为研究者

  11.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追求的是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效率取向

  12.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

  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

  A.儿童本位课程 B.社会本位课程 C.学科本位课程 D. 混合取向的课程

  13.下列关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B.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一个典范

  C.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运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

  D.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14.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命题的是

  A.苏格拉底 B.杜威 C.斯宾塞 D.苏霍姆林斯基

  15.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的是

  A.学科知识 B.教师的二次教材开发

  C.学习者的经验 D.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16.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直接影响理科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问题。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 B.对等与融合 C.对立与排斥 D.前者包含后者

  17。下列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学校课程应是“经验课程”

  B.倡导“主动作业”,即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加以提炼概括,用于学校

  C.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D.强调儿童中心主义

  1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等提示活动来教授课程内容,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是

  A. 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19.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问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逻辑性

  20.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裴斯泰洛齐 B.杜威 C.卢梭 D.罗杰斯

  21.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22.以开发、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23.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这是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4.下列课程中不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轮形课程 D.持久生活情境课程

  25.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通过“作业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 凯勒计划 D.帕克赫斯特计划

  26.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本质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7.下列不属于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的是

  A.方法的经验性 B. 价值的可估性

  C.资料的可靠性 D.用途的目的性

  28.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要求在课程改革中体现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9.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这种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成的四要素是

  A.情境、模拟、会话、意义建构 B.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C.情境、协作、会话、主动建构 D.情景、模拟、会话、主动建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1.简述杜威关于“反省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步骤。

  32.简述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异同。

  33. 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基本环节。

  34.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35.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6.试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37.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请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6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8.请阅读下面一段论述:

  “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课程实施”决不是教育计划或技术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装配”,它应当包括变革方案在目标和方法上的调整,参与者在需要、兴趣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的适应。以上论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哪一种基本取向?这一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什么

  特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论述这一课程实施取向的现实意义。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

  A.学科专家 B.课程集体

  C.课程专家 D.一线教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

  2.奥苏信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 】

  A.归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4

  3.“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何种标准【 】

  A.序列性 B.整合性

  C.逻辑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82

  4.由泰勒的学生布卢姆提出的后来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的是【 】

  A.批判教育学 B.五段教学论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教育目标分类学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85

  5.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将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

  B.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C.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D.教师需要对照预定目标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92

  6.“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谁之口【 】

  A.布鲁纳 B.瓦根舍因

  C.斯金纳 D.加涅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95

  7.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24

  8.“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哪种课程目标【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51

  9.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这一观点是【 】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16

  10.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 】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夸奖纽斯 D.斯宾塞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15

  11.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指的是【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31

  12.下列不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B.设计教学法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D."STS”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7

  13.下列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是【 】

  A.作业安排 B.材料整理

  C.实验室 D.成绩记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0

  14.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

  A.杜威 B.克信屈

  C.杰克逊 D.鲍尔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49

  15.“同质编班”又叫【 】

  A.留级制度 B.能力分组

  C.降低学历水准 D.分组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6

  16.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在教学组织上称为【 】

  A.个别学习 B.同步学习

  C.分组学习 D.能力分组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68

  17.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中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7

  18.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的是【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502

  19.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0

  20,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评价”的是【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1

  21.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2

  22.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是在下列哪一阶段产生的【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7

  23,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22

  24.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29

  25.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 】

  A.“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B.“盘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C.“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整合

  D.“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32

  26.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48

  27.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的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8.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格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导入情境、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9.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59

  30.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把人的学习分为【 】

  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D.“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56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12

  (1)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动作链素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

  (2)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

  (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

  (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

  (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

  (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1分)

  32.简述行为目标的本质及其缺陷。

  正确答案:教材P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3分)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包括:

  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3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及其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71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

  发展的需要。(2分)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这包括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2分)

  (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2分)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教材P219

  一、内涵: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分)

  二、基本特征:

  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1分)

  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1分)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1分)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1分)

  35.简述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教材P335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分)

  (2)平等与高质里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分)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述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材P57

  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3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分)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课程与教学关系酌情给1-6分)

  37.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联系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正确答案:教材P282

  一、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1分)

  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2分)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围是有限的。(2分)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1分)

  二、启示: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1分)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1分)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1分)

  (联系实际酌情给1-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请阅读下面这段论述: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嘟一种基本形态提供了范型?这一形态的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结合实例说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策略。

  正确答案:教材P200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或“精神助产术”,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教学对话”提供了范型。(2分)

  教学对话的性质:

  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分)

  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2分)

  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分)

  教师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所需的策略:

  一是恰当的提问,

  二是创设对话情境。(2分)

  (根据结合实例说明的情况给1-6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以“工作分析”作为其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

  A.查特斯 B.博比特

  C.泰勒 D.派纳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

  2.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课程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B.教师、学生、学科、教材

  C.教师、学生、教材、考试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

  3.“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决定一条直线那样,儿童现在的观点和学科中所包含的事实与真理决定着教学。”这一论述出自【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45

  4.下列哪一理论体系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建立的基础 【 】

  A.观念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实践哲学 D.实用主义哲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6

  5.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

  A.经验概念 B.连续性原则

  C.主动作业方法 D.课程教学概念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66

  6.“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句话中体现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种策略【 】

  A.卢梭,消极教育 B.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C.杜威,问题解决教学 D.布鲁纳,发现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9

  7.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 】

  A.纵向组织 B.连续组织

  C.横向组织 D.序列组织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1

  8.在泰勒模式中,课程开发的核心因素是【 】

  A.目标因素 B.内容因素

  C.组织因素 D.评价因素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5

  9.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接受 B.同化

  C.发现 D.联想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02

  10.“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 】

  A.自我觉醒 B.自我批判

  C.自我反思 D.自我实现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40

  11.提出“学习层级理论”的是【 】

  A.瓦根舍因 B.桑代克

  C.加涅 D.罗杰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11

  12.系统确立起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学者,其代表作是【 】

  A.《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开发的新维度》 D.《课程开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8

  13.下列有关奥苏伯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先行组织者策略既是一项实验技术,又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

  B.组织者既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

  C.组织者可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D.组织者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上必须高于学习材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8

  14.下列不属于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的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29

  15.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博比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70

  16.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属于【 】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8

  17.以下关于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独立地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

  B.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代替教师的讲授

  C.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

  D.学生的“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05

  18.“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 】

  A.被动适应关系 B.主动适应关系

  C.超越关系 D.对立关系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6

  1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 】

  A.精神助产术 B.课堂讨论

  C.情境教学 D.启发式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99

  20.恰当地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要实现【 】

  A.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统一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C.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D.文科和理科的统一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0

  21.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1

  22.下列不属于课程变革过程的环节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选择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2

  23.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属于【 】

  A.正式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73

  24.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这类研究者所持有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课程忠实取向 B.课程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课程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1

  25.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 】

  A.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B.启动阶段、合作阶段、实施阶段

  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 D.启动阶段、合作阶段、评价阶段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6

  26.“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创生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85

  27.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是【 】

  A.伯曼和麦克考林 B.帕里斯

  C.古来德曼 D.富兰和庞弗雷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87

  28.下列不属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是【 】

  A.课程变革的特性 B.学校的特征

  C.内部环境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8

  29.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03

  30.评价的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这一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6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及其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9

  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1)即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1分)

  (2)联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1分)

  (3)系统(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2分)

  (4)方法(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分)

  32.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和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1)程序教材的编制;

  (2)教学机器的使用。(1分)

  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1分)

  (3)即时强化原则;(1分)

  (4)自定步调原则;(1分)

  (5)低错误率原则。(1分)

  33.简述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94

  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规范和步骤。(3分)

  教学方法的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1)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1分)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1分)

  34.简述“教学过程使教养与教育的统一”的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99

  (1)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1分)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1分)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2分)

  (3)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首先,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1分)其次,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1分)

  35.简述三种课程与教学评价基本取向的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21

  (1)目标取向的评价本质: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本质: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估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36.试结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分析行为目标的优势和不足。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53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优势:

  (1)行为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为目标由于自身的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1分)

  (2)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1分)

  (3)便于准确评价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1分)

  行为目标的主要不足表现在:

  (1)该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科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结合实际分析酌情给1——6分】

  37.如何看待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这三种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形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67

  (1)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1分)

  (2)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1分)

  (3)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1分)

  (4)分组学习不是要取消费或替代同步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计划性和系统性之类的原则在分组学习中依然适应。(2分)分组学习也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学生的个别学习。教师在分组教学中也要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他们在各个组中的行为。(2分)个别学习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个别学习与同步学习互为基础、相互递进。(2分)

  (5)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与个别学习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他们各有优势与不足。(1分)对于任何一种学习而言,它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务,但未必适合于其它任务。所以,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根据特定的学习场合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教学组织形式。(2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8.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信封,其中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这3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相等的,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让学生根据露出来的角猜信封里是什么三角形。

  确定问题:信封A、B,学生都能很快猜对,但到了信封C,当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时却猜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产生了疑问。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教师将信封C中的三个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重新观察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互相交流,探究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与上述问题的关系。经过反复的观察、讨论,学生们得出了任何一个锐角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结论,因此不能通过一个锐角断定其为锐角三角形。

  分析上述教学过程,其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涵义是什么?结合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53

  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模式。(3分)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3分)

  基本特征:(1)学习者中心;(2)情境中心;(3)问题中心。

  【结合案例说明特征,酌情给1——7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B)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D)8-348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2-103

  答: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177

  答: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4-190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340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1-54

  答: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5-265

  答:

  一、“留级制度”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有很长的存续历史,它把一些未完成学习任务、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留在同一年级进行重复教育。实践证明,“留级制度”带来很多教育问题:

  (1)这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

  (2)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的年华,而且也浪费了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降低学力水准”是与留级相反的做法。这种做法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标准,降低了学力水准、放慢了教学速度。这种教学尽管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但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这是一种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而换取一部分人暂时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伪善的平等主义”,由此必然导致“平庸教育”。这种做法尽管消除了留级现象,但却降低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得不偿失。

  三、“能力分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这种组织形式又叫“同质编班”。“能力分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只有具备了两个前提才有意义:

  (1)我们所观察到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通过教育,这种能力差异也不可改变。

  (2)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而且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

  但事实情况上述两个条件都不能成立,由此看来,“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非但不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正确措施,而且还是一种人为地使儿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9

  答:

  一、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二、课程创生取向(或课程创生观)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师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三、基本思想:

  1、“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

  2、引起对老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其成长的重视。

  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D)2-110

  A.内在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 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2-82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2-137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2-76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B)3-155

  A.知识、技能、技巧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B)3-145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B)3-168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B)5-215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C)7-309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8-358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B)8-351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C)8-337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D)8-341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B)1-68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B)1-14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D)1-65

  A.施瓦布 B.布劳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D)2-76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C)1-13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C)1-16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1-35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C)1-19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C)5-233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B)4-178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B)1-29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D)1-49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C)1-24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技术理性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B)1-56

  A.斯宾塞 B.艾斯纳

  C.朱熹 D.杜威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D)2-128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自由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C)6-294

  A.家庭 B.社区

  C.课堂 D.第二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C)4-199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1-39

  答:

  (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樟,以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3-153

  答: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2)“行为日标”的“还原沦”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足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4-204

  答:

  (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只要情境创设好了,问题和课题选准了,学生自然会展开活跃的讨论。

  (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要持适当的态度,倘若教师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采取不宽容的态度,那就会破坏讨论的情境。

  (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集体讨论切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否则会使讨论流于肤浅、徒具形式。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7-321

  答: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在这里,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着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

  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

  本目的。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340

  答: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许多国家推行的课程变革计划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单纯是行政命令的过程,它是政府基于对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之需要的敏锐洞察,充分发动地方、学校的积极性,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展开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6-278

  答:

  (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2)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他们对影响课程的各种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谱系感兴趣。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性。

  (3)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这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升划的线性演绎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4)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5)研究重心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它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19.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2-126

  答:

  在德博莱的影响下,施滕策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

  (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5-228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

  答: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路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3) 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答: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经验课程倡导者的初衷并非不要学科知识,而是真正找到学科知识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经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导致沉醉于儿童当前的各种偶发性的冲动,纵容儿童,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经验课程的经典倡导者(如杜威)都主张把儿童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培养作为经验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主张把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儿童对情境的操作和行动有机统一课起来。然而在经验程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经验课程误解为让儿童随意地从事一些肤浅的、缺少智力价值的操作活动,从而忽略了儿童深层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D)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B)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A)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C)1-49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A)2-1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C)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A)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D)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D)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B)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A)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B)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C)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D)5-215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A)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B)5-234

  A.广域课程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B)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B)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A)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C)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A)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C)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D)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C)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C)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C)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B)8-333

  A.课程开发范式 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

  (1)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认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2)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

  (3)杜威是通过确立“主动作业”而具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的。“主动作业”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正是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断得到改造与生长。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

  (1)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

  (2)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顺序;

  (3)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

  (4)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迁移。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

  该领域将人的情感目标分为以下五类。

  (1)第一类:接受(注意)。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经感觉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者愿意接受和留心它们。

  (2)第二类:反应。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被充分动员起来。学习者不只是对现象加以注意(这是前一目标水平),而是积极注意现象,把自己投入于所涉及的现象中,并能够对所注意的现象做点什么。

  (3)第三类:价值判断。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确信某一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4)第四类:组织,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能够把诸价值观念组织成为一个系统;能够确定这些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树立起那些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5)第五类: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在内化过程的这个层次上,各种价值观念已经在个人价值观层次结构中各自占有地位,它们已经组成为某种内部一致的系统,长期控制着个人的行为,足以使人按照这种价值观念系统去行动。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

  优点: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

  (3)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

  缺点: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的,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3)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

  (1提示型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有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关系教学过程本质的又一根本问题。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这里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7-321

  答: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 】

  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课题。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小区居委会发的两张宣传纸,上面介绍了如何使用小区配备的不同颜色垃圾箱对垃圾做分类处理。人们现在是按照宣传纸上的要求做的吗?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决定对这个问题探究一番。

  进行调查。学生们在周围小区里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结果令人失望: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处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原来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人们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随手乱扔了。

  行动改进。为了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同学们决定从校内开始。他们请有专长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广告语:“我专吃废玻璃!”“我喜欢吃废电池!”等贴在校园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进行的总结交流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不但增长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生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还有同学提议,给区长写信,建议他把在校园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区推广。

  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

  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

  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 】

  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

  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 】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

  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1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

  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先行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

  A.文化性 B.国际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

  A.理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试卷】相关文章: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卷(通用11套)11-08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试卷(通用12套)11-08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试卷(通用18套)11-08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试卷及答案(通用19套)11-08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卷(精选20套)11-08

国家司法考试卷三试题11-01

小学数学毕业考试卷试题10-22

关于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题及答案09-09

2017司法考试卷三模拟试题及答案07-08

四川自学考试试题试卷(精选10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