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过年春节的习俗
过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不同的地方都有过春节特别的当地习俗。关于河北过春节的习俗分别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河北人过春节详细简介
一到腊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户户都要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核桃、莲子、果脯之类熬成一锅香甜稠粘的腊八粥。当然现在河北的一些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腊八粥,但吃腊八粥,还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每当这一天,大人们将剥净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准备除夕夜吃饺子时蘸着吃。
过完腊八,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河北民俗流传着:娃子娃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到了这一天,过年的气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货,卖年货,或许这是一年中买卖最兴隆的时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别是北方农村必不可少的节目。“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流传已久的民俗,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图个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当然,民俗在河北,特别是农村,依然普遍,但对于城市里的人们,已逐渐淡化,但扫房、贴春联、年三十子夜吃饺子,是雷打不动,年年如此。到了除夕夜,过年或许才真正开始。这一天,一家老小,都会拎着年货到父母或爷爷奶奶家,每个人这一天都要穿上新衣服,回家包团圆饺子。子时进食,故称“交子”,谐音写为“饺子”。人们还把一枚洗净的铜币包进饺子里。这样,当合家团聚吃更岁饺子时,吃着包了铜币饺子的人,预示着新年发财,图个吉兆。
守岁,也是河北人比较注重的,这一夜,忙碌一年的大人们坐在一起,玩玩麻将,打打牌,孩子们则提了个花灯笼,到外面放炮、放花。
子时一过,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磕头,已成了孩子们向爷爷奶奶们索要压岁钱的礼节,一个愿给,一个愿磕,多少增添了节日的喜气和热闹。如果这年赶上大雪天,人们都认为这是个吉兆,瑞雪兆丰年!到了初一,拜年的人们开始多了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多被一些礼仪电话、传呼等所代替,而到人家拜年的人越来越少了。
小时候的逛庙会,也渐渐在城市人的生活中减少,只有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民俗。但初二、初三回门,仍是河北人普遍遵守的规矩。
破五,是北方人比较注重的一天,这一天,妇女不许做针线活儿,早晨用喜庆的鞭炮宣告初五的到来。
现在初五也成了人们扭秧歌的日子,一到初五,城市的文化广场等地方,往往有秧歌比赛,其喜庆氛围,是一年中的极盛。这一天,休息的大人们都爱领着孩子到扭秧歌的地方凑凑热闹,喜庆气氛弥漫着整个城市。
衡水春节习俗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序幕就揭开了,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揭下来烧掉,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供除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衡水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室内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
过年的时候,人们把早已买来的神?年画在各自的位置上张贴妥当,神?下面秉烛焚香。人们在屋内对画着三代宗亲的祖宗图像叩头礼拜,以示不忘记祖先的养育,愿祖先佑护后人兴旺长远。人们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冀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
每过新年,民间的住室墙上,窗格、窗旁及火炕周围的壁面上,堂屋里的正壁上,临街跨院及住室的门上,迎门影壁上,甚至牲畜棚圈上都贴着五彩缤纷的年画。门画、炕画、窗画、中堂画、条屏画、灯方画……各色年画异彩纷呈,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季节气候与农业耕作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奴隶制夏朝时期,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观测天象,逐步掌握了四时交替的季节规律,历法从此开始发展,人们渐渐有了年的概念。每逢农业耕作有了收获,人们在一年之始必定要庆祝一番,从而出现了过年的风俗习惯。
年画起初的出现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及祈福禳灾的愿望有关系。人们认为大自然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灾难,是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为此他们就利用跳傩和燃点爆竹希望加以驱除。后来人们又认为户必有神,门户是居家出入必经的通道,对安全至关重要,于是有了门神的观念。人们开始把传说中的门神画在门上以禳灾邪。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满足市民精神需要的俗文化也开始大为发展,加上后来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可以表现诸多内容、承载人们文化需要的年画开始在民间大量普及。此后的年画开始逐步突破驱邪的符?性质而带有纳福的内容。
年画在明朝时大量兴起,至清朝达到顶峰,年画在民间造就的影响力也达到了极至。后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年画的传统优势逐渐为其他印刷方式所取代,但作为年画类型之一的神?年画在民间还具有很大的影响。
美丽的年画传说
曾经,买贴年画是过年中一项重要的民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气腾腾的人气。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样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引得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画张。
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一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一张中堂武强年画,上面画有美貌女子,像真人一般,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内有可口饭菜,还浆洗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振业为了弄清原因,经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之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的传说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为人所惯看,人们思想中迷信、崇拜的东西早已淡化消失,而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递着时代的社会信息,反映着当时的民俗民情。过年时民间普遍存在的神?,就更多地作为一种民俗被保存下来,人们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承德春节习俗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张家口春节习俗
民谣如此形容张家口人是如何过大年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沽酒;三十日,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出来走一走。
在张家口,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该盘算着这年的大年该怎么过了。各家先是开始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赶紧剃头理发,因为在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禁忌。接下来,就是做豆腐、压粉条,动干锅炸麻花,蒸年糕、蒸馒头,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赖饭”,即不好的饭,天天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等年饭置办得差不多了,又是该“办大年”的时候了,“办大年”就是买年货,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糖果、点心,有钱的人家再买些鸡鸭鱼肉,还有过年的花炮,这就是办大年了。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许多庄户人家,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鸡窝上、猪棚旁、甚至农用拖拉机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庄户人家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除了贴对联,许多人家还要贴好多大纸、常千,大纸就是把红黄蓝绿各色彩纸裁成七八寸见方的纸块,再把剪成齿状的三四寸纸条粘在其两个下角,四块一幅,每块纸上写一个字,照字的顺序贴在门头上,如“春满人间”等,犹如对联的横幅。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纸裁成略小于大纸的四方块,纸面上镂空各种图案,而后各种花色成排搭配贴到房檐下,晾衣绳上,把整个院打扮得五彩缤纷。
到大年三十儿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个二踢脚炮,农家把一些贡品摆在院落一个干净的地方,意思是请神主,忙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主先享用年夜饭,之后他们再吃。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妇要把家里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从柜子里拿出来,把要准备的年货也统统拿出来,因为,三十儿这天晚上是不能开箱开柜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们说,这样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马驹”。
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窜门拉家常,这就是“熬年年”。而到了快五更天的时候,大人小孩们穿上新衣服,到院子里拢上一堆火,俗称“拢旺火”,旺火一着,鞭炮、二踢脚、花炮就开始燃放,新的一年在爆竹声中来了。
邯郸春节习俗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后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今人扔帽,已没有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了
河北各地春节的习俗
河北西北部区域:“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祭灶);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推谷黍;二十六,买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有;三十晚上敖夜守;大年初一满街走。”
河北西南区域:“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巧(碾)糕米;二十八,把糕撒;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捏扁食(水饺)。除夕守岁合家欢,大年初一去拜年。”
河北东部区域:“二十三,糖瓜粘(祭灶);二十四,写大字(春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花(窗花、年画);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流油儿(烧肉、炼油、油炸食品);初一初二,磕头(拜年)。
河北南部区域:“二十一,花花集;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赶集(穷汉子集);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家家煮(家家门上花丢丢);三十儿,捏扁食;初一,撅独(拜年之意)。”
【河北过年春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河北的过年习俗01-10
河北的春节习俗有哪些11-16
河北春节的传统习俗06-12
江苏过年春节的习俗01-11
北方春节的过年习俗02-22
哈尔滨的过年习俗01-02
传统的过年习俗01-09
梅州过年习俗10-13
各地过年习俗04-11
贵州过年习俗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