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

时间:2024-02-20 16:25:44 禧雯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

  春节是个古老的节日,那么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一定会形成鲜明的节日特色,在民间,春节也流传着很多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

目录
【1】春节的介绍【7】春节的作文
【2】春节的习俗【8】春节的祝福语
【3】春节的各地习俗【9】春节的谚语
【4】春节的吃食【10】春节的对联
【5】春节的民俗传说【11】春节的古诗
【6】春节的禁忌【12】春节的活动简报

  春节的介绍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延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首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人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返回目录>>>

  春节的习俗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⑴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⑵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⑶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春节期间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资源匮乏,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生旺火

  新年正月十五元宵,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禾杆堆或炮纸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返回目录>>>

  春节的各地习俗

  北京春节习俗

  1、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2、腊月二十三:祭灶,“糖瓜儿粘”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3、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4、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糊窗户”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5、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6、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7、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割肉”、“杀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8、年三十:吃饺子,“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9、大年初一:拜年,扭一扭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是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10、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11、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12、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13、大年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14、大年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河南省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民

  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民

  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但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次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蒸馒头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腊月二十七——宰鸡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这一天,家家要集中采购。腊月二十七赶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后来,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家禽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腊月二十九——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除夕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广东省春节习俗

  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广东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1、扫尘

  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2、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起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3、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4、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东人过年的饮食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人过年的禁忌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山东省春节习俗

  1、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2、宁阳县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头戏”】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头等大事。在孔庙中做摄影生意的岳衍慧对记者说,除夕晚上要摆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鱼、鸡等供品,点燃香及蜡烛。子时前后,饺子出锅,头几碗要用来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从年长者开始。吃完饺子,晚辈就要给长辈磕头,长辈则要给没有成年的孩子分发压岁钱。完了以后出门给家族中长辈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礼是一名三轮车师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孙。他说,以前在孔府,过年要“蒸壮”,“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孔子嫡系子孙离开孔府后,孔府内部的一些礼俗也不再流传。现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异姓人家过年的习俗已没有什么分别。

  【曲阜年夜饭重两菜,一是火锅二是鱼】

  除夕,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在曲阜,年夜饭要在当天做出来,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届时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响,人们忙着剁肉、切菜。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绪冰介绍说,曲阜百姓的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日子红红火火;“鱼”“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预示“年年有余”。

  【饺子:年夜饭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饭菜无论多丰盛,也一定要有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谁先吃着了,预示着来年好运。

  据曲阜当地文化部门的人士介绍,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习俗沿袭至今,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当地百姓出于一种文化惯性,依然继承下来。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锅蒸一个大馒头,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对于这一习俗的寓意,没有人能说清楚,有的说取团圆之意,也有的说吃了来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摆满柏枝,大门口也要插柏枝。孔祥银对记者说:“过年插柏枝,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样,成了既定习俗,但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节的风俗习惯:

  第一,年前准备过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备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锅之类,现在好了可能不准备了,到处有卖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坟,家远的就路上烧点纸.一般3.4点钟鞭炮声音不断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觉,睡觉的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拜年;

  第四,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踩高跷之类的,土话叫“拌玩”。

  江苏省春节习俗

  苏州: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南京:

  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扬州:

  春节有“过五天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开门爆杖”。

  淮安:

  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

  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会穿戴一新,在家中摆放好烟好糖以款待上门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红枣茶和一些点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菩萨”生日,各地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

  徐州:

  春节期间要专门准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过年时蒸“年馍”,称之为馒头“发笑”,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春节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春节见面的问候只能说:“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年忙齐后,要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江西省春节习俗

  南昌春节习俗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特别热闹。

  宜春春节习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跳傩

  跳傩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搜傩”仪式极其热烈隆重,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在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赶到石邮村自己的亲戚家中来,村里往往也要摆上几桌到几十桌。集中招待一些来此地观傩的“上面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湖南省春节习俗

  湘潭: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年财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

  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长沙还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岳阳:关门吃团年饭

  “百里鱼、团年饭”,岳阳过年风俗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还吃“团年饭”,十分丰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会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

  岳阳人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

  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株洲:打开门炮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湘西永顺

  初一有“过早年”的习俗,凌晨0点左右起床吃早饭,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个菜,边吃边亮,象征着日子越过越光明。

  吃完饭了,还可以接着睡觉。

  邵阳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另,邵阳习俗酒席在中午举行。

  浙江省春节习俗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

  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事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特别热闹。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

  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

  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

  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

  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安徽省春节习俗

  合肥市抛头狮

  其中“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正月十五旱船会

  在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其中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灯、蒸属的传统习俗。家家用麦、豆掺合的面粉蒸成面灯,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欢的形状,用火柴杆缠上新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点燃。面灯里的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亳州市大班会

  其实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折子戏。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动态风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

  宿州市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戏曲,演唱声惰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埇桥马戏

  关于埇桥马戏是宿州人的骄傲,虽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时也是很难看到的。因为,这众多的马戏团队,平时分散在全国、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节时,部分马戏团才回乡“汇报演出”,然后一饱眼福,观看到埇桥马戏的精彩艺术魔力。

  泗州戏

  还有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唱腔优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蚌埠市花鼓灯

  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春会为最盛。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三个流派:颍上花鼓灯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凤台花鼓灯着重人物情感刻画,动作细腻优美;蚌埠花鼓灯动作轻捷矫健,潇洒倜傥。

  怀远端公腔

  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动鼓柄,铁环叮当有声,和谐悦耳。

  阜阳市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颍州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这种民舞适宜于在空间较大的大型群众集会上表演,具有艳丽惹眼、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

  淮南市肘阁抬阁

  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之中,演职人员身穿戏服,走在大街小巷,踩着鼓点的节拍,妙趣横生。小演员们脸图油彩,站在阁上,演驿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动作,支撑者踏着秧歌步、剪子股,演驿着一出又一出华夏的精彩和文明,赢得众人驻足观看,喝彩声连连不断。在为群众送上节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乐。

  滁州市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凤阳花鼓戏

  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一般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

  花灯拜年

  唱花灯、观花灯,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看得百姓喜上眉梢。双龙舞、狮子群舞、河蚌戏珠、旱船接亲、丰收锣鼓、骑毛驴。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龙、动作敏捷的狮子、风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娇娘,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衬出过年的喜悦,丰富多彩的花灯节目引得大家笑声阵阵。

  手狮灯

  手狮灯春节期间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手狮灯表演时,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狮子”和3只红灯笼相遇,阵容庞大,喜庆壮观。手狮灯的表演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狮子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

  六安市龙腾舞狮

  龙腾舞狮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街区路旁走走停停,向周边商铺和路过围观的群众表演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传统民俗文艺。十余米的金龙在队员们的手中上下翻飞,或逶迤,或抖擞,时而蛟龙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层浪花;时而盘旋仰啸,飞龙在天,卷起祥云万朵……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更是赚足了现场群众的掌声与喝彩。

  马鞍山市含山民间彩扎

  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群众都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举办龙、狮、花船、花灯等各种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艺不但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民间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返回目录>>>

  春节的吃食

  1、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2、油角

  油角是广州家常小吃的一种,各个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换成蔬菜即可。在广东过年,油角少不了。以前,离春节还有十天廿日,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了。开开油镬炸些煎堆油角,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3、糍粑

  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为盛行,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其乐融融。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5、春卷

  春卷是过年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有迎春喜庆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6、煎堆

  煎堆华北地区称麻团,东北地区称麻圆,海南又称珍袋,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由于流行于广东地区,因此也是广东油器的一种。以糯米粉团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馅料,有些没有。也是广东及港澳地区常见的贺年食品,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

  7、年糕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另有老北京传统老字号以“年糕钱”为名。

  8、围炉

  在福建和台湾地区,过年很多家庭要吃围炉,围炉是火锅的一种形式,守岁跨年之时,家人围炉而坐,桌子中间一般会放一盆火锅,大家边聊天边吃,气氛热热闹闹,沸腾的'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围炉中的每一样菜也都有特殊寓意,比如鸡象征“吉祥如意”,鱼象征“年年有余”,萝卜象征“好彩头”等等。

  9、盆菜

  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美食就是“盆菜”,很多家庭多年的时候全家人只做一盆菜,里面摆上各种丰富的食材,由鸡、鸭、鱼、肉、虾、蚝、贝、腐竹、萝卜、香菇、等十几种原料组成,不同的家庭做法也都不一样,盆菜里面的肉都是提前制作好的,用煎、炸、烧、煮、焖、卤等多种加工方式把肉和菜做熟,然后依次摆入大盆中,一家人围着一个大盆,象征着“一团和气”,把所有食物全部摆入盆中,而且要摆满,最好溢出来,象征着“盆满钵满”,寓意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盆菜里的食物也比较有讲究,“鸡”寓意“吉祥如意”,“鱼”寓意“年年有余”,“蚝”寓意“豪气冲天”,“鲍鱼”寓意“招财进宝”等等。

  10、花馍

  北方人喜爱面食,过年除了吃饺子,还要蒸很多好看的“花馍”,花馍的样式都是比较吉利的,也展示了很多人制作面食的精湛手艺。普通家庭也要蒸各种花样的枣花馍,摆上桌不仅好看,还有美好的寓意。

  11、粽子

  粽子是广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广西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就如同北方人家家户户包饺子一样,广西人的粽子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外表来看都是非常独特的。广西人的粽子不同于端午节的粽子,每一个都包很大个,里面放上丰富的馅料,广西人包的粽子每个至少都有两斤重,里面一层一层的包裹着绿豆、猪肉还有糯米,粽子在广西是一种吉祥物,很多节日都要吃粽子。

  12、面条

  西北地区人们喜欢吃面条,过年的时候吃面条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在很多地方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都要吃面条,有的地方在除夕吃面条,寓意全家健康长寿。

  返回目录>>>

  春节的民俗传说

  春节民俗传说一: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春节民俗传说二:腊八粥的故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三: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

  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

  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数年后,经过长期的观察,万历制定出了准确的历法,名太阳历。当他将太阳历呈献给国君祖乙时,满面白须的祖乙十分感动,为纪念万历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为纪念万年,人们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民俗传说四: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五:“年”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六: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春节民俗传说七:贴门神

  古代神话说中有两员大将捉鬼、保平安,名神荼、郁垒,民间便由此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上写神荼郁垒名字或者刻画像,挂于家门口,镇邪恶、保平安。

  宋代时桃符变成了春联,一来不失其意,二来表达美好愿望,三来装饰美观。

  民间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可以驱散妖魔鬼怪。怒目圆睁、武器高大、成对,这就是门神的样子。唐朝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因保卫唐太宗安然入睡,也成了门神。现在一般都是这两人,神荼郁垒倒是极为少见了。

  春节民俗传说八:贴春联的传说

  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春节民俗传说九:倒贴福字的传说

  倒贴福字有恭亲王府说、慈禧太后说和朱元璋、马皇后说等三个传说,三个传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下人、百姓不识字,导致倒贴了福字,但“福倒”谐音“福到”,所以传为一时佳话,流入民间。

  春节民俗传说十:熬年守岁的传说

  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几乎没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于是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返回目录>>>

  春节的禁忌

  贴春联禁忌

  春联又称“门对”,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日,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对联,包括大门对、小门对、屋对,且基本都包括有上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除了特殊情况只贴横批外,基本都包含三部分。

  在农村地区,除了贴家大门外,院门、厨房、炕墙、猪圈、牛棚、碾磨以及重要路口的树上等也贴单联,以示吉祥。

  在过去,贴春联往往是自己调制面糊、浆糊,用木薯粉或者淀粉等加水调成糊状搅拌煮熟,用来做粘合剂,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人选择了更简便的方式,采用双面胶或透明胶来粘贴。

  春联,一种代表节日喜庆氛围的元素。最早时期,对联的出现仅仅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而已。到了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了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有保平安、降福气、驱邪辟鬼等寓意。如今,贴春联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活动。

  不过,贴春联也有不少的禁忌习俗。

  比如民间讲究,春联上下联不能贴错了,否则可能会是“一年不顺当”。

  贴春联也有时间讲究,最好的时间是除夕的早上6点—12点,将旧春联撕掉,重新张贴新的春联,寓意除旧布新。

  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当年过新年不贴红春联,只能贴黄对联,到了第二年则贴蓝色的春联,第三年恢复正常贴红春联。

  不能打碎东西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民间认为,过年若是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会破坏新的一年的运气,所以过年期间,尤为忌讳打碎了东西。所以每到春节前,大人们总会提醒,拿东西要拿稳扶好,千万不能打碎碗、杯子等物品,以免沾上晦气(忌“破产”)。若是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且要静悄悄得偷偷扫掉,然后再放鞭炮,以祈求平安吉祥。

  忌扫地、倒垃圾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将一年的脏东西都扫出家门,寓意辞旧迎新。而到了年初一之后,则不能再扫地、倒垃圾,因为春节最强调聚财。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节,在这一天动扫帚,会将扫帚星招来,会将一年的财运、好运扫掉,招来霉运,所以春节期间禁忌扫地,倒垃圾。

  有些地方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已经开始不能倒垃圾,话说在这一天倒垃圾,随意扔东西,脏东西、污水污物可能会溅洒在神灵的`身上,进而惹怒神灵,招来罪罚。

  在春节期间,产生的废弃垃圾,即便是溢满了垃圾桶,也不能往外倒。若非要扫地,也必须是从外头往里面扫,以免破财。

  不能说脏话,吵架,骂人

  春节期间要多说好话,吉利的话,“不好也要说好”,禁忌说脏话,骂人,吵架,打人……否则不仅会破坏春节的祥和、喜庆、团圆的氛围,被神灵听到了,还可能会遭到灾祸。

  此外,禁忌呵斥孩子,大声高叫孩子的小名,否则被游荡的魂听到了,招来霉运。另外,民间认为,小孩在新年伊始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

  出嫁的女儿初一禁忌“回门”

  在民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年初一回娘家,因为民间有正月初一回娘家会将娘家吃穷的说法。可以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丈夫同行,俗称“迎婿日”。

  在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带上一些新年礼品以及随手伴给娘家孩子的红包,且带的礼物讲究成双成对。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女儿回婆家时,还要给一部分带回去。回娘家时,出嫁的女儿可以在娘家吃中饭,不能在娘家吃晚饭,需要赶在晚饭之前回婆家。

  禁忌向别人讨债

  都说“借钱容易还钱难”,对于债主来说,最怕的就是遇到不讲信用和原则的借钱人,把钱借了出去,最后却要不回来。

  而对于借钱的人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大年初一之后新年的到来,因为春节有禁忌向别人讨债的说法讲究。

  在民间,债主往往会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向借钱人索要欠债,因为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向借钱人讨债。

  相传,这是因为在正月初一之后,财神爷会给家家户户“送钱财”,并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给予多少钱财。假若大年初一债主还向借钱人讨债,被财神知道后就会认为债主是有钱人,还有人欠着他的钱,从而就会少分配一些财富给他。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从客观实际的角度说,这大概是基于一种人文关怀。因为春节是一个喜庆、热闹、吉祥的日子,如果春节时期上门催债,难免会让双方都感到不开心,从而影响到彼此过年的心情。

  另外,民间还有大年初一不能向别人借钱,也不能借钱给别人的讲究。因为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如果这一天向别人借钱的话,有穷一辈子的说法。民间老话说“初一给别人借钱,一年四季靠外援”,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此外,向别人借钱,有从别人那里拿东西的意味,而被债主来说,则有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意思,对两者而言,都是不吉利的。

  忌讳说与死有关的话题

  春节是喜庆的,团圆的节日,象征着美好的一年的开端。在新的一年里,最忌讳说不吉利、晦气的话。比如忌讳谈及与死、病、灾等相关的话题,即便是“完了”、“挂了”、“不行了”等词汇都应该避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语言忌讳,比如过年给神上香时,不能说“烧香”,而是应该说“添香”、“加香”。烧黄表纸不能说“烧纸”,而是说“敬纸”。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而是要说“煮开了”,蒸馒头包子即便是蒸“虚”了也要说蒸“发了”等等。

  忌吃药

  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忌动针钱

  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忌斧子劈木柴

  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忌借钱

  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

  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白天不可午睡

  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忌向人讨债

  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返回目录>>>

  春节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一: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来了。大年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店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

  春节的作文二:

  过年啦!外面“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我拿起心爱的砂炮,从楼上往下走过去,我推开门,走到空地上,拆开包装纸,拿出了一个绿色的,用力扔了过去,刚一落地,只听一声巨响,“啪——”,把我耳朵都震聋了。

  然后我再跑上楼,拿来了一个大型烟花,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引火线,只听“砰——”的一声,一个烟花直冲上天,“啪——”,那个烟花就爆了开来,变成了一个黄色巨型的菊花,漂亮极了!有的人说:“宝宝好厉害,会放大型烟花了!”有的人说:“宝宝好厉害,会用打火机了!”听了称赞,我心里更加开心了。

  放完了后,我找来了一把扫把和一个畚箕,和环卫阿姨一齐把我用过的场地打扫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把这把扫把和这个畚箕还给了人家。满意后,我就回家去看春晚去了。

  第二天清早,我找来一把扫把,又和环卫阿姨在大门口扫地。一来到大门口,我就看到了一个很脏的店铺门口,我就和阿姨一起打扫干净了,同时,我那个也感受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

  春节的作文三:

  皑皑白雪覆盖了这美丽的大地,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请客吃饭.放鞭炮。其实,人们放鞭炮不仅是为了让这个节日更喜庆,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的人都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从天上来了一个怪兽,叫年,每当正月初一时,它会到村民的家里去吃人。地上年年到正月初一便人心惶惶,人们生怕这怪兽找上门来。一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一早,年兽的声音便回荡在空气中,它身上的血腥味立即传遍了华夏大地,人们被吓得腿都软了。可却迟迟没有听到凄厉的惨叫,只听到了噼啪声和年兽的怒吼,人们很奇怪,为什么没动静了呢?一些大胆的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外面,只见一个神仙一手拿一串鞭炮,一手拿一一个火把。人们过去问鞭炮的制作方法,那神仙告诉了他们,并说:“只要每当正月初一用火点燃它,它就会把年兽吓跑。”

  从此以后人们便照着神仙的说的制作方法,每逢除夕,初一便引燃爆竹,以此来吓走年兽。就这样代代相传,虽然再也没见过年兽,不过这一习俗还是被流传至今。并以此为过年的一个标志。

  春节的作文四:

  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常想起关于“年”的故事。那时,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年冬天都出来吃人。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最怕火、响声和红色。渐渐地,人们就养成了春节放烟花、贴春联等习俗。

  过春节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晚上的放烟花时间。我放的烟花是爸爸从镇上买的,有好多种呢。我先放第一种,它是蝴蝶型的:小小的翅膀,花花绿绿,非常漂亮。我一点燃,“蝴蝶”的翅膀就喷出绚丽多彩的火花,朝天空飞去,最后渐渐降下去。我再放第二种,它是圣诞树形状的,我点燃了之后,它就射出一束金光,紧接着,闪起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美丽极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我和爸爸一起放大礼炮。点燃后,礼炮“嗖”一声直冲天空,“砰”一声爆炸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像一阵流星雨,五彩缤纷,照亮了整个夜空。

  春节带给了我这么多快乐,我真希望每天都是春节啊!

  春节的作文五: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明天就是春节。吃过午饭,就看见奶奶为晚饭忙东忙西的。没多久,天空下起了雪,不一会儿,树上,屋顶上就盖了一层层白茫茫的一片。看到别人家挂起了灯笼,爷爷也拿来大红灯笼挂起来,贴上春联,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就听到外面有人在放鞭炮了。我迫不及待的吃完晚饭,拿起鞭炮就去找隔壁的小朋友去了。我们放了雪雪花的鞭炮,烟雾弹的鞭炮,还有很多。放完了,我们还站在那里看别人放,五颜六色的鞭炮好看极了!过了很久,妈妈叫我回家了。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外面的鞭炮声更响了,爸爸还叫我到楼下去放鞭炮呢。我说不去了,太晚了。这时候,电视里正在倒计时,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好开心,我又长大了一岁。

  返回目录>>>

  春节的祝福语

  1、春节将至,辞旧迎新,道声平安,恭贺万事如意!

  2、祝好运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新的一年开始,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春节快乐!

  3、赶个早,提个前,先来道声春节好。撞好运,遇好事,道个吉祥和如意。祝你新年拥有新气象,春天拥有春的希望,幸运之星照又照,生活快乐又美妙!

  4、新年到,福星照,送你一个大红包,不装金来不装银,字字句句表真情。好运罩着你,财运迷恋你,健康平安缠着你,幸福吉祥伴随你。祝春节愉快!

  5、吉祥如意庆新禧,百福齐聚贺新春;在一起团圆美满,聚一家和睦多福;恭喜发财财源广,喜迎好运运道旺。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恭祝:新春愉快!

  6、春节到,祝福来:愿财神把你骚扰,把忧愁收购;愿开心把你套牢,把无聊抛售;愿幸福把你绑架,把烦恼抢走。祝春节快乐!

  7、别人的事,努力办;着急的事,细心办;重大的事,清楚办;困难的事,分步办;讨厌的事,耐心办;开心的事,开心办;所有的事,认真办。春节到了,祝你健康快乐!

  8、让我们把春节的钟声传播四方,也让我们把友爱和赞美洒向人间。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9、去问候;摘一片雪,飘去思念;捉一缕阳光,洒去温暖;发一条短信,送去祝福。春节快乐,新年快乐!

  10、春节期间,要精神放松,胸中有喜,就像锅里的洋葱,淡泊心事,心中不抑郁,来年好运!

  11、电话、手机、电脑、朋友之间的信息传递;新年,春节,新的一幕,祝所有的朋友幸福安康。祝您新年快乐!

  12、祝你春节快乐:美人胜花,浪漫如樱花,好运如雪花,运气遇桃花,财富配牡丹花,花开麻将吧!

  13、春节送你一棵许愿树,树上长满了开心果、幸运李子、甜瓜、浓郁的枣、温润的李子、快乐的桃子,体现你一年的顺利运气!

  14、云绚烂,雨透明,风执着,月深情,思念缠绵,爱永恒,星灿烂,你刻骨铭心。真心祝福你春节快乐!

  15、得得失失平常事,是是非非任由之,冷冷暖暖我自知,坎坎坷坷人生路,曲曲折折事业梯,凡事不必太在意,愿你一生好运气!春节快乐。

  16、大年初一头一天,吉祥好运送上门。东方风来满眼春,春色满园焕生机,西方天降祥瑞光,光芒四射护家宅。祝你春节新希望,家和人兴事业旺。

  17、岁月用优美的年轮,编写成一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日历;年年,我都会在日历上的这一天,用深情的思念和真诚的祝愿,送去祝福:春节快乐,心想事成。

  18、春节祝你:无烦无恼,快乐就好;亲朋相聚,热闹就好;勤加锻炼,健康就好;忙忙碌碌,知足就好;心想事成,如意就好;事业高升,顺利就好;缔结良缘,甜蜜就好;团团圆圆,美满就好!

  19、新年春节是起点,喜气洋洋乐翻天。兴高采烈迎新年,鞭炮声声祝福伴。窗花灯笼多耀眼,祝愿新年人平安。朋友早把短信送,愿你快乐每一天。祝春节快乐!

  20、做不成太阳,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径,成不了元帅就做最勇敢的士兵,成不了名人就做普通百姓,只要开心,做啥都成。祝春节快乐!

  21、我点击春节,搜索祥和画面;我复制笑脸,粘贴新春网站;我打开邮箱,编辑最美语言,发送最好祝愿:希望你删除烦恼,存储快乐每一天,备份幸福每一年。

  22、春节到,千家万户团员时。万紫千红美景在。烟花绽放乐为央,梅蕊吐馨香不败。潮平帆张喜前迈,岸阔柳新人康泰。祝新年快乐!

  23、春节祝福短信来到,祝你在新年里:事业如日中天,心情阳光灿烂,工资地覆天翻,未来风光无限,爱情浪漫依然,愉快游戏人间。

  24、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高高兴兴,一生开开心心,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春节祝你天天快乐!

  25、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祝福你我连;同样的'我,同样的你,同样的快乐传给你;同样的年,同样的节,同样的春节同欢乐!

  26、让我这份春节的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你身边我的思念你收到了吗?春节吉祥如意!

  27、庭前春未暖,山后雪还寒;城中霜雾重,枝头晓月残。深冬又一日,却已是新年!春节悄然至,乐起平淡间;祝你欢乐、新春快乐!

  28、春节啦!有伙人到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决不轻饶,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心,领头的叫幸福,你就别躲了认命吧!春节快乐!

  29、春节到了,问你一个好的,身体健康,感觉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味道极好;金子从房子里出来,钱长在墙上。

  30、当您看见这信息时,幸运已降临到你头上,财神已进了您家门,荣华富贵已离您不远。祝福姐姐:春节快乐!

  返回目录>>>

  春节的谚语

  春节的谚语一: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春节的.谚语二: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

  二五八,好回家。

  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春节的谚语三: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春节的谚语四: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春节的谚语五: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擂大鼓,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春节的`谚语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返回目录>>>

  春节的对联

  1、上联:龙岁迎来新世;下联:莺歌唱出好春光

  2、上联:龙游沧海江湖小;下联:狮醒神州世界惊

  3、上联:鲲鹏展翅华夏腾飞;下联:龙凤呈祥阳春锦绣

  4、上联:春日春风春浩荡 下联:龙年龙岁龙腾飞

  5、上联:春雨多情绿大地 下联:金龙展志壮神州

  6、上联:动地惊天龙气象 下联:锦山绣水凤文章

  7、上联:风发龙门春浪暖 下联:日临雁塔晓云开

  8、上联:风来松度龙吟曲 下联:雨过庭余鸟迹书

  9、上联:国策英明增国力 下联:龙年飞跃展龙图

  10、上联:国富民殷龙献瑞 下联:年丰物阜凤还巢

  11、上联:国运国兴凭国策 下联:龙飞龙跃靠龙人

  12、上联:海阔何愁龙跃水 下联:山高岂妒凤朝阳

  13、上联:花柳春风催燕舞 下联:英雄祖国盼龙飞

  14、上联:华堂戏燕春风暖 下联:盛世腾龙国色娇

  15、上联:华夏扬威惊世界 下联:巨龙昂首恃风雷

  16、上联:黄龙行雨腾沧海 下联:紫凤驾云上碧霄

  17、上联:挥毫凤舞千山秀 下联:泼墨龙飞万水腾

  18、上联:江山依旧龙盘踞 下联:世纪更新国富强

  19、上联:蛟龙出海迎红日 下联:紫燕归门报早春

  20、上联:蛟龙腾海风雷激 下联:莺燕闹春杨柳青

  21、上联:金龙报春春风暖 下联:铁手造福福气浓

  22、上联:金龙闹海春潮涌 下联:喜鹊登枝福韵高

  23、上联:金龙献瑞苏千里 下联:绿柳迎春乐万家

  24、上联:锦绣山川春色绣 下联:奔腾江海巨龙腾

  25、上联:九州丽日迎新纪 下联:四海龙吟乐大年

  26、上联:浪翻南海潜龙至 下联:风振紫霄翔凤归

  27、上联:莲花锦地歌妈祖 下联:荆树光天颂九龙

  28、上联:炼塔凌空荣广宇 下联:油龙出海壮神州

  29、上联:龙步青云酬壮志 下联:鹏飞碧宇览神州

  30、上联:龙从百丈潭中起 下联:春自千重锦上来

  31、上联:龙开盛纪新春丽 下联:国展宏图大业娇

  32、上联:龙门丽景催鱼跃 下联:祖国宏图任我描

  33、上联:龙门一跳迎新岁 下联:燕子双飞报好音

  34、上联:龙岁初临勤努力 下联:辰光正亮著先鞭

  35、上联:龙岁迎来新世纪 下联:莺歌唱出好春光

  36、上联:龙腾盛世千家喜 下联:春满神州万物荣

  37、上联:龙腾伟业超千古 下联:鹏舞雄姿搏九霄

  38、上联:龙腾霄汉开新宇 下联:鹊立梅梢报福音

  39、上联:龙腾云海国昌盛 下联:春满人间民泰安

  40、上联:龙族喜迎千禧岁 下联:华人欢度万荣春

  41、上联:梅花香遍神州地 下联:龙步震开盛纪春

  42、上联:梅为春意赋新意 下联:雪向龙年报丰年

  43、上联:梅为小院添春色 下联:鹊向龙年报好音

  44、上联:门对龙山门进宝 下联:户栽花树户生辉

  45、上联:江山故国堪留鹤 下联:华夏昊天可跃龙

  46、上联:龙腾华夏钟灵地 下联:德启门庭毓秀人

  47、上联:无边春色来天地 下联:有志金龙越古今

  48、上联:龙凤炳文神州焕彩 下联:鲲鹏展翅华夏腾飞

  49、上联:面威风增国力 下联:九州春色启龙年

  50、上联:百尺高梧栖彩凤 下联:万川汇海起蛟龙

  51、上联:北海云生龙对舞 下联:丹山日上凤双飞

  52、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53、家和百业兴千福;龙年户纳八方财。横批:气象万新

  54、春到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庭院四季常安。横批:龙年大吉

  55、龙年天地回元气;国富民强庆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56、凤翥龙翔吟盛世;莺歌燕舞咏阳春。横批:国泰民安

  57、风发龙门春浪暖;日临雁塔晓云开。横批:白雪迎春

  58、春回大地百花吐艳;龙跃神州万物生辉。横批:国泰民安

  59、丹凤朝阳歌盛世,苍龙布雨润神州

  60、动地惊天龙气象,锦山绣水凤文章

  61、风发龙门春浪暖,日临雁塔晓云开

  62、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余鸟迹书

  63、国策英明增国力,龙年飞跃展龙图

  64、国富民殷龙献瑞,年丰物阜凤还巢

  65、国运国兴凭国策,龙飞龙跃靠龙人

  66、海阔何愁龙跃水,山高岂妒凤朝阳

  67、花柳春风催燕舞,英雄祖国盼龙飞

  68、华堂戏燕春风暖,盛世腾龙国色娇

  69、华夏扬威惊世界,巨龙昂首恃风雷

  70、黄龙行雨腾沧海,紫凤驾云上碧霄

  71、挥毫凤舞千山秀,泼墨龙飞万水腾

  72、江山依旧龙盘踞,世纪更新国富强

  73、蛟龙出海迎红日,紫燕归门报早春

  74、蛟龙腾海风雷激,莺燕闹春杨柳青

  75、金龙报春春风暖,铁手造福福气浓

  76、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

  77、金龙闹海春潮涌,喜鹊登枝福韵高

  78、金龙献瑞苏千里,绿柳迎春乐万家

  79、锦绣山川春色绣,奔腾江海巨龙腾

  80、九天揽月中华志,四海腾龙民族魂

  81、九州丽日迎新纪,四海龙吟乐大年

  82、浪翻南海潜龙至,风振紫霄翔凤归

  83、莲花锦地歌妈祖,荆树光天颂九龙

  84、炼塔凌空荣广宇,油龙出海壮神州

  85、龙步青云酬壮志,鹏飞碧宇览神州

  86、龙从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锦上来

  87、龙开盛纪新春丽,国展宏图大业娇

  88、龙门丽景催鱼跃,祖国宏图任我描

  89、龙门一跳迎新岁,燕子双飞报好音

  90、龙岁初临勤努力,辰光正亮著先鞭

  91、龙岁迎来新世纪,莺歌唱出好春光

  92、龙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

  93、龙腾伟业超千古,鹏舞雄姿搏九霄

  94、龙腾霄汉开新宇,鹊立梅梢报福音

  95、龙腾云海国昌盛,春满人间民泰安

  96、龙族喜迎千禧岁,华人欢度万荣春

  97、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纪春

  98、梅为春意赋新意,雪向龙年报丰年

  99、梅为小院添春色,鹊向龙年报好音

  100、九龙飞舞千秋雪,百鸟啼转万树花

  101、梅柳三春飞雏燕,炎黄一脉是神龙

  102、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世春

  103、岁降金龙蒙化雨,年逢惠政沐春风

  104、世纪春光辉大地,江山国色舞神龙

  105、金龙献瑞苏万物,绿柳迎春喜千家

  106、旭日东升雄狮吼,中华崛起巨龙腾

  107、神州春暖山河秀,华夏龙腾日月新

  108、九州日丽迎新岁,四海龙吟乐大年

  109、千里云霞辉大地,万般气象壮龙年

  110、九州骨肉同龙脉,两岸山河共月圆

  111、中华跃日神龙舞,在地迎春紫燕飞

  112、世纪风云龙际会,春风杨柳燕剪裁

  113、一联壮我楹间色,万国腾龙海内春

  114、八面威风增国力,九州春色启龙年

  115、百尺高梧栖彩凤,万川汇海起蛟龙

  116、报春乐曲神龙吟,强国宏图众手描

  117、北海云生龙对舞,丹山日上凤双飞

  118、笔架山高才气现,砚池水满墨龙飞

  119、笔走神龙大手笔,春归盛世好青春

  120、笔走神龙凭大手,诗流雅韵有高人

  121、龙吟国瑞,雪兆丰年

  122、龙腾瑞气,燕舞春风

  123、燕语新年喜,龙腾大地春

  124、风调雨顺龙气象,锦山绣水凤文章

  125、玉凤腾飞应盛纪,金龙崛起颂新元

  126、龙吟春正好,燕语日初长

  127、龙白海上飞跃起,春从梅梢飘洒来

  128、龙腾九野丰年景,花放千村盛世图

  129、龙飞满目皆春意,风舞千山尽彩霞

  130、龙腾千载兴华夏,岁启新元颂太平

  131、龙腾岁首开新运,鹊上枝头报好音

  132、龙腾霄汉开新运,鹊立枝头报好音

  133、金龙跃起年年盛,玉凤腾飞岁岁昌

  134、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幸福小康

  135、金龙献瑞苏千里,绿柳迎春乐万家,春暖万家

  136、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纪春,春暖神州

  137、龙从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锦上来,春回大地

  138、龙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春暖神州

  139、龙腾云海国昌盛,春满人间民泰安,国泰民安

  140、龙兴阳动乾坤晓,政协人和天地春,政通人和

  141、九天揽月中华志,四海腾龙民族魂,壮志凌云

  142、梅为春意赋新意,雪向龙年报丰年,雪兆丰年

  143、梅为小院添春色,鹊向龙年报好音,幸福家庭

  144、世纪更新伊始,神龙翘首飞来。

  145、云灵化鹤人增寿,海啸腾龙国有威。

  146、云龙上下驰东野,雪鹤飞扬入北山。

  147、指点江山扬国粹,笔挥风雨走蛟龙。

  148、中华民族龙传世,百鸟成群凤向阳。

  149、中华振兴巨龙舞,大地焕然万象新。

  150、紫薇祥气腾龙态,伟业宏图壮国威。

  151、大地春回凤鸣盛世,中华崛起龙有传人。

  152、大业中兴宏图再展,神龙起舞祖国长春。

  153、凤质龙文光华相映,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154、龙的'传人强邦富国,春之使者润土丰年。

  155、龙启吉祥云蒸霞蔚,花开富贵人寿年丰。

  156、东海跃明珠金龙献岁,南天开淑景俊鸟鸣春。

  157、金凤舞蓝天欢歌盛世,玉龙回大地軎唱丰年。

  158、喜气满庭阶春来福地,凯歌传江海鱼跃龙门。

  159、为国争光可上九天揽月,给民造福敢入四海擒龙。

  160、龙腾瑞气;凤舞春风。

  161、万众思改革;群龙志腾飞。

  162、万方春浩荡;四海龙腾飞。

  163、云飞翔瑞凤;雷震起渊龙。

  164、天高鹏翅健;海阔龙姿雄。

  165、长空排雁阵;大海起龙图。

  166、水摇龙影动;春到燕歌新。

  167、凤鸣春日晓;龙起海天高。

  168、丹青紫燕舞;翰墨白龙吟。

  169、龙腾云似海;燕舞景长春。

  170、龙吟春正好;燕语日初长。

  171、龙吟新世纪;岁庆两千年。

  172、龙口吐春水;农家敛福音。

  173、龙开新世纪;人遇好年华。

  174、龙年春烂漫;华夏业辉煌。

  175、龙年呈国瑞;春日溢华光。

  176、龙舞长城雪;燕鸣北国春。

  177、白鹤松间舞;苍龙海宇游。

  178、鸟鸣千户晓;龙舞一池春。

  179、辰时龙起舞;春日燕翻飞。

  180、寿鹤云山伫;老龙沧海游。

  返回目录>>>

  春节的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 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返回目录>>>

  春节的活动简报

  春节的简报 1

  为丰富全体学生寒假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托克逊县第一中学于20xx年2月4日一20xx年2月16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春节前,同学们积极参与居家劳动,帮助家长洗衣做饭、除尘扫地等,并张贴春联福字、剪窗花,营造了浓厚节日气氛。春节期间,用照片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以春节剪影的形式开学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年”味。利用网络视频向老师、朋友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同学们也纷纷响应“快乐新年,我来演”活动号召,录制与家人同庆春节、用舞蹈表演、歌曲演唱、诗歌朗诵、乐器演奏等方式庆祝新年。

  各年级组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共贺新春。七年级以“庆新春”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手抄报”创作。八年级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剪窗花”活动,经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九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写福送春”活动,并将写好的福字送给社区干部、孤寡老人、公安干警、邻居、同学,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社会生活。

  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多维展示了春节文化底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春节的简报 2

  春节脚步日益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为营造干净、有序、靓丽、安全的节日环境,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效,1月18日,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财东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20余人,开展了节前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

  活动现场,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拿着工具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冒着严寒,积极发挥志愿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分工合作,将辖区内的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楼道和宣传栏上乱涂乱画的小广告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还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安全使用液化气等小知识,提醒居民戴口罩、勤通风、少聚集,做好防护,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爱护环境卫生,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社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经过大家的努力,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面貌为这个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更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新气象、新面貌。

  春节的简报 3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丰富社区节日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喜庆、健康、和谐的节日氛围,卧牛山街道龟山社区于1月13日举办了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的“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将最诚挚的新年祝福送给社区居民。

  此次活动中,卧牛山街道龟山社区特别邀请社区内书法爱好者携手益仁社工的.志愿者为居民书写春联。书法爱好者在活动现场为居民朋友挥毫泼墨,用一幅幅满载祝福的春联,把浓浓的年味儿和新春的祝福送给社区居民,居民们拿到写满祝福和美好憧憬的春联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送春联活动不仅装点了各家各户的门楣,将社区对居民的新春祝福送进千家万户,增进了社区与居民间的感情,还在社区营造了浓浓的新年气氛,同时让社区居民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简报 4

  过大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的老传统,是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为丰富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喜迎鸡年新春,20xx年1月16日下午,盐田区社区学院、滨海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一场“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社区学院的老师和居民志愿者现场写春联,给居民送祝福。

  下午三点,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活动室就传来了阵阵墨香,“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正式开始,吸引众多社区居民前来参加。“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一行行俊秀的书法、一句句祝福的语句,每一副写好的春联都包含着浓浓的祝福,鲜红的春联在手中传递,给大家带来新春的温暖。

  短短三个小时,老师就写了将近100副春联和福字,收到了居民的赞赏。看着居民跃跃欲试的表情,邓老师请现场的几位居民亲手写几个字,让他们大呼过瘾。活动在热烈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春节的简报 5

  1月23日下午,宣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坤全率队到凤凰街道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慰问组首先到河东社区看望慰问了贫困老党员、退伍伤残军人、特困户等12人,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新春祝贺和慰问金。每到一户,肖坤全都与慰问对象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生产情况,鼓励他们展望新年,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自力更生搞好生产,脱贫致富,开创美好的生活。

  随后,慰问组分别来到凤凰钢铁有限公司、宣威市和谊矿业有限公司、凤祥综合资源利用厂,同工人们交流,实地察看生产情况,了解企业困难。肖坤全说,凤凰街道入驻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要紧抓全市追赶超越的重大机遇,结合企业实际,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肖坤全要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支持好、服务好企业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返回目录>>>

《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相关文章:

春节手抄报的内容11-18

春节手抄报内容07-04

春节的手抄报内容07-04

春节手抄报 内容06-19

春节手抄报内容10-08

春节手抄报内容精选07-02

春节手抄报内容01-29

春节手抄报内容:春节的由来06-20

春节手抄报内容:春节的意义06-20

在线咨询

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

  春节是个古老的节日,那么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一定会形成鲜明的节日特色,在民间,春节也流传着很多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龙年春节手抄报的内容

目录
【1】春节的介绍【7】春节的作文
【2】春节的习俗【8】春节的祝福语
【3】春节的各地习俗【9】春节的谚语
【4】春节的吃食【10】春节的对联
【5】春节的民俗传说【11】春节的古诗
【6】春节的禁忌【12】春节的活动简报

  春节的介绍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延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首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人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返回目录>>>

  春节的习俗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⑴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⑵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⑶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春节期间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资源匮乏,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生旺火

  新年正月十五元宵,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禾杆堆或炮纸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返回目录>>>

  春节的各地习俗

  北京春节习俗

  1、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2、腊月二十三:祭灶,“糖瓜儿粘”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3、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4、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糊窗户”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5、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6、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7、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割肉”、“杀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8、年三十:吃饺子,“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9、大年初一:拜年,扭一扭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是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10、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11、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12、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13、大年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14、大年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河南省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民

  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民

  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但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次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蒸馒头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腊月二十七——宰鸡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这一天,家家要集中采购。腊月二十七赶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后来,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家禽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腊月二十九——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除夕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广东省春节习俗

  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广东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1、扫尘

  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2、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起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3、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4、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东人过年的饮食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人过年的禁忌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山东省春节习俗

  1、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2、宁阳县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头戏”】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头等大事。在孔庙中做摄影生意的岳衍慧对记者说,除夕晚上要摆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鱼、鸡等供品,点燃香及蜡烛。子时前后,饺子出锅,头几碗要用来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从年长者开始。吃完饺子,晚辈就要给长辈磕头,长辈则要给没有成年的孩子分发压岁钱。完了以后出门给家族中长辈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礼是一名三轮车师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孙。他说,以前在孔府,过年要“蒸壮”,“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孔子嫡系子孙离开孔府后,孔府内部的一些礼俗也不再流传。现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异姓人家过年的习俗已没有什么分别。

  【曲阜年夜饭重两菜,一是火锅二是鱼】

  除夕,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在曲阜,年夜饭要在当天做出来,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届时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响,人们忙着剁肉、切菜。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绪冰介绍说,曲阜百姓的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日子红红火火;“鱼”“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预示“年年有余”。

  【饺子:年夜饭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饭菜无论多丰盛,也一定要有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谁先吃着了,预示着来年好运。

  据曲阜当地文化部门的人士介绍,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习俗沿袭至今,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当地百姓出于一种文化惯性,依然继承下来。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锅蒸一个大馒头,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对于这一习俗的寓意,没有人能说清楚,有的说取团圆之意,也有的说吃了来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摆满柏枝,大门口也要插柏枝。孔祥银对记者说:“过年插柏枝,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样,成了既定习俗,但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节的风俗习惯:

  第一,年前准备过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备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锅之类,现在好了可能不准备了,到处有卖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坟,家远的就路上烧点纸.一般3.4点钟鞭炮声音不断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觉,睡觉的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拜年;

  第四,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踩高跷之类的,土话叫“拌玩”。

  江苏省春节习俗

  苏州: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南京:

  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扬州:

  春节有“过五天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开门爆杖”。

  淮安:

  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

  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会穿戴一新,在家中摆放好烟好糖以款待上门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红枣茶和一些点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菩萨”生日,各地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

  徐州:

  春节期间要专门准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过年时蒸“年馍”,称之为馒头“发笑”,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春节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春节见面的问候只能说:“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年忙齐后,要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江西省春节习俗

  南昌春节习俗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特别热闹。

  宜春春节习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跳傩

  跳傩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搜傩”仪式极其热烈隆重,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在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赶到石邮村自己的亲戚家中来,村里往往也要摆上几桌到几十桌。集中招待一些来此地观傩的“上面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湖南省春节习俗

  湘潭: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年财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

  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长沙还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岳阳:关门吃团年饭

  “百里鱼、团年饭”,岳阳过年风俗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还吃“团年饭”,十分丰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会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

  岳阳人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

  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株洲:打开门炮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湘西永顺

  初一有“过早年”的习俗,凌晨0点左右起床吃早饭,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个菜,边吃边亮,象征着日子越过越光明。

  吃完饭了,还可以接着睡觉。

  邵阳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另,邵阳习俗酒席在中午举行。

  浙江省春节习俗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

  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事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特别热闹。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

  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

  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

  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

  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安徽省春节习俗

  合肥市抛头狮

  其中“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正月十五旱船会

  在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其中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灯、蒸属的传统习俗。家家用麦、豆掺合的面粉蒸成面灯,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欢的形状,用火柴杆缠上新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点燃。面灯里的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亳州市大班会

  其实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折子戏。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动态风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

  宿州市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戏曲,演唱声惰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埇桥马戏

  关于埇桥马戏是宿州人的骄傲,虽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时也是很难看到的。因为,这众多的马戏团队,平时分散在全国、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节时,部分马戏团才回乡“汇报演出”,然后一饱眼福,观看到埇桥马戏的精彩艺术魔力。

  泗州戏

  还有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唱腔优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蚌埠市花鼓灯

  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春会为最盛。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三个流派:颍上花鼓灯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凤台花鼓灯着重人物情感刻画,动作细腻优美;蚌埠花鼓灯动作轻捷矫健,潇洒倜傥。

  怀远端公腔

  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动鼓柄,铁环叮当有声,和谐悦耳。

  阜阳市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颍州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这种民舞适宜于在空间较大的大型群众集会上表演,具有艳丽惹眼、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

  淮南市肘阁抬阁

  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之中,演职人员身穿戏服,走在大街小巷,踩着鼓点的节拍,妙趣横生。小演员们脸图油彩,站在阁上,演驿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动作,支撑者踏着秧歌步、剪子股,演驿着一出又一出华夏的精彩和文明,赢得众人驻足观看,喝彩声连连不断。在为群众送上节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乐。

  滁州市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凤阳花鼓戏

  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一般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

  花灯拜年

  唱花灯、观花灯,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看得百姓喜上眉梢。双龙舞、狮子群舞、河蚌戏珠、旱船接亲、丰收锣鼓、骑毛驴。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龙、动作敏捷的狮子、风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娇娘,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衬出过年的喜悦,丰富多彩的花灯节目引得大家笑声阵阵。

  手狮灯

  手狮灯春节期间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手狮灯表演时,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狮子”和3只红灯笼相遇,阵容庞大,喜庆壮观。手狮灯的表演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狮子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

  六安市龙腾舞狮

  龙腾舞狮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街区路旁走走停停,向周边商铺和路过围观的群众表演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传统民俗文艺。十余米的金龙在队员们的手中上下翻飞,或逶迤,或抖擞,时而蛟龙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层浪花;时而盘旋仰啸,飞龙在天,卷起祥云万朵……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更是赚足了现场群众的掌声与喝彩。

  马鞍山市含山民间彩扎

  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群众都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举办龙、狮、花船、花灯等各种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艺不但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民间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返回目录>>>

  春节的吃食

  1、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2、油角

  油角是广州家常小吃的一种,各个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换成蔬菜即可。在广东过年,油角少不了。以前,离春节还有十天廿日,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了。开开油镬炸些煎堆油角,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3、糍粑

  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为盛行,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其乐融融。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5、春卷

  春卷是过年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有迎春喜庆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6、煎堆

  煎堆华北地区称麻团,东北地区称麻圆,海南又称珍袋,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由于流行于广东地区,因此也是广东油器的一种。以糯米粉团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馅料,有些没有。也是广东及港澳地区常见的贺年食品,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

  7、年糕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另有老北京传统老字号以“年糕钱”为名。

  8、围炉

  在福建和台湾地区,过年很多家庭要吃围炉,围炉是火锅的一种形式,守岁跨年之时,家人围炉而坐,桌子中间一般会放一盆火锅,大家边聊天边吃,气氛热热闹闹,沸腾的'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围炉中的每一样菜也都有特殊寓意,比如鸡象征“吉祥如意”,鱼象征“年年有余”,萝卜象征“好彩头”等等。

  9、盆菜

  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美食就是“盆菜”,很多家庭多年的时候全家人只做一盆菜,里面摆上各种丰富的食材,由鸡、鸭、鱼、肉、虾、蚝、贝、腐竹、萝卜、香菇、等十几种原料组成,不同的家庭做法也都不一样,盆菜里面的肉都是提前制作好的,用煎、炸、烧、煮、焖、卤等多种加工方式把肉和菜做熟,然后依次摆入大盆中,一家人围着一个大盆,象征着“一团和气”,把所有食物全部摆入盆中,而且要摆满,最好溢出来,象征着“盆满钵满”,寓意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盆菜里的食物也比较有讲究,“鸡”寓意“吉祥如意”,“鱼”寓意“年年有余”,“蚝”寓意“豪气冲天”,“鲍鱼”寓意“招财进宝”等等。

  10、花馍

  北方人喜爱面食,过年除了吃饺子,还要蒸很多好看的“花馍”,花馍的样式都是比较吉利的,也展示了很多人制作面食的精湛手艺。普通家庭也要蒸各种花样的枣花馍,摆上桌不仅好看,还有美好的寓意。

  11、粽子

  粽子是广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广西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就如同北方人家家户户包饺子一样,广西人的粽子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外表来看都是非常独特的。广西人的粽子不同于端午节的粽子,每一个都包很大个,里面放上丰富的馅料,广西人包的粽子每个至少都有两斤重,里面一层一层的包裹着绿豆、猪肉还有糯米,粽子在广西是一种吉祥物,很多节日都要吃粽子。

  12、面条

  西北地区人们喜欢吃面条,过年的时候吃面条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在很多地方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都要吃面条,有的地方在除夕吃面条,寓意全家健康长寿。

  返回目录>>>

  春节的民俗传说

  春节民俗传说一: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春节民俗传说二:腊八粥的故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三: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

  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

  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数年后,经过长期的观察,万历制定出了准确的历法,名太阳历。当他将太阳历呈献给国君祖乙时,满面白须的祖乙十分感动,为纪念万历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为纪念万年,人们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民俗传说四: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五:“年”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六: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春节民俗传说七:贴门神

  古代神话说中有两员大将捉鬼、保平安,名神荼、郁垒,民间便由此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上写神荼郁垒名字或者刻画像,挂于家门口,镇邪恶、保平安。

  宋代时桃符变成了春联,一来不失其意,二来表达美好愿望,三来装饰美观。

  民间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可以驱散妖魔鬼怪。怒目圆睁、武器高大、成对,这就是门神的样子。唐朝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因保卫唐太宗安然入睡,也成了门神。现在一般都是这两人,神荼郁垒倒是极为少见了。

  春节民俗传说八:贴春联的传说

  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春节民俗传说九:倒贴福字的传说

  倒贴福字有恭亲王府说、慈禧太后说和朱元璋、马皇后说等三个传说,三个传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下人、百姓不识字,导致倒贴了福字,但“福倒”谐音“福到”,所以传为一时佳话,流入民间。

  春节民俗传说十:熬年守岁的传说

  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几乎没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于是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返回目录>>>

  春节的禁忌

  贴春联禁忌

  春联又称“门对”,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日,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对联,包括大门对、小门对、屋对,且基本都包括有上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除了特殊情况只贴横批外,基本都包含三部分。

  在农村地区,除了贴家大门外,院门、厨房、炕墙、猪圈、牛棚、碾磨以及重要路口的树上等也贴单联,以示吉祥。

  在过去,贴春联往往是自己调制面糊、浆糊,用木薯粉或者淀粉等加水调成糊状搅拌煮熟,用来做粘合剂,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人选择了更简便的方式,采用双面胶或透明胶来粘贴。

  春联,一种代表节日喜庆氛围的元素。最早时期,对联的出现仅仅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而已。到了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了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有保平安、降福气、驱邪辟鬼等寓意。如今,贴春联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活动。

  不过,贴春联也有不少的禁忌习俗。

  比如民间讲究,春联上下联不能贴错了,否则可能会是“一年不顺当”。

  贴春联也有时间讲究,最好的时间是除夕的早上6点—12点,将旧春联撕掉,重新张贴新的春联,寓意除旧布新。

  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当年过新年不贴红春联,只能贴黄对联,到了第二年则贴蓝色的春联,第三年恢复正常贴红春联。

  不能打碎东西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民间认为,过年若是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会破坏新的一年的运气,所以过年期间,尤为忌讳打碎了东西。所以每到春节前,大人们总会提醒,拿东西要拿稳扶好,千万不能打碎碗、杯子等物品,以免沾上晦气(忌“破产”)。若是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且要静悄悄得偷偷扫掉,然后再放鞭炮,以祈求平安吉祥。

  忌扫地、倒垃圾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将一年的脏东西都扫出家门,寓意辞旧迎新。而到了年初一之后,则不能再扫地、倒垃圾,因为春节最强调聚财。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节,在这一天动扫帚,会将扫帚星招来,会将一年的财运、好运扫掉,招来霉运,所以春节期间禁忌扫地,倒垃圾。

  有些地方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已经开始不能倒垃圾,话说在这一天倒垃圾,随意扔东西,脏东西、污水污物可能会溅洒在神灵的`身上,进而惹怒神灵,招来罪罚。

  在春节期间,产生的废弃垃圾,即便是溢满了垃圾桶,也不能往外倒。若非要扫地,也必须是从外头往里面扫,以免破财。

  不能说脏话,吵架,骂人

  春节期间要多说好话,吉利的话,“不好也要说好”,禁忌说脏话,骂人,吵架,打人……否则不仅会破坏春节的祥和、喜庆、团圆的氛围,被神灵听到了,还可能会遭到灾祸。

  此外,禁忌呵斥孩子,大声高叫孩子的小名,否则被游荡的魂听到了,招来霉运。另外,民间认为,小孩在新年伊始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

  出嫁的女儿初一禁忌“回门”

  在民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年初一回娘家,因为民间有正月初一回娘家会将娘家吃穷的说法。可以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丈夫同行,俗称“迎婿日”。

  在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带上一些新年礼品以及随手伴给娘家孩子的红包,且带的礼物讲究成双成对。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女儿回婆家时,还要给一部分带回去。回娘家时,出嫁的女儿可以在娘家吃中饭,不能在娘家吃晚饭,需要赶在晚饭之前回婆家。

  禁忌向别人讨债

  都说“借钱容易还钱难”,对于债主来说,最怕的就是遇到不讲信用和原则的借钱人,把钱借了出去,最后却要不回来。

  而对于借钱的人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大年初一之后新年的到来,因为春节有禁忌向别人讨债的说法讲究。

  在民间,债主往往会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向借钱人索要欠债,因为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向借钱人讨债。

  相传,这是因为在正月初一之后,财神爷会给家家户户“送钱财”,并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给予多少钱财。假若大年初一债主还向借钱人讨债,被财神知道后就会认为债主是有钱人,还有人欠着他的钱,从而就会少分配一些财富给他。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从客观实际的角度说,这大概是基于一种人文关怀。因为春节是一个喜庆、热闹、吉祥的日子,如果春节时期上门催债,难免会让双方都感到不开心,从而影响到彼此过年的心情。

  另外,民间还有大年初一不能向别人借钱,也不能借钱给别人的讲究。因为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如果这一天向别人借钱的话,有穷一辈子的说法。民间老话说“初一给别人借钱,一年四季靠外援”,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此外,向别人借钱,有从别人那里拿东西的意味,而被债主来说,则有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意思,对两者而言,都是不吉利的。

  忌讳说与死有关的话题

  春节是喜庆的,团圆的节日,象征着美好的一年的开端。在新的一年里,最忌讳说不吉利、晦气的话。比如忌讳谈及与死、病、灾等相关的话题,即便是“完了”、“挂了”、“不行了”等词汇都应该避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语言忌讳,比如过年给神上香时,不能说“烧香”,而是应该说“添香”、“加香”。烧黄表纸不能说“烧纸”,而是说“敬纸”。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而是要说“煮开了”,蒸馒头包子即便是蒸“虚”了也要说蒸“发了”等等。

  忌吃药

  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忌动针钱

  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忌斧子劈木柴

  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忌借钱

  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

  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白天不可午睡

  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忌向人讨债

  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返回目录>>>

  春节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一: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来了。大年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店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

  春节的作文二:

  过年啦!外面“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我拿起心爱的砂炮,从楼上往下走过去,我推开门,走到空地上,拆开包装纸,拿出了一个绿色的,用力扔了过去,刚一落地,只听一声巨响,“啪——”,把我耳朵都震聋了。

  然后我再跑上楼,拿来了一个大型烟花,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引火线,只听“砰——”的一声,一个烟花直冲上天,“啪——”,那个烟花就爆了开来,变成了一个黄色巨型的菊花,漂亮极了!有的人说:“宝宝好厉害,会放大型烟花了!”有的人说:“宝宝好厉害,会用打火机了!”听了称赞,我心里更加开心了。

  放完了后,我找来了一把扫把和一个畚箕,和环卫阿姨一齐把我用过的场地打扫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把这把扫把和这个畚箕还给了人家。满意后,我就回家去看春晚去了。

  第二天清早,我找来一把扫把,又和环卫阿姨在大门口扫地。一来到大门口,我就看到了一个很脏的店铺门口,我就和阿姨一起打扫干净了,同时,我那个也感受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

  春节的作文三:

  皑皑白雪覆盖了这美丽的大地,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请客吃饭.放鞭炮。其实,人们放鞭炮不仅是为了让这个节日更喜庆,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的人都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从天上来了一个怪兽,叫年,每当正月初一时,它会到村民的家里去吃人。地上年年到正月初一便人心惶惶,人们生怕这怪兽找上门来。一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一早,年兽的声音便回荡在空气中,它身上的血腥味立即传遍了华夏大地,人们被吓得腿都软了。可却迟迟没有听到凄厉的惨叫,只听到了噼啪声和年兽的怒吼,人们很奇怪,为什么没动静了呢?一些大胆的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外面,只见一个神仙一手拿一串鞭炮,一手拿一一个火把。人们过去问鞭炮的制作方法,那神仙告诉了他们,并说:“只要每当正月初一用火点燃它,它就会把年兽吓跑。”

  从此以后人们便照着神仙的说的制作方法,每逢除夕,初一便引燃爆竹,以此来吓走年兽。就这样代代相传,虽然再也没见过年兽,不过这一习俗还是被流传至今。并以此为过年的一个标志。

  春节的作文四:

  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常想起关于“年”的故事。那时,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年冬天都出来吃人。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最怕火、响声和红色。渐渐地,人们就养成了春节放烟花、贴春联等习俗。

  过春节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晚上的放烟花时间。我放的烟花是爸爸从镇上买的,有好多种呢。我先放第一种,它是蝴蝶型的:小小的翅膀,花花绿绿,非常漂亮。我一点燃,“蝴蝶”的翅膀就喷出绚丽多彩的火花,朝天空飞去,最后渐渐降下去。我再放第二种,它是圣诞树形状的,我点燃了之后,它就射出一束金光,紧接着,闪起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美丽极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我和爸爸一起放大礼炮。点燃后,礼炮“嗖”一声直冲天空,“砰”一声爆炸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像一阵流星雨,五彩缤纷,照亮了整个夜空。

  春节带给了我这么多快乐,我真希望每天都是春节啊!

  春节的作文五: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明天就是春节。吃过午饭,就看见奶奶为晚饭忙东忙西的。没多久,天空下起了雪,不一会儿,树上,屋顶上就盖了一层层白茫茫的一片。看到别人家挂起了灯笼,爷爷也拿来大红灯笼挂起来,贴上春联,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就听到外面有人在放鞭炮了。我迫不及待的吃完晚饭,拿起鞭炮就去找隔壁的小朋友去了。我们放了雪雪花的鞭炮,烟雾弹的鞭炮,还有很多。放完了,我们还站在那里看别人放,五颜六色的鞭炮好看极了!过了很久,妈妈叫我回家了。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外面的鞭炮声更响了,爸爸还叫我到楼下去放鞭炮呢。我说不去了,太晚了。这时候,电视里正在倒计时,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好开心,我又长大了一岁。

  返回目录>>>

  春节的祝福语

  1、春节将至,辞旧迎新,道声平安,恭贺万事如意!

  2、祝好运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新的一年开始,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春节快乐!

  3、赶个早,提个前,先来道声春节好。撞好运,遇好事,道个吉祥和如意。祝你新年拥有新气象,春天拥有春的希望,幸运之星照又照,生活快乐又美妙!

  4、新年到,福星照,送你一个大红包,不装金来不装银,字字句句表真情。好运罩着你,财运迷恋你,健康平安缠着你,幸福吉祥伴随你。祝春节愉快!

  5、吉祥如意庆新禧,百福齐聚贺新春;在一起团圆美满,聚一家和睦多福;恭喜发财财源广,喜迎好运运道旺。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恭祝:新春愉快!

  6、春节到,祝福来:愿财神把你骚扰,把忧愁收购;愿开心把你套牢,把无聊抛售;愿幸福把你绑架,把烦恼抢走。祝春节快乐!

  7、别人的事,努力办;着急的事,细心办;重大的事,清楚办;困难的事,分步办;讨厌的事,耐心办;开心的事,开心办;所有的事,认真办。春节到了,祝你健康快乐!

  8、让我们把春节的钟声传播四方,也让我们把友爱和赞美洒向人间。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9、去问候;摘一片雪,飘去思念;捉一缕阳光,洒去温暖;发一条短信,送去祝福。春节快乐,新年快乐!

  10、春节期间,要精神放松,胸中有喜,就像锅里的洋葱,淡泊心事,心中不抑郁,来年好运!

  11、电话、手机、电脑、朋友之间的信息传递;新年,春节,新的一幕,祝所有的朋友幸福安康。祝您新年快乐!

  12、祝你春节快乐:美人胜花,浪漫如樱花,好运如雪花,运气遇桃花,财富配牡丹花,花开麻将吧!

  13、春节送你一棵许愿树,树上长满了开心果、幸运李子、甜瓜、浓郁的枣、温润的李子、快乐的桃子,体现你一年的顺利运气!

  14、云绚烂,雨透明,风执着,月深情,思念缠绵,爱永恒,星灿烂,你刻骨铭心。真心祝福你春节快乐!

  15、得得失失平常事,是是非非任由之,冷冷暖暖我自知,坎坎坷坷人生路,曲曲折折事业梯,凡事不必太在意,愿你一生好运气!春节快乐。

  16、大年初一头一天,吉祥好运送上门。东方风来满眼春,春色满园焕生机,西方天降祥瑞光,光芒四射护家宅。祝你春节新希望,家和人兴事业旺。

  17、岁月用优美的年轮,编写成一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日历;年年,我都会在日历上的这一天,用深情的思念和真诚的祝愿,送去祝福:春节快乐,心想事成。

  18、春节祝你:无烦无恼,快乐就好;亲朋相聚,热闹就好;勤加锻炼,健康就好;忙忙碌碌,知足就好;心想事成,如意就好;事业高升,顺利就好;缔结良缘,甜蜜就好;团团圆圆,美满就好!

  19、新年春节是起点,喜气洋洋乐翻天。兴高采烈迎新年,鞭炮声声祝福伴。窗花灯笼多耀眼,祝愿新年人平安。朋友早把短信送,愿你快乐每一天。祝春节快乐!

  20、做不成太阳,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径,成不了元帅就做最勇敢的士兵,成不了名人就做普通百姓,只要开心,做啥都成。祝春节快乐!

  21、我点击春节,搜索祥和画面;我复制笑脸,粘贴新春网站;我打开邮箱,编辑最美语言,发送最好祝愿:希望你删除烦恼,存储快乐每一天,备份幸福每一年。

  22、春节到,千家万户团员时。万紫千红美景在。烟花绽放乐为央,梅蕊吐馨香不败。潮平帆张喜前迈,岸阔柳新人康泰。祝新年快乐!

  23、春节祝福短信来到,祝你在新年里:事业如日中天,心情阳光灿烂,工资地覆天翻,未来风光无限,爱情浪漫依然,愉快游戏人间。

  24、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高高兴兴,一生开开心心,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春节祝你天天快乐!

  25、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祝福你我连;同样的'我,同样的你,同样的快乐传给你;同样的年,同样的节,同样的春节同欢乐!

  26、让我这份春节的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你身边我的思念你收到了吗?春节吉祥如意!

  27、庭前春未暖,山后雪还寒;城中霜雾重,枝头晓月残。深冬又一日,却已是新年!春节悄然至,乐起平淡间;祝你欢乐、新春快乐!

  28、春节啦!有伙人到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决不轻饶,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心,领头的叫幸福,你就别躲了认命吧!春节快乐!

  29、春节到了,问你一个好的,身体健康,感觉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味道极好;金子从房子里出来,钱长在墙上。

  30、当您看见这信息时,幸运已降临到你头上,财神已进了您家门,荣华富贵已离您不远。祝福姐姐:春节快乐!

  返回目录>>>

  春节的谚语

  春节的谚语一: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春节的.谚语二: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

  二五八,好回家。

  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春节的谚语三: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春节的谚语四: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春节的谚语五: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擂大鼓,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春节的`谚语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返回目录>>>

  春节的对联

  1、上联:龙岁迎来新世;下联:莺歌唱出好春光

  2、上联:龙游沧海江湖小;下联:狮醒神州世界惊

  3、上联:鲲鹏展翅华夏腾飞;下联:龙凤呈祥阳春锦绣

  4、上联:春日春风春浩荡 下联:龙年龙岁龙腾飞

  5、上联:春雨多情绿大地 下联:金龙展志壮神州

  6、上联:动地惊天龙气象 下联:锦山绣水凤文章

  7、上联:风发龙门春浪暖 下联:日临雁塔晓云开

  8、上联:风来松度龙吟曲 下联:雨过庭余鸟迹书

  9、上联:国策英明增国力 下联:龙年飞跃展龙图

  10、上联:国富民殷龙献瑞 下联:年丰物阜凤还巢

  11、上联:国运国兴凭国策 下联:龙飞龙跃靠龙人

  12、上联:海阔何愁龙跃水 下联:山高岂妒凤朝阳

  13、上联:花柳春风催燕舞 下联:英雄祖国盼龙飞

  14、上联:华堂戏燕春风暖 下联:盛世腾龙国色娇

  15、上联:华夏扬威惊世界 下联:巨龙昂首恃风雷

  16、上联:黄龙行雨腾沧海 下联:紫凤驾云上碧霄

  17、上联:挥毫凤舞千山秀 下联:泼墨龙飞万水腾

  18、上联:江山依旧龙盘踞 下联:世纪更新国富强

  19、上联:蛟龙出海迎红日 下联:紫燕归门报早春

  20、上联:蛟龙腾海风雷激 下联:莺燕闹春杨柳青

  21、上联:金龙报春春风暖 下联:铁手造福福气浓

  22、上联:金龙闹海春潮涌 下联:喜鹊登枝福韵高

  23、上联:金龙献瑞苏千里 下联:绿柳迎春乐万家

  24、上联:锦绣山川春色绣 下联:奔腾江海巨龙腾

  25、上联:九州丽日迎新纪 下联:四海龙吟乐大年

  26、上联:浪翻南海潜龙至 下联:风振紫霄翔凤归

  27、上联:莲花锦地歌妈祖 下联:荆树光天颂九龙

  28、上联:炼塔凌空荣广宇 下联:油龙出海壮神州

  29、上联:龙步青云酬壮志 下联:鹏飞碧宇览神州

  30、上联:龙从百丈潭中起 下联:春自千重锦上来

  31、上联:龙开盛纪新春丽 下联:国展宏图大业娇

  32、上联:龙门丽景催鱼跃 下联:祖国宏图任我描

  33、上联:龙门一跳迎新岁 下联:燕子双飞报好音

  34、上联:龙岁初临勤努力 下联:辰光正亮著先鞭

  35、上联:龙岁迎来新世纪 下联:莺歌唱出好春光

  36、上联:龙腾盛世千家喜 下联:春满神州万物荣

  37、上联:龙腾伟业超千古 下联:鹏舞雄姿搏九霄

  38、上联:龙腾霄汉开新宇 下联:鹊立梅梢报福音

  39、上联:龙腾云海国昌盛 下联:春满人间民泰安

  40、上联:龙族喜迎千禧岁 下联:华人欢度万荣春

  41、上联:梅花香遍神州地 下联:龙步震开盛纪春

  42、上联:梅为春意赋新意 下联:雪向龙年报丰年

  43、上联:梅为小院添春色 下联:鹊向龙年报好音

  44、上联:门对龙山门进宝 下联:户栽花树户生辉

  45、上联:江山故国堪留鹤 下联:华夏昊天可跃龙

  46、上联:龙腾华夏钟灵地 下联:德启门庭毓秀人

  47、上联:无边春色来天地 下联:有志金龙越古今

  48、上联:龙凤炳文神州焕彩 下联:鲲鹏展翅华夏腾飞

  49、上联:面威风增国力 下联:九州春色启龙年

  50、上联:百尺高梧栖彩凤 下联:万川汇海起蛟龙

  51、上联:北海云生龙对舞 下联:丹山日上凤双飞

  52、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53、家和百业兴千福;龙年户纳八方财。横批:气象万新

  54、春到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庭院四季常安。横批:龙年大吉

  55、龙年天地回元气;国富民强庆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56、凤翥龙翔吟盛世;莺歌燕舞咏阳春。横批:国泰民安

  57、风发龙门春浪暖;日临雁塔晓云开。横批:白雪迎春

  58、春回大地百花吐艳;龙跃神州万物生辉。横批:国泰民安

  59、丹凤朝阳歌盛世,苍龙布雨润神州

  60、动地惊天龙气象,锦山绣水凤文章

  61、风发龙门春浪暖,日临雁塔晓云开

  62、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余鸟迹书

  63、国策英明增国力,龙年飞跃展龙图

  64、国富民殷龙献瑞,年丰物阜凤还巢

  65、国运国兴凭国策,龙飞龙跃靠龙人

  66、海阔何愁龙跃水,山高岂妒凤朝阳

  67、花柳春风催燕舞,英雄祖国盼龙飞

  68、华堂戏燕春风暖,盛世腾龙国色娇

  69、华夏扬威惊世界,巨龙昂首恃风雷

  70、黄龙行雨腾沧海,紫凤驾云上碧霄

  71、挥毫凤舞千山秀,泼墨龙飞万水腾

  72、江山依旧龙盘踞,世纪更新国富强

  73、蛟龙出海迎红日,紫燕归门报早春

  74、蛟龙腾海风雷激,莺燕闹春杨柳青

  75、金龙报春春风暖,铁手造福福气浓

  76、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

  77、金龙闹海春潮涌,喜鹊登枝福韵高

  78、金龙献瑞苏千里,绿柳迎春乐万家

  79、锦绣山川春色绣,奔腾江海巨龙腾

  80、九天揽月中华志,四海腾龙民族魂

  81、九州丽日迎新纪,四海龙吟乐大年

  82、浪翻南海潜龙至,风振紫霄翔凤归

  83、莲花锦地歌妈祖,荆树光天颂九龙

  84、炼塔凌空荣广宇,油龙出海壮神州

  85、龙步青云酬壮志,鹏飞碧宇览神州

  86、龙从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锦上来

  87、龙开盛纪新春丽,国展宏图大业娇

  88、龙门丽景催鱼跃,祖国宏图任我描

  89、龙门一跳迎新岁,燕子双飞报好音

  90、龙岁初临勤努力,辰光正亮著先鞭

  91、龙岁迎来新世纪,莺歌唱出好春光

  92、龙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

  93、龙腾伟业超千古,鹏舞雄姿搏九霄

  94、龙腾霄汉开新宇,鹊立梅梢报福音

  95、龙腾云海国昌盛,春满人间民泰安

  96、龙族喜迎千禧岁,华人欢度万荣春

  97、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纪春

  98、梅为春意赋新意,雪向龙年报丰年

  99、梅为小院添春色,鹊向龙年报好音

  100、九龙飞舞千秋雪,百鸟啼转万树花

  101、梅柳三春飞雏燕,炎黄一脉是神龙

  102、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世春

  103、岁降金龙蒙化雨,年逢惠政沐春风

  104、世纪春光辉大地,江山国色舞神龙

  105、金龙献瑞苏万物,绿柳迎春喜千家

  106、旭日东升雄狮吼,中华崛起巨龙腾

  107、神州春暖山河秀,华夏龙腾日月新

  108、九州日丽迎新岁,四海龙吟乐大年

  109、千里云霞辉大地,万般气象壮龙年

  110、九州骨肉同龙脉,两岸山河共月圆

  111、中华跃日神龙舞,在地迎春紫燕飞

  112、世纪风云龙际会,春风杨柳燕剪裁

  113、一联壮我楹间色,万国腾龙海内春

  114、八面威风增国力,九州春色启龙年

  115、百尺高梧栖彩凤,万川汇海起蛟龙

  116、报春乐曲神龙吟,强国宏图众手描

  117、北海云生龙对舞,丹山日上凤双飞

  118、笔架山高才气现,砚池水满墨龙飞

  119、笔走神龙大手笔,春归盛世好青春

  120、笔走神龙凭大手,诗流雅韵有高人

  121、龙吟国瑞,雪兆丰年

  122、龙腾瑞气,燕舞春风

  123、燕语新年喜,龙腾大地春

  124、风调雨顺龙气象,锦山绣水凤文章

  125、玉凤腾飞应盛纪,金龙崛起颂新元

  126、龙吟春正好,燕语日初长

  127、龙白海上飞跃起,春从梅梢飘洒来

  128、龙腾九野丰年景,花放千村盛世图

  129、龙飞满目皆春意,风舞千山尽彩霞

  130、龙腾千载兴华夏,岁启新元颂太平

  131、龙腾岁首开新运,鹊上枝头报好音

  132、龙腾霄汉开新运,鹊立枝头报好音

  133、金龙跃起年年盛,玉凤腾飞岁岁昌

  134、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幸福小康

  135、金龙献瑞苏千里,绿柳迎春乐万家,春暖万家

  136、梅花香遍神州地,龙步震开盛纪春,春暖神州

  137、龙从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锦上来,春回大地

  138、龙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春暖神州

  139、龙腾云海国昌盛,春满人间民泰安,国泰民安

  140、龙兴阳动乾坤晓,政协人和天地春,政通人和

  141、九天揽月中华志,四海腾龙民族魂,壮志凌云

  142、梅为春意赋新意,雪向龙年报丰年,雪兆丰年

  143、梅为小院添春色,鹊向龙年报好音,幸福家庭

  144、世纪更新伊始,神龙翘首飞来。

  145、云灵化鹤人增寿,海啸腾龙国有威。

  146、云龙上下驰东野,雪鹤飞扬入北山。

  147、指点江山扬国粹,笔挥风雨走蛟龙。

  148、中华民族龙传世,百鸟成群凤向阳。

  149、中华振兴巨龙舞,大地焕然万象新。

  150、紫薇祥气腾龙态,伟业宏图壮国威。

  151、大地春回凤鸣盛世,中华崛起龙有传人。

  152、大业中兴宏图再展,神龙起舞祖国长春。

  153、凤质龙文光华相映,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154、龙的'传人强邦富国,春之使者润土丰年。

  155、龙启吉祥云蒸霞蔚,花开富贵人寿年丰。

  156、东海跃明珠金龙献岁,南天开淑景俊鸟鸣春。

  157、金凤舞蓝天欢歌盛世,玉龙回大地軎唱丰年。

  158、喜气满庭阶春来福地,凯歌传江海鱼跃龙门。

  159、为国争光可上九天揽月,给民造福敢入四海擒龙。

  160、龙腾瑞气;凤舞春风。

  161、万众思改革;群龙志腾飞。

  162、万方春浩荡;四海龙腾飞。

  163、云飞翔瑞凤;雷震起渊龙。

  164、天高鹏翅健;海阔龙姿雄。

  165、长空排雁阵;大海起龙图。

  166、水摇龙影动;春到燕歌新。

  167、凤鸣春日晓;龙起海天高。

  168、丹青紫燕舞;翰墨白龙吟。

  169、龙腾云似海;燕舞景长春。

  170、龙吟春正好;燕语日初长。

  171、龙吟新世纪;岁庆两千年。

  172、龙口吐春水;农家敛福音。

  173、龙开新世纪;人遇好年华。

  174、龙年春烂漫;华夏业辉煌。

  175、龙年呈国瑞;春日溢华光。

  176、龙舞长城雪;燕鸣北国春。

  177、白鹤松间舞;苍龙海宇游。

  178、鸟鸣千户晓;龙舞一池春。

  179、辰时龙起舞;春日燕翻飞。

  180、寿鹤云山伫;老龙沧海游。

  返回目录>>>

  春节的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 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返回目录>>>

  春节的活动简报

  春节的简报 1

  为丰富全体学生寒假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托克逊县第一中学于20xx年2月4日一20xx年2月16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春节前,同学们积极参与居家劳动,帮助家长洗衣做饭、除尘扫地等,并张贴春联福字、剪窗花,营造了浓厚节日气氛。春节期间,用照片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以春节剪影的形式开学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年”味。利用网络视频向老师、朋友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同学们也纷纷响应“快乐新年,我来演”活动号召,录制与家人同庆春节、用舞蹈表演、歌曲演唱、诗歌朗诵、乐器演奏等方式庆祝新年。

  各年级组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共贺新春。七年级以“庆新春”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手抄报”创作。八年级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剪窗花”活动,经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九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写福送春”活动,并将写好的福字送给社区干部、孤寡老人、公安干警、邻居、同学,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社会生活。

  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多维展示了春节文化底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春节的简报 2

  春节脚步日益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为营造干净、有序、靓丽、安全的节日环境,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效,1月18日,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财东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20余人,开展了节前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

  活动现场,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拿着工具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冒着严寒,积极发挥志愿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分工合作,将辖区内的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楼道和宣传栏上乱涂乱画的小广告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还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安全使用液化气等小知识,提醒居民戴口罩、勤通风、少聚集,做好防护,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爱护环境卫生,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社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经过大家的努力,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面貌为这个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更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新气象、新面貌。

  春节的简报 3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丰富社区节日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喜庆、健康、和谐的节日氛围,卧牛山街道龟山社区于1月13日举办了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的“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将最诚挚的新年祝福送给社区居民。

  此次活动中,卧牛山街道龟山社区特别邀请社区内书法爱好者携手益仁社工的.志愿者为居民书写春联。书法爱好者在活动现场为居民朋友挥毫泼墨,用一幅幅满载祝福的春联,把浓浓的年味儿和新春的祝福送给社区居民,居民们拿到写满祝福和美好憧憬的春联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送春联活动不仅装点了各家各户的门楣,将社区对居民的新春祝福送进千家万户,增进了社区与居民间的感情,还在社区营造了浓浓的新年气氛,同时让社区居民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简报 4

  过大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的老传统,是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为丰富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喜迎鸡年新春,20xx年1月16日下午,盐田区社区学院、滨海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一场“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社区学院的老师和居民志愿者现场写春联,给居民送祝福。

  下午三点,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活动室就传来了阵阵墨香,“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正式开始,吸引众多社区居民前来参加。“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一行行俊秀的书法、一句句祝福的语句,每一副写好的春联都包含着浓浓的祝福,鲜红的春联在手中传递,给大家带来新春的温暖。

  短短三个小时,老师就写了将近100副春联和福字,收到了居民的赞赏。看着居民跃跃欲试的表情,邓老师请现场的几位居民亲手写几个字,让他们大呼过瘾。活动在热烈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春节的简报 5

  1月23日下午,宣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坤全率队到凤凰街道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慰问组首先到河东社区看望慰问了贫困老党员、退伍伤残军人、特困户等12人,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新春祝贺和慰问金。每到一户,肖坤全都与慰问对象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生产情况,鼓励他们展望新年,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自力更生搞好生产,脱贫致富,开创美好的生活。

  随后,慰问组分别来到凤凰钢铁有限公司、宣威市和谊矿业有限公司、凤祥综合资源利用厂,同工人们交流,实地察看生产情况,了解企业困难。肖坤全说,凤凰街道入驻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要紧抓全市追赶超越的重大机遇,结合企业实际,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肖坤全要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支持好、服务好企业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