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食品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食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传统食品1: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混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混沌”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元代人称饺子为“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子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春节的传统食品2: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谷制作食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很可能“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春节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春节的传统食品3: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元宵最初可能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在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里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叫法也不同,有叫“汤圆”的,有叫“水圆”的,也有叫“汤团”的,等等不一。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说到元宵,还有一段历史旧事必须要提: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以上各个时期对这种吃食的叫法虽然不同,但食品就是指现在的元宵了。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元宵用面除江南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 荞麦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春节的传统食品4:春饼
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清《北平风俗类征·岁时》:“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
1、正月初一的春节习俗
早起、开门、炮仗、拜年、给压岁钱、占岁、贴画鸡、聚财、团圆饭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2、正月初二的春节习俗
祭财神(开斋日)、姑爷节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大年初二,按照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门拜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严格遵守下来了。
3、正月初三的春节习俗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羊。汉族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中国汉族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食品】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10-10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01-08
春节传统文化的来历09-26
春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11-02
春节的传统文化的来历10-14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范文10-04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范文10-03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09-30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