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春节习俗拾掇

时间:2024-03-12 10:36:09 赛赛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福清春节习俗拾掇

  春节是福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福清人说春节是“做年”。“做年”表示庆贺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果。旧时福清“做年”始自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终于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历时一个月之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福清春节习俗拾掇,欢迎阅读。

福清春节习俗拾掇

  福清春节习俗拾掇

  “做年”前,人们在门楣、门框等处贴上大红对联以示祝愿。有的人还挂上大红灯笼,贴上“福”字及财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还炸蛎饼等。

  人们为什么要过“年”呢 其实,“年”是一种怪兽。相传,古时候“年”的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上岸伤害人畜。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天,人们便纷纷逃往深山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避难之时,来了个乞丐,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而乞丐不听劝告。半夜时分,“年”闯进村里,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的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怪叫了一声朝老婆婆狂扑,突然院内传来“劈劈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狼狈逃走。欣喜若狂的人们于是都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家家便在每年除夕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从“筅堂”(扫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全家老少齐动手,拂去房内的灰尘、蜘蛛网,清洗所有家具、器皿,去掉无用的杂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猪血。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筅堂”蕴涵去污除晦、吐故纳新之意。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一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作“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爿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作“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5斤、五素五荤10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上方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遇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红联上方加上白联头以示哀悼。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2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是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压岁钱”俗称“红纸包”,要用红纸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过“压岁钱”之后,家庭主妇要装“岁饭”,准备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最后家长要添油点灯,带领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

  初一这一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刀,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

  “拜初二”在福清古称“拜新座”。这是民间节假日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戚朋友来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除了吊唁,现在人们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就会被人埋怨。

  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日”。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亲家家中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福清民间还有做大岁、上彩、吃元宵丸、烘灯、闹社火等活动。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的习俗。做大岁、上彩已逐渐淡出市民视野。吃元宵丸、烘灯(龙高一带舞板凳龙)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带闹社火活动,每年依旧十分活跃。

  福清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十六

  做尾牙

  以前开商店办工厂的人,每月的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生意兴隆,老板和员工平安。然后把祭拜的东西煮了给员工们吃,改善员工生活,称之“打牙祭”。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所以叫尾牙。因此特别隆重,老板不仅要宴请全体员工,还要发奖金,并从第二天开始放年假。如今,大部分地区“做尾牙”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去,演变为单位聚餐和分送一些年货,有的单位还举行员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迎春文艺演出,也没有一定要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这一天,但都在年前。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做尾牙”的就更少了。

  农历十二月廿十三前后(逢单日)

  筅“廊”

  筅“廊”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前后逢单日进行。在传统文化中,单为阳数,被看作是吉日。另外,筅廊是除尘,尘是肮脏的东西,不允许成双入对,除去了一个就没有第二个。这就是筅廊不选双日的原因。筅,原指用竹丝等扎成的洗刷用具。福清称竹做的洗锅刷为“鼎筅”,这里借作动词:拂。“廊”是福清方言“尘”的读音,筅廊即拂尘,就是年前卫生大扫除。筅廊的意义在“除秽迎新”。用现代的话说,年前全民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筅“廊”这一天的午餐也很特别——“调薯粉”。即把薯粉调成浆状,一边把薯粉浆慢慢倒进烧开的料汤,一边用锅铲不停地搅拌料汤,使料汤越来越稠,直到煮熟。料汤的料可简可丰,多用海鲜蔬菜,讲究的人家还加入猪血。以此象征着告别那“清汤寡水”的日子;祈望新的一年,丁稠财稠。其实,猪血调薯粉还有个科学原理在里面,除尘难免吸入灰尘,猪血可清除胃肠内的灰尘。

  农历十二月廿三

  祭灶

  祭灶又称送灶,即送灶公灶婆上天。相传灶公灶婆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要启程上天,所以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为灶公灶婆饯行。祭灶的祭品多为甜食,称作灶糖灶饼,希望灶公灶妈吃了之后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城区祭灶的很少,多见乡镇居民家里。

  大年三十前

  炊糖粿

  炊糖粿即蒸年糕。把“年糕”称作“糖粿”有两个方面的用意:

  一、糖是糖粿主要佐料,糖甜,与苦相对,意寄新的一年告别一切苦难,过上甜甜蜜蜜的日子;

  二、“粿”与“果”音意同,即劳动成果。因为糖粿多是加红糖炊成,它颜色跟劳动大众被太阳晒过的肤色相似,所以赞美劳动大众健康的肤色为“糖粿色”。过去,我们福清人把劳动积累的家庭资产称作“家果”,借以祝福家庭成员勤劳致富,“家果”一年比一年多。

  大年三十前

  送年

  送年是福州地区的特俗,年近的时候女婿给岳父母送年货。结婚头一年比较讲究,需要猪腿一对,线面5斤,荤素礼品各5件,如果荤礼品中有梭子蟹,不可有断脚的,以求十全十美。同时,夫妻必须一起去,以示孝敬。第二年起,礼品不拘,但大多是年货。现在家家丰衣足食,但送年之俗依然延续下来,因为此俗蕴涵着“孝”文化。有的地方“送年”也叫“分年”,但“分年”另有所指。据《福清县志》载:“家相馈以牲果、年糕,谓之分年。”即邻里亲友之间互送年货的礼仪。之所谓“互送”,即收到亲友送的年货要用不同的年货回赠,称之“回返”,即所谓“有来无往非礼也”。体现传统文化中互助友爱的精神。分年互送的年货都必须贴上一块红纸,表示喜气,送出去接进来都是喜事。还有一层意思,年近有东西分给亲朋好友说明家有余庆,年年有余。

  大年三十下午

  分年

  “分年”也称“供年”,那是另一种礼仪,即在大年三十日下午,各家各户都要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天地,拜祭祖宗。这是年节的中心活动,一是感谢天赐阳光雨露,地供肥沃土壤,五谷得以生根、开花、结果;感戴列祖列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并传授给后人劳动本领和做人准则。二是祈福,祈求天地神明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祈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护佑子孙平安,健康长寿。总之,祭祀活动是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大年三十下午之前

  贴联

  贴春联也是家家户户在年三十下午之前要完成的事。春联的历史非常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贴春联主要的寓意是表达喜庆、吉祥之意。后来,不仅春节才贴联,结婚、各类庆典都要贴联,所以不同用途的联有不同的称谓,春节贴的联叫春联,结婚贴的联叫婚联,吊唁死者的联叫挽联,祝寿的联叫寿联再后来,春节不仅门窗要贴春联,连农具、家具都要贴上圆的或菱形的红纸,表示喜庆,红红火火过大年。福清有的地方春联与众不同,红联头部为白纸,即白联头的春联。这事与倭患有关。有一年,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倭寇突然来了,大家都躲起来,等倭寇走了才回来张罗做年。结果村里有勇士抵抗倭寇战死,也有不愿意离家的老人被倭寇杀害。为了悼念死难的人,家家户户就在红纸联头贴一小截白纸表示悼念。之所以贴在联头而不是联尾,因为在传统文化里“死者为大”。后来延袭成俗,不仅是春联,其他联也都加白联头,以示喜庆之时不忘已故的先辈们。

  大年三十晚上

  三十暝晡顿

  福清方言的“暝晡”为“晚上”,三十暝晡即三十晚上。其实农历十二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日,遇着小月做年,依然称三十暝晡,说是“廿九准(充)三十”。三十暝晡即除夕,俗称大年夜。“顿”即“餐”,三十暝晡顿即年夜饭。过去在缺衣少吃的年代里,福清民间有句很流行的话:“一年做到头,就看三十暝晡这一顿。”这一顿的丰盛与否,标志着这一家是否大做年,大做年标志着这一家今年收入多。遇着荒年,农作物欠收,农民常常会感叹说:“今年没年做。”“没年做”意味着年夜饭不丰盛。年夜饭的菜无论有多少碗,碗碗都必需有美好祝愿在其中。比如鱼取“余”谐音,称“年年有余”;肉取“入”的谐音,称“收入多多”;豆腐取方言“务”即“有”谐音,称“年年有见财”;猪肠,取“长”谐音,称好事、喜事、爱情、亲情、友情“长长久久”等等。还有“太平燕”,即煮熟的蛋去壳放在燕丸汤里,祝愿天下太平,人马平安;梭子蟹熬大白菜,蟹有十只脚,称“十全十美”;炒菠菜,菠菜的头为红色,称之“年头红,好运来”等等。

  大年三十:放炮仗

  炮仗宋代称“爆仗”,即鞭炮。炮仗历史跟春联一样悠久,但它来自民间,初叫爆竹。古人认为,一年360天每天都有一位神明值日,天上神明跟人间官员一样,有为人民服务的好神,也有“鱼肉”百姓不好的神,好神值日的日子是好日子,不好的神值日的日子是不好的日子。所以办喜事要选择好日子,称之“择日”,福清人叫“讨日子”。这个习俗沿袭至今,反映的是人们对好官的企盼。其实,无论是年节放炮仗还是办喜事放炮仗都是为了增添热闹的气氛,尤其是办喜事放炮仗,如迎亲、生子、祝寿、建房、开店等等,还起到一种广告作用。福清出殡也放炮仗,那是寿终正寝者的丧事,称之“喜丧”,实则向路人昭示:他们家老人之所以高寿而终是子女孝顺的结果。

  大年三十晚上

  压岁与守岁

  年夜饭后,大人要给小孩分压岁钱。时下小孩子拜年最流行的口头禅就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年夜为什么要分压岁钱呢?这一习俗意义又是什么呢?对未成年人来说,过了大年夜就长了一岁,而大年夜叫除夕也叫除岁,“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纪年,二是年龄。所以“压岁”的意思是压住年龄的岁,辞去旧年的岁。守岁,福清称“坐三十暝晡”,即全家人围坐在灯下促膝谈心直至天明。守岁的原因有一个说法,说是大年夜天上众神都到人间来,其中“独脚神”会到每一家的床前,看见有人睡了就撒下疾病给他,所以大年夜没人敢睡。小孩子多数熬不了夜,但不睡床,睡在母亲的怀里。因为守岁要守一整夜,后来虽然只到子时(23--1时)就行了,但相对来说时间都很长,中间要喝点茶水或糖水等饮料来提神,还要吃点炒豆、花生、瓜子什么的来消遣;又因为年三十是每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一夜就是新的一年,这样又象征着一家人从旧年吃着东西到新年,寄意年年有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守岁有了新的内容,全国人民享受着中央电视台奉献的文化大餐——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福清春节习俗拾掇】相关文章:

盘点失传的福清名糕点06-02

在福清怎么办理居住证07-21

福清居住证怎么办理07-24

中国春节习俗01-27

侗族春节习俗06-22

满族春节习俗06-22

湖南春节习俗06-26

山西春节习俗06-26

广西春节习俗06-26

台湾春节习俗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