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春节的过年习俗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节假日一大盛事,从北到南都洋溢着春节迎新的喜庆氛围。街道上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春联。过年习俗有很多,南北方大同小异的习俗也不小。北方的习俗花样多丰富多彩。除了饮食以饺子为主,那么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
北方春节的过年习俗
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
2、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临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中置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家庭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5、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6、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儿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各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有的人家还会在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7、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引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8、贴春联、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9、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0、吃饺子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放鞭炮崩穷、扫院子送穷、到田里动农具开始劳动等,这天一般不走亲戚,说是串门走亲戚有送穷不吉利之说。
12、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3、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北方春节的过年饮食习俗
1.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2.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3.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4.饺子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北方农村春节习俗
一、贴春联
在北方农村,春节期间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春联通常是由红纸制成的,上面写着吉祥的话语和祝福。人们在春节前会购买或自己书写春联,然后贴在门框上。这一习俗不仅寓意着喜庆和吉祥,也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重头戏,也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在北方农村,年夜饭通常会在除夕当天举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通常会有很多传统的菜品,如饺子、年糕、鸡鸭鱼肉等,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北方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除夕夜,人们会在家门口燃放鞭炮,驱赶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人们会燃放各种形式的鞭炮和烟花,增添节日气氛。
四、拜年
拜年是北方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在拜年时,人们通常会向长辈磕头拜年,表达尊敬和祝福之意。此外,人们还会向同辈的亲友拜年,互致问候和祝福。这一习俗不仅有助于增进亲情和友情,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五、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北方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活动。人们会组成龙狮队,在街头巷尾进行表演,为节日增添气氛。龙狮队的表演通常会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场面热闹非凡。这一习俗不仅展示了民间文化的魅力,也寓意着祥瑞和吉兆。
六、挂灯笼
在北方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挂灯笼。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制作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灯笼,然后挂在门口或树上。这些灯笼在夜晚会点亮,为节日增添了浪漫和温馨的氛围。此外,送灯笼还寓意着祈求光明和幸福。
七、看春晚
随着电视的普及,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北方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聚在电视机前,观看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和相声小品等节目。春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笑和娱乐,也是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估计现在年轻人看春晚的越来越少啦。
八、守岁
守岁是北方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除夕夜,人们会熬夜守岁,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守岁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或玩牌等娱乐活动。这一习俗不仅有助于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寓意着祈求平安和长寿。
南北方过年习俗差异
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起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习俗:回娘家
南北差异: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差异:北方放鞭炮,南方开市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不过不论是何种庆祝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一个更欢乐更祥和的春节!
北京春节的过年传统习俗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大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北方春节习俗意义
北方春节的习俗如下:
1.办年货:在过年之前,百姓会忙着采购年货,例如:腊肉、点心、水果、鸡鸭鱼肉等等,几乎所有的食品都需要提前购买,这也叫做“囤年货”。
2.贴年红:贴春联也是非常重要的,春联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对联的祝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祛邪除灾的愿望。
3.团圆饭: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团圆,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
4.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守夜待岁,也就是在除夕之夜灯火通宵,任是用红墨水在自家门前点亮,还要守更待岁。
5.放烟火:放烟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孩子特别喜欢放烟火,现在的烟火种类也特别多,放烟火也成了过年时非常有趣的习俗。
6.吃水饺: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有吃饺子的习惯,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7.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
总体来说,北方春节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祈求幸福、祛除邪恶的愿望。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中国西北方春节习俗
中国西北方春节的习俗包括:
1.照铜钱:陕西礼泉县一带,儿童手执一个方孔圆铜钱,当地称为“顺风耳”,傍晚,点燃干桑烟,一家老小围成圆圈,口里念着“顺风耳,顺风耳,我要睡觉,给你一百”,每念一句,钱摸一下鼻子,边念边转,留到最后的便是“顺风耳”,可当百钱。
2.买糖果:在甘肃、青海一些地方,有“买糖果”的习俗,除夕夜,家长为孩子们买糖果,以表示丰收“百果”。
3.撒灯笼:在陕西地方,有“撒灯笼”的习俗,除夕夜,室外面挂起彩灯,在每个灯笼下贴上一张红纸元宝形。到了初一早晨开门的时刻,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拆灯笼,谁先拆得越早,表示谁先财运通。
4.熬年守岁: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夏河县等地,藏族群众有“熬年守岁”的习俗。
5.打骂饺子:在甘肃天水一带,有“打饺子”的习俗。初一子时,人们早早起来,先祭天地神,待香燃尽后,人们开始就餐。在吃臊子面、揪面片、擀面皮等食品时,人们习惯将三鲜馅饺子吃进嘴中。
6.打春:在陕西西安一带,有“打春牛”的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西北方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什么禁忌
一、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三、小年禁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
地方习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捣蒜
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六、小年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七、小年忌讳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八、小年禁忌赊欠
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新年为什么要贴福字
1、“福”字含有四种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
2、此外还有三种意义: 一是“顺”,新年伊始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吉祥并臻。 二是“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三是“创造幸福”,贴上福字是告诫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
【北方春节的过年习俗】相关文章:
南方北方过年习俗03-12
盘点北方春节的习俗03-12
北方春节除夕到初八习俗02-04
北方小年习俗02-02
大暑南北方的习俗02-02
北方元宵节的习俗02-03
北方小雪节气有什么习俗?11-22
春节习俗03-12
浙江过年春节的习俗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