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胶东的春节习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青岛过年习俗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至于里面放什么东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也就成了。反正亲戚家也只是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崂山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
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即墨
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孔府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济南
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蓬莱
年三十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肉,三是龙须菜。米饭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就是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条一起煮好,俗话说:“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
龙口
初一早晨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除黑暗,把邪气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用面粉做好的各种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圣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把年前用面蒸的圣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圣”是“剩”的谐音,丢圣虫取“剩余”之意。
微山县南阳镇
在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所唱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
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德州
在各个角落里放碗、彩灯、玻璃灯等,意味着驱逐黑暗迎来光明。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用红线穿钱编制而成)以示红火。
临清
初一拜年时,由男子和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谓“拜团结年”。
鲁西南
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后,再用扫帚从牲口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
郓城
正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的生日,妇女在这天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扶着她先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
青岛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1 、辞灶与忙年
过年之前要忙年,青岛民间忙年是从腊月二十三辞灶(过小年)正式开始的。民间俗信:辞灶是辞别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祭祀活动,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中的善恶之事,俗语“灶王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辞灶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扫尘 (也叫 “扫灰”)、吃杂面汤、供糖瓜、烧纸码等。辞灶这天家家擀杂面条(用小麦面、地瓜面、小米面、豆面等混合而成)吃杂面汤。俗语“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祭灶之后要把灶台墙上发黑的灶码揭下来焚烧,谓之“送灶王爷上天”。此时,全家老少便趁着热吃杂面汤,分吃糖瓜。青岛忙年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到
腊月三十除夕之前,忙年一是置办年货,二是做过年馒头和菜品等。
置办年货:年货包括过年要用的香烛鞭炮、春联年画、烟酒糖茶、肉菜鱼虾等。通常到腊月二十九才能置办齐年货。此时的城乡集市上,对联年画摊连成片,摆放的各种年货的摊位琳琅满目,人们熙熙攘攘。
做过年馒头:一般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做过年馒头(各种面食的统称)。过年馒头有枣饽饽、圣虫、花卷、卡花、菜包子和黄米糕等。枣饽饽蒸熟后,除夕摆供后全家食用;圣虫用面做成,身子为盘蛇状,是一种类似蛇或龙的吉祥物。
准备过年菜品:过年菜品包括煮猪头,煮猪蹄打肉冻,做义和菜(把擦成丝的胡萝卜、白萝卜倒进煮过肉的汤里,然后加上粉条等混合在一起做成,取家族邻里“义和”之意),炸萝卜丸子,煮花生等。即墨民间还做一种风味独特的萝卜鱼冻(把咸鱼、青萝卜切成块,放在锅里煮烂后,盛在盆里打成冻),以备正月待客用。
除夕这天,家家贴春联、过门签、年画等。旧时民俗:贴上春联后,债主不得前去讨债。除夕傍晚时分在堂屋(正间)北墙上挂“家堂轴(音zhu)子”(也叫“家谱”“老影”),摆好供桌,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还要在灶台墙上贴新灶码;备好过年期间的用水,一般日落前封井,初三以前不能汲水。近年来,这一传统习俗还有遗存:家家户户多备好大桶矿泉水,供过年饮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云庵糖球会。
2 、包饺子、放爆竹与守岁
除夕夜到来后,红红火火过大年便正式开始。清代《即墨乡土志》记载:“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 ”青岛民间有“撒芝麻秸,当大官儿”之说。夜幕降临后,家家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吃年夜饭。吃团圆饭前,先要在天地棚供桌、家堂轴子前供桌上摆好三盘五碗以敬天地和祖先。家堂轴子前的香烛除夕夜通宵不熄。年夜饭下酒菜除了忙年时已做好的菜品外,还要再炒上几盘下酒菜。即墨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作“福有余”;要吃芋头,叫作“黏合”,即亲族团结和睦;要吃年糕,叫作“年年登高”。年夜饭期间,也是孩子们玩耍放爆竹的时候,声声爆竹渲染着除夕夜的气氛。
吃年夜饭后开始包饺子。青岛民间讲究,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出来。包饺子时,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年糕、大枣、栗子等,借以讨个好兆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年头岁尾的子时将至时,男女老幼们要换上新衣服迎新年。此时,家家户户忙着下饺子、放爆竹,迎接新年来临。下饺子时忌讳说“破”,要用“挣”等吉祥字来代替;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盘等,要说“岁岁平安”来破解。
年夜饺子出锅以后,先要敬祖先(在家堂轴子供桌前摆上饺子),然后一家老少吃饺子,凡吃出“钱”“糕”“枣”者,预示在新的一年里财运好,步步高,吉祥如意。吃过饺子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把“压岁钱”分给晚辈们,并高兴地接受晚辈们的祝福。接着是守岁,守岁之俗在周处《风土记》有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了“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则包含祝福长辈们长寿之意。这一习俗在青岛城乡很盛行,《胶澳志·风俗》:“除夕……卑幼拜尊长曰辞岁。夜食枣栗,坐以待旦,曰守岁。”合家守岁时说些吉利话,一家老少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银汉欲曙时分。近几十年来,除夕夜全家老少边吃年夜饭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早已经成为除夕守岁新民俗。
3、拜年、逛庙会
初一早晨吃过饺子后,人们穿戴一新开始拜年。青岛传统拜年习俗:正月初一在同姓宗族之间拜年(晚辈到长辈家拜年,同辈之间互相拜年)。正月初二开始给姑舅等亲戚拜年。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称之为“走丈人家”。莱西民间正月初二去姑姑家,初三到舅舅家,初四到丈母娘家。平度、胶州、黄岛等地的拜年习俗大同小异。《胶澳志·风俗》记载:“元旦……食水角(饺),黎明亲友交拜。三日不扫舍。”因青岛城乡多正月初二晚上送年,所以到丈母娘家拜年为正月初三;有些地方正月初三晚上送年,到丈母娘家拜年则在正月初四。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拜年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旧时正月初五,青岛的各商号开市,一大早锣鼓爆竹齐鸣,热热闹闹地迎接财神。
新年正月逛庙会是青岛民众的一大乐事。青岛城乡正月庙会主要有:青岛天后宫新正庙会、正月初九清溪庵庙会(萝卜会)、正月十三沙子口海庙庙会、正月十六海云庵庙会(糖球会)。
青岛天后宫新正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胡存约在《海云堂随记》中说:“每届新正,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梆柳、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 ”天后宫庙会从正月初一开始,半个月庙会期间,青岛市民以及客商们齐聚天后宫赶庙会、上香、听大戏,热闹非凡。
清溪庵庙会日是正月初九,因庙会上卖萝卜是其特色,故称“萝卜会”。清溪庵始建于明代,在今青岛市北区道口路一带。庙会期间,清溪庵外摆满了叫卖萝卜、糖瓜、元宵、年糕的地摊,还有卖泥老虎、竹笛、鼓鼓咚、叭哒猴、烟花爆竹者。
沙子口海庙始于明末,每年正月十三龙王节为庙会日。沙子口海庙香火鼎盛时,即墨及沿海各渔村的人们纷纷前来赶庙会进香,搭台唱戏,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四乡八疃前来赶庙会者络绎不绝。
海云庵始建于明代。每年正月十六第一个大潮日为海云庵庙会正日,届时渔村民众纷纷前来进香许愿,祈求海上平安和渔业丰收,各地艺人赶来献艺,商贩设摊叫卖,热闹非凡。由于海云庵庙会期间多有叫卖糖球的,故而称“糖球会”。海云庵庙会期间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各类手工艺品、风味小吃也颇受人们的喜爱。
【青岛过年习俗】相关文章:
青岛胶东的春节习俗01-29
哈尔滨的过年习俗01-02
传统的过年习俗01-09
河北的过年习俗01-10
上海过年的习俗03-12
梅州过年习俗10-13
开封过年习俗03-12
客家过年习俗01-17
过年习俗日记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