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梅州过年习俗
梅州过年吃什么呢?大家都喜欢过年,特别是小孩子,因为过年除了可以收到很多红包外,还能吃到很多好吃的食物。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梅州过年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1、梅州过年吃什么
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过年食俗。而在梅州,这个客家人的家乡,也有很多过年食物。客家人认为进入腊月的廿四就是“入年挂”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年”就开始了。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菜肴视各家经济情况而不同,一般都会有鱼肉鸡鸭等。吃年夜饭,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猪肉做成的菜肴,称之为“肉丸”,象征团圆之意。
梅州过年吃什么
2、梅州过年的小吃
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都是客家人爱吃的油炸小吃。每到年关,梅州客家人都会到附近油炸店买上一些香酥可口的油炸小吃食用,酥脆可口的口感,让许多梅州客家人爱不释口。梅州客家人制作油炸小吃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了解,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气候相对湿冷,于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较浓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湿。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于是成为了梅州客家人极为钟爱的小吃及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 仅一双筷子、一个漏勺,三五个员工用娴熟的油炸技术为炸品造型,一个个形状滚圆、香脆可口的煎圆、芋圆、南瓜圆等在顾客眼前新鲜出炉,让人不禁垂涎欲滴。
3、梅州过年的习俗
梅州是客家人,在过年这个“大节”中,首先的节日是“送灶君”。年二十五的当天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妇在灶台上摆上清茶、果品,焚香点烛,叩首祈祷,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此之后,客家人要做的事就开始多了,当然不是田地农活之类的重活,而是大扫除,办年货之类的活儿。做糕米果是客家人办年货的一件事,客家人过年不能没有糕米果。糕米果也称糖糕、年糕,客家人大都是自己动手蒸,这里面的寓意就很深。除做糕外,客家人普遍还自己做香肠、腊肉、豆腐等,可以说客家人过年的年货绝大部分是自己动手做的,这些食物通过客家人的制作,成为具有浓厚客家色彩的食物。过年期间,客家人也有忌讳的食物,如酸菜、霉豆腐等,这些食物在平时的确是很受欢迎的“家常菜”,但过年期间,为讨吉利,只好暂时“回避”。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过年的起源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节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过年的禁忌
正月是一年之初始,也是新的一年里运势好坏的关键时期。因此每当过年的时候,各种禁忌充斥在你的行为和语言中。但凡具有衰败不吉的东西,都不能出现在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中。
畜生的轮回道在正月停止,古代传闻说掌过畜生轮回道的‘司祭神’的母亲生日是在正月初八,因此‘司祭神’在正月会关闭轮回道给母亲过寿,因此被你杀死的畜生的亡灵无法进入六道轮回,会跟在你的身边,直到下个月的第三日。
正月忌揭倒有,这里说的揭,是人为的揭,古历阴历三十是全年最阴的一天,而倒有(吊钱)是古代的一种刑具,是镇邪圣物,如果被风吹走,说明你家已经有神看管了,如果是人为的揭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定要到了规定的日子,才能揭掉。月忌关红喜事,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拓展:梅州的春节风俗
入年嫁:年二十五称“入年嫁”。从此人们开始象打扮新娘出嫁一样打扮过年。人们开始购买年货、宰猪、蒸甜米反等。村中小孩开始敲锣打鼓。屋旁属於自己的竹木要贴上红纸,以示喜庆。要到自己家祖的坟地上烧香卦纸纪念。挂纸一般是红纸,但也有挂“旺子纸”的。“旺子纸”是由草纸滴上鸡血而成,因鸡血在当地称“鸡旺子”故称为“旺子纸”,表示保佑子孙财丁兴旺。挂纸必须在年二十七前完成,传说阴间最後一次墟日是年二十七,过了这一天,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了。这可能与本地水口墟逢一、四、七墟期有关,而年二十七便是一年中最後一个墟日。
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大门上贴好红对联,小门要贴“利是钱”。家长切开甜板,扮一副“牲仪”鸡,包括鸡旺子及内脏以示尊敬神明,未被凡人尝过的任何东西,一条鱼、一块甜米反、一刀猪肉、三只豆腐及一些煎堆、果品等。先到祖公祠堂谢祖公。然後将同一副牲仪拿回家中敬谢龙神伯公。等一切就绪,用石香符、柚叶煮水洗澡。入年嫁後,孩子们会争先恐後地到小溪石壁上找石香符。石香符要连根拔,根越大越好。据说根越大,来年家中饲养的鸡鸭会越肥大。洗澡时,男的先洗、女的後洗。
除夕晚上每个房间以及祠堂、龙神大屋,在正厅天子壁下面的中央有一个龙神伯公,小屋,每家正厅中央均有一个龙神伯公。伯公坛前均要点年光(灯火),一直点至年初三早上。如果灯火熄灭或者开花(灯蕊上、火中间呈磨菇状物)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除夕之夜还要给孩子“扎年钱”。
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户还要带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不拜神明、伯公。这一天不能扫地及讲不吉利的话。初一早饭只能吃斋(与灾同音),主食为老酒、甜米反、青菜、粉面、葱蒜等。有的人家一直吃斋到年初三。开斋後,每户人家都有一个鸡肉盘,吃饭时,盘中鸡首向上横,表示尊敬家中长老。盘中鸡首、鸡翅、鸡脚一直留到正月十五。据说这样做了家中养鸡才会顺利。
初二、初四、初六是转外家,走亲戚的时间,其中初四最为闹热。其他的日子一般不走亲戚,特别是初七初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有道是“七莫去,八莫归”。即是说初七不走亲戚,初八不从亲戚家回来。
年初三是穷鬼日。这一天要打扫房间,就是无脏物也要扫一扫。意思是赶走穷鬼。据说年初三是老鼠生日,不能入园摘菜,否则会发生鼠患。
年初五称为“出年嫁”。如果天气好,许多人已开始干活了。正所谓“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劣头又劣钵。”
上灯:客话“灯”与“丁”同音,上灯也就是出新丁的意思。上灯之人包括上年上灯後到今年上灯前出生的男孩。因逃避计划生育关系,现在出现了三四岁上老灯的现象。本村上灯时间为正月十五上午吉时。过去全村各姓均上花灯,如今则只有黄、薛两姓上花灯,其余均上船灯(马灯)。
花灯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的框架,内面扎有一个小灯(油灯)座。外面用色纸贴好,剪或贴些寿仙公、小男孩、鲤鱼、仙桃之类的吉祥物图案。花灯由新丁家庭上灯前一二天负责买回。
小孩子们要敲锣打鼓到村口迎接花灯,因此往往会生出是非来。20世纪30年代,龙凤楼薛姓到五华水寨买花灯,该姓小孩走到洋塘下迎接花灯。洋塘下黄姓认为侵犯了他的地盘,於是把薛姓的花灯给踏碎了。薛姓得知後派了一大批人到洋塘下,要罚他们出十张桌的酒菜向薛姓道歉,不然就“推功夫”(打架)。洋塘下黄姓因地窄人少,被逼屈服,出了10张桌的酒菜钱。後来为避免是非,其他各姓改上花灯为船灯,而龙凤楼薛姓及黄姓则一直上花灯。花灯迎回後放在神龛前。而上船灯者则依旧用原来的船灯。上灯之日各户都要备一副牲仪、一副纸宝、一对烛、一扎香、一顿纸炮。新婚或新丁家庭则要另出一壶老酒和果品等物。他们将物品挑到祠堂里。去的时候,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上灯前应换掉旧灯及旧灯带,如果没有新丁,过去就用草绳代替丁带。由於不雅观,後来遇上没有新丁就继续使用老丁带,而花灯则不论有无新丁都要一年换一次。村民将礼品摆在桌上,礼生请神。请神语录自《家礼类纂》:“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兹因上灯之期阳居堂下某某世嗣孙虔具清香清烛净茶净酒宝锭熟食一筵奉上。始祖公某某妣某某。二世三世依次请到已故之世,请完即举壶酌斟到半杯。伏望列考列妣来格来尝,尽情欢宴,济济洋洋。又举壶酌酒斟到满杯。还期消灾降福,长发其祥。耕田者谷积千仓,商业者金玉满堂,读书者学就名扬,人文蔚起,兰桂腾芳”(化财宝、放纸炮)。待纸宝烧完拜四拜(古礼节,今则多为一拜代替)。此时开始上灯,点燃灯火,将花灯徐徐升至厅内半空梁上,用灯带固定位置。(礼生继续念)“请列考列妣各归原位安居宝座降福後人”(唱也四次)。祠堂内所有人都必须虔诚肃立跟礼生一道唱也。中午每户一人到祠堂列席,由新丁、新婚家庭负责,经费来源一是新丁新婚夫妇自愿出钱,二是按各户男丁摊钱。列席主要是商议族中修建、祭祖等公众之事。上完灯後已是午饭时分,没有其它仪式。此後连续3天要给花灯上的油灯添油,每添一次油要把花灯的位置升高一次。表示添丁添财,步步高升。
正月半:本村庆祝元宵的方式是放孔明灯。孔明灯用6张或12张纸糊成,形如麻袋,开口处用篾和铁线扎一框架用於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纸蘸满花生油或茶油凉乾制成的。孔明灯利用燃料燃烧的气体送入空中。据76岁的薛亚荣(1976年已去逝)讲,他还小时就有此俗,那么,此俗至少有70年历史,至於何时开始,实难考究。本村只有薛黄两姓放孔明灯,孔明灯都是自己做的,其目的是取出丁(灯)的好预兆,意即生男孩。晚上各家老小都到公共场地观看,每当孔明灯升空,锣鼓声、呐喊声、烟花、爆竹勾成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如果遇上雨天,往往会延续到十六、十七甚至更长时间。放孔明灯要小心谨慎,不能烧废。由於孔明灯以油条作燃料,身上的纸很容易引火,如果在地面或在半空烧废,则被认为是“拗少丁”(夭折)的不祥之兆。如果孔明灯跌到某家屋顶或屋门口,则认为该家一年都不吉利。
三月初三:三月初三是“天穿日”。妇女穿耳全在此日。这天穿耳,耳朵就不会发炎。
端午节:端午节又叫五月节。大门小门两侧边要插上生艾,有的还在大门顶上卦黄葛藤及丝茅草。端午节纪念谁,村中老人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仅仅知道有此一举。敬神只敬家神。由於此处与五华交界,沾了不少五华风俗。每逢五月初五,酿豆腐成为必备之物。
做秋:“秋”是指“立秋”节。过去天气较寒,寒露风早到,秋种较早,立秋时节一般农忙已过,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秋”就是“完”的意思。既然做完了,当然就要庆祝一下。庆祝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只是宰鸡、蒸米反庆祝。
八月初一:八月初一是约定俗成的改骨(拾骸骨)日。死者小葬3年或4年(男双女单)之後,其子孙请人把上辈的骨头刮洗乾净(用草纸将骨上污秽物擦净,若腐肉未净,则用镰刀刮乾净),然後将骸骨从脚到头依次装入金罂内。有的选择风水宝地进行二次葬,有的则改而不葬,将金罂寄存在路旁或屋侧。
中秋节:中秋节即俗称的八月半,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晚上月饼下茶,谈天说地。有童谣一首:“月光华华,老妹煲茶,亚哥兜凳,大伯吃茶,吃到肚华华,养只大阿伢(婴儿)”。(房学嘉 1997:130—134)
【梅州过年习俗】相关文章:
梅州创业政策09-06
春节梅州旅游景点大全06-26
梅州的特产是什么04-03
梅州有什么特产05-20
过年习俗日记01-20
山西过年习俗03-12
哈尔滨的过年习俗07-05
新加坡过年习俗06-01
在南方过年的习俗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