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节传统习俗走会
走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至灯节前后,在某亦称香会,1949年后改称花会。每逢年节或遇喜庆大典以及山坛庙会,它便成为最有组织、最为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
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开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车会、高跷、杠箱、狮子、十番、太平鼓等。
开路会
走在最前面,以舞铁叉开路。叉上有铃档片,一舞即响。演练者面画古人脸谱,身着青缎靠,系丝绦,腰围虎皮战裙,脚穿青色缎靴。演练中除边行进边抛叉接叉外,还有“十字披红”、“横腰玉带”和“旱地拔葱”等技艺。开路会是每次走会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几乎每会必有。某地区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烧的地秧歌,故又俗称蹦子;此外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钱者曰花钹,但不多见。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演练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调,最后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锣伴奏;秧歌调每首4句,每句7字,内容多取自水浒、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龙摆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锣鼓。
五虎棍
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董家五虎打斗的故事。演练者勾花脸,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表演双打,群打,有锣鼓伴奏。各种武术套路是预先编排好的,较简单。
跑旱船
用竹片扎成架子外罩绿布成船形,内有一旦角将船钩在腰间,边唱边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梁戴髯口,在船旁作摇橹状。跑旱船来源于秘书工作早年修运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
亦称幢幡、耍幡、大执事。幡旗用彩绸制成,绣中幡2字或图案,上下均由横竿支撑,上横竿两端系于一根三丈多长的粗竹竿顶,竿顶还缀几个大铃档;在粗竹竿中段约幡旗下横竿处有一个伞状物,幡由上述部分组成。幡的练法有单臂举三举、落三落、脑箭、牙箭、肘箭等,演练时有锣鼓伴奏;牙箭难度最大。中国自晋代就有“幡舞歌”的记载,耍幡在明清前多为宫廷舞乐,后传入民间,清代中幡已是某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小车会
小车用竹片扎成长方形框架,外罩色布,两侧画车轮,上搭凉棚,后有两根车把;内有一俊扮女子将车钩在腰间,腰前装一双盘膝假腿;车后有一人扮车夫手扶车把,前有一人拉车。演练的套路与旱船相似,但演唱的词曲比旱船活泼有趣。
高跷
一种用双脚踩着木跷作舞的传统歌舞形式。跷有高矮之分,高者约五尺多,矮者三尺多。高跷的角色与地秧歌大同小异,全活有:陀头和尚(双手各持一木棒互击,在队前开路)、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篮)、傻柱子(丑扮)、老作子(花婆扮相)、柴翁(肩扛扁担)、渔翁(身背鱼篓)、俊锣(俊扮女子,手打小铜锣)、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武扇(丑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俊扮女子,手持扇)、渔婆、卖膏药者(身挎药葫芦)12个角色;若出场10人,则去掉后两角,亦有加入青蛇、白蛇。演练多为两人一组的小场,套路有单腿跳走、摔叉、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春节传统习俗走会】相关文章:
湖南春节的传统习俗03-03
北京春节传统习俗介绍03-10
各民族春节传统习俗10-25
春节的14个传统习俗详解02-15
春节传统习俗手抄报07-07
春节传统习俗的手抄报07-07
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贴春联01-11
春节走心祝福文案01-12
2023春节走心祝福句子01-17
春节拜年简短走心语录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