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

时间:2023-09-11 13:21:10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

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1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在端午节,民间有挂艾草的风俗,这是为什么?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叶?端午节挂艾草有什么用处?

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早饭后出门散步,马路上人来人往,不少人手上都拿着一把艾草,一边走,一边闻,煞是自得。明天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插艾草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端午节插艾叶有什么好处在我国,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民俗处处可见,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据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全面深入。

  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端午节之际,湖南湘中一带的百姓要在门前挂葛藤,插艾蒿、菖蒲,吃大蒜肉,为小孩画朱砂符,给小孩挂小香包,还有写“五月五日午,天时骑艾虎,手持龙虎剑,邪魔归地府”字样张贴的。其实,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谣又曰:“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艾,即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后可以驱蚊蝇,至于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有了。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在端午节,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是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百事多禁忌;而五月初五日是“重午”,又是民间所谓的九“毒日”之首,更是犯忌的日子。“杏子黄,大夫忙”,正是说的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江南许多地方在端午节时还有采药、驱狼等传统。俗话说:“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于是民间有在端午节这天上山采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蓟等药材,以备单方土法治病之用。湖南湘中一带,在端午日偏重于采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叶、马齿苋、蒲公英、苦秣菜、金银花等,以便暑天备用,前三种是洗药,能防疮疖及痱子;后几种是吃药,能防痢、消炎、清肺热。还有的此日抓条蛇装入瓶内,日久腐化,涂抹疮疴;有的在田间抓只蛤蟆,在其嘴内塞入一块墨锭后挂起风干,备作药用,故民谚有“蚧蛤蟆躲端午,躲得了今年,躲不了明年”之说。从前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常有恶狼出没,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灾祸时有发生。传说,每逢端午这天狼儿子出“肤花”(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这样狼就难以大量繁衍。人们也乘狼之危,于端午这天,塞封狼窝,烟熏驱狼,以保人畜平安。另有“洗百病”的习俗。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以利于身体健康。

  在北方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燕王扫北的故事。相传燕王扫北(史称靖难之役)之时,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比较受老百姓的拥护。所以燕王朱棣的军队所到之处,就遭遇了许多不同程度的抵抗。燕王非常气愤,他觉得天下人都有负于自己,于是便下令,军队每攻克一地就要屠城。军队残酷地杀害老百姓,甚至达到了鸡犬不留的惨烈境况。www.fangjial.com

  民间传说,那一年正值五月之初,许多老百姓听说燕王的大军已经追来,纷纷顺着燕王杀来的方向奔逃。然而,一个妇人却迎着燕王的军队走来。她怀里抱着一个稍大一点儿的孩子,手中却牵着一个比较小的孩子。

  燕王的手下觉得甚是奇怪,抓了她们来见燕王。燕王心中很纳闷:“大家都往前边拼命地跑,你却迎着我的大军而来,难道你就不怕死吗?你这个人真是奇怪,就是跑也应该抱着小娃娃,为什么却抱着大孩子?这岂不是跑得更慢?”

  那妇人见是燕王,就跪下哭诉道:“大王一路杀来,老百姓已是九死一生。大王的军队所到之处,早就血流成河、片瓦不留,地上连个活物也难得看见,所有的村庄都毁了。我们虽然侥幸躲过了昨日,今日也还是难逃一个死字,倒不如早些被大王杀了的好!”

  “大王若问这两个孩子,大一点儿的孩子的父母曾有恩于我家,如今他们都被杀死了;这个小的是我的亲生儿子。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委屈了恩人的孩子,所以才抱着大的、领着小的逃跑。大王要杀就杀吧,省得我们受罪了。”那妇人说着竟呜呜地啼哭起来。

  燕王闻听此言心中一震:“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呀!我要是想得到天下并治理好国家,可不能再这样滥杀无辜了呀……”

  “你回去吧……我不杀你了。”燕王沉思片刻,把手一挥。那妇人跪在那里,仍旧不肯起身回去。燕王非常奇怪:“你怎么还不走?”

  “我们……我们……就是回去了,还会被大王的士兵追上杀死啊!这么多逃难的人,到那时谁还会认得我们孤儿寡母呢?”

  燕王一听觉得有理,环顾四周,看见路旁有一丛艾草,就下令三军:“传我的令,凡是看到哪个人家的门口悬挂有艾草,艾草上系着红布剪裁的葫芦,一律不得擅自进入,违令者杀无赦!”

  言毕,燕王转过头又对那妇人说:“听到没?你回到家去,只要在门口挂起艾草,然后用红布剪裁一个葫芦系在艾草上,就不会有人惊扰你们了,快回家去吧!”

  那妇人千恩万谢之后带着两个孩子匆匆转回家,并且按照燕王所说的在门口悬挂起艾草和红布葫芦。悬挂艾草和红布葫芦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于是,所有的人家纷纷在门口挂起了艾草和葫芦,大军一路杀来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着艾草,而且上面都系着红布葫芦。燕王的部下辨不清哪些人家是该杀的,哪些人家是不该杀的,再加上燕王已经下令,士兵们也就停止了杀戮。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大门前也悬挂艾草和红布葫芦以求避免灾祸。

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2

  端午节的传说

  1、屈原投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宁波端午节习俗吃什么

  “五月白糖揾粽子”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粽子,吃粽子似乎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了。可是,裹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一直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端午习俗。宁波民谣《十二月节气歌》中有“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桥头摇扇子”,还有“酒入雄黄粽子香,要尝味道到端阳”的说法。宁海的《节俗谣》唱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日吃柴脑(乌饭麻糍),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说明吃粽子是端午食俗。宁波老话讲“吃过端五粽,还要冻三冻”,或者说“吃过端五粽,棉袄勿可送”,意思是吃了端午粽子,还有较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

  宁波人包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箬壳粽用的`是老黄箬壳(毛竹壳)或用青竹壳,不像别处用芦苇叶、菰叶(茭白叶)、芭蕉叶等裹扎;宁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碱水糯米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宁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不同于别处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粽子以糯米粽为主,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等裹的。宁波粽子品种花样繁多,有碱水粽、赤豆粽、绿豆粽、豇豆粽、红枣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荤馅料。

  粽子煮熟后,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过去宁波有关端午吃粽子的“绕口令”是这样唱的:“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音”婆“)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笃“),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虽说是计数的童谣,却道出了宁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点。

  从前端午粽子是主妇们自家裹的。宁波的巧妇们将在家中预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宾客观赏品评。粽子的式样有鸳鸯枕、凤头、莲船、石榴,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其馅有荤有素,其味有甜有咸,五味杂陈。

  最终评定莲船式样为最佳,该粽长约一尺许,粗如玉臂,内掺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鸡丝,外裹箬壳,扎以彩绳,编成“请尝”、“端阳”字样,有棱有角,悦目动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尝亲友,味极鲜美。有人赋诗赞云:“未曾剥壳香盈溢,便经入腹齿犹芳。”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

  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过去,端午节吃的蛋一般为咸鸭蛋,之所以吃咸鸭蛋,也有一番说法。据有关资料介绍,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直至现代,人们为丰富口味,才开始煮起了鲜蛋和茶叶蛋。

  每逢端午节这天,一般家庭的主妇起得特别早,用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艾草等10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的“草头汤”,来煮鲜蛋和咸鸭蛋,供家人当早餐食用。

【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相关文章:

中元节有什么传说(通用7篇)08-26

万圣节有什么传说中的故事02-10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03-22

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01-14

清明的由来传说有哪些02-04

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06-26

端午节粽子和屈原的传说06-05

端午节的四个传说故事04-06

端午节的传说与由来英文版06-08

过年有什么有趣的传说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