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时间:2024-02-23 08:11:5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1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2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吴王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的禁忌

  (一)、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二)、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九毒之日,严禁房事。

  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而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为了防止有些人贪恋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这天,定为“归宁日”。什么是“归宁”?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夫妻分开,这样就从客观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条件,也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接下来还有九个毒日,基本涵盖了整个农历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讲究在整个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3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另也有传说认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没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时间。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4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大家包粽子,吃咸鸭蛋,以纪念屈原。这一天,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竞渡等节目来表达哀思。这是我们平时记忆中的,但其实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其他原因。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古代消毒防疫的日子。

  据文献记载,以及许多代代相传的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还有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饮雄黄酒、祭祀五瘟使等。

  后来,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人格,忘记了流传下来的端午节的本义,而联想到划龙舟、包粽子等一些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习俗。和他一起纪念屈原。

  大多数人现在只记得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但事实上,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屈原的故事并没有太多印象。他们只知道这是吃粽子的节日,仅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的赛龙舟,其实在没有端午节的时候,到处都有赛龙舟的活动。从辟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这个节日原本的意义也逐渐被“侵蚀”。

  今天,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中国美食的节日。从旧时的牛角小米、包粽子,到如今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的粽子。许多地方都将自己地方的饮食特色融入到了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赛龙舟。关于赛龙舟,文字记载始于500年前梁代吴俊所著的《续气和》。后来,在许多记载中都可以找到关于龙舟竞渡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各地现存的几千部地方志中,有赛龙舟记载的地方志就有227部。

  端午节划龙舟、赛龙舟,有“众舟齐发,奔丞相救屈原”之说。这些都让人想起屈原。下面我介绍几个与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1、为纪念屈原,这一学说最早出自南朝梁朝吴君《徐起歇记》和北周宗默《荆楚岁史记》。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他死后,被一条龙困住了。世人为之哀悼。每逢这一天,人们将五彩粽子抛入水中驱龙。又相传屈原跳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即划船救起,千里迢迢来到洞庭湖,也不见屈原遗体。那时,恰逢阴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人们得知是在打捞贤臣屈大夫,又冒雨出发,争先恐后地划船进入浩瀚的洞庭湖。人们为了表达哀思,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赛龙舟。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似乎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绣《端午》诗为证:“谁说端午节,有千古传闻是屈原,楚河空无一物,冲不去,可笑。直臣受委屈了。”

  2、樱桃神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淹死在河里,几天不见尸体。那时,孝女曹娥才14岁,日夜哭泣在河边。十七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捞出父亲的遗体。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化为道神,世人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流传甚广。伍子胥,楚国人,其父兄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密投奔明朝,前往吴国帮助吴国灭楚。五战攻入楚国郢城。当时,楚平王死了,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下,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胥建议灭越国,夫君不听。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临死前对四邻说:“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京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他听了大怒,下令在5月5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起来,扔进河里。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端午节,这句话出自闻一多的《端午会考》和《龙舟史教》。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是吃粽子和划船,这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丢入水中常被蛟龙偷走,赛龙舟则用。 (2)该民族与古代吴越地区的`渊源尤为深厚,吴越人至今仍有剪发文身“形似龙子”的习俗。 (3)古时民间有五月初五“以彩绢绑臂”的习俗。这应该是纹身“如龙”习俗的遗风。

  4、凶日,先秦时期一般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为凶日。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代的兰浴。 《录事春秋》“盛夏”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禁欲斋戒。 《夏孝正》记载:“此日藏药,祛毒祛疙瘩”。 《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为兽兰浴”,五日为忌日的传说较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出生于5月5日。其父劝其母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之子,比虎期大,对父母不利”。 《风俗之风》一遗失文云:“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载:“忌提正月、五月之子;不可与正月、五月之子杀父杀母。月。”镇邪”。宋徽宗赵佶出生于五月初五,自幼被寄养在宫外。由此可见,五月初五被视为辟邪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不吉利的一天,这样一来,在这一天种菖蒲、艾叶以驱鬼、熏白术就顺理成章了。 、白芷、饮雄黄酒可避疫病。而人们也忌讳“端午节”,称其为“端午节”。

  5、关于夏至,持此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起源另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年份——旧作《荆楚》《隋史记》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却写了夏至节吃粽子。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的《玉烛书》将其列为夏至游乐活动,可见不一定是救投江的大诗人屈原。 . (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其实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纪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太阳叶在太阳里,端午节在盛夏,所以端午节也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这个节日最早的起源应该是夏至,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也愿意把这个节日归于他。

  6、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瑞青景雄,号鉴湖女侠,小玉鼓,浙江绍兴人。幼时善诗、词、歌、赋,喜骑马击剑。秦良玉名扬天下。 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他在筹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至死不屈。后人敬仰她的诗歌,哀悼她的英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结合起来纪念她,并把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5

  一、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满族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

  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二、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进入城市的满族的端午节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很大,已融为一体,仍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满族特色。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三、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满族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四、“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相关文章:

国庆的由来简介10-06

国庆的由来简介【热门】10-07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11-15

母亲节的由来简介05-10

世界水日的由来简介03-10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吃粽子的由来简介05-30

2023父亲节的由来简介06-16

关于母亲节的由来简介05-15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简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