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故事

时间:2024-06-07 19:05:0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精华)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故事 1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荆楚岁史记》记载,因盛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为盛夏,正午正午,是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也称“端阳”。节”。此外,端午节又称“日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它原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的节日。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来,战国时期,楚国(今属湖北)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树立忠诚爱国的标签,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一些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上吊唁屈原。渔民们划着小船,在江面上来回打捞着他的真身。一位渔民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里,说鱼、龙虾、螃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众人见状,纷纷效仿。一个老太医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在河里,说是要让那龙水兽晕过去,免得伤到曲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吃掉,就想到了用楝树叶包饭,用彩丝包好,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问候伍子胥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第二个端午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其父兄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密投奔明朝,前往吴国帮助吴国灭楚。五战攻入楚国郢城。当时,楚平王死了,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下,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胥建议灭越国,夫君不听。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临死前对四邻说:“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京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他听了大怒,下令在5月5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起来,扔进河里。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曹娥

  此言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他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但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十七天后,也就是5月5日,也就是扔进河里五天后,父亲的遗体被捞了出来。

  端午节习俗

  直到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非常喜爱的盛大节日。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的传统习俗。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有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的习俗也各不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午躲,立午叶符,挂菖蒲艾草,拜百病,戴香囊,备祭祀、赛龙舟、放风筝、斗殴、击球、荡秋千、苦麦子沐浴、施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度糕、咸蛋、粽子、时令鲜果等。

  夏季本来是驱除瘟疫的季节。从这天基本的防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叶、熏白术、当归、喝雄黄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端午节在民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虽然各地的庆祝方式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舟却是家常便饭。

  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称“角小米”或“角粽子”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熟而成。是汉族传统节日食品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食品。

  5月5日,楚国爱国诗人、楚医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地向汨罗江投掷一块大石。为了不让鱼虾伤到自己的身体,人们把装在竹筒里的稻谷陆续放入河里,以吸引鱼虾进食。后来家庭教育,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重和怀念,在这一天,人们将稻米装在竹筒中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放入祭品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的由来——“筒粽”。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芦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心》中有这样的记载: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人,自称三禄大夫(屈原本名)。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河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用五彩丝线系起来,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用茭白叶包裹小米”,制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端午节的食品。

  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传闻。

  赛龙舟的历史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源于古楚人依依不舍投江而死的贤臣屈原。许多人划着小船去追救他。他们争先恐后,追到洞庭湖就不见了。此后,每年5月5日划龙舟以示纪念。用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吴、越、楚盛行赛马。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雕刻成龙造型的独木舟,伴随着急促的鼓声,赛舟娱乐神灵,是祭祀活动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后来,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还被各地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端午节故事 2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故事 3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连齐抗秦,遭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园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还有很多:有纪念伍子胥的、有纪念孝女曹娥、还有纪念古月族简介腾祭的。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江为国捐躯的日子。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一位爱国诗人,听到攻破楚都的消息,心痛如绞。他毅然写下自己的杰作《怀沙》,投身汨罗江,为国捐躯。沿河的人们带领船只争夺救助,沿着水唤起灵魂,把粽子扔进河里以避免鱼虾吃掉他的身体。这种习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母亲说:“几千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经深入人心。人都是惜字如金,哀痛不已,世人都在议论他们的话,以此来传承他们的话。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做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是买很多粽子叶,少用水泡,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料通常是糯米,用绿豆和红枣煮熟。然后,经过妈妈和阿姨灵巧的忙碌,我们的孩子像猫一样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来的那一刻…

  长大学习后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说屈原跳进汨罗江后,群众为了防止水里的.鱼咬诗人的身体,就做了许多粽子扔进水里。这样,鱼吃了,就不会伤害诗人了。所以为了保护和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有了更热闹的“龙舟赛”。

  我们村没有赛龙舟,但黄石每年都有这样一个热闹的场面:

  在木兰河岸边,人们早早地聚集在岸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水面上,几只整齐的龙舟队,鲜艳的衣服在风中飘扬,男孩们渴望激情地尝试。随着一声锣响,各队争相参赛,大家齐心协力争第一。这时,鼓声、鞭炮声和人们的喊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端午节故事 4

  介子推曾经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随重耳四处流亡。重耳断粮数日,再不吃东西就会死人。这时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汤送给重耳吃。重耳吃饱喝足之后,询问缘由,发现了介子推的伤,很是感动。重耳表示,以后自己得到国君之位,一定要重赏介子推,报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夺得国君之位后,遍封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于是写了一首《龙蛇之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然后,介子推带着母亲离开了朝堂,回到了故乡。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谣告诉晋文公,晋文公遗憾不已,连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打听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寻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晋文公也是阎王脾气,竟然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活命,必然出山。没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烧死了。

  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达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后来,其他国家了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动,推广开来。中原大地,长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

  端午节故事 5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故事 6

  很久以前,有一个神仙厌倦了神仙的生活,只身来到人间,想要看看人间的百姓们是怎样生活的。

  他乔装成卖油郎,挑着担子,来到一座偏僻山村,高声叫喊卖油。村民听到吆喝,相继提瓶前来买油。平日里卖油郎做生意,都是按斤计价,收钱打油。可吕洞宾与众不同,撇下油担,闪坐一旁,一边吆喝,一边打量着四周光景,既不看称,又不数钱。全凭买油人自觉称油,随意付钱。村里有些贪图小利之人见状,喜出望外,便都趁机多称油,而少付钱。而后一些村民闻讯,也都纷纷效仿,不一而足。

  村里有个老实本分的后生见众人都是多打油少付钱,随后扬长而去。便也照此办理,拎着多打的油,兴致勃勃地赶回家中。见到母亲后,将众人和自己取巧买油之事,当作笑谈,说给了母亲。谁知母亲听罢,面带不悦,厉声训斥儿子攫取不当之利。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如数退还,并向卖油郎当面赔罪、致歉。儿子遵嘱,退还了多打的.油,补足了亏欠银两,还当面向卖油郎道了歉。

  其实,神仙对此早已明察秋毫。但见全村百姓只有后生一人前来退油致歉,便连连夸奖其厚道诚实,善良孝顺。感慨之余,还伏身后生耳边,告知其一件秘事:“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临山村,在门前挂上一个葫芦,便可消灾避祸,太平无事。”

  善良质朴的母亲听到儿子诉说,忙嘱其赶快把此消息告知众乡亲。听到消息的村民,纷纷在各自家中门楣之上挂起了葫芦。数日之后,果然乌云翻滚,大雨滂沱,山洪爆发。湍急的洪水冲走了村里没挂葫芦人家的房屋、家具和耕牛。而挂葫芦人家,则毫发未损,安然无恙。

  此后,每年五月初一,全村人都会在此之前就早早地挂起葫芦,以祈保全家平安康泰。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黄河以北的山野乡村,商市集镇。这里的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开始置备和悬挂各式大小葫芦。可是在北方地区适宜种植葫芦的地方并不普遍。于是,人们就请擅长扎纸活的画匠们用彩纸粘成葫芦状,挂在自家门上已消灾祈福,驱祸避害。

  端午节故事 7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会要挂菖蒲艾草、戴香囊,说这些都是为了防五毒。

  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说到屈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清官。有一次,皇上要和邻国打仗,屈原说:“‘不能去,敌军比我军强大,这样会劳民伤财,战事起老百姓会受苦的,对国对民不利啊。”可皇上不以为然,他硬要开战。皇上把屈原撤了职,关进大牢里,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屈原见自己护不了国,悲痛欲绝地跳进江中,投江自尽了。渔民们见屈原如此忠心,纷纷划着船,拿着,想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捞了半天,连一根头发都没捞着。

  这时,一个渔民提出:“不如我们扔些米团喂鱼吧。让鱼儿不要吃掉那忠臣屈原的身体。”渔民们听了,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拿出米团,扔进江里。

  从此,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百姓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这个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这就是端午节的故事了,怎么样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呢?

  端午节故事 8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故事 9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故事 10

  传说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传说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传说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传说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传说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传说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故事 11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0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故事 12

  《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故事 13

  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死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故事 14

  相传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江浙之地的人们逆涛竞渡,纪念伍子胥直言纳谏,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殉父,后人感怀她孝心可嘉,也在五月初五行礼纪念,无论是哪一说,端午节都是中国人共同精神世界里,不灭的记忆与牵绊。端午凝聚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仲夏时节天气湿热,先民用艾草、蒲叶防疫防病。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小孩佩戴香包,系五色线。到七夕节才剪下来,丢到屋檐任喜鹊衔取,驱虫驱疫,期盼多福安康。

  民间活动: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故事 15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神秘的岛屿,岛上住着一群和平繁荣的人民。每年的端午节,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和包粽子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伟大英雄——屈原。

  故事开始的那天早上,小明和小红来到岛上的湖边,看到一艘金光闪闪的`龙舟停在岸边。船上有位神秘的老船长,他正抚摸着一颗宝石般的珠子,眼神黯然。

  老船长告诉小明和小红,这颗珠子是鲲鹏留下的,并讲了一个关于鲲鹏和屈原的神秘故事。据说,鲲鹏是神话中的巨大鸟类,可以变成龙马,而屈原则是岛上的守护者,他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最终被神话世界摧毁。

  小明和小红决定寻找真相,他们跳上龙舟,一路上经历了惊险的冒险。最后,他们来到一座神秘的山洞,发现了龙马和屈原的雕像。小红忽然灵光乍现,将鲲鹏珠子插入屈原手中的剑鞘,刹那间,雕像化为真正的鲲鹏和屈原!

  鲲鹏化龙,震撼全岛。他们宣告,鲲鹏和人类将永远合作,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繁荣。从那天开始,每年的端午节,岛上不仅举行传统的活动,还加入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向鲲鹏和屈原致敬,感谢他们为岛上人民带来的安宁。

  端午节故事 16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有许多丰富的民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屈原和粽子的传说。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在《离骚》等诗篇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文化遗产。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因忠言谏逐而流放到汨罗江边。据说,在他投江自尽的那一天,群众为了阻止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纷纷划船撒下粽子,并在江中击鼓敲盆,以示哀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都摆放美味的粽子,丢入江中撒下祭品,还划龙舟竞渡,以此来纪念屈原的伟大精神。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还有其它各种地方传承的习俗和民间故事,比如吴越相国伍子胥投江、曹娥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都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智慧精神。

  总的来说,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让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情感和传统习俗。

  端午节故事 17

  曹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故事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联。据传说,曹娥是中国古代江苏苏州人,她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吴国。

  相传,在曹娥年轻时,她聪明美丽,深受父母的宠爱。然而,吴国内部动荡,战乱频繁,吴王为了保护曹娥,决定让她隐居在苏州的西山。曹娥虽然离开了繁华的城市,但她仍然保持着善良和美德,在山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后来,吴国遭受外敌入侵,战事日益激烈。吴王为了保护国家,决定向敌军投降,条件是自己被俘后,曹娥可以自由离开。吴王如愿以偿,被俘后,曹娥得以脱险。然而,在她离开的路上,得知了吴王被俘的消息,曹娥为了不辱使命,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吴王的忠诚和怀念之情。

  为了纪念曹娥的高洁品德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人们在端午节时常会祭奠曹娥,同时也在江中撒下祭品,表示怀念和缅怀。曹娥的故事是端午节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爱国情怀的象征之一。

【端午节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故事06-26

端午节故事11-29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7-28

端午节的故事介绍11-25

端午节的习俗故事06-26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4-06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06-19

(推荐)端午节的故事07-12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