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闽南冬至大如年揭秘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闽南冬至大如年揭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至趣俗:闽南冬至大如年。
古代闽南人把冬至作为新一年的开始,部分泉州人在这天为祖先扫墓。
冬至即将到来,它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岁时节庆。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冬至这一天阴尽阳至,是阳气初动,春天又将回来的开始。
在福建的闽南地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一天,福建不少地区的民众都要搓冬至丸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行动。在泉州等地,冬至这一天还是除清明节以外,一年中另一个扫墓上坟的大日子。
冬至丸子
吃冬至丸子“长一岁”
闽南地区认为“冬至大如年”,因此当地百姓又把冬至叫做“冬节”,简直是当做一个盛大节日来看待了。既然是过节,必然就离不开吃吃喝喝。在闽南乃至整个福建地区,搓丸子便是冬至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内容。
所谓的冬至丸子,又称“米圆”,其实就是糯米做成的丸子。老百姓将糯米送到豆腐作坊去磨成浆,再拎回家沥干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将它搓成丸子的形状下锅煮熟,冬至丸子便大功告成了。
关于搓丸子的时间,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在冬至前进行即可。不过在霞浦地区,这里的百姓会在冬至前一晚,特别将男女老少聚集到祖先或灶神前,各自搓丸。
在闽南,冬至丸子与花生末是绝配
因丸子有圆圆的外形,古人便以之象征“阳”,以表示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古人不光搓丸子吃丸子,还有比现代人更讲究的“粘丸子”。他们将丸子粘贴在门扉、灶台或器物上,以传达“丰收有余”的美好祝愿,并祈求合家平安。
关于这奇特的“粘丸子”习俗,我们可以在《福建通志》的多处记载里找到力证。漳州府的做法是,“门扉器物,各粘丸其上”。和漳州一样,厦门、莆田等地也有类似的风俗,在《通志》里都能找到文字记录。其中莆仙人还要趁天未亮的时候,赶早把丸子粘在门窗框上。
至于吃丸子,自然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环节。煮熟的丸子捞出后,撒上碾碎的花生末,再拌上白糖,一碗香甜的冬至丸子就彻底完成了。在闽南地区,吃丸子还意味着长大一岁。也就是说,早年的闽南人,是把冬至而非过年,当做新一年的开始的。
“冬节不返无祖”
闽台地区还有句谚语:“冬节不返无祖,除夕不返无某”。意思是到冬至这一天,在外的人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的观念。也就是说,闽台两地的百姓,都把冬至看成是返乡祭祖的重要日子。
首修于乾隆三年的《龙岩州志》,记录了当时龙岩地区世家大族冬至祭祖的盛大场面。其中,“巨族有祠堂者”,往往“大会族众,盛陈牲醴、秶品以祭其始祖”。即便是那些没有祠堂的小户,也会在家里备好祭品祭祀祖先。
在泉州地区,这种祭祀更加隆重。民国《南安县志》记载,世家巨族都会提前一天把所需祭品、酒馔等统统准备好。主祭人和执事还得亲自将祠堂打扫干净,再严格按照繁琐的程序进行祭祀的仪式。至于台湾地区,还有更特别的“认祖”环节。凡是新娶的媳妇或是刚出生的婴儿,必须由丈夫或父母带着,跪拜认祖。
祭祖仪式完成后,当天中午往往会举办盛大的宴席。《福建通志》记载,“祭毕则合族共馂,以尽其欢”,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风俗,同族人一般在祠堂就地大开宴席。不过旧时只有族里的男丁才有资格上桌,妇女和未成年的孩子都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每年至少也还有五六十桌的宴席规模,非常热闹。
祭祖以外,泉州地区的百姓还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为祖先扫墓,习俗异于别处,很是特别。
冬至南方传统美食
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吃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1、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6、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7、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8、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常见、爱吃的食品。
【闽南冬至大如年揭秘】相关文章:
苏州冬至大如年06-23
为何“冬至大如年”?06-23
冬至大如年是什么意思06-07
闽南民间的“补冬”习俗介绍11-09
立冬闽南谚语11-07
闽南清明吃什么07-27
闽南冬至小常识11-29
闽南歇后语09-20
闽南冬至吃什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