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时间:2020-10-11 14:53:28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是值得我们执着一生而追求的事业,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到来了,如下为在记者节上的讲话,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篇一: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柴静曾言:“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稚嫩的青春在岁月跳动的音符下谱写成了动人的乐章。三年的高中生涯,校园记者身份随着高考告一段落,四年的大学路程,我再次选择担当校园记者的使命。行色匆匆的过往,我驻足,因为你。因为你,我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上。

  奔波与劳累,泪水与汗水,快乐与感动并存,我这么形容记者。赶在最前沿的是那不曾停留的脚步,定格瞬间的温暖是那不曾懈怠的眼眸。记得刚加入大学校园记者行列时,被枪毙的稿子比发表出来得多。那时候虽有点挫败感,但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轻易放弃。于是,我开始泡图书馆,借新闻理论书籍和新闻报刊来看,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学长学姐传授的经验,我发现写稿轻松多了。我想我们都该怀揣一份上进的心,只要愿意做,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个人变优秀。我告诉自己,要在大学各个方面完善自己,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我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总会来敲门的。表彰会上,我手捧的荣誉证书证明了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你不会明白,当那一篇篇富有新闻价值的文章,当那夜以继日的奋笔疾书写出的稿子获得读者的好评时,所有的艰辛和委屈都在这一刻轰然倒塌,就像十月怀胎的母亲,在婴儿啼哭的一霎那变得自豪与喜悦。如果没有成为一名记者,你永远不会懂得刻骨铭心远比置身事外更快乐。

  忽然想起,有人说过的一句话“记者就是记着”。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被忘记。曾经的我,以为食堂打饭的是被瞧不起的人,扫垃圾的是庸俗无知的人。直至成为一名记者后,我承认,我对曾经的自以为是感到悲哀。

  如果没有去深入那些大学校园里默默奉献的人们,我永远不会懂得,何为平凡中的伟大。依稀记得,大雨中那个抢修道路的后勤员工,浸透的衣裳、佝偻的身影、沾满泥巴的脸庞,在刺骨的寒风中坚定地工作着。那一刻,泪水蜂拥而出,所有的在场记者无不为之动容。我在想,这是谁的父亲,这又是谁的丈夫,默默的情怀,默默的奉献,寻常的岗位,无怨的坚守,如此负责任的男人,内心是有多么的强大。我在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感动……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选择记者工作,就是选择奔波;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忙碌。纵使前方的一路荆棘一路困难,又能怎样?自己选择的路,哪怕跪着,也要走完。有人说,真正的记者都有着孤独的灵魂,柴静亦说过:“孤独是人的骨头”。但孤独何尝不是善于孤独者的一笔精神财富呢?深夜追踪的报道,马不停蹄的对焦,灯下疾书的思考,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的孤独,那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坚守。正如有人言“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井……”记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用图片反映世界变化,用笔头书写人生百态,纵然灵魂孤独但亦是是一种高贵,那是一种深刻的美,更是一种孤独的美。

  尘在外,心在内,路在脚下,心在前方。选择了记者,就把自己交给了文字和镜头的灵魂,如影随形,不怨不悔,不退缩。不论是世俗的批判和讽刺还是赞扬与迎合,我们会变得更加勇敢,用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坚强,在风中站得更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哪里有事件,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我们的聆听,因为我们都是真诚的记者。

  诚如著名记者郭超人所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每个记者的身上都应该流淌着责任者的热血,如果连血液都病变或者缺失,那记者的身份也就随之灭亡了,所以,作为一名记者,我们都要是一个勇敢的责任者,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责任者。

  走在新闻的路上,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兴趣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想,若干年以后,当我坐在长长的板凳上,静静的,吹着海风,回想过去、回首生命旅程,看着自己走过的一路风景,做了意义深刻的事情,我便无愧于记者的称谓,所以,我是快乐的,我是无悔的,我是幸福的。

  篇二: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知道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弃‘灰暗新闻’”:“做负责任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之王”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责任、勇于负起责任,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需要强调责任,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真相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负责任媒体”

  做负责任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一定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责任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直认为,记者应该学习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学家也应该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历史与现实,是可以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刘松萝曾说:中国的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就是在缺乏报道,缺乏记录并且缺乏对旧闻的回顾的社会条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中国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时事,把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准确地记录下来。在重要的时刻,他们又能够把历史记录拿出来以供社会对照之用。当社会沉沦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标准不随着社会沉沦。当社会扭曲的时候,他们的记录不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选择遗忘的时候,当社会在娱乐中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们应该记住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让权贵,让大众不快乐的事情。记者和学者,当然应该是肩负这种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众。大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有权利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同时,应该有人去考虑长远一些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与精英和民粹没有太大的关联。有些人的虚名,或者因为虚名而产生的实利,就应该来自他们考虑了大众没有考虑的问题,承担了大众没有承担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担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可以选择退却,让新来者承担这一社会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担痛苦和风险,却仍然以记者和学者自居,这就是在欺世盗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实,模糊逻辑,倡导遗忘,麻痹社会,降低社会肌体的疼痛感的人,应该被称为记者和学者中的败类。

  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奈,是我们在有些时候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先生记录了现在已经被熟知的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看似无望的时候,愿意沉睡的人继续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们,不妨加入记录者的行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的记录者正在增加。以前,我们听说过有神话般的西方记者,他们周游世界,又能够随时把文字和图片传到报社,在报刊上发表出来。今天,这已经我们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发表。可以说,每一位网上作者,都是广义上的记者。很多新闻,就是由他们提供的。

  更值得庆幸的是,网上的报道和记录已经起到了作用。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还得到了应有的处理。

  刘松萝曾在《天价和地王:我们无能为力,不过可以记录下来》中说:“我们无能为力,不过可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们要记住:是谁在操纵房价,谁在放松监管,又有哪些专家在为财阀张目。一句话,是谁在祸国殃民。我坚信,报应会来到的。”此外,假如我们把看到的暴力拆迁记录下来,把市政工程中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把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记录下来,就可以形成威慑的力量,就可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社论,《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报》致敬。

  我们是社会的记录者。我们拒绝强权,拒绝遗忘,拒绝商业霸权,拒绝泛娱乐化,力求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我知道,还有很多网络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事件甚至在网络上无法讨论。但我坚信,只要有人还在记录,中国就有希望。

  篇三: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最好写照。一直以来,记者这一称谓在许多人眼中充满着神圣,“无冕之王”也因此叫了多年。做为一名记者,需要努力学习,努力探索,勤于思考,永不停歇。做到这些,必将伴随着苦累,伴随着牺牲,伴随着放弃。可是,记者的责任在此,选择了这一行,就应无怨无悔。当完成一篇篇报道任务时,当为广大读者奉献出精美的精神食粮时,我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付出而骄傲。不断加强业务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每位记者毕生的追求。

  记者,苦累和快乐并行。

  又是中国记者节。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今年有别于去年,去年不同于前年。但是对记者而言,更多的没有变:它的使命依旧、责任依旧、信念依旧、光荣依旧,它的处境依旧。

  时代要求记者用平常心做非常事,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思想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能量、作家的文采、运动员的体魄、农民对土地执着追求的热情,所谓“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

  其实,记者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记者,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感情,同样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我想,记者应该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责任感和正义感,多了一双洞察社会和世态的冷眼,多了一腔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热血,愿社会了解记者、理解记者、支持记者。其实记者的世界用“春夏秋冬”比喻再恰当不过。

  篇四:在记者节上的讲话

  记者节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记者的我都在忙碌着。来不及好好回味,来不及好好庆祝。其实,不仅这个日子,一年到头,我都在忙碌,忙找新闻线索,忙采访,忙写稿。因为忙碌,我常常被家人埋怨;因为忙碌,我常常扫了好友的兴致。十年了,从事记者这一行整整十年了,“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我的生活缤纷而多彩;因为这种“忙碌”,我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奥运,神七升空,冰雪、地震之灾……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记者都战斗在一线。虽然这些事件现场离我们云浮很遥远,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忙碌”。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永远无法忘记“5·12”这个沉痛的日子。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都有记者奔赴现场,战斗在第一线。虽然我没有去现场采访,但我们也在本地忙碌地采访报道有关这个事件的新闻。难忘5月20日晚上8点我市举行的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可我们记者仍然坚守在现场采访,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晚会结束后已经10点多了,我们来不及回家换淋湿的衣服就加班加点赶稿。忙完已经是凌晨了。这种“忙碌”是辛苦的。可当我们把最感人的事迹写出来刊登在报纸上,当读者深受感动而主动到红十字会捐款捐物时,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中国经济时报》名记王克勤曾说过“扎扎实实的调查采访永远是记者之第一要务,好作品是跑出来的。”“跑”不仅意味着付出体力,担当风险,还要牺牲许多休息与玩乐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别人在家吃饭的时候,我常常还在单位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当我回到家吃饭时,常常是别人优哉游哉散步或在灯红酒绿前轻歌曼舞了。当人们进入梦乡时,我常常还在挑灯夜战,有时为了赶稿常常熬到三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路上奔波的疲惫之苦算得了什么?路上担当的风险又算得了什么?选择记者工作,就是选择奔波;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忙碌。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记者节上的讲话】相关文章:

在企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11-10

在市企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07-24

会议上讲话的几个技巧04-12

在同学的毕业册上留言06-30

在企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稿(3篇)11-10

在企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稿3篇11-10

在企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稿4篇11-10

在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稿范文07-27

怎么在简历上介绍自己10-07

怎么在淘宝上开网店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