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3-02-07 15:20:37 淼荣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通用4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通用40篇)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篇1~8)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篇9~16)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篇17~24)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篇25~32)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篇33~40)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

  1.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不夜城、乡情

  2.元宵节(电影名)。万家灯火

  3.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烷

  4.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二月里来

  5.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6.嫦娥下凡(打一花名)。月季

  7.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寒虎、胜利在望

  8.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十五张美圆

  9.元宵回暖(篇目)。十四寒

  10.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望勿纠正

  11.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望多关照

  12.观赏元宵灯谜(人名)。张节、文虎

  13.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胖

  14.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节能灯

  15.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少年十五二十时

  16.元宵(诗词句)。数问夜如何

  17.元宵前后(诗词句)。十四为君妇

  18.举头望明月(打一词语)。仰光

  19.元宵前后(书名)。二月

  20.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角球

  21.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快节奏

  22.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节点

  23.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舞

  24.元宵(字谜)。歹

  25.元宵虎会(字谜)。夤

  26.元宵节后(字谜)。完

  27.元宵节后东陵行(字谜)。院

  28.元宵前后共团圆(字谜)。期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

  1、“窗前明月光’猜一宋词人,卷帘格”谜底:李清照

  2、嫦娥下凡(打一花名)。月季

  3、千古疑案(猜一灯谜用语)--故事谜

  4、写的真牛(《三国演义》人名一)

  5、如出一口素心格(近代人名)

  6、头上长树杈,身上有白花,四腿跑得快,生长在山野。(打一动物)【谜底】梅花鹿

  7、谜题:改革之日,人心思变。 (打字一)

  8、水里游着穿青袄,平生都是弯着腰猜水中谜底:虾

  9、谜题:说唱表演(打字一)

  10、元宵前后共团圆(字谜)。期

  11、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打一动物名)猫头鹰

  12、“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艺形式)。二人转

  13、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14、元宵虎会(字谜)。夤

  15、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从小就会吃孑孓,长大吃虫叫哇哇。(打一动物)。

  16、顶破天打一字(谜底:夫

  17、《聊斋志异》(打一成语)。鬼话连篇

  18、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胖

  19、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 (打一服饰)

  20、北京有个家(补品)。燕窝

  21、谜底/答案:螃蟹

  22、身子轻如燕,飞在天地间。不怕相隔远,也能把话传。(打一动物名)信鸽

  23、四蹄飞奔鬃毛抖,拉车驮货多面手,农民夸它好伙伴,骑兵爱它如战友。(打一动物)

  24、谜底/答案:故宫

  25、氙氚(打一成语)。气吞山河

  26、谜底/答案:李时珍

  27、若得阿娇作妇,当以金屋贮之(《三国演义》人名二)

  28、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29、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方正集团

  30、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少年十五二十时

  31、树雄心猜一个字答案是:仅

  32、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寒虎、胜利在望

  33、谜底/答案:绵羊

  34、谜题:有何不可(打字一)

  35、谜底:典

  36、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37、开门日正中(打一字)谜底:间。

  38、嫦娥三号去哪了(流行歌曲)。月亮之上

  39、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元宵佳节

  40、周身银甲耀眼明,浑身上下冷冰冰,有翅寸步不能飞,没脚五湖四海行。(打一动物)谜底:鱼

  41、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处于真正的任人宰割的地步?(答案:在手术台上时)

  42、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打一常用物)

  43、三尺冰花(台湾艺人)

  44、红麻帐,白纱帐,里面坐着黑和尚。(打一水果)谜底:荔枝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

  元宵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直奔“老街”。我看到“老街”挤满了人,明亮的灯光和五颜六色的灯笼。在家里,我的灯笼非常漂亮可爱。——兔灯,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三瓣。但是,和其他的儿童灯笼相比,就差远了!他们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灯笼:灯笼、莲花灯、福娃灯等等。当我们提着灯笼互相追逐的时候,我们很开心。

  “老街”上有很多特色小吃。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个棉花蛋糕。元宵节有很多种灯笼和棉糕,多是水果味,白糖和野菜。吃完棉糕,我们继续在老街上打灯笼。走了一会儿,我们被一个灯笼吸引住了,才看到灯笼是用纸绑着的,人影是一条龙,摇着头摇着尾巴,跟真的一样。

  时光流逝。我们该回家了。我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老街”,但这次没有白来,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灯笼,玩得很开心。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4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就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为“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复辟之夜,人们在春归时庆祝,也是庆祝新年的延续。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在元宵节,人们会出去赏月,点灯,玩猜灯谜,一起吃元宵,家人团聚,庆祝节日,玩得开心。

  今年元宵节,我跟妈妈学了包饺子。

  我先准备了食材:糯米粉,一杯温水,芝麻馅。首先,我选了六分之一的糯米粉,用水揉面。揉捏后,应该感觉不那么干了。用手分开就可以包饺子了。先把面团揉成团,然后用双手慢慢推进小碗里,加入芝麻馅,用手拧紧孔,最后揉成一个完整的饺子。我努力学习,小心翼翼的包着,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我包的饺子一次比一次好看。终于学会包饺子了。

  自己吃饺子的`时候,感觉自己长大了。

  新的一年,我也明显长高了!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5

  1、元宵佳节吃元宵,合家欢聚其乐融融

  2、元宵佳节乐无边,相识相知皆是缘。

  3、春风阵阵佳节到,元宵灯会真热闹。

  4、元月十五闹元宵,吃了元宵开怀笑。

  5、元宵汤圆圆又甜,好友热情照心间

  6、花灯万盏亮如昼,相约赏灯黄昏后。

  7、元宵喜临心飞舞,今朝欢聚今朝醉

  8、开开心心过新年,喜气洋洋迎元宵

  9、张灯结彩龙狮闹,团圆欢乐一家好

  10、烟火在空中绽放,感动在你我心中荡漾。

  11、田园诗画生明月,正月十五元宵节。

  12、十五的月儿圆又圆,温情脉脉照人间。

  13、烟花爆竹空中叫,张灯结彩闹元宵。

  14、正月十五花灯俏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锣鼓喧天闹元宵

  15、祝全镇人民新年好,万事顺,合家欢,年运旺

  16、红红火火过大年龙狮欢腾闹元宵

  17、贺新年闹元宵树新风促和谐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6

  1.赏花灯,营造佳节气氛;猜谜语,体验乡风民情

  2.国是兴,谜事兴;继传统,促发展

  3.以文化为内涵,晋升城市品位;以灯谜为载体,丰盛节日生

  4.弘扬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5.赏花灯,营造佳节氛围;猜谜语,体验乡风民情

  6.三千年古城新姿美;五百步长街谜花红

  7.国事兴,谜事兴;继传统,促发展

  8.元宵花灯亮闪闪,节后工作忙碌碌

  9.元宵明月当空照,喜迎元宵庆龙年

  10.赏月赏花赏美景,思夫思母思故乡

  11.你是元宵我是汤,团子家族我最棒

  12.元宵灯谜,传统文化,让我们体验它

  13.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中国灯谜之乡

  14.三千年古城新姿美,五百步长街谜花红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7

  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这天,大家都会煮热滚滚的汤圆,还有的也会猜猜灯谜,逛逛灯会。

  年年闹元宵,今宵最欢笑,财神福星到,幸福常萦绕!短信祝福巧,幸福快乐每一秒!恭祝月圆汤圆缘梦圆!人圆情圆事事圆!圆宵节摇出你的笑脸!

  甜甜的甜甜的鲜灵的汤圆,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满满的满满的盛给你一碗,装上我美美的美美的'元宵祝愿!衷心祝愿朋友元宵佳节合家团圆!元宵节祝福语

  送你一碗汤圆,你将圆出一场事业的美梦,圆出温暖如春的爱情,圆得家人幸福的团聚,圆来龙年精彩的运程。

  元宵祝福:千万个思念,在空气中凝固。扬起风吹向你,带着我的祝福,寂寞我不在乎,你快乐我就满足,想你是我的幸福!

  在这快乐分享的时刻,思念好友的时刻,美梦成真的时刻,祝你--元宵快乐,团圆美满!

  元宵节短信:远方的你是否无恙?在这个思念的季节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牵挂你的心!真心愿你佳节快乐!

  带着盈盈相思,带着温馨祈愿,祝福你元宵节快乐。

  月到十五分外圆/把你疼爱把你怜/常常把你挂心间/今夜的汤圆甚是粘/我们何时能团圆/

  人海茫茫,你我相识是一种缘,认识了你,我不后悔,好久没你的消息了,不知你过得如何,

  今天的月亮像一个大元宵,我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你,巧克力馅的,喜欢吗?

  元宵佳节到,请你吃元宵,香甜满心间,新春人更俏。

  一声声锣鼓一阵阵沸腾一幕幕烟火一盏盏彩灯和着二月丝丝缕缕的微风踱进你心窝,串串企盼祝愿你:元宵快乐!

  月亮,元宵,映衬着你的欢笑,正月十五回荡着你的歌调,羊年新春充盈着你的热闹,此时我心久恋着你的美妙。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8

  三五夜;一重春。

  万户鼓吹;银光有焰。

  五夜通明;天开美景。

  风清月朗;灯彩星辉。

  无边春色;有庆年头。

  光天满月;火树银花。

  月光皎洁;银烛辉煌。

  月光照耀;银蜡辉煌。

  金吾不禁;玉漏莫催。

  星桥铁锁;火树银花。

  树梢银花;心上春意。

  一团拥宝炬;千点灿银星。

  九陌连灯影;千门庆月华。

  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万家元夕宴;一路太平歌。

  千家春不夜;万里月连宵。

  天上冰轮满;人间玉漏迟。

  天上冰轮满;人间彩灯明。

  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

  元夕万家宴;宵月千里明。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火树祥光丽;星桥宝炬红。

  灯月千家晓;笙歌万户春。

  灯楼灿明月;火树暖春风。

  花市千门雪;灯衢万里春。

  青阳调玉烛;华月送清歌。

  明月千门雪;银灯万树花。

  兔魂连银海;鳌山接紫微。

  放手擎明月;开心乐元宵。

  春阳调玉烛;华月送清歌。

  银花开火树;铁锁启金桥。

  笙歌归院落;灯火接楼台。

  锦城灯接彩;花市月含华。

  访鸾镜于日下;驾鳌山之海峤。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一帘春色门垂柳;万斛珠光地涌莲。

  九华灯炬云中挂;五彩鳌山海上移。

  三五星桥连月阙;万千灯火彻天衢。

  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都城锦绣中。

  万户春灯报元夜;一天瑞雪兆丰年。

  万户管弦歌盛世;满天焰火耀春光。

  万里阳和春有脚;一年光景月当头。

  万家灯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

  万里河山铺锦绣;满城笙管乐太平。

  及时大放光明夜;与物同游浩荡天。

  飞龙舞凤成夜市;击鼓踏歌皆春声。

  天空明月三千界;人醉春风十二楼。

  天空明月一轮满;人醉春风万里明。

  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乐团圆。

  五夜星桥连月殿;六街灯火步天台。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

  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光腾月殿流蟾魄;花灿星桥吐凤文。

  凤盘双阙壶天外;鳌驾三山陆海中。

  凤舒五彩龙衔烛;鳌驾三山蜃结楼。

  玉烛长调千门乐;花灯遍照万户明。

  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艳万点灯。

  玉宇无尘千顷碧;银花有焰万家春。

  匝地楼台春富贵;喧天歌舞夜风流。

  乐同万户金吾驰;夜是三元玉漏停。

  华灯灿烂逢盛世;锣鼓铿锵颂丰年。

  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灯同月色连天照;花怯春寒傍月开。

  轮影暂移花树下;镜光如挂玉楼头。

  金市灯光游子月;珠帘香袭美人风。

  明烛送来千树玉;彩云移下一天星。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银花火树开佳节;紫气丹光拥玉台。

  雪月梅柳开春景;花灯龙鼓闹元宵。

  笙歌声拂长春地;星月光映不夜天。

  淑气鸿喜家家乐;彩灯春花处处新。

  寒笳送走人间腊;晓角吹回雪里春。

  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街头灯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

  赏月极乐繁华地;秉灯同游不夜天。

  溶溶月色连灯市;霭霭春色满夜城。

  蜃楼海市落星雨;火树银花不夜天。

  碧树银台万种色;野花啼鸟一般春。

  舞凤飞龙成夜市;踏歌击鼓助春声。

  耀眼宏图灯映月;动人春色画中诗。

  万点春灯,银花有色;一轮皓月,玉宇无尘。

  玉宇无尘,碧波万顷;银光有焰,喜气盈庭。

  灯火良宵,鱼龙百戏;琉璃世界,锦绣三春。

  灯火万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元音。

  明月一轮,天开清淑;春灯万盏,人乐太平。

  美好前景,春色美好;火红年代,华灯火红。

  远景近景,良宵美景;灯花礼花,火树银花。

  千门挂红灯,灯火迎佳节;万树绽银花,花团闹元宵。

  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灯月交辉,庆三元而开极;花树并茂,贺六合以同春。

  放出花灯,天上银河失色;听来箫鼓,人间茅屋生春。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9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0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俗都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藏族的雪顿节,还是彝族的火把节。

  汉族的元宵节是最让我沉迷的。

  它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盛行是无庸置疑的。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吃元宵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男女老幼围在一张桌子上,再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在蒸气笼罩的小屋里还不时传来几声幸福快乐的笑声。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怪不得古时有人说:“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元宵节猜灯谜,从宋代就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人们将“文义谜”写在绢灯上。《委巷丛演》曾记载:“杭人元夕,多于谜为猜灯,任人商略。”灯谜这个名词从此出现了。明末扬州马苍山把诗歌形式移植到灯谜中,写了《广陵十八格》,开辟了灯谜的新境界。清代灯谜继续发展,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就描绘了许多贾府猜谜的生动场面。

  正月十五,人们在吃元宵、观灯、猜谜之余,不要忘了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比西方的情人节更有内涵,更有传统,而且韵味十足。“一曲笙歌深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也注定了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

  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1

  听妈妈说每年过元宵节时的月亮是最每的。我不信院元宵的月亮比中秋节的月亮还要美,于是我搬出了一个小凳儿,坐在阳台上等月亮出现。

  过了几个小时后,天渐渐黑了,在天空的上方,能模模糊糊的看见一团亮光在漆黑的天空中若隐若现,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一样。慢慢的才看清楚原来是一轮明月挂在没有一丝乌云的深蓝色的天幕上。

  开始,天上的明晃晃的“镜子”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只是圆一些而已,可并不是这样。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黄了起来!是由以前的淡黄慢慢变的更加亮,最后,变成了一个橙色的大”橘子”。

  月亮并不是我想象的和太阳的'光芒那样刺眼,月光看起来是那么柔和,是那么的温馨。月亮的到来,照耀了整个世界,使世界都亮了起来.寂静的月光下听不见一丁点声音,只有稀少的人影在晃来晃去.

  月色溶溶,它把春天的夜空寸得无比凉爽.月光上的银亮亮的轻纱裹着人们那激动和欢快的心情.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2

  元宵的晚上,我正坐在电脑桌前,在网络的世界里驰骋。“嘭”的一声爆响直上云霄,把我吓个不轻,我蓦地反应过来,往窗外一看,夜空中正绽放着一朵“彩花”——烟花。

  夜空中的烟花显的格外绚丽。红的、黄的、橙的、绿的,有时纠缠、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色彩,为本就炫丽的烟花增加了一份新的色彩;有时却飞散开来,像一个大蘑菇一样。“嘭,嘭,嘭 ”三记烟花突然冲上高空,然后像争相斗艳的鲜花一般,争先恐后的在夜空中绽放开来,这三记烟花在天空中显得分外绚丽和耀眼。在这旱花一现的刹那,整个天空亮如白昼一般,好像是在为壮丽的景观欢呼,又像是十分惊讶。

  在这令人惊讶的一瞬间,天的另一边升腾起了无数奔腾咆哮的“电蛇”,它们好像要与“三记连响”这一壮景一比高低。它们呼啸着向高空奔去,好像要冲破天空的限制,飞向宇宙,飞向这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地方留下他们的足迹。好似老天故意惩罚他们,他们刚一触及天的顶点,就立即幻灭了,一秒都不曾停留。可是它们没有一丝的畏惧。它们呼喊着,咆哮着,继续向天空冲去,可是上天没有一丝的怜悯,它们又一次的幻灭。也许在它们的字典里没有畏惧这个词吧!它们再次冲去,再次幻灭;再次冲去,再一次的幻灭;它们又一次……

  好像是被它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感动了,另一面绚丽的烟花变成了星星的`赞礼。随着“嘭”的一声,无数的星星在天空中绽放,然后流星似的,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影,向四面八方涌去。

  随着最后一朵烟花的幻灭,这场烟火盛宴也随之谢幕。而我却深深的沉浸在这场视觉盛宴中不能自拔。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3

  这一天是一个洋溢着热闹气氛的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我们家也不例外。看着那用包装纸装好的一袋袋汤圆,不禁馋涎欲滴。一个个汤圆洁白无瑕,好似冬天的积雪那样晶莹,那样明亮。水沸腾了……妈妈拿出汤圆,向水中放去。它们像一个个身手敏捷的跳水健将,在空中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落入水中,溅起了一朵朵水花,仿佛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不一会儿,厨房里水雾蒙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盛了几个汤圆,爱怜地看着它。轻轻地咬开汤圆,那糯米与黑芝麻的香味掺杂在一起,溢满我的口中,唇齿留香。

  夜幕笼罩了天空,外面阵阵烟花的响声,将我吸引到楼下。我仰视夜空,那一朵朵绽放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花绿绿。“嘭”的'一声,一颗礼花弹直冲云霄,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亮光。瞬间,“轰”的一声炸开了,如流星雨一般,熠熠发光。忽而,红、黄、绿、紫交织成一张大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穹顶。美丽在那一瞬间,变淡、变淡……直至消失,只留下那一缕缕轻烟在飘荡。地上,一个“火树银花”正从花筒中汩汩往外冒,好似颗颗珍珠抛洒着,溅入空中,落到地上,激起一阵浪花,给人极美的感觉。

  不远处,人们都在那里放着孔明灯。一盏盏孔明灯承载着人们新一年的美好心愿飘到空中。天空中的孔明灯越来越多,蔚为壮观!夜空因为有了孔明灯的点缀显得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不再冷清。我看着那被我点燃的孔明灯渐渐飞向天空……

  烟花的响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各式各样的孔明灯给新的一年增添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祝福。

  又是一年元宵节......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4

  “过大年,老少欢,好吃又好玩,一直乐到正月半。”是说,过年快乐,乐到正月十五,就该结束了。正月十五过后,应当准备春耕了。

  “元宵走一走,病灾远远溜。”说的是,元宵节有一信仰性活动: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到郊外去,或走墙边,或过桥,或渡危,直到夜半归。目的是驱病除灾。认为“走一走”能够祛病延年。此活动俗称“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等等。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如果上年八月十五“云遮月”(即阴天),预兆来年的'正月十五“雪打灯”(即下雪)。“云遮月”和“雪打灯”,都是预兆风调雨顺,有好的年景。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半月啦。”是指责一些人办事拖延的歇后语。

  “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阴。”是天气谚语。说的是,农历的十五下雨、下雪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农历的十六日下雨、下雪,将会有10天、半个月的连续阴雨天。

  “正月十五日要‘看好灯’”。是封建迷信行为。说的是,正月十五日是“灯节”,新媳妇结婚3年内,忌“看乱灯”: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新媳妇,在娘家过,就每年都在娘家;在婆家过,就每年都在婆家,结婚3年内不能乱,不能有时在娘家、有时在婆家。有“看错灯,死公公;看错火,死婆婆”之说。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5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国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6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节的十大习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 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7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吃元宵注意事项:

  元宵不能多吃

  除了早餐不适合吃元宵外,最好也别把元宵当正餐,上午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的同时,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它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否则如前面所说,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吃过元宵后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吃元宵别忘喝汤

  经水煮,元宵中的不少营养成分,如微量元素、营养素就溶在汤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汤。喝汤还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元宵,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吃元宵防烫伤

  吃元宵还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的黏膜。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食物灼伤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关疾病。吃元宵时,可分为小块食用,细细咀嚼有利于消化。家长在儿童哭泣和跑闹的时候,不要喂食元宵。

  元宵不宜与肉类或酸性食物同食

  由于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料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热量。在吃元宵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一些维生素含量相对丰富的水果、蔬菜等来均衡营养。一些酸性食物以及肉类则不适合与元宵同吃。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8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其实是后人根据谐音的浅近理解。事实上,在古人看来,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人,各种星象和中国习俗联系紧密,例如门上挂一个红灯笼寓意“吉星高照”,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福禄寿三星在户”。而正月十五要点灯,灯就是对星的模拟,元宵其实也是。

  元宵和汤圆又有什么区别呢?归纳起来,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制作方法不同,南方的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以后,再加馅包制而成,而北方的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层一层滚出来的,口味上来说,元宵现做现吃更有嚼头,汤圆皮薄馅大,更黏更软。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还有一则传说: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据文字记载,宋代以前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有了“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经过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浮圆子”,也就是汤圆,寓意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做元宵的相关方法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营养成分、热量和油脂高低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具有黏性大、含糖量偏高等特点。因此,专家提醒,元宵黏性大,不易消化,多吃会增加肠胃负担,不宜多吃。

  吃元宵最好吃煮的或者蒸的,有些人喜欢吃炒元宵,使得本身就多油的元宵又增加了油,建议不多吃;吃剩下的元宵再吃的时候要热透;戴假牙的朋友吃元宵的时候,最好将假牙去掉。

  在吃元宵时可以搭配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芹菜、山楂、大麦芽汁、陈皮、生萝卜等,生萝卜中含有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也能降低油脂的吸收。汤也不要舍弃,在糯米中含有很多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等,煮元宵的过程中大概有一半会留在汤里,所以喝汤也是能促进消化的一个好习惯。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19

  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你知道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吗?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传说一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元宵节短信《你知道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吗?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传说二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0

  元宵、汤圆都是吃不宜作为正餐

  何谓小吃?就是说这种食物一般是不能作为正餐中的食物,偶尔少量吃吃还可以。其实,说它们只能做小吃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大家都知道无论汤圆还是元宵,一般都比较甜腻,特别是馅心中含有很多的糖和油脂,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您一口要下时香甜爽滑的馅心够马上充盈满口、让您满嘴香甜的滋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偶尔多吃了汤圆或元宵之后,觉得胃很不舒服,有时候感觉火烧火燎的烧心啊,更有甚者还泛酸水、打嗝,那个感觉实在是难受的不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汤圆和元宵是升糖指数和热量都非常高的食物,加上馅心中过多的油脂会大量增加胃酸的分泌,所以空腹一次吃的比较多时往往容易烧心、反酸,影响消化功能。更有甚者,有的朋友还爱吃油炸的汤圆,喜欢它诱人的外酥里嫩口感,那叫一个香甜无比啊!

  可是,您知道吗?汤圆本身不但热量高、脂肪含量高,经过您这么一炸之后,又吸收了很多的外来脂肪,不但大幅地增加了它的热量,还会让您吃后感觉很腻、很容易就烧心。

  汤圆和元宵二者成份营养相同

  汤圆和元宵无论是哪种做法,其实吃进肚子以后都是一样的,它们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粉,无论是水磨的'还是干磨的,只有口感效果不太一样。糯米是健脾养胃的食物,有促进胃酸分泌、帮助食物消化的作用。有人常听说,糯米因为很黏,所以比较难消化。其实,经过试验研究,热的糯米食品消化很快,只有凉的糯米食品消化比较慢。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1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十人日落灯,夜晚吃面条。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2

  正月里来都是年,过完春节就该过元宵节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想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便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地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3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北方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一般借用机器来做。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圆(汤团)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包汤圆(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汤团)。做得好的汤圆(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圆(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无论北方元宵或南方汤圆,其外皮均以糯米粉为食材。糯米含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肠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汤圆的时候应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碍。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4

  闹元宵的意义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少妇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另外,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元宵节美食

  南方吃汤圆,北方食元宵。虽然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但两者在制作方法上却有本质的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而由于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仔细品尝人们会发现,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后汤会比较浓,跟糯米面粥似的,其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咬劲",果香和米香浓郁。

  北方"滚"元宵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汤圆要繁琐得多,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首先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其表面是干的。

  南方"包"汤圆

  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都有,其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这样制作出来的汤圆,口感要比元宵更细腻爽滑。

  台湾元宵节习俗

  台北天灯

  所谓的"天灯"其实就是孔明灯,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来做信号用的。也有人说"天灯"的外形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所以得此名字。近几年的元宵节,台北放"天灯"的活动一年比一年精彩。而那朵朵的天灯飘散在空中,发出斑斓的色彩,场面很是壮观。随着活动越来越热闹,人们把"天灯"做得越来越大,七彩的灯上不但绘有各种美丽的图案,还经常写着放灯者的姓名,在台湾当地,有"放得越高,事业做得越旺"的说法。

  台南蜂炮

  在台湾过元宵节,每年,台南盐水的"南蜂炮"更是一道亮丽的景色。元宵节这天,台南盐水镇的人民群众不点花灯,他们把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燃放"蜂炮"上。"蜂炮"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而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都连接在一起,只要点燃其中一个冲天炮,就会带动边上其他冲天炮的轰炸,霎时间,多个冲天炮连续射出,那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上空。因为万炮齐发的景观有如蜂群倾巢而出,"南蜂炮"因此而得名。放蜂炮的时候,边上围着很多观看的人,他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头上戴着头盔进行观看。据说,每年燃放的"蜂炮"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的象征呢。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5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吃元宵象征意义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什么?

  1、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2、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元宵的做法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适量的白糖、麻酱、桃仁(压碎)、芝麻、化猪油。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将白糖、麻酱、桃仁、芝麻、化猪油和面粉混合拌匀,制成小方块馅料待用。

  3、将面粉加入适量凉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放入切好的馅料封口揉圆。

  4、将水烧开后放入汤圆,煮时火不宜过旺。汤圆浮上水面,稍过一会儿捞出即可。

  饺子的做法

  材料准备:牛肉、葱姜、芹菜,把所有材料剁碎混合,加三汤匙食用油,其他调料自己放,牛肉必须多放食用油,否则会很柴的。

  做法:

  1、饺子皮中间放馅料,对折,买来的饺子皮干,用手指沾点水,比较容易捏紧。

  2、拿的姿势,肉馅部分往外,传统的就直接扭上就可以,但是元宝状的,要从上往下扭。

  3、大拇指压着一个槽,把角捏在一起,别捏太多,多了元宝就歪了。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6

  元宵节的习俗

  农历元宵,上海嘉定县一带相沿的习俗,除了挂灯结彩举行灯会外,家家户户还要在这天夜里吃“贺年羹”。“贺年羹”俗称“糊赋羹”。旧时,不论贫富,每年的正月十五半夜里每家每户到时总要烧上一大锅“贺年羹”,全家人撑开肚皮吃上一个饱。有的人家甚至要少上几锅,早晚食之。

  "贺念羹“的烧法是;在大米粥中杂拌“搭棵菜或者青菜、切面、小团子、外加红枣、白果(银杏)、菱肉、豆腐干、油条块、黄豆等物,也有掺入馄饨的,稍为讲究的还要添些火腿霄或腊肉霄其味更佳。一般是把春节所剩的各种菜脚或原料掺在其中,混烧一锅,所以这元霄之粥俗称“糊赋粥”。

  探其来历,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当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生(字叔达,擅长著文)隐居于嘉定西城隅(yu)古典弄内。学生昆山顾鼎臣已是显贵,官居当朝宰相。某岁他回里省亲,于正月十五前来嘉定拜谒(ye)师门。唐时生是一个穷教师快到正月十五了饭橱里已没有已样完整的菜肴。傍晚时分正当师母为完饭的师发愁那,唐先生却说;“学生虽在京里做大官,但他还能想到来看看我这个穷老师,就说明看的起我,是不会计较吃什么东西的,你就看着做点吧。”于是,师母就到街上买了点切面搓了几十个小团子,切了点“搭棵菜”,又把年里吃剩的一些碗脚冷菜的,一并入锅烧煮。

  说来也怪,因为顾鼎臣地位显贵,在京里天天和鱼肉荤腥,山珍海味的打交道,看的油星就腻厌。当他吃到师母这一锅荤素什锦合并的羹,觉的风味别具,竟攒不绝口,边问师母;“此系何物?”师母答;“这叫贺年羹”。此事传开,各家竟相仿效。随着年代的延续,流传的范围也随之广泛。到现在,在上海市区里的一些本帮人仍有这种习俗。自那时起贺年羹也就成了这一带的`一道名菜了。

  元宵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7

  春节刚过,下周将迎来元宵节,要提醒父母注意:3岁以内的婴幼儿是不适合吃元宵的。

  由于糯米比较黏,1岁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将元宵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

  1到2岁的孩子不容易嚼碎元宵馅中的花生;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应尽量少吃元宵以防加重病情;

  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即使大一些的孩子吃元宵时不能急于整个吃,要分成1/3~1/2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以防意外。

  给妈妈:选购元宵健康提示

  首先,散装元宵最好不要买。散装的元宵有些属于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的“三无”产品,更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查。有的小作坊随意向元宵中加入添加剂,糖精也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菌落总数、微生物含量可能超标。

  此外,彩色元宵也容易存在安全风险,其中可能含色素。但食品专家也表示,并非所有的彩色元宵都含色素,有些元宵用黑糯米制作,或用胡萝卜、菠菜榨汁添加到面粉中制作而成,是不含色素的,消费者完全可放心食用。识别彩色元宵是否含有色素,一方面可从色彩上判断,如果颜色过艳过重,色彩不够均匀,呈颗粒状,则可能加入了过量的人工合成色素,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当心。

  煮元宵的小技巧:

  煮元宵也有窍门开水下:水烧开后,把元宵放入锅内,用勺子轻轻推开,让其旋转几周不粘锅壁。

  慢水煮:待元宵浮起后,迅速改用慢火。否则,元宵不断翻滚,外熟内硬不好吃。

  点冷水:煮的过程中,每开一次锅加少量冷水,使锅内的元宵保持似滚非滚状态。水沸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食之。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甜粘好吃。

  及时煮:生元宵的糯米粉含水量较多,久放会变质,受冻易煮破。元宵最好现做现吃,放置别超过3天,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现买的速冻元宵也要及时吃掉,最好不要存放一周以上。

  另外,品尝元宵时无论水煮,还是油炸,均要使元宵熟透。在油炸元宵时最好在元宵上扎一些小孔,防止元宵爆裂而烫伤。

  儿童食元宵需注意:儿童食用元宵时,可将元宵分割成小块食用,细嚼慢咽,不要太急、太快或过量,更不要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玩,以免发生黏性元宵噎住食道。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8

  村里人管元宵节娱乐活动叫“混故事”。正月破五一过,爱好红火的人就按捺不住了。自发的组织起一班人马,沿门逐户的去提"平安钱",有钱的掏钱,没钱的给东西。挖上几斤玉米粜成款;抓一把粉条或拿一圪蛋焯好的白菜晚上“吃烩班,;倒一股素油“点灯场”;甚至搬几块大碳“拢旺火”,一切准备为元宵节“混故事”。

  “混故事”以秧歌为主要内容,从正月十三日“秧歌迎喜神”开始出场,到十七日结束。

  表演开始了,乐队与演员同时启动,领队摆动龙旗打开场子,唢呐吹起得胜点“将军令”曲调。男的叫鼓子,女的叫拉花,“蹦鼓的”将胡须一捋,漫头花子一打,二人同时向前挎步,舞二踢腿,坐马势稍等。“拉花的”一手挽着手绢,一手耍扇子,碎步拧脚向前,一转身在鼓子的放叉处"蝶姿儿"。

  鼓子有击有踢,拉花的有扭有姿,所有人物,各显其能,进行趣味挑战。表演由慢变快,踢鼓的头配英雄镜,风度潇洒,挠勇刚健,动作浪漫。拉花的头上包着发皂,单辮长长达在背后,上穿俏丽短祆,下围黑色裙子,文静柔美。赖老婆嘴镶长牙,耳吊红辣角,丑态百出。愣小子画上黑白眼圈,手插到裤档,作个鬼脸,一会儿与花旦戏逗,一会跑出场子。整个队伍的活动与配合,把戏剧与民间舞蹈有机地加以结合,使秧歌的表演动作,刚柔相济,豪放健美,别具风韵。

  七十年代,人们看跑秧歌不新鲜了,为了找刺激,表演者接上了一米高的木腿叫“拐子”,表演形式与秧歌基本一样,称登高跷。

  我因爱好美术,班主们邀我搞点新内容,于是,对高跷的人物、服饰进行了改革。以西游记和当时的样板戏里边的人物为主,按人物制作头戴服饰。演出前,我亲自给那些主要演员化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惟妙惟肖。众妖精,使用变形画法,脸宽的画成窄形的,脸窄的画成宽形的。竟然,让他们自己家的老婆、娃娃们都认不出来。一出场,还没表演,倒是一片掌声。表演开始了,活动新鲜,动作到位,看了后,人人喝采,个个夸奖,本村加上外村贺家地、郭家庄的观众大街小巷挤满了人。

  正日里,十五那天,高跷出场后,平时享尽尊严的班主或村主要领导干部,很不自愿地在众人的逼迫下化了妆,越丑越难看为好。手拿鸡毛掸子,脖子上挂着串铃铛,象耍狗熊似地被拉扯到人伙里去烙毛,被烙对象主要是新女婿和外地工作回来过节人。逃离的,喊叫的,外圈的人往里边拥,里边的人使劲地扛。炮竹声,音乐亢奋激昂声,观众欢笑唱釆声交触在一起,此时,"混故事"的热闹劲儿达到了最高潮。

  晚场节目更精采,高跷圈子中夹杂着各个小节目,抱跤人、耍狗熊、二人台等,演员随机动仪尽其发挥。锣鼓队唢呐吹起后,人们不约而同地跟着乐队“踩街”一直到了“灯场”。灯场设在村边的空地上,大人小孩都来转“灯场”,365盏灯排成“曲阵”全程曲曲折折足有5里路,转到中间,有一根老杆插着五色彩旗。老人们说“爬爬老杆,可活一百往三”。转灯场转去往年的霉运,迎来新年的喜庆。

  闹元宵混故事,缺少不了焰火去喧染气氛。点焰火是压轴戏,人们都要等到最后去看"响斗子"。"斗子"是用起火(扑冽)、精蛋、麻炮、花筒、鞭炮等组合起来的礼花炮大餐。还有鹅下蛋、猴尿尿等形状。有时人背上桌子,上面插满焰火,突如其来出现在看节目的人堆里燃放,那里人多就到那里燃放,使人们躲闪不及。

  "斗子"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被威严地扛出来了。经做焰火的工匠们精心布局,根据当日燃放地点,那个方向门洞里人多,就多插上些重型火器。

  噼噼啪啪的鞭爆声骤然响起了,女人们抱着小孩很快躲在隐蔽的地方观看。初起,一个门,一个门的燃放,人们来回跑着躲闪观看。后来四门齐开,烟花交错而起,成为了一片火海。震耳欲聋的麻爆声此起彼落,精蛋象照明弹打向夜空,花筒似一盆盆金菊夹带绿叶喷放。火树银花,烟花起舞,慢慢地象流星雨翻滾散落下来。

  人们刚松下一口气,猛不防“嗤”的一声“扑咧”窜向人伙,尤其这种东西螺旋发射,碰上阻力马上折射回来,谁也预测不清它的方向与落点。随后,一片欢叫,一片惊呼,几多人被烧伤,几家房顶柴草冒烟,人们眼光很快都投向那边,高喊着,“失火了!失火了!快救火……”。似乎,只有这样的场面,正月十五“混故事闹元宵”才算混出了名堂,闹出了情由,欢庆到了极致。

  良夜过半,旺火燃烬,高跷谢了幕,“故事”仍在进行……大街上人们带着餐具碗筷,一路敲敲打打来到故事房(学校或大队部)吃烩班。其实烩班菜很简单,就是山蛋拌烩豆腐,但是谁家的厨艺也做不出那种特色的味道来。

  班主撑起大铲,见盆碗就是一家伙。有的人就地吃,有的'人带回去与老婆孩子共餐。小时候,我们姊妹就等吃父亲打回的烩班菜。还有的人离家远,在柴禾堆里捡一根树枝,一折两段当筷子,随手从墙角拉起一个红瓦盆去打菜,吃完毕,才发现是老师们的尿盆子,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过去农村,人们精神娱乐生活严重的缺失。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混故事”欢闹刚结速后,人们的情绪还留恋在欢乐气氛中,耳音仍然听的有唢呐与鼓点声……

  当街上的彩门、红灯笼全部拆去,只剩下旺火与烟花燃放后留下的残垓,一片狼籍。大人们都懒的出门,只有几个小孩在捡未响完的炮杖杖,村里的面貌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人们把这种情景喻为“四大灰气”之首,“点罢焰火唱罢戏,死了老婆水刮地”。

  尽管如此,人们年年“闹元宵",岁岁“混故事”,好象只有在这样痛快淋漓玩闹的耍混里,才能消除一年辛劳的疲惫,才能预示新的一年里更多的希望。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29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春节: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除夕,人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劝其上山躲避,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0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2

  一、春节

  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3

  所谓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概称;虽然如此,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业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其中,诗词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是有着严格格律(主要指平仄、用韵和对偶等严格要求)的两种诗歌体式(古体诗的.平仄略微放宽些),是不能乱行押韵和误用平仄的;究其实,所谓的赋,其实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对仗规则和平仄要求,只是当今一些习作者因不知而写着罢了。

  元宵诗词: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作者: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辛亥元夕

  作者: 何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折桂令·元宵

  作者: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

  作者: 向子諲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

  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

  太液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

  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

  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

  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台城路·上元

  作者: 纳兰性德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逝水,恨销残蝶粉,韶光忒贱。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晓风零乱。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春节诗词:

  迎春歌

  作者: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春节看花市

  作者: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已酉新正

  作者: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

  作者: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凤城新年词

  作者: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4

  元宵节最早源自我国上古时期的开灯祈福活动。也有人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所设,相传吕后一系发动了叛乱,平乱之后,汉文帝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而根据道教的说法,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上元”归天官管辖,所以在这一天要燃灯。还有说法是源自汉代民众驱赶虫兽演变的“火把节”。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5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上元节”、“灯节”,是春节过后的又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说法很多。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元宵节就已经初具雏形。

  相传汉文帝和元宵节有关。汉文帝是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之乱”之后,才被拥立为皇帝的,而周勃、陈平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所以就把平定“诸吕之乱”的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此夜,便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为什么叫元宵节呢?因为宵就是夜晚的意思,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是元月,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夜叫做元宵。

  汉代史官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他在创建《太初历》的时候,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提倡佛法,于是就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中和寺院点灯敬。从此以后,正月十五街头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佳节。

  汉代以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老百姓无暇参加娱乐活动,元宵节的活动也就淡下来了。

  到了隋朝,国家开始走向统一,各种节日习俗的活动又开始盛行起来。但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出于礼教和国力的考虑,上疏奏请禁止元宵活动,结果隋文帝“诏可其奏”(见《隋书》)。隋文帝不但同意了这条奏折,并且执行的还很严格,甚至有的官吏因为元宵夜禁不力,而弄丢了乌纱帽。

  颇具喜剧色彩的`是,虽然隋文帝严禁元宵,但等他儿子隋炀帝继位后,却一改父亲的制度,不但放开元宵夜禁,还带头大肆铺张元宵节的各种节日习俗活动。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到正月,有很多小国来朝拜,一般都有留他们到正月十五,在端门和建国门之间,让他们观看绵延八里的戏场,场面十分壮观,参加歌舞的人多打数万,从晚上一直舞到清晨,非常热闹。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快速发展,盛况空前,无论是皇宫里还是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灯树。唐玄宗时期,宫中的巨型灯楼,甚至多达20间,高达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到中唐以后,元宵节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并且在正月十五前后各展一天,这三天都属于元宵节。

  到了宋代,就更重视元宵节,不但赏灯等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更加丰富,并且又把元宵节延期为五天,又前后加上正月十三和十八,十三叫试灯,十八叫收灯。据王咏的《燕翼贻谋录》记载,这还是宋太宗赵匡胤定下的规矩,他在乾德五年(967)正月下诏说:

  “上元张灯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从此以后,元宵灯期延为五日,便成了惯例。

  到了明朝,元宵灯期又增加到了十天,自正月初八到十七,官员们都可以放假十天,全民连续赏灯十天,可以算是中国最长的元宵灯节了。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面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火依然很壮观,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并且还有烟花爆竹、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助兴,只是元宵节期缩短为三到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6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民间习俗

  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汤圆就是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就代表了一家人和和美美。

  观灯

  观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许多地区,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踩高跷

  踩高跷,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7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由来已久,现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展。形成于汉代,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古时候叫“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又称元月,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节”又被称为“元宵节”。

  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

  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

  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

  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诗句

  1、《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3、《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5、《佳人醉》(元宵上太守)

  刘弇

  月到楼台第几。十里金虫成缀。袅琅、争罥绛球起。试新妆、嬉春粉黛,盈盈暗香,结谁家秾李。

  拥缇骑。箫鼓沸三市。别指春风画隼,归度鳌山影里。闲红翠。挥觞不待、游人分袂。悄朱帘十二。

  6、《踏莎行》

  侯置

  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后。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棱金碧闻依旧。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7、《南乡子》(塘门元宵)

  蒋捷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8、《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9、《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0、《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8

  古人把夜晚称为“宵”,正月是农历中的元月,正月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是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热烈而喜庆。于2008年,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吃元宵和汤圆,是传统食俗。早在宋代,民间就出现了元宵的前身:浮圆子,但当时,元宵主要用来祭祀。到了宋朝,炸元宵成为节日美食,据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这里的“油锤”即为炸元宵。到了清朝,御膳房制作的八宝元宵,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美味,名闻朝野,也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一饱口福。

  元宵和汤圆的做法迥然不同,所以,口感也有较大区别。元宵是“摇”出来的':把馅料放进糯米粉中,通过摇动,馅料被厚厚一层糯米粉包裹,元宵即成,个头可大可小;汤圆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把馅料包裹进去而成。所以,口感上,元宵较为粗糙,汤圆非常细腻。

  元宵和汤圆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是取“团圆美好”之意,在寓意上,没有丝毫区别。而且在吃法上,皆是可煮可炸。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元宵或汤圆,如今,手做元宵和汤圆越来越少,超市里的汤圆琳琅满目,人们的选择性很多。

  元宵节不只是吃汤圆,还有许多小美好,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下。

  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它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而唐朝的元宵节就越加热闹,唐朝国力空前强大,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十分兴盛。据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古时的灯笼与神有关,所以,灯笼也被赋予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意义。直到今天,元宵节赏花灯仍然是习俗之一。

  猜灯谜

  猜灯谜与赏花灯一样,都是自古流传的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人们挂起彩灯,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小纸条上,并粘贴于灯笼之上供游人猜,这与节日氛围相当合拍,而且响应者众多,所以,猜灯谜就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它也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节日文娱活动。

  放烟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表面上写的是风、树、星,实则写的是元宵节灿烂的烟花。

  元宵节燃放烟花,也是元宵节给我最深的记忆。从小,过完春节就盼着元宵节,不仅有元宵吃,还能欣赏到璀璨夺目的烟花。月光下,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赏烟花,烟花此起彼伏,人间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那种美好,没有任何文字可以表达。

  而除了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有些地区还有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的习俗,这里有你家乡的习俗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极具浪漫色彩。

  在封建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可自由外出,而元宵灯会就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花灯下,游人如织,赏灯猜灯谜也是偶遇和相会的好时机。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而文人墨客又怎能放过这一节日,所以,留下了不少关于元宵节的诗作。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就是借元宵节,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全民参与,乐在其中。元宵、彩灯、灯谜、烟花,这些文化元素,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愿我们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39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踩高跷、舞龙、划旱船、迎紫姑、送孩儿灯、扭秧歌、走百病、游龙灯、打太平鼓、逐鼠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是元宵节重要民间习俗。中国大部分地方都会在元宵节的时候吃汤圆。因为汤圆的寓意是“团圆”,所以每家每户在元宵节的时候都会吃。

  元宵节的习俗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节目。高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把长木绑在腿上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最高的高跷达一丈多高,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欢声笑语,如履平地。

  赏花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供佛”。从此以后,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

  舞龙: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民间有值得庆祝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舞龙,寓意五谷丰登。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玩的一种文字游戏,人们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是元宵节特有的民俗文化。

  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把竹木扎成的彩色船套在身上,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再唱一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就是划旱船了。

  迎紫姑: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紫姑因为穷困而死,因为老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于是在有些地方,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叫送花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娘家将花灯送给新嫁出去的女儿,或者亲友送灯给新婚未育的人家,希望早生孩子。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就象征“添丁”的吉兆。

  扭秧歌: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地方不同,秧歌的风格也不太相同,分为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等等。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烤百病、散百病、走桥等等,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民间信仰性活动。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夜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沿着墙边走,逢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免祸,祛除百病。

  元宵节传统文化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不可缺少文化元素,要使元宵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就必须赋予元宵节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元宵节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元宵节的象征和寓意

  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同时,还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具止进入新一年的生广、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唐代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唐代元宵节有赏花灯、看歌舞表演、点燃等风俗。唐代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制度,但在元宵节的前后三天,会取消宵禁的限制,以便平民百姓们出来赏花灯、看歌舞表演。史料有载,唐朝人在元宵节当天,都会在自己的家门之前点上一根蜡烛。普通人家点上一根蜡烛就够了,但是一些权贵们往往会借此来彰显自己。

  唐朝时期的京城,全城的民众在元宵之夜都会去看灯。达官显贵往往会包下最佳的观灯地点,他们会在看灯时会将柑传给身边的人,以示大家一起欢腾的过节。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篇40

  元宵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大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到唐初期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而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且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而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至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由一些资料与民俗传说来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至唐起,元宵张灯已成为法定之事。

  当然关于元宵节的演变及起源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众说纷纭。有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只说也有明帝敬佛一说。

  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我觉得从大体上来看还是延续了之前的。只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吃“元宵”在元宵节感觉是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的,寓意团团圆圆。还有闹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等习俗。自贡的元宵灯会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自贡去欣赏。

  佛山的“行通济”也是元宵节的极具特色游行祈福活动,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元宵节当天或者正月十六,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或者生菜,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

  但无论何种习俗,都是希望来年顺遂,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今晚看圆月!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2-09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1-11

元宵节手抄报的内容11-04

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11-04

元宵节日手抄报内容11-04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精选11-04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0-28

元宵节手抄报图文内容11-24

元宵节英语手抄报内容11-24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