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素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那么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素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元宵节唯美祝福语
1、元宵佳节,汤圆、月圆,时时团圆,情缘、福缘,日日逢缘,心愿、意愿,月月兑现,官源、财源,年年有缘,祝你心想事成,龙马精神,幸福美满,元宵节快乐!
2、快乐元宵,汤圆吃好:如患溃疡糖尿,喝点甜汤为妙。急性胃肠炎症高烧,不吃病魔早点逃跑。肥胖血压偏高,吃俩解馋就好。祝你元宵快乐,健康不少。
3、元宵节的月亮,特别圆又特别亮;元宵节的锣鼓,特别闹又特别响;元宵节的汤圆,特别甜又特别大,元宵节的祝福,特别好又特别长。祝你元宵节愉快!
4、正月十五,即使冷风把祝福凝固,我也要编条短信给你祝福,借着电波传输,你开心,你快乐,我就满足,回不回复我不在乎,想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5、带上诚挚的祝福,愿你开心大本营,开心总动员,开心大风车,开心每一年,开心每一月,开心每一天,开心每一刻,开心,开心,元宵节开心。
6、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财源广进、富贵吉祥;幸福安康、吉庆有余;竹抱平安、五福满门;喜气洋洋,元宵快乐!
7、千家春不夜;万里月连宵。举国元宵夜;一路平安歌。放手擎明月;开心乐元宵。阖家齐欢乐;同吃上元丸。宵圆人更圆,幸福又一年。
8、谨此元宵佳节之日,我衷心地祝福您及您的家人:节日快乐、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9、月亮圆圆的天上,灯火圆圆的晚上,花儿圆圆的树上,汤圆圆圆的桌上,幸福圆圆的路上,到处都有团团圆圆的美满。送你一个圆圆的祝愿——元宵快乐!
10、千家门前灯笼挂,万户锅中煮元宵,市集万人猜灯谜,庭前赏月家人笑,烟花冲天追明月,短信祝福送朋友;祝元宵节快乐!
11、汤圆粘,人团圆,红烛花灯闹佳节,欢乐阖家欢。鞭炮声声笑开怀,渐无语,星阑珊,月光如水照无眠。元宵春风暖。祝元宵节愉快!
12、鱼跃龙门好有福,元宵佳节早送福:大福小福全家福,有福享福处处福;知福来福有祝福,清福鸿福添幸福;接福纳福年年福,守福祈福岁岁福!
13、元宵佳节倍添喜,锣鼓喧天问候你。烟花绚烂照亮你,彩灯排排祈福你,汤圆粘粘粘住你,明月温柔爱给你,福福无限缠着你,惊喜连连笑纳你。元宵快乐!
14、瑞霭诵千重,万户笙歌明月里;祥光迷五色,满城箫鼓彩云中。
15、海天一色庆元宵,想念时刻静悄悄,祝福缓缓起浪涛,给你问候荡最高,且把关怀挂树梢,但求幸福为你俏,元宵到,衷心祝愿你节日快乐,前途看好。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一种历史。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吃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游行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领先,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大学生或是取媳妇,或是家里添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春节清明节元宵节的作文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唐诗宋词、三字经、剪纸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有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
元宵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它的来历有三个:
1、东方
2、玉皇大帝
3、汉武帝。
今天我们就说玉皇大帝的那种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一只神鸟,有一天神箭手把玉皇大帝的神鸟给射死了,玉皇大帝很生气,说在正月十五那天,拿天火烧死凡人,玉皇大帝的女儿元宵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听到就去凡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凡人,说在正月十五那天玉皇大帝要放天火烧死你们,你们一定要准备好鞭炮和灯笼、篝火,那天我会带着天兵天将来这里,玉皇大帝看了就会以为凡人都被烧死了,你们就会得救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天兵天将来了,凡人们家家放鞭炮,挂灯笼、篝火把,玉皇大帝以为凡人都被烧死了,人们得救了,从此以后到了正月十五人们都放鞭炮,还做了一些点心,点心的名字叫汤圆也叫元宵。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以前每过元宵节,我跟我的家人们,也放鞭炮、放孔明灯、猜灯谜、吃元宵,那时我还不知道元宵节的来历,但过得也很快乐。
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元宵节了。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素材】相关文章: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素材06-21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07-04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07-07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手抄报07-08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资料06-19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资料整理07-02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07-03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02-02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活动总结03-31
我们的节日冬至手抄报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