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资料

时间:2024-09-27 01:25:50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民风民俗资料200字

  各地民风民俗都是我国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民风民俗资料200字吧!

民风民俗资料200字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礼、尚武等良好的传统礼俗,

  羌族社会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表现出对长者和老人尊重,。过去凡婚丧节日聚饮咂酒时,都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说吉利话。随即开坛先饮,然后依长幼次序饮酒,虽寨首、团总、乡保长亦不在长者先。老人进屋,屋内的人要起立相迎让座。宴席由老人坐上位,待其坐定后,他人才能入座。路遇老人,必侧身让路,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群众性的歌舞时,也往往由老人领唱领舞。新中国建立后这一礼俗得到继承并发扬。?

  羌族人民历来尚礼好客。有所谓“进门三礼:烟、酒、茶”一说,一些地区在贵客临门时要鸣枪欢迎,并邀亲邻陪席,共饮咂酒,演唱歌舞以助兴。客人在主家也不随意进侧房或上楼。

  满族的颁金节

  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灿烂文化作出过辉煌贡献的民族,

  满族的颁金节。满族同其它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节日,“颁金节”是满族最重要、最盛大、最值得纪念的节日,因为农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满族的命名日、诞生日。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方的满族同胞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举行满族“颁金节”庆祝活动,以纪念满族的诞生。

  满族先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的肃慎。辽、宋、元、明时称为女真。16世纪末17世纪初,建州左卫首领努尔哈赤掘起,统一了女真各部。统一后的女真,需要有个新的'族名,于是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下昭建号满洲。“满洲”在满语中读“曼珠”,原来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从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起,满洲就成了以女真族为主体,加上其他编入的汉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曼珠艾曼”,汉语为满洲族。解放后,国务院于1952年正式规定“满洲族”改称满族。更名的日子也成为满族诞生的标志。

  由于诸多原因,满族这一重要节日未能在满族同胞中形成共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以恢复,全国许多地方的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这一天欢庆自己的节日。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对这个节日的称谓一时不能准确定名,因此有的称为“满族节”,后来有的提出叫“满族命名日”,有的又称农历十月十三日为满族的“诞生日”或“更名日”,虽然能反映出十月十三日这个节日的内涵,但是都缺乏民族特色。

  1989年10月初,在辽宁省丹东市民委主办的首届满族文化研讨会上,大连市满族联谊会秘书长西林和璠首先提出将农历十月十三日定名为“颁金节”,得到大会的赞同,“颁金”一词满语是“诞生”、“生息”和“生气勃勃”的意思。

  1989年10月下旬,各地满族联谊会代表和满学专家在北京开会,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将十月十三日定名为“颁金节”。

  1994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北京市满族同胞以《北京市满族颁金节联欢会》为会标,召开了联欢大会,共300余人参加,有30多名外地满族代表参加了大会。此后,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四川、福建、甘肃等地都采用了颁金节这个节名,许多书刊对“颁金节”作了介绍和论述。

  1995年,在北京饭店举办了有北京和各地满族代表参加的“庆祝满族命名360周年大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民委、北京市的领导和兄弟民族代表到会祝贺。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决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为满族的“颁金节”。

  去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命名日———颁金节3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满族最重要、最盛大、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对“颁金节”进行了宣传和庆祝活动。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民风民俗资料】相关文章:

安徽民风民俗资料04-11

山西民风民俗资料04-03

江西民风民俗资料04-03

民风民俗资料作文04-03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06-22

民风民俗资料800字04-03

少数民族民风民俗资料06-17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04-03

各地的民风民俗资料300字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