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

时间:2024-04-11 22:11:05 诗琳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

  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三月三的古诗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唐·白居易)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三月三日怀微之

  (唐·白居易)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三月三散文——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就像这首老歌里唱的,三月三和我的童年有着极强的关联。

  “记得那年三月三……”,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门口筑起了高高的戏台,听大人们说村里要“过会”了,他们说北关的会搬到咱们南漳涧了。我们不管什么会不会的,反正不用背书包了,因为唱戏,学校里停课了。我们那些小伙伴就在戏台子后面的帷幕间钻来钻去,看那些演员描大花脸,或是戴长长的胡子;有时也趁人不注意敲一下鼓或锣;如果运气好,还能拿起红缨枪耍两下子。

  过会前两天,除了有戏,更多的是有各种小贩儿,他们走街串巷,吆喝着“盘子碗儿咧”、“酱油儿醋咧”、“磨剪子咧镪菜刀”……我们成群结队地跟在小贩儿们后面吆喝。

  始终记得家里头一年过会前几天,姥姥泡了很多绿豆,天天换水,蒙上一层干净的搌布,再用一块石头压实。没几天小豆子就鼓出芽苞。过会那一天,绿豆芽儿和粉条在一口大缸盆里一调和,居然那么好吃。那时,我绝然不知道这居然是一道安阳名菜,后来长大进了大饭店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安阳和菜”——姥姥的拿手菜。

  过了最热闹最紧张的“三月三”当天,戏还要断断续续再唱上三四天。村里教书的先生说,“三月三,上漳涧,黑脸红脸唱七天”。我也并不知道这样的谚语原是化自“三月三,上北关,南瓜葫芦结一千”的老话儿,只是和小伙伴们一起顺嘴儿嘟噜。

  姥姥去世以后,妈妈操持着过会。乡下的亲戚们照旧要到会上去买种子、买农具。城里来的亲戚不屑于去逛会,他们更愿意到河坡里、田地里去挖野菜,他们称之为“荠菜”——切,就是我们玩的“嗬啦铃儿草”。我们才不屑于去“拔草”呢,会上多好玩啊。

  我和妹妹一趟一趟地往会上疯跑。我俩像泥鳅一样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东看看,西看看,哪怕口袋里没有半毛钱。我们俩通常在亲戚来到之前,先逛一趟人少的会;午饭以后逛一趟“正会”;还要在天傍黑的时候赶一趟“会尾巴”,大人们都说那会儿东西便宜,如果能淘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头箍什么的,那是再美不过的事儿了。赶“会尾巴”有时候会碰见醉汉,当街卧倒或七扭八歪地不走正道儿,我们就以更快的速度跑开,生怕被他们捞住或撞上。多年以后读得“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句子,觉得那像是写家乡“三月三”的景象。总之,过会是比过年还要热闹的。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妈妈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女人操持,亲戚们也就不再来赶会,邻居们则把家里的桌椅家什借去。我们姐妹也都因为上学上班不往会上撒欢儿去了。我成家以后,有时也在“会尾巴”的时分赶回家看看,看到老爸用空空的眼神看着空空的房屋。前两年,老爸也走了,“三月三”于我便成了一个寻常的日子。由于“创卫”,三月三的会也曾经被取缔过一两年,会明显不如从前那样热闹了。戏由原来每年唱七天,渐渐变成每年五天、三天,有的年头只唱三月三当日一天……

  偶然读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想不到一千多年前的三月三,竟有如此风雅之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更有“天下第一行书”诞生于当日。何其痛哉!快哉!乐哉!比起名士的风流,家乡的“三月三”更多了几分尘世的烟火,并因为这烟火而温暖。我没有书圣的情怀,不能俯仰宇宙,品察万类,更生发不出“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的感慨。比起天下第一的美文,我还是更愿意哼唱“又是一年三月三”的老歌,任老歌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重回到童年……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三月三吃鸡蛋的由来】相关文章:

清明吃鸡蛋的由来及寓意03-29

黎族三月三的由来03-27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03-12

三月三由来及习俗04-17

关于三月三的由来02-17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07-28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02-17

惊蛰吃梨的由来03-11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03-03

广西壮族三月三由来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