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年政策
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我们也应藉此机会回顾“一国两制”政策实践二十年的得失。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重要构思,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邓小平要提出这一方案,而不是一步到位在港搞“一国一制”?
我相信循序渐进是当年中央决策层的主流思想,要明白此点不妨注意在那段时间中国的经济改革亦出现过近似的考虑,究竟中国应否搞“双轨制”,亦即容许无甚效率要靠补贴才能运作下去的国企与活力充足的民营企业同时存在,或是推动后来学术界称之为“震荡治疗”的政策,迫使国企立即改革,改革不成便立时让其关门大吉?最后中国选择了“双轨制”,虽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但避免了采用“震荡治疗”的东欧诸国在九十年代所出现的经济大倒退。循序渐进的策略在中央决策人心中自然更显正确。
“一国两制”与循序渐进或“双轨制”在理念上显然一脉相承。“双轨制”的目的在于寻找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政策,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应跟从时代的进步而调整。“永续基本法”甚至搞“港独”,不可能是两地关系的终极结果。至于两地融合的速度,却是可以调整,而中央在法理上亦掌控着调整的速度。最近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讲话再次提醒,根据《基本法》,中央与香港的关系不是“分权”,而是香港政府“被授权”,正好印证此点。
香港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小
从二十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中,我们还可观察多一点中央对港政策的思维。第一,中央认为香港应该是一个经济城市,它的功能是要保持自身的繁荣安定,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中央也愿意通过CEPA等策略支持香港的经济民生。第二,香港的内部事务,若没有跨过“一国两制”的底线,中央根本不会干预。这并不一定显示中央认同香港发生的一切事,只是希望香港自己能处理好事务。不过,香港有一批人不懂中国政治,并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既正义又有实力,错误地接受一些逻辑不通的“抗争才能改变”之类的教条,不停地超越中央的底线。这样的后果,使中央更信不过香港的某些政客,在下放权力给香港时更为谨慎,不会随便放松。一个例子是中央绝不会在人大8.31决议上有所退让。
在上述的大环境下,不能说香港没有浪费一些重大机遇。香港位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最强的中国的大门口,使世界不少地方羡慕不已。在1997年,按当时官方汇率计算,香港的GDP占中国内地的19.65%,但在2016年已下降至2.78%。我们当然不能说香港经济毫无成绩,事实上,从1997至2015年,港人就业名义收入中位数共上升了60%,扣掉22%的通胀,实质收入在十八年内也共有31%的增长,只是这个增长与香港应可达到的数字颇有差距。
长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人都应看到,中国的高新科技正处于一个喷井式发展的阶段,现在内地经济虽处于转型巩固期,但影响人民生活的各种科技,如电子商贸、大数据、人工智能、大规模的太阳能、风力发电等等,已逐渐接棒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香港除了金融业及进出口贸易外,并无多少人赶得上乘搭国家这辆经济快车。
究其原因,是香港有两种人。一种是看得懂大势找到商机并会积极捕捉机遇的有识之士,我们不用担心他们的经济前景。另一种是一叶障目或是戴上有色眼镜沉溺在主观构建的意识形态中的民粹分子,他们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茫然无知,更遑论能看清历史大潮。要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在两地间创业找寻商机,岂不是对牛弹琴?“一带一路”本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机遇,但估计只有部分精英才懂得从中利用机会,那些终日只懂空谈政治口号的人怎可能珍惜此等机会?长远来说,这两种人的贫富差距可能会更大,这又会倒逼第二种人更政治上脑,强要把别人赚得的钱分走一份。
历史非必修“害了一代人”
在民生上,港人目前最关注的无疑是楼价。香港的地理位置太优越,将来金融业能更大发展的可能性很高,这些条件都会推高楼价(世上哪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楼价会不高企?),但香港只有34%的住户在私人市场中拥有自己的物业,有楼与无楼,在楼价急升的条件下会扩大贫富差距。这本来有一个救治良方,便是多发展土地大量增加房屋供给,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港人在自残。更准确的说法是某些反对派喜欢胡搞蛮缠,不断通过各种政治手段阻碍开发新土地。难道他们不知道港人都希望住的房子更大更便宜吗?希望下届政府不要再理会这些胡搞之人。
香港二十年来自我制造的难题中,影响较深远的一项是没有在教育上提供条件让港人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在年龄层上,十二至十八岁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但正在这一阶段,大约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高中学生能读到中国历史。我是在港英年代读中学,但即使那时候,中国历史还是我校的必修课,而我在芝加哥大学时亦有幸跟从几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补回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不足。这个过程对我个人身份认同的知识基础十分重要。
要一些不懂自己过去,不懂中国历史的人去建立与中国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的心态,岂不缘木求鱼?但若对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没有足够的关注,又怎可能利用机遇创造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若要我选出一项回归二十年来特区政府的最大误失,我很可能会选历史不是必修课这一项,它害了整整一代人。
香港回归二十年|叶泽恩:“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前夕,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叶泽恩接受中央台香港之声记者专访,就两地经贸合作、香港角色的变化、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新机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叶泽恩表示:“过去20年来,香港的金融、贸易、自由度、竞争力等多项指标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一国两制”是最好的优势和成功实践。过去20年来,我们跟国家的经贸合作广度和深度都加强了很多,随着国家的发展,香港的角色也从过去的引资、出口到现在的资金走出去和推广进口贸易。”
“作为国际商贸枢纽,未来香港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扮演好环球融资中心、区域贸易中心、调解仲裁中心、物流及航运中心、基建服务整合中心等角色,为内地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为香港经济寻求新的动力,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升级转型作出贡献。”
光辉二十年 香港走在世界前列
【记者】叶总裁您好,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您觉得香港的经济发展,包括个人生活方面有哪些积极的变化?
【叶泽恩】我觉得最大的分别就是,现在我们就是“一国”,我们有“两制”,这个就是一个最好的安排,回归以前都没有这个优势,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一国”还有“两制”的优势。所以我们在过去20年,在很多方面包括跟内地的经贸合作,包括跟外国的经贸合作,也充分地发挥了香港的一国两制的优势,也开拓了很多新的领域,现在我们跟内地的企业要共同携手走出去做投资。
【记者】您觉得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获得了怎样的提升?
【叶泽恩】香港过去20年,我们有了与国家的不断发展,不断的开放,我们的角色也与时并进,从30年前国家开放的时候,我们从引资出口这两块为国家服务,到今天我们是资金走出去,然后去推广进口的贸易,所以我们也跟随国家的需求,改变我们的策略,是因为国家我们香港的企业非常灵活,也可以跟随国家的.发展,把我们的服务也改变。所以我觉得,我们过去20年的发展还是光辉的,还是跟世界的大潮流走在前头,像我们的金融业,我们的物流业,我们的贸易,还有我们的文化产业,专业服务,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
“一带一路” 香港可发挥四大功能
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中央政府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设计“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时,均把支持香港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香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湾区发展重大机遇,找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结合点, 提升香港的优势和竞争力,搭乘国家发展巨轮,共同出海,共创辉煌。
【记者】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叶泽恩】展望未来,我觉得我们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底下,香港可以发挥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去年,我们在香港跟特区政府一起举办一个“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张德江委员长他过来也为香港在“一带一路”底下的角色的定位,他说了,香港可以发挥四大功能。
“第一个就是双向的投资平台。现在进入国家的资金,超过一半是从香港进来的,走出去的资金有60%是经由香港走出去的,所以香港是一个很重要的双向的投资平台。”
“第二,就是香港的综合国际化、高水平高效的专业服务平台。包括了我们的律师,会计师,金融的投资等,还有我们的基建,基础建设,工程的,设计的,都是国际的优秀的、高水平的,还有高标准的专业服务,这个我觉得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过程里边,香港可以发挥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
“第三就是,委员长也希望香港可以利用过去三十多年,香港在内地现代化改革开放的过程里面,香港累积的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加强,把经验转化延伸到“一带一路”,跟内地的企业共同携手走出去,到“一带一路”的国家开展业务。”
“第四个角色就是香港的人脉网络,民心相通这块,香港在文化产业那边,我们都跟很多国家有很好的联系,所以我讲希望香港通过这个文化产业的出口,还有香港在国际贸易金融的网络,也可以在民心相通这块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出谋献策。
叶泽恩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3%,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5%,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0%,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香港作为国际枢纽,可在5小时飞行距离内接触“一带一路”沿线48%的人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记者】 近些年来香港在区域经贸合作、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叶泽恩】经贸合作方面,因为“一带一路”里面有很多是新兴市场,所以我们也希望可以跟国家多合作,在开拓这些新兴市场方面,我觉得互补很强,但是主要因为这六十几个国家,它的法规、制度每一个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香港也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的语言,一个共同的制度,像香港用的普通法,都希望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他们也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接受。香港的标准,我们无论在基础建设,在产品的安全品质的标准都是比较国际化,这个也希望在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建立,希望可以利用香港现有的一个制度一个标准,让其他国家也可以采用。
这方面,委员长也是充分的肯定香港国际的高水平的标准,他在“一带一路”论坛里面开幕式的时候他说,他在尼泊尔那个地方,早几年有地震,很多房屋都倒了,有两栋房屋没有倒下来,为什么呢?这两栋房屋它的工程监理是香港做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对于香港一个标准的国际化的专业程度很大的一个认可,就很清楚地说明了香港在这方面我们的高水平。
大湾区、“9+2”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香港应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发挥独特优势,与广东和澳门相互配合,错位发展,拓展香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促进香港经济多元发展,共同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
【记者】那您觉得在区域合作方面,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当中,香港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叶泽恩】我觉得大湾区,“9+2”这个概念,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几方面呢?
我觉得在融资方面,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我在很多基建的项目也是有融资,所以我觉得,还有其他的合作,包括了科技的合作,也是需要资金投资,这方面我觉得香港可以作为一个融资的中心。另外,大湾区这边应该将来也有很多的基础建设的工程要展开,香港也可以在基础建设方面提供我们的服务,包括整体的规划,建筑的设计,还有施工的监理。
另外,将来我们要把资金的走出去,还有把外国的优秀的产品引进来,我觉得大湾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可以跟香港合作,通过香港的平台,把大湾区的资金共同走出去,然后把外国优秀的产品跟服务也引进来,也可以把外国的现代的服务业引进落户在大湾区。
打造香港 知识产权贸易平台
目前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亚洲各经济体不断升级转型,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是出口大国,对创新与科技的产品需求急升,致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叶泽恩表示香港具备充分的优势,成为内地企业可以倚重的知识产权贸易平台。
【记者】您觉得我们在品牌推广,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能够发挥哪些作用?中国的专利虽然是申请量第一,但是贡献率确实比较低,这方面是不是正是我们香港特别具有优势的地方?
【叶泽恩】对,我觉得香港可以发挥一个“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尤其是我们对于国际的市场,国际的要求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有一些国际的网络,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为内地的企业提供我们的服务,在品牌打造,市场推广这方面也可以提供我们的服务,尤其是在跟国际的市场的需要接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提供我们的服务的。
叶泽恩指出,“一带一路”将成为未来30年至50年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而随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加深,香港作为国际商贸与金融中心,在“一国两制”下将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香港贸发局目前在全球设有逾40个办事处,其中28个已位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谓“抢占”了先机。叶泽恩表示,香港贸发局未来将在内地不同城市举办展览会、洽谈会和商贸配对等活动,介绍香港多元化的服务如何协助内地企业创新升级、走向国际。同时还将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一带一路”的多功能数据库及咨询中心,并组织更多的交流团到访沿线国家。
【香港回归20年政策】相关文章:
庆祝香港回归图片06-20
今年香港回归是几月几号12-27
香港回归20周年意义07-01
香港回归20周年晚会07-01
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06-20
香港回归纪念日是几月几号12-27
香港回归20周年观后感09-06
创业扶持政策 人才政策08-24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观后感09-06
观看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