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

时间:2023-10-23 22:30:23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一个由多种民俗混合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当今的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祭祀“大火”(心宿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古人纪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个月为戌月,戌为火库,戌月火入库。戌在位西北方处《洛书》乾卦之内。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随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隐退潜入于地面。《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在传统文化中,季秋重阳,“大火”退隐,处在乾坤转变之中,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乃吉象。

  重阳节为何饮酒

  古人消灾避邪活动,端午时要插艾篙、菖蒲,秋季重阳节时也要插茱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汉高祖)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是讲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夫人身边的宫女贾佩兰也被赶出宫门,嫁给一个樵夫为妻。她将宫内的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在乡间传播开来,适应了当时人们重阳节求长生的心理,渐渐形成了全国的重阳风俗。

  重阳节汉代以来的敬老习俗

  大约从汉文帝时开始,尊老敬老就成为朝廷中的一种风尚,并渐渐固定为国家制度。朝廷每年要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手杖、羊、酒、糜粥、布帛,皇帝们还经常邀请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赴宴,以此来影响全社会尊老敬老。汉朝时设三老,让三老掌教化。在县乡两级都有三老,官府免除他们的税收和劳役。东汉时在郡级设了三老,又在朝廷设了国三老。其次是定期供养老人以米肉,让他们老有所食。三是实行王杖制度,就是赐给老人王杖,这杖像苏武出使时的族节,犹如皇上亲临。持杖老人可享受六百石官员的待遇。魏晋之后,尊老风俗得到了沿袭,唐朝官方还颁布了一系列敬老养老的政令,比如允许50岁以上老兵还乡务农,免除老人的课役等。对退休的老官员也有种种优待,保障生活供给,让他们安度晚年。明朝初年时,对老人有三优,就是尊高年、设里正,优致仕。里正是村级主事人,致仕是退休,退休要优待。对民间老人实行养老之政,凡80岁以上的贫寒者,只要为人正派、乡民称善,他们就可以上公堂直谏,甚至有事可以直报朝廷。清朝时,乾隆50岁大庆时举行了千史宴,宴请老人多达3000人。

【重阳节来历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来历10-20

重阳节的来历由来10-13

重阳节的简介及来历04-07

重阳节登高的来历02-27

重阳节习俗和来历10-14

重阳节的来历20字09-30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03-28

中秋节的来历故事03-29

汉字来历的故事(精选6篇)03-17

中秋节来历的故事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