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规定清明节吃什么

时间:2023-03-29 19:59:17 晓怡 清明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风俗规定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流传已久。在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清明节不插柳戴柳已经成为了禁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风俗规定清明节吃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风俗规定清明节吃什么

  古代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如糖稀(古名「饧」,即以麦芽或谷芽熬煎为液的糖浆)、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

  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不过,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吃的含义早已不仅仅是“糊口”,当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现在之所以将“吃”上升为“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丰富内涵。

  各地清明节吃什么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馓(sǎn)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拓展: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人特意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老兄,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也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节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女子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机会,故女子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开心,民间亦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折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支柳条,拿在手中把玩,亦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极为普遍的习俗。而且,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此,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也有祈福辟邪之效。清明插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不过,在今天,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损害,不提倡。

  那么,清明节为何要折柳呢?有流传下来的说法讲,清明节插柳植柳的风习,是为纪念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并曾”尝遍百草“的神农氏。还有一种是说,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将其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来传入民间。

  虽然折柳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承载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蚕花会

  清明节的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古代,清明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余项活动。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都在船上进行,但也部分在岸上,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发掘。

  蹴鞠

  清明节活动中,“蹴鞠”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中国古代风俗规定清明节吃什么】相关文章:

古代风俗清明节吃什么11-17

中国古代清明节吃什么11-17

古代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及清明吃什么12-14

中国古代退休年龄规定05-01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2-09

清明节的风俗11-25

清明节吃什么12-17

清明节吃什么11-16

清明节休假规定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