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时间:2024-06-04 14:08:44 中秋节 我要投稿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6篇[集合]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1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6篇[集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因此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节的其它称呼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祭月习俗

  皇家祭月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着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

  中秋节的由来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中秋节传说故事

  中秋传说之一——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养生原则

  1、食养

  秋季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应以妨燥摄阴,滋肾润肺,在饮食上,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2、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很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避免太激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3、预防秋季感冒:应避免过度蒸发食物

  秋初暑气由盛而降,朝凉夜热,日夜温差变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候,最容易感冒。

  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3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4

  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其它称呼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5

  中秋传说

  汉代淮南王刘安因对古代神话传说感兴趣,受武帝使者撰书《离骚赋》。 为了收集资料,他和妻子一起探月走访乡亲。 走遍天下,见武帝安营宫中,急收银钱,严惩贼民。 大队,又以千言谏言回京。 武帝大怒,欲杀之,幸得群臣保护,遂命重棒后三日内写《淮南子》。 当我回到家时,我知道我亲爱的妻子已经去世了。 我伤心得哭着拿起了笔。 两天努力写了两卷。 失眠之中,寻月映入眼帘,她一边为夫君磨墨,一边讲了个没完没了的故事:后羿受天帝之命,为拯救苍生,杀了巨蟒,消灭了百姓。八恶。 猛禽伤害嫦娥,如何射猛禽救嫦娥。 他还说,她之所以死而复生,只是为了再做人,再嫁人。 说完,他便飞上了天空。 被惊醒的刘安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妻子在月宫若隐若现。 于是他通宵写了一本书,黑发变成了白发,终于留下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传奇神话。 人见——远古时代。 人间有许多苦难,天上的神明却因长生不老而快乐。 射神后羿正直刚强,经常斥责神明关心人间疾苦,因此受到排挤。 天帝也嫉妒他的苛刻言语,便将后羿贬到洞庭看守水族馆,将其闲置。 后羿上班时,与孝义渔夫冯义形影不离。 当他得知巨蟒为民之祸时,欲求天命,杀蟒除害。

  天后羲和有十个儿子,一个女儿就是太阳,每天都在天空中穿梭。 女儿为嫦娥,性情温婉,爱护苍生。 这时,嫦娥也想报告天帝,猛禽“大风”是中原七恶的灾难。 天帝大怒,后桀抗旨回天,擅闯朝廷,命后羿亲手除恶。 嫦娥被后羿明知是死路一条仍甘愿受命的情怀深深打动。

  后羿第一次与猛禽搏斗,嫦娥的暗助却被一场“大风”吞没。 后羿拼命杀了这只鸟,终于救出了嫦娥。 生死相随,二人结为恋人,立志除魔。 渔夫冯义引出巨蟒,与后羿、嫦娥一起击杀巨蟒,除害,不幸葬于洞庭。 天帝自感其志高大义,封夷为神。 他被授予河伯镇守黄河的称号。 河伯羡慕嫦娥的美貌,却得不到朋友们的喜爱。 情感上的空白埋下了苦涩的种子,他常常以放纵来发泄郁闷。 伏羲之女罗品以美貌着称。 她是谢娥的好朋友,后来却因为暗恋后羿而爱上了河伯。 河伯怂恿罗聘挑衅皇上和皇后,天帝也暗自忌惮后羿的威严,所以在后羿除掉八恶之后,他反悔,为后羿对嫦娥的不端行为开脱,并将后羿贬下凡间。 嫦娥感激后羿的爱情誓言,在姑姑奚太后的帮助下,偷偷下凡成亲。 从此,猎男与织女相爱于尘世。

  罗聘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后悔不已; 河伯弄巧成拙,不赏她; 因羲和劝女儿回心转意不成,气得每天多送一个太阳普照大地,逼迫嫦娥就范。 一时之间,草木焦枯,河流干涸,民不聊生。 就在后羿和嫦娥束手无策时,河伯又使出了恶作剧。 他偷了大院的神弓,假扮朋友托付救民,教唆后羿射日救民于危难。 后羿射出九个太阳,成为英雄。 嫦娥失去了她的九个兄弟,这伤害了夫妻俩的感情。

  河伯知道后羿的罪必死,便弃洛妃如己,欲娶凡人佳人,否则祸不单行。 罗斌被人冷虐,恨当初的自己,终日流泪。 后羿自感得罪了嫦娥,终日在野外打猎,移居洛妃,如死一般。 罗聘虽然可以表达爱意,但后羿只爱嫦娥,何九的嘲讽终于让罗聘崩溃,失去力量淹死在洛水里。 在后羿的帮助下,罗聘终于将河伯和她不道德的行为说了出来。 后羿虽然对河伯作为朋友和“官”的不义感到愤怒,但他想起自己当初的除害工作做得很好,所以只射瞎了河伯的左眼作为警告。 河伯上告天帝请求杀后羿,未果。 罗聘也因追求后羿未果,永泽土地而泪流成罗。

  熙和皇后发誓要让后羿和嫦娥死后堕入鬼道,永不再生。 后羿不忍心爱的妻子背负被抢,历尽艰险只身前往昆仑,向西王母请教长生不老药。 不料,为报丧子之仇,羲和提前见到了嫦娥,下令:若二人合服不死药而得长生,天庭将与众神一起严惩后羿,并换后羿。变成一只蟾蜍。 如果嫦娥一个人服下丹药,就可以回到月宫,而后羿也可以重生为人。 嫦娥虽放不下夫君之爱,但又不忍夫君沦为人间妖孽,吞下长生不老药,于月圆之夜飞赴月宫。 然而,后羿误会了爱妻,变得狂躁自暴自弃。 嫦娥虽能识破却救不了她,白白伤了自己。 西王母叹息着预言:两千年后月蚀之夜,嫦娥将再次降临人间,与后羿重拾夫妻之情。

  冯猛虽然得到了老师的恩情,却对老师的能力深恶痛绝,终于杀机更浓。 此时的后羿已经没有了生活的兴趣,宁愿早日获得自由。 于是,一把红木锥子来赋能人间不备,一代英雄留下千古仇恨。

  ——鸡鸣之时,正是白天,刘安累得倒在地上。 武帝以为三日能成一部大书《淮南子》,欲放生不怨往事。 刘安却邀请银酒与死去的妻子一起回家。 没想到,西王母派了一个仙童来长期捧着仙丹。

  吴刚法贵

  抬头看明月,隐约可见月光中有些黑影。 在我国,相传这是砍桂树的吴刚。 唐代,演绎了吴刚砍桂的神话。 相传月中桂花树高达五百丈。 这桂花树不仅高大,而且还有神奇的自愈功能。 西河有个叫吴明刚的人,原是个樵夫。 他痴迷于长生不老,却拒绝专心读书。 如果你砍掉这棵树,你就能得到魔法。” 但吴刚每砍一斧,树上的伤口马上就愈合了,日复一日,吴刚砍桂的心愿也没有实现,所以吴刚一年到头都在月宫里砍桂。 倒下树,他继续砍倒它。 最终,这棵树还是砍不下来。

  玉兔捣药

  相传三位神仙化作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讨食。 狐狸和猴子有食物可以帮助它们,但兔子却束手无策。 后来,兔子说:你吃我的肉吧! 他跳进火里煮了自己。 众神大为感动,将兔子送到月宫,变成了玉兔。 陪伴嫦娥,粉碎长生不老药。

  中秋节习俗

  赏月

  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有“秋暮暮月”的记载,就是祭祀月神。 在周代,中秋之夜有迎寒祭月的节日。 院内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不可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颇为流行。 宋代,中秋节更盛行赏月。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之夜,贵家布置露台亭台,乡亲争霸酒楼赏月”。 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商铺、酒家都会重新装修门面,张灯结彩,售卖时令水果和精致食品,夜市也热闹非凡。 在露台亭台上赏月,摆上月饼、水果,或布置家宴。 全家围坐在一起赏月谈心。

  明清以后,中秋赏月的习俗依然存在,许多地方逐渐形成了烧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灯等特殊习俗。月亮和舞动的火龙。

  中秋节月亮升起时,农家露天摆桌,桌上供月饼、石榴、红枣等瓜果。 拜完月亮,全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一起赏明月。

  吃月饼

  我国城乡人民在中秋节都有吃月饼的习俗。 俗话说:“八月十五圆,中秋月饼香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伍子牧的《孟良录》。 当时,它只是像菱花糕一样的饼状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赏月与吃月饼联系在一起,月饼象征着合家团圆。

  月饼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 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 月饼做工越来越精细,馅料精美,外形美观,上面印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映月”等各种精美图案很快。 同时,人们用月饼来表达思乡之情,思念亲人,祈求丰收幸福。 月饼已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最佳礼物,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如今,中秋节的习俗已不如往日盛行。 祭月、拜月活动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群众观月娱乐活动。 只吃月饼还是很流行的。 向明月请酒,共庆美好生活,服务远方人民。 亲人祝福,“愿你长寿,共赏万里红颜”!

  民间拜月

  《礼记》早就记载了“秋暮夕月”,就是祭祀月神的意思。 这时要举行寒月祭,摆上香案。 在周代,每到中秋之夜,都有迎寒祭月的节日。 摆上一张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一定要切成荷花状。

  月下,月神塑像朝向月亮方向,红烛高高点燃,全家依次拜月,然后由主妇切团圆月饼。 砍人的要事先清点全家总人数。 在家的和在外的应该一起算。 不能剪多剪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祭月的习俗也很盛行。

  相传古齐国丑女无颜,幼时虔诚拜月。 长大后,她以德行卓著入宫,却不受宠。 某年八月十五日,赏月之时,皇上见她在月光下,觉得她美丽出众,就立她为皇后,中秋节就从拜月而来。 月中的嫦娥以美丽着称,所以姑娘们崇拜月亮,希望“像嫦娥,面如明月”。 云南傣族还有中秋之夜“拜月”的习俗。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许多诗人都写过赏月的诗篇。 宋代,中秋节更盛行赏月。 这一天,“家家装台亭,百姓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的祭月、赏月活动更加广泛。 中国各地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和“望月楼”。

  文人雅士对赏月情有独钟。 他们登塔乘船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以象征团圆的十五轮明月,来衬托他游走异乡的思绪;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醉酒时写下了《水调歌头》,以月圆月缺来比喻人的离合。 时至今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中秋节除了赏月外,观潮是浙江的另一大盛事。 中秋观潮的习俗源远流长,汉代梅丞的《七发赋》中已有详细记载。 汉代以后,中秋节看潮风气更盛。 明代朱廷桓的《武林旧事补》和宋吴子牧的《梦两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燃烧的灯

  中秋之夜,有点灯助月的习俗。 时至今日,湖广地区仍有叠瓦、上灯的习俗。 江南有造灯船节。 近代,中秋节放灯的习俗更为兴盛。 今天周云锦和何翔飞的文章《闲谈时节》说:“广东的灯笼最为兴盛,每家每户在节前十多天用竹签做灯笼。做水果、鸟、动物、鱼虫,还有“过中秋”等字样,用各种颜色画在糊彩纸上。

  中秋夜灯用内燃蜡烛,将绳子系在竹竿上,高高立在瓦檐或梯田上,或用小灯组成人物或各种形状,悬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 -秋天”或“垂直中秋”。 富贵人家所挂的灯,高可达数丈,家人聚在灯下饮酒,自娱自乐。 老百姓立一根旗杆,两盏灯笼,自娱自乐。 满城灯火,犹如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节点灯的习俗,规模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测验

  中秋月圆之夜,公共场所悬挂着许多灯笼。 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 因为这是大多数青年男女都喜欢的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爱情故事,所以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为男女恋爱的一种形式。

  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节人们常吃月饼赏桂花,吃用桂花制成的各种食品,其中以糕点、糖果最为常见。

  中秋之夜,抬头望月中桂花,闻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一家人的甜蜜,成了一种美好的享受的节日。 在现代,人们多以红酒代替。

  玩灯笼

  中秋节不像元宵节那样有大型的元宵节,元宵节主要在家庭和孩子之间进行。 早在北宋《武林外传》中就记载有将“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嬉戏的活动。 中秋花灯大多集中在南方。 例如,佛山中秋节灯会种类繁多:芝麻灯、蛋壳灯、剃须灯、草灯、鱼鳞灯、糠灯、瓜子灯、鸟兽花木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节都会举行中秋节活动,树也竖起来,意思是灯会竖起来。 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纸制作兔灯、杨桃灯或方灯,横挂在短杆上,再竖立在高杆上。 一个场景。 孩子们互相比赛,看谁能站得更高、更直、灯饰最精美。 此外还有天灯,即孔明灯,用纸做成大形灯。 灯下点着蜡烛,热气升腾,使灯火在空中飞舞,引得人们哈哈大笑,追逐不已。 此外,月亮下游还有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嬉戏玩耍。

  中秋习俗

  中秋节吃什么

  俗话说:“八月十五正,中秋月饼香甜”。 可见,中秋节当然要吃月饼。

  但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食物也是五花八门。 有栗子、田螺、红薯、柚子、鸭子、南瓜、桂花酒、藕盒、中秋蟹。 但是这个中秋节,据我所知,湖南省安陵书院举办的中秋赏月活动很特别。 光吃就能让你健康。 名菜有:临武鸭、东江鱼、洞庭湖大闸蟹、贵阳坛子肉、马田豆腐、永兴香螺、槟榔芋、沅陵板栗等。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每当风清月明,桂香扑鼻,家家户户吃月饼、赏月,别有一番风味地庆祝团圆。

  月饼作为一种形似圆月、内含上好的馅料的食品,北宋时期就出现了。 诗人、鉴赏家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脆与伊”的诗句。 到元末,月饼已成为中秋佳肴。

  吃南瓜

  江南各地中秋节,有钱人吃月饼,穷人有吃南瓜的习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相传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贫苦人家,父母年迈,只有一个女儿,名叫黄花。 当时正值饥荒,黄华的父母卧病在床。 8月15日,黄华在南山的杂草丛中发现两个扁扁的野瓜。 她把它捡回来煮给父母吃。 两位长老吃了之后,食欲大增,身体也好了不少。 黄花姑娘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瓜子生根发芽,结出许多圆圆的瓜子。 因采自南山,故名南瓜。 从此,每逢八月十五日,江南人家便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的习俗。

  至于中秋吃螺蛳,清代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记载:“八月望日,芋头食螺”。 民间认为中秋节吃田螺可以明目。 但是为什么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吃呢? 中秋节前后,田螺吃空的时候,肚子里没有小田螺,肉质特别肥厚,是吃田螺的最佳时节。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节都有炒螺蛳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有辟邪消灾的寓意,也有不信邪的意思。 清乾隆年《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头食,谓之剥鬼皮。” 剥鬼吃,有钟馗驱鬼之气,令人肃然起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人们抬头望月中桂花,闻阵阵桂香,饮一杯桂花蜜酒,庆贺亲情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美好享受。

  桂花不仅供观赏,还具有食用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马战饮桂浆”、“饮桂花椒浆”等诗句。 可见我国饮用桂花酿酒的年代也相当悠久。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6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传说

  (一)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二)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三)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的养生原则

  1、食养

  秋季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应以妨燥摄阴,滋肾润肺,在饮食上,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2、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很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避免太激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3、预防秋季感冒:应避免过度蒸发食物

  秋初暑气由盛而降,朝凉夜热,日夜温差变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候,最容易感冒。

  中秋节传统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09-18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04-06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传说故事10-28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简介11-26

春节由来和传说故事04-10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03-29

中秋节由来及传说07-06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11-10

中秋节的传说及由来07-10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及传说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