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时间:2024-06-13 18:32:34 中秋节 我要投稿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1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的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的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2

  中秋品月饼的起源

  据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边寇犯境,李靖率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城内外通宵欢庆,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相传这可能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开始。

  月饼的历史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中秋节吃月饼有讲究

  中秋佳节,家家都要吃月饼。但是,吃月饼也是有讲究的。

  1、先吃咸后吃甜。

  如有甜、咸两种月饼,应按先咸后甜的顺序来品尝,否则就吃不出味道来。

  2、品尝月饼伴茶水。

  月饼吃多了易腻,若配饮一杯淡茶(以花茶为宜),边吃边饮,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3、月饼要适量。

  月饼中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则会引起肠胃不适,尤其是老人、儿童或肠胃功能较弱者,吃时更要注意,一定要适量。

  4、要吃新鲜月饼。

  过节时人们往往一次买许多月饼,而月饼放置时间久易引起馅心变质,吃后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月饼最好随买随吃。

  月饼常见的馅料

  1、莲蓉月饼

  莲蓉月饼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月饼,以莲蓉和蛋黄为馅料,它皮薄油润松化、饼馅幼滑甘香,甜味深沁人心,可谓是中秋月饼的经典品种。莲蓉就是莲子(打碎的)。

  2、鲜肉月饼

  江浙沪一带的特色小吃。顾名思义,馅完全是由一大团鲜肉组成,皮脆而粉,又潜伏着几分韧,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其间,可谓一绝。

  3、栗蓉月饼

  栗蓉月饼采用板栗作为馅料的主要原料,板栗富含淀粉和矿物质,但是脂肪含量却低于其他坚果,相对而言更加健康。

  4、豆沙月饼

  豆沙月饼是将红豆蒸熟打烂后加入白糖再炒,就制成了豆沙月饼的馅料。豆沙月饼口感同样出色,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咽下的时候也没有其他月饼粘喉的'不适感觉。

  5、五仁月饼

  所谓五仁,并非只有五种,而是由多种不同馅料制成,一般包括核桃仁、花生仁、松子仁、芝麻仁等,有圆满、和谐的寓意。

  吃月饼的三大误区

  1、月饼做早餐

  有些家庭自己买的、亲朋好友送的、单位发的月饼,仅凭中秋节一个夜晚是无法“消灭”掉的,因此有的人也就把月饼当成了早餐和零食,早起吃上两块,饿的时候再吃一块。专家指出,月饼可不适宜当早餐。虽然月饼的能量比较大,但营养成分单一,且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这样的食品是不能满足我们早餐对营养的需求的,正餐的时候更不适宜吃月饼。

  2、吃不完放冰箱

  专家提醒,月饼高糖、高油脂的特点也决定了月饼的保质期有限,因此月饼最好吃新鲜的,尽量不要存放尤其是长时间存放,否则高糖、高油脂的月饼里很容易滋生细菌,会增加食用者腹泻的危险。如果月饼确实一时吃不完,可放入食品袋内或糕点盒内保存。软式月饼放进干净的篮子里挂在通风处。也可将软硬两类月饼分层堆放在食品柜内。

  3、月饼馅再利用

  月饼吃不完,扔了又可惜,有些人会把月饼里的红枣、豆沙、蛋黄等馅料取出来再利用。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经济”,但从营养学上也是不可取的。专家指出,月饼富含油脂、糖分,本身营养含量就低,放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营养尤其是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会进一步损失。如果把月饼的馅料再拿来“二次开发”,月饼馅料里除了热量外,其他的营养价值就非常低了。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3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

  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

  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

  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的.特别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等系列活动,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还有另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会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遗俗。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4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那为何中秋会吃月饼呢?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那中秋节必不少的就是一边赏月、吃月饼啦!有关中秋为何吃月饼这样的风俗,在民间呢有三个传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一年一度的中秋,为何中秋会吃月饼呢?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那中秋节必不少的就是一边赏月、吃月饼啦!有关中秋为何吃月饼这样的风俗,小编查阅古籍并没有特别的记载,而在民间呢有三个传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二种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据说,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赏月时,杨贵妃拿起一块饼,吃了之后甚感香甜,问叫何饼。一下人说叫胡饼,贵妃问为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从胡地传来,所以叫胡饼。”可是,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就说:“以后就叫它月饼吧。”

  第三种传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

  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使得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会让自己的江山如此简单的就被推翻,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各地起义军间传递消息就十分的困难。后来刘伯温想了个主意,命人在饼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义军同时响应,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

  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便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八月十五,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不管吃月饼这个习俗从何而来,但这对后人来说,不但可以放假,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家团聚的日子,每到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该是多么幸福!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5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吃月饼、赏月亮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我吃过五分钱一个的月饼,也吃过二十多块钱一个的月饼。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独具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节的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今天,我们选购或品尝月饼时注重的是月饼的包装款式和口味,却很少去了解她的文化内涵。下面,我摘录一些中秋吃月饼的传说,与朋友们共享。

  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二

  "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所以,今天的苏式月饼中还夹一长小方纸,只不过是在底面,而不是中间。

  传说三

  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传说四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6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7

  进入农历八月,中秋节的脚步近了,各色月饼也开始上市,人们在中秋都喜欢吃月饼,但这个风俗是怎样兴起来的?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关于月饼的来历与传说、记载是很多的。

  一、在民间传说中,关于月饼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1、源于嫦娥奔月故事。嫦娥奔月后思念后羿,于是托梦丈夫,要求他于8月15日月圆之夜用米粉作丸,圆似月亮,以此期盼夫妻能得到团圆。

  2、与宋代苏东坡有关。宋代有一小甜饼,苏东坡吃后写诗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甜“,人们便将小饼叫做月饼,这可能是现在苏式月饼的前身。

  3、源于元末农民起义。相传早在元末时期,人民群众为了反抗残暴统治,以饼子互相赠送,饼里附夹字条,约定八月十五日一同起义,共同推翻元朝的统治。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惯,便在民间渐渐的流传起来。

  二、在正史记载中,关于月饼来历的不同说法:

  1、月饼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此时正值八月中秋,有吐鲁番人向唐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2、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可见当时,已有月饼这一食品了。

  3、地方史志记载:如《四川志》记有涪州风俗:中秋夜市民设香烛,供月饼,鸣金鼓以达旦,曰赏中秋。《湖南志》记有岳阳风俗:中秋均设酒席,备瓜饼赏月,以能看到月华者吉利。《广东志》记有潮州风俗:中秋夜妇女设瓜果饼食等供品,候月亮东升时,轮流跪拜,回拜月娘……

  三、月饼在明清时代已遍及全国

  到明清两代,关于月饼的记录就更多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看来,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最迟在明清期间便遍及全国了。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8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9

  每逢中秋佳节,除了合家团圆,共赏明月之外,总离不开月饼这一独特的吃食。然而,当你津津有味的吃着美味可口的月饼时,你可曾知道它的来历呢?

  月饼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为我们带来这如此美味的月饼?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其中,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据说,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赏月时,杨贵妃拿起一块饼,吃了之后甚感香甜,问叫何饼。一下人说叫胡饼,贵妃问为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从胡地传来,所以叫胡饼。”可是,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就说:“以后就叫它月饼吧。”

  当然,关于月饼起源的传说还有很多种,譬如有种说法认为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据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以后,八月十五吃月饼就成了中国人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月饼原本是宫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觉得非常美味,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开宴,于是让御膳房用丝织品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们。后来,民间纷纷仿制,并且在中秋节这天食用。

  最富传奇色彩的月饼起源论当属元末起源说了。据说,元末朱元璋起义的时候,相约在八月十五那天夜晚行动,之前把纸条夹在月饼里相互馈赠。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节俗。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相关文章: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07-03

中秋节关于月饼的传说01-10

中秋节传说之杨贵妃为月饼起名09-17

中秋节的传说07-11

中秋节传说02-01

中秋节的传说01-13

中秋节的经典传说12-09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推荐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4-14

英语六级翻译素材月饼的传说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