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集合【15篇】
中秋节的习俗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千古流传的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澈的无限怀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直到现在,中秋节还延续着当时古代的'传统习俗。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我们再来说说吃月饼吧!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人们总是喜欢边吃月饼边赏月。
中秋节的习俗2
今天是中秋节,中午,我和爸爸妈妈先来到姥姥家,我们一起吃了午饭,姥姥给我一个大月饼,里面有四个蛋黄,很好吃。吃完饭我和哥哥一起去李家村万达广场玩童子军了!
我们穿上保护服,带上安全帽,我和哥哥一起上童子军三层玩,我一点都不害怕,童子军有铁环、轮胎、钢丝、绳子、大网、积木块组成的各种各样的.关卡,要我们闯关。哥哥后来还上了四层,四层很高,我开始有点害怕没有上,下次我会试试。今天玩童子军的孩子特别多。
晚上,我们一起回奶奶家,爷爷奶奶为我剥好了我爱吃的一碗核桃,一晚石榴。奶奶给我做了丰盛的饭菜。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家人团团圆圆,很开心!
中秋节的习俗3
八月十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个白玉盘,我们都会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也就是赏月。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或团圆节在中秋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饼卖、有灯笼卖。到了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摆着月饼赏月,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佳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子提着灯笼,挂着荧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们在家里吃月饼赏月;年轻人出外猜字谜、逛街。
每当到了中秋节,东莞就会焕然一新。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会拿着月饼去拜访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们都拿着荧光棒,一闪一闪的,增添节日的喜庆。中秋节,人们都非常开心、喜庆。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年老的爷爷婆婆们都会给年幼的小孩灯笼钱,寓意着给福禄小孩,希望小孩子平安。中秋节的灯笼精致美观,各形各色。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民风名俗都有他的意义。中秋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希望我们的炎黄子孙能把这个传统。
发扬光大,让中秋节闻名全世界。
中秋节的习俗4
壮族怎么过中秋节
闹哥孩
流行于广西德保县。最初这顼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
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大哥下来与民同乐。
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大哥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
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以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请月姑
同是中秋节这一天,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柚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与小伙们围坐在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认作“同年姐妹”(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骂中秋
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嫁给了青年。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入发骂的风俗。
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
按惯例,骂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只能以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了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
温州中秋有怎么样的习俗
1、做月饼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这句童谣就说明温州人对做月饼的讲究。未到中秋,家家户户就摆开阵势,人人动手制作月饼,待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尝用。
2、摆家宴
中秋午时,全家大小团聚用餐,吃的都是时令菜肴,其中少不了“老鸭”(意谓吃了老鸭对脚力有作用)、“芋头”(年年有“余”,各有出“头”)、“粉干”(“粉”谐音“分”、“干”谐音“官”,盼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能“分”享“官禄之福”)等三道吉祥讨彩的本土菜肴。
3、游河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秋之夜,塘河两岸的小伙子们喜欢出门划船,船里摆着赏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舱内拉琴唱歌,一路随波而去,体验“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觉。
4、偷菜园
过去,每当中秋之夜,大姑娘们会去农家田园里“偷菜”,以讨个好彩头:“偷着葱,嫁个好老公;偷着菜,找个好女婿。”由于这是民风习俗之举,故种菜的人也会不作计较,要“偷”尽“偷”。
古代温州,民间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称“月光佛”。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贫窭亦然”。节前,城区的打锣桥、府头门(即今人民广场)一带,有各种小型摆设物具在地摊上叫卖,有些店铺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炉、烛台、盘碗、堂灯、桌椅、轿马、金鱼缸、乐器以及各种人物、戏具等,都缩至三五寸,长不逾尺,有铜、锡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爱。这是一种适应中秋赏月需要的临时集市,顾客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他们成群结队来选购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赏月时使用。
中秋节傍晚,当月亮升起后,人们在中庭摆开小桌或茶几,儿童们把赏月食品盛以小盘,陈列起来玩赏。有的人家用一个米筛,内置一大月饼。这种甜饼直径1尺左右,厚约0.5寸,内实无馅,外附芝麻,其大如盘,像个大月亮。清戴玉生《瓯江竹枝词》诗云:“手招银屏看素娥,纤云四卷镜新磨。儿童笑指盘中月,比拟天边大几多。”
在月饼周围放10只小碟子(木制,直径约2.5寸,染以杂色,也有用铜、锡做的),碟中放上各种各样的果品或特制的动物图案糕饼,作为祭品。大月饼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鱼缸,内放各色金鱼,两边还放置小烛台。
同时,每家还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玛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摆出来,任人参观,相互炫耀。有钱人家开筵赏月,吃中秋酒,穷苦人家仅煮食粉干和芋艿。待月亮东升,阖家在中庭对月啖饼,进行赏月。
中秋节的习俗5
农历八月正处秋季之中间,而农历八月十五处于农历八月的中旬,因此称之为“中秋”,亦称“仲秋”。中秋节因嫦娥奔月的传说和古代祭祀礼制而得名。在远古时期,人们将月亮视为善良的月神,认为她能降福于人间,故对月神非常崇敬。先秦时期,民间传说月宫女神嫦娥可以使中秋之夜的月亮变得最圆润、最美丽、最明亮,因而从那时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祭月、拜月的习俗。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祭月之日。唐宋以后,中秋节广泛盛行于民间。每年中秋月圆之夜,当“皓魄当空宝镜升”“平分秋色一轮满”之时,人们赏月、祭月、饮桂花酒、尝月饼,借此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祈求生活美满团圆。
在广西民间,中秋节是团圆佳日,人们常认为中秋之月最圆最美。当中秋到来之时,远在异乡的游子会尽可能地返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共赏圆润如玉的'明月,共沐洁白柔和的月光;而对那些无法归乡与家人团圆的游子,家人会给其寄去一些月饼,以表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习俗6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节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节的习俗7
金秋凉爽,桂花香,8月15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体验中秋节的意义和传统礼仪,9月25日,xx幼儿园在教室开展“欢迎中秋节,感受深情”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又香又甜”。活动前,家长和孩子们收集了关于中秋节习俗的信息,通过故事、图片、相册、古诗词等直观教具,让孩子们初步获得相关知识。活动中,中小班开展了丰富有趣的班级主题活动,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儿歌、丰富的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典故,了解中秋节的`许多有趣的故事。然后,小班的孩子们用橡皮泥团、捏、压等方式做月饼来感受节日的气氛。小班的孩子们第一次在幼儿园过中秋节,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们通过画、剪、贴等方式做贺卡庆祝中秋节。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中秋节的主题活动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这项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团聚和分享的乐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中秋节的习俗8
中秋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放灯笼、吃月饼、赏月、讲故事、烧烤。
我是这样过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穿戴好后,就一起去烧烤。我们那群小伙伴一边吃一边赏月,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悄悄溜出来跑出去玩耍,玩得可开心了!
不过一会儿又被大人“捉”回去了,这时,他们都在吃月饼呢。我们几个小伙伴都扑上去,迫不及待拿了块月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了月饼,我的爸爸又拿着几个漂亮的灯笼带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去空地上放。我们点燃了灯笼里面的蜡烛,快活地跑了起来。
渐渐地,我们玩累了,爸爸便把我们带了回去,并给我们讲起了中秋节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讲完了故事,我忽然觉得今天的月亮中有身影在摇晃着,就像是在跳舞似的。
啊!中秋节的月色多么美丽啊!我爱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9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
中秋之夜 城乡日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节的习俗10
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
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个品种。
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圆,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瓷都:行帮规矩要加餐
除了烧太平窑,景德镇还有不少独有的中秋习俗,这些习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业有关。相传,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应猪肉4斤和鲜蛋,黄花,木耳,粉丝,咸鱼,芋头,青菜等十种菜肴,另加40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加餐的规格叫十碗菜,晚上赏月的茶点里还要有花生,瓜子和梨,这些都是行帮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坏。此外,中秋节时吃碱水粑也是当地必不可少的项目。
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纯的童音在村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出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9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寻乌:抬故事喜庆丰收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抬故事”是古代寻乌人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借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上饶:“菩萨出门行香”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只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于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吉安:中秋夜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资溪: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
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宜春:香烟袅袅跳傩舞
宜春傩舞祭月源远流长,每逢中秋佳节,宜春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月活动,场面恢弘,香烟袅袅,爆竹声声。跳傩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持各种兵器,手舞足蹈,其表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傩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为樟木雕成,形色酷似京剧脸谱,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与审美品位。
中秋节的习俗11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南昌最特别的地方就应该是中秋节送鞋了。在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这其中,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
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在南昌的方言里面,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有的家庭,在中秋节还会有吃鹅的习惯。此外,在沿袭了古代祭月的习俗的同时,南昌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
舞草龙灯是婺源乡村庆中秋的古老习俗,意在祈福、图吉利。草龙灯是由稻草、木棍扎成的一条龙。中秋之夜,乡亲们会拿出祈福用的香灯,点燃插在草龙上,长长的草龙灯星星点点,与天空的明月对应,煞是壮观。
堆宝塔,是孩子们中秋最欢乐的时光。这一习俗,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晚饭后,孩子们在家门口、巷子里或在河边,用砖头堆砌起一个个圆形的空心塔,在塔上摆着月饼和食品,塔下面烧着火。当灯塔内的'火堆燃起之时,狂欢时刻便拉开帷幕。而在绩溪,当地儿童会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
赣南客家人,除了吃团圆饭和吃月饼之外,还有祭月、拜月姐、舞火龙等中秋习俗。其中,舞火龙是赣南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些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有长有短,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线香。盛会之夜,十多个年轻人生龙活虎地高举龙身,一阵鞭炮响过后,一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锣鼓声中欢腾起舞,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传说,舞火龙还可将瘟疫驱除。据说舞了火龙后的村子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
每逢中秋佳节,江西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寓意团团圆圆。粑的形状各异,有圆球形、有圆饼形、还有长方形等。粑的颜色为原料本色,经蒸煮加温后自然变色形成。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中秋节的习俗12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 古历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和冀月。 农历八月恰好是秋天的二月,称为“中秋节”,而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天的半日,所以它又称“中秋节”。 起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
拜月,赏月,拜月
中秋节祭月、赏月、拜月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时中秋节,人们会在香案上供奉月神。
赏月之风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以赏月为内容的文人墨客的`诗篇,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拜月、赏月活动更加广泛。 中国各地仍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和“望月楼”。
吃月饼
在古代,月饼是中秋节的祭品。 据说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北宋时传至民间,但当时不叫“月饼”,而俗称“小饼”、“月饼”。
发展到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时令食品,这种习俗也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时,巧夺天工的月饼师傅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成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更加惹人喜爱。
中秋节的习俗13
中秋之夜,广西各个民族都有的传统。“祭月”又称“拜月”。当明月高悬之时,人们便于庭院摆上供桌,奉上供品,摆出瓜果和月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由妇女焚香祭月,祈神许愿。祭月之事仅由妇女完成,传统习俗认为,女属阴、男属阳,而月为阴、日为阳,故民间有“女拜月、男祭灶”之说。传说月宫中的嫦娥和玉兔吃素,故供品都是月饼、瓜果和花生等素食。在平果市海城乡等地,人们祭月时,桌上必供11个糍粑。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1个月亮,后来有10个被射落,剩下的一个躲了起来,只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才完整露面。在来宾、贵港、邕宁、河池、靖西、田林、凌云等地,人们祭月时要在柚子或南瓜上插上几十支点燃的.香,用一根竹竿将其竖于屋前,俗称“烧天香”。在马山、上林一带,曾有“水上祭月”的习俗,即在河中或塘边搭一座竹排房,设桌铺席,祭月过夜。桂平市紫荆镇的瑶族群众称中秋节为“望月节”,人们认为谁最先见到月亮出来谁最为吉祥,因此会守候月亮出来。而毛南族群众在明月升起时会将供桌抬到凉台上,点燃三炷香并插到柚子上,再把柚子插到一根二三米长的竹竿或木杆上,让柚子和香正对着月亮。这种祭月方式,毛南语称“乒年”,有“射月亮”的意思。
每逢中秋,人们必尝月饼。月饼多为圆形,人们于中秋品尝月饼,乃是取完美无缺之意。在乡村,人们赏月时亦有食用带皮壳食物之习俗,最为常见的带皮壳食物有芋头、柚子、花生、板栗、瓜子、毛豆、核桃等。这种饮食风俗,靖西地区称为“脱灾食”,寓意去皮弃壳、脱灾驱祸和除百病。在汉族地区,人们除品尝月饼外,还吃糖果、水果等食品。仫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包桐叶糍过节,以感念祖先开辟仫佬山乡美丽家园的功德以及社王帮助仫佬族人建立家园的恩情。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糖饭、糯米糖粥、薯粉粑等。水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粑粑。侗族青年男女在中秋节当天往往打油茶、吃南瓜。
中秋节的习俗14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饼。
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元兵”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
月饼是中国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传统食物,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是寄托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饼口味很好,味道丰富多彩,样样有特色。随着制作工艺的改善,月饼的样子也有了改变,花纹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月饼的样子和口味会更好。
中秋节的习俗15
一. 舞火龙(舞火龙、游花车、舞醒狮 )
活动一般于晚上八点半开始,但节日的氛围下午便已浓重。行走于村道间,路边两排绿化树上,均贴有活动期间路边禁止停车的通告, 晚上八点,鞭炮锣鼓声响起,活动拉开序幕。一条80米长的长龙被摆放于祠堂门前,在此次活动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龙头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纷涌上前,将长寿香插满龙身。醒狮舞动着,村民们笑着、喊着、拥挤着,将节日的氛围衬得更为浓重。
八点半,活动会正式开始。司仪一声令下,100名孩童同时举起舞龙棒,通体赤红的长龙立时泛活,飞旋于上元村的街头。最前方是一面“龙牌”开路,“龙牌”上方写着“欢庆中秋”四个字;80米长的火龙紧随其后,游人们喧嚣着、簇拥着、追赶着,在龙身上见缝插针的插上长寿香,而火龙中途也要停下来换两次香;紧随火龙的,是8辆一字排开的花车,包括八仙过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纱、唐僧师徒等传说人物;彩车之后,又是一条40米长的金龙,在22名精壮男子舞龙棒的挥舞下,金龙直欲腾云冲天;最后,十多条醒狮压阵,摇头晃脑、闪扑腾挪,栩栩如生。
火龙队伍拉起来,浩浩荡荡,近300米长。数名艺人夹杂于队伍前后,敲锣又打鼓;数十名孩童游戏于队伍左右,手执红灯笼。火龙要从晚上八点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点许才作罢,最终回到出发时的祠堂处。
二.吮田螺( 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仅是三水的一个传统习俗,在珠三角一带都很盛行。 如今的农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习俗,就像吃月饼和柚子一样,还一直保持着, 其实,不仅在中秋节当天,平时在大排档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当造的季节,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风俗。资料显示,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按传统,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天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聪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气、晦气作用。
三.烧番塔(番塔“节节高”万人来观赏)
中秋晚上, 村中老人将水果、月饼整齐码好,在塔底插满香。番塔是提前由众多村民,花费数小时用一块块红砖“生砌”(不加灰砌)而成。 由于塔身上小下大呈锥形,因此垒塔时,从下往
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这样更利于火苗上蹿,火苗越大预示着生活越兴旺。八月十五晚八点,鼓声响起,醒狮经过番塔就会打开塔底的炉口,点燃,从番塔内瞬间冲出漫天星火,彼时响起烟花声,火光、月光,与烟花的闪光相互辉映。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流传。在广东境内,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区的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村居最为流行。农耕时代远去,工业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岗村、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少数几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烧番塔,民间传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点火烧番塔为号。后演变为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红红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为月池,据说绕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带来好运。 如今,烧番塔是松塘村远近闻名的一个民俗项目,每年此时,有上万人从四处赶来观看,而不仅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番塔从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动持续2个小时,熊熊大火不熄,烟花不断,每个人都沉浸在这花好月圆之夜中。
四.猪笼饼
猪笼饼是佛山传统的中秋传统习俗之一,由长辈送给孩子,一个巴掌大的竹编小猪笼里面,装着一只小猪造型的莲蓉馅饼,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猪般容易带,容易养。
【中秋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习俗02-16
中秋节习俗07-22
中秋节的习俗05-31
中秋节习俗简介06-14
中秋节习俗大全01-13
与中秋节相关的习俗03-16
满族中秋节的习俗09-14
国外中秋节习俗03-26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03-09
扬州中秋节的习俗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