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秋习俗趣闻之丈母娘“盘女婿”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习俗趣闻之丈母娘“盘女婿”,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秋习俗趣闻之丈母娘“盘女婿”
在孝感,中秋节除了有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外,许多地方还流行一种十分有趣的“盘女婿”趣俗。孝感民间认为:“不要田,不要地,只要一个好女婿”,“不怕衣兜兜饭(指讨米)吃,只要选个好女婿”。由此可见,那些岳父岳母对挑选女婿是很慎重和认真的。
中秋节这一天,准女婿们都要到岳母家去“送节礼”,乘此机会,丈母娘全家人,甚至还有热心的亲戚、四邻,都会加入到“盘”(戏耍、使其出洋相)新女婿的队伍中。
“盘女婿”既是一种对新女婿的亲昵之举,更重要的是对他的能力和智力的一种测试,以检验其是否符合“好女婿”的标准,而“盘”的结果,也往往会影响丈母娘是否愿意把女儿许配给这个年轻人。
“盘女婿”一般的形式是:当新女婿未进门之前,女方家先焚香燃烛,满堂有金碧辉煌之气。
新女婿进入女方堂屋,先要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这时,堂前让女婿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塞有石头、劈柴等硬物,盲目下跪的女婿则会感到双膝刺痛,但又不敢吱声,在一边观察的人早已是笑破了肚皮。当然,大多数女婿早有所防,先俯身抖出石头、劈柴,然后再行叩拜之礼。本来,新女婿只跪拜女方祖先,但有的司仪为了“盘”女婿,故意把女方侄儿名字也喊了,没提防的女婿极有可能把女方的侄儿当祖先拜了,等到女方都哄堂大笑之后,新女婿已是红头脸赤的,好不尴尬。
紧接着是招待新女婿吃东西,丈母娘为了再“盘”一下,就煮了五个鸡蛋:如果新女婿只吃两个,则是骂了自己;如果吃三个,则是骂了女方———那是大错特错的。所以,新女婿为了讨好丈母娘,宁肯自己吃两个。如果只打三个,是让你吃完,打了四个,则只能吃一个,打六个鸡蛋是最好选择的:吃三个留三个罢了。有时,姨姐姨妹们为了捉弄准姐夫,暗中把一串线穿在煮好的鸡蛋里,新女婿用筷子一夹,往往会弄得拖泥带水的,直把准姐夫“盘”十分狼狈,她们则十分开心。
孝感南部湖区的青年人等女婿一进门时,则会用湖泥、牛粪等脏物往新女婿身上“搭”,以至让新女婿身上污渍斑斑,这样的事,新女婿只能笑嘻嘻地接受,因为湖区流行有“搭(泥巴)发,搭发,越搭越发”的俗谚。
一通“盘女婿”下来,新女婿的应对技巧,是决定丈母娘是否“录用”自己的关键。
典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趣闻。关于丈母娘“盘女婿”的习俗是其中之一。
在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即丈母娘会在中秋节这一天“盘女婿”。所谓“盘女婿”,是指丈母娘将女婿的头发盘起来,并在上面插上一枚红梅花或其他饰品,象征着女婿受到丈母娘的喜爱和接纳。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传统观念和家庭关系。在古代中国,丈母娘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她是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通过“盘女婿”的习俗,丈母娘可以向女婿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并且向外界展示对女婿的喜爱和接纳。
这个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传统家庭中。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人仍然保留并传承这个习俗,作为一种家庭和亲情的象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习俗并不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地方和家庭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和观念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因此,这个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非常普遍。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其起源于上古时代, 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传统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期间,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不同的地区月饼的口味和形状也有所不同,如广式、苏式、京式等。
2.赏月
中秋节赏月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人们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欣赏月亮,共同度过这个团圆的节日。
3.燃灯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屋外或院子里燃灯,以祭祀月神。这种习俗规模仅次于元宵节的灯会,人们将小灯堆成各种形状挂在高处,家人聚在灯下赏月、吃月饼,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4.观潮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观潮也是中秋节的盛事之一。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人们会聚集在海岸边观看大潮的壮观景象。
5.走月
走月是一种特色的赏月活动,人们会在皎洁的月光下,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三五结伴,游街市、泛舟河上、登高楼赏月,谈笑风生。
6.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最具传统特色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四晚上,铜锣湾大坑地区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人们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7.玩兔儿爷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北京一带的风俗习惯。它起源于明末时期,逐渐演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儿爷形象可爱,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祭兔儿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8.饮桂花酒
中秋节期间,桂花盛开,人们会用桂花酿制桂花蜜酒,品尝桂花酒成为了这个节日的美妙享受。
9.玩花灯
中秋节是中国的三大灯节之一,玩花灯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家庭和儿童会在中秋节期间制作各种花灯,如龙、凤、鱼、鸟等,样式丰富多彩。
10.偷月亮菜
偷月亮菜是流行于台湾和湖南侗乡的中秋节风俗。台湾的未婚女子会偷着葱或菜,而湖南侗乡的人们则会在中秋夜一起享受撒有仙女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美食
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的必备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不断更新换代,在口味上升级,创新出许多种类,如冰淇淋月饼、流心月饼、冰皮月饼、低糖月饼等。
桂花酒
中秋之时,正是丹桂飘香之际。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北斗兮酌桂浆” 的诗句,边赏桂花,边饮桂花酒成为许多地区的风俗。除了桂花酒,桂花糕、桂花糖、桂花茶、桂花圆子……餐桌上的桂花类食物也令人喜爱。
南瓜
在江南地区,有“八月半吃南瓜”的习俗,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南瓜个头大,醇厚香甜。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迈,膝下只有一女,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二老卧病在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的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去煮给父母吃。二老吃后病体渐渐好转,于是黄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生根发芽,长出许多扁圆的瓜,由于是从南山采来的,于是叫南瓜。
南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句话叫寿比南山,因此古人认为吃南瓜可以延年益寿。
田螺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因为螺肉富含维生素A,有利于保护视力。
关于中秋与田螺,还有一个传说,古代一个穷秀才过中秋无酒肉可食,便自己到河中摸了一些田螺煮着吃,最后秀才高中,人们认为秀才吃田螺转运了,于是中秋吃田螺有了科举登第的美好寓意。现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都有中秋炒田螺的习惯。
芋头
在一些地方中秋节吃芋头也是老传统了,因为民间认为“芋头”和“余头”谐音,吃芋头有每年好日子有富余的美好寓意。亦有地方民间认为吃芋头需要剥皮,就像是在“剥鬼皮”,有辟邪消灾之寓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螃蟹
中秋之际,螃蟹膏黄肉香,正是品尝的好时机。而“蟹”与“谢”是谐音,恰逢中秋是个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以螃蟹入宴席或者送礼,有“致谢”的好寓意。
柚子
柚子又大又圆,所以中秋吃柚子有“团圆”的意思。而且因为“柚子”和“游子”谐音,吃柚子是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都能够平安喜乐。“柚”也和庇佑的“佑”字谐音,也是希望在中秋祭月时得到“月神”的庇佑,期盼家人团圆,游子在外地能够平安健康。
糍粑
中秋吃糍粑,寓意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则寓意着生活的甜甜蜜蜜。在四川宜宾、湖南桃江等地,中秋节少不了的就是打糍粑,糯米饭刚出锅就要被迅速倒进石碓窝里,用粑捶或木杵捣烂,做成香甜的糍粑。大团的糯米揪成拳头大小的糍粑,花生酱既可以作馅料,还可以防粘手。此外,还有蕨根糍粑、洋芋糍粑等各式各样的糍粑种类。
团圆馍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夹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藕盒
中秋食藕,寄团圆之意。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藕与“偶”同音,中秋时节,少女们常用它来供奉嫦娥,祈祷爱情“开花结果”。
藕的口感会随着采摘的季节变化,夏季莲藕很嫩,细胞中充满了水分和糖,脆甜多汁。入秋,莲藕成熟变老,体内的糖转化为淀粉,越晚采摘的藕,口感越粉糯。
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可解胃中油腻。
栗子
秋凉乍起,街头就开始飘起糖炒栗子的香气。板栗,原先与芋头、菱角一样,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最适合秋天食用。板栗除了可以作零食,也可以入馔,著名的菜肴就有板栗鸭、板栗烧鸡、板栗炖鸡汤等。
民间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伐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唐王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习俗趣闻之丈母娘“盘女婿”】相关文章:
女婿生日丈母娘的祝福语11-09
LG面试之趣闻11-06
法国留学之关于应聘的趣闻10-06
中秋节传统习俗之灯谜07-09
中秋习俗07-05
中秋节送什么礼品给丈母娘12-03
各地的中秋习俗07-07
中秋习俗盘点07-09
中秋的习俗及由来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