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经典格言
家庭教育经典格言1
1、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2、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3、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4、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6、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7、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8、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9、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10、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11、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12、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13、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4、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15、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6、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17、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8、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19、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20、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21、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二十条家庭教育格言,定能成就优秀孩子哦。
22、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23、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24、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25、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26、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27、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28、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29、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30、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31、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32、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33、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3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35、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36、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37、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38、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39、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4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41、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42、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43、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44、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45、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46、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47、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48、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49、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50、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家庭教育经典格言2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性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家庭教育经典格言3
1、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2、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不断的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
3、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
4、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5、如果儿童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自己,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
6、我们力求让儿童从小就量力而行地为家庭的年长的成员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并且在这种创造中找到快乐。
7、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效果的。
8、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
9、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
10、我们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跟他们对家庭收入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贡献“不相称的”要求加以限制。如果儿童单纯消费,如果他的一切要求都与劳动无关地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逐渐地变成好吃懒做的人。我们指出,由于家长不懂教育和教育无力,造成这种后果是必然的现象,并且进一步使家长们认识到:他们的子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
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
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母亲不要溺爱孩子,要使孩子去亲自开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只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幸福,如果这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他就会变成无情义的人。应当让他也为父母和家庭创造快乐和幸福??。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周围人的疾苦,特别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最明显的表现。对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无情,是对社会的一种激烈的“报复行为”。要让孩子为老人做些好事,关怀和同情老人。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对周围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社会公益劳动,对他进行劳动教育。儿童从会用手拿汤勺并把它送到嘴里的时候起,就应从事劳动,这是民间教育传统的结晶。不要怕这样做是过早地迫使儿童劳动。如果怕这个,说:“哎呀,太早了!”你有朝一日会懊恼地确信:已经太晚了!只有尝到过劳动快乐的儿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来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处罚来教育。
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 母亲(包括父亲)不可对儿童采用体罚教育。??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会对好言好语也置若罔闻。有的孩子由于遭到毒打而冷酷无情,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打人的人,成年以后就想杀人——犯罪,杀人、残暴的根子产生于童年。
【家庭教育经典格言】相关文章:
关于人生经典格言12-15
学习经典格言警句12-14
科学经典格言与禅语-感悟人生格言09-14
经典法律格言4篇01-13
经典处世格言警句汇总12-15
经典人生格言79句12-14
莎士比亚感悟人生经典格言10-06
励志团队的经典格言08-12
人生格言佛语经典语录07-28
名人的格言经典语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