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管理通用(14篇)
HR管理 篇1
未来HR管理的核心问题:效能
第一,如何基于客户价值,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减少人力资源的管控与内部的交易成本?
要提高人力资源效能,首先就是要激活员工,就像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和海尔的自主经营体那样,让每个员工成为CEO,实现自我管理和自动自发地工作。那自我管理的组织模式是什么?自我管理的机制是什么?自我管理跟平台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真正让每个员工成为自组织、自主的价值创造者,激发员工的潜能?这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
第二,如何让员工有价值地工作,剔除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与显性浪费?
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浪费是人才,最浪费不起的是人才,比如人的机会成本浪费、人才的闲置、人的不进步等等。我现在研究的课题也与此有关,包括企业内部有哪些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哪些人力资源显性浪费,对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显性浪费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第三,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问题。
过去讲人与岗位的配置,现在是只为管理体系与胜任能力系统的有效配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岗配置,而是一个系统跟另一个系统之间动态的、有效的配置。我们叫做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基点,一是职位体系,一是胜任能力系统,实际上是在研究宏观人力资源的岗位和宏观人力资源的胜任力,也就是人才结构之间动态的配置问题。我们现在最早提出来,要研究如何提高职位的管理水平,提高一个组织的能力管理水平,实现职位体系跟能力系统的动态配置。所以一个企业不仅要做岗位分析,更重要的是做职位规划;不仅要研究个体,更多地要研究胜任能力系统,这个系统是支撑公司战略和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职位跟能力的动态匹配效率,包括建立它们动态匹配的监测系统,以及评估体系,是我现在正在实践的内容。
第四,人力资源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什么叫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过去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结果管理,我们现在要对人力资本从投入到转换到产生结果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中管理的要点是什么,管理的机制是什么,这也是我现在比较关注的。
第五,适应现在新型企业的要求,如何进行员工碎片时间的集成管理。
我自己是很有体会的。我早晨起来,一定是三份报纸,从家里到办公室十分钟浏览完;在飞机上的时候,至少带五本杂志看。我学习补充知识、发展兴趣爱好,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因为其他时间都得上课、做项目。我认为,人要有价值地活着,每个碎片时间都可以创造价值。所以我最近在研究“碎片时间与企业的微创新及持续改善”,比如员工上厕所的时候可以为公司想一个合理化建议,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聊公司的事。把员工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微创新,让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帮助企业持续改善,这个很有意思,企业会很感兴趣。
第六,全面绩效认可体系。
这是跟文跃然老师一起在研究的。以前叫“全面薪酬激励”,现在叫“全面认可激励体系”。如何把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对员工绩效的认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员工的激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员工的价值创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是“全面绩效认可体系”,一种全新的概念。认可,一是对结果的认可,二是对过程的认可,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关键绩效行为的认可。所以我去年提出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一是进入效能管理时代,二是进入全面认可激励时代。
第七,知识管理。
我现在比较关注如何使个人知识公司化,如何使企业内部的经验能够得到积累、继承、创新,企业内部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知识平台来构建人力资源的优势。所以我也提出,企业最大的财富不是人才,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是“人才+知识”。过去我们说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其实人才都会流动,所以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为企业所积累的知识。知识管理最大的功用,除了个人知识公司化,更重要的是每个员工可以借助公司的知识管理放大个人的能力,这叫人力资源的倍加效应。
第八,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与互补型领导团队。
从提高人力资源效能的角度来讲,一个组织的效能首先来自于领导的效能、决策的效能。我们过去一谈人力资源效率,就谈员工。其实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率不足主要是因为决策效率太低和决策后的执行效率太低,而这两个瓶颈都是源于领导力不够。所以领导力是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最主要的抓手。一是通过领导力的提升来提高组织决策效率、运营效率,通过愿景、文化、价值观去凝聚大家,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使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叫基于愿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二是强调领导团队的互补,通过结构的优化来产生倍加的人力资源效能。所以我这几年,更多地强调企业家的.结构,叫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阴阳配”,就是优化领导团队的结构,让他们齐心协力。
第九,人力资源的平台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化与外包化,也是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将来很多企业可以共享人力资源的数据平台,人力资源也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共享平台走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路子,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走个性化的路子,提供基于战略、基于业务的个性化服务。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后台;后台就是平台,后台规范化、标准化,前台个性化,这样就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成本。那怎么来建这个平台,公司哪些职能应该在平台上运行,平台所产生的数据量如何变成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研发和决策的依据,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
第十,通过劳动组织模式的创新,来提高人力资源效能。
因为企业一方面要激活,另一方面要协同。比如现在移动办公,大家利用共享的社区、共享的平台来进行研发;比如把员工变成你的客户,把客户变成你的员工,就像小米科技那样,让客户变成企业的研发人员,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所用。对那些专业化人才,企业通过什么劳动组织方式把他们纳入到企业的系统里来,用他们最精华、最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不负担其他的成本?如何建立通过劳动组织模式创新来整合人才,充分挖掘人才的这种潜能?现在我们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人才的策略联盟合作。这也是我们新提的一个概念,人才不一定归我所有,但是归我所用。可以通过策略联盟的方式,通过项目合作制,把全球的人才整合在一起。但是这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模式,包括企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团队合作方式、内部分工机制,都要发生变化,企业的责任体系、考评体系也要发生变化,这其实是值得挖掘的一个方面。
以上这些,是我关心的十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着重研究的十个问题,需要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就是要提高人力资源效能,真正把中国人的所有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出来,中国人是绝对不会比美国人差的。
HR管理 篇2
联想集团从1984年创业时的11个人、20万元资金发展到今天已拥有近7000名员工、16亿元资产、累计上缴利税10.5亿,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贸、工、技一体化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当外界纷纷探索“联想为什么?”的时候,当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被联想的外部光环吸引来联想的时候,我们不妨走入联想内部,去看看联想的人力资源管理。
观念的转变:从“蜡烛”到“蓄电池”
和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历史相类似,联想也经历了初创、成长到成熟几个阶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领导层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作用。1995年,集团“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这种改变不仅是名称变化,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蒋北麒先生说:“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把人才看作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二次开发。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地发挥自身潜能,体现个人价值,有利于自我成长。”
中关村是人才争夺“重地”,贝尔实验室、微软研究院、IBM研究中心等外资研发机构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在这场人才抢夺战中,联想并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迎战。他们认为这些跨国公司的进入,刺激了中国的人才市场搞活,同时也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更新人才观念,改变管理机制的学习机会。为此,联想提出了自己的崭新理论:项链理论。就是说:人才竞争不在于把最大最好的珠子买回,而是要先理好自己的一条线,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而没有这条线,珠子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好的管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仅仅依赖高薪也难留住人才。
在赛马中识别好马
联想为那些肯努力、肯上进并肯为之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今天,联想集团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只有31.5岁。联想电脑公司的总经理杨元庆、联想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郭为、联想科技园区的总经理陈国栋……都是没有超过35岁的年轻人,他们各自掌握着几个亿,甚至几十亿营业额的'决策权。从1990年起,联想就开始大量提拔和使用年轻人,几乎每年都有数十名年轻人受到提拔和重用。联想对管理者提出的口号是:你不会授权,你将不会被授权;你不会提拔人,你将不被提拔,从制度上保证年轻人的脱颖而出。
联想启用年轻人采取策略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要有“赛场”,即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
2.要有“跑道”划分,不能乱哄哄挤作一团,必须引导他们有秩序地竞争;
3.要制订比赛规则,即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励评估系统。
媒体评论说联想“爱折腾”。从1994年开始,每到新年度的3~4月间都会进行组织机构、业务结构的调整。在这些调整中,管理模式、人员变动都极大。通过“折腾”,联想给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竞争机会,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而那些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
HR管理 篇3
第一层次:金三角
变革金三角=定位+战略+能力,主要解决企业老板如何解决变革的挑战。
定位:是有关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这需要具备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
战略:有关采用什么方式最有效,这需要具备所在经营环境及产业的手感以及取舍的勇气。
能力:有关如何将战略落地、执行到位,需要配套的组织能力。企业定位、战略受制于企业能力。
反过来讲,企业战略定位决定着企业发展什么能力,这是个封闭式的循环,鸡生蛋蛋生鸡,也是让经营者纠结的典型问题,但人力绝对是关键,决定企业战略是否可以落地,这就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金三角。
第二层次:金三角
组织能力金三角=人才+文化+管理,在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配套的组织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永恒的挑战。人才:人们都理解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数量的人才。
管理: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及相关的政策、工作流程等。
文化: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团结团队、创造积极性及吸引人才最关键的作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都是常识,但也点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结合人才、文化及管理,是发展组织能力的关键,这些都与HR的职能有关。
因此,我一直认为HR是公司的关键职能,具有战略的地位。
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中,不管是担任哪家公司的一把手、HR总监,以及担负企业大学职能的团队,一直是我核心团队的成员。我在管理时间的分配上,与组织能力相关的事务占据最多的时间。
HR管理 篇4
人力资源经理要想在组织中成功;生存;,既要学会扮演经理的角色,又要学会扮演团队成员的角色。
不久,一家公司将开展他们的年终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然而,绩效管理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用于存档和提供反馈、辅导和评级的过程。当这些基本的功能得以扩大之后,绩效管理就成为了帮助员工发展和充分发挥其潜力、并推动员工参与的有力工具。下面是5个额外附加的绩效管理任务,是公司的年终业绩审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给予员工机会来完成自我评估
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的绩效考核过程,并确保经理和员工之间开展有效的对话,将员工的自我评估作为你公司绩效考核过程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公司定期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也使用同样的形式,或创建一个稍微修改后的版本。员工自我评估的目的在于获得员工对他们的表现的自我观点。这是一个在整个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给予员工发言机会的强有力的方式。有时候,经理担心自我评估的价值,认为员工会简单地给予自己赞美的评价和较高的等级以试图抬高他们的实际评价等级。经验表明,相反的趋势却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比别人更加严厉。获得员工的个人角度观点对于公司获取员工绩效方面的更多的信息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方式。它还可以帮助经理随时准备处理意见或观点方面的差异,并深入了解员工的期望。
使员工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相一致
我们都知道创建SMART(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的目标作为我们的员工目标的重要性。使一个目标具有相关性的部分是它的环境。通过调整,甚至将员工的目标与更高水平的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就为员工的工作创造了这一非常重要的;大环境;。这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以及他们的工作是如何有助于整个组织获得成功的。尽管在传统上,经理们试图通过将员工的目标与他们自己的目标相联系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如今,一个更强有力的实践是将员工的目标与更高层次的部门目标、分公司目标乃至整个企业的目标相联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有关员工参与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一;大环境;对于员工绩效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收集360度反馈信息
很多时候,经理很少对员工的表现有全面的认识。360度反馈能够帮助经理避免产生偏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了解员工的表现,更好地确定员工需要培训和发展的领域。而员工往往对于负面反馈不全接受,他们往往会说;只是你的个人的观点而已;。通过收集多角度的、可信的佐证来支持反馈的观点,能够使其更加客观,而且能增强它的影响力。可以从许多人那里多角度收集反馈信息,例如,其他经理、同事、下属、甚至是客户,任何与员工有工作关系并可以对于你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帮助的人员,都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当经理与员工之间有矛盾或关系紧张的时候,当不同的人格类型使反馈过程存在困难时,或是当经理不直接指导员工工作时(轮班工作、项目工作等),360度反馈可能会显得尤其至关重要。
为员工建立发展规划
当发展规划作为绩效管理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非单独的`活动时,发展规划是最强大的。当经理和员工讨论绩效缺陷和职业抱负的时候,绩效考核会议往往是最主要的时间。在绩效考核会议期间,确定学习活动以解决绩效考核会议上确定的任何缺陷,帮助交流经理和组织对于员工的承诺,并不断改善他们的期望。为那些发展和准备晋升的员工寻求机会,让他们有一个感觉他们在目前的组织中有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或未来。通过将发展规划包含在你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学习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员工的参与度。
对高绩效给予奖励
最后,奖励和巩固高绩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绩效等级在决定员工的奖励和薪酬方面应该是已知的和可见的因素。整合你公司的绩效管理流程和薪酬管理流程,让员工知道,公司的薪酬制度是公平的,而且是建立在员工个人绩效基础之上的。这种整合不仅仅适用于荣誉的增加和奖金的提高;任何形式的员工报酬或认可都应该与员工的绩效相联系,并服务于公司所需的员工行为和绩效。
HR管理 篇5
国内某知名网站最新的一项关于职场人压力状况的调查显示:48.6%的职场人表示压力很大,44.4%的职场人表示压力处于一般状态,完全没有压力感的职场人只占7%。再结合最近在国内造成轰动一时影响的“富士康13连跳事件”,迫使企业不得不正视、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的整体职场高压氛围下,如何引导员工释放压力、以及由其而导致的不良情绪。
常言道,“怒伤肝、气伤脾、悲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从个体角度来看,不良情绪是一种心理疾患,它会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快乐;从群体角度来看,不良情绪是一种流行病患,这种情绪感染具有人际间蔓延的特性,必须加以舒缓、引导和输导,对企业员工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情绪管理,必须要及时发现不良情绪的产生,并剖析其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员工情绪。
不良情绪产生的显性原因在前述职场人压力状况调查中有显示:六成职场人表示压力来源于职业发展的困惑,升职与加薪总是不顺利;其次是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新的任务要求越来越高,来自新人的挑战也在冲击着职场人;排在第三位的压力来源是工作量太大,比例为38.4%;人际关系复杂、老板要求苛刻,也是造成职场人压力大的原因。
不良情绪产生的隐性原因,则可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来发现和剖析。
所谓“望”,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员工的精神状态,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态度等,及时把握员工情绪状态,了解组织情绪的走向。
所谓“闻”,就是感受:通过换位思考、切实把握员工对企业制度、规范、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等的实际体会。
所谓“问”,就是交流:针对企业中出现的抱怨、忧虑、烦躁、紧张、沉闷等消极情绪,可以采用个别交谈或谈心的形式,具体细致的对员工情绪做深入的了解。
所谓“切”,就是评估:设计专门的评估手段和评估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员工情绪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精确定位员工情绪的特征。
而调整员工情绪、对症下药,可以通过一系列组织干预措施,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引起情绪的事情本身;二是改变员工对事情的看法,即改变认知。
营造情绪氛围,提升个体感受
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氛围,表现为组织的情绪,如愉快的工作氛围、沉闷的工作氛围、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组织情绪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心情,甚至会成为一个员工是否留在企业的原因。整个组织的情绪氛围会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情绪,尽管员工和组织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量要比个体对整个组织的影响力量大。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要营造企业良好的情绪氛围。
建设企业文化,理顺组织情绪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组织规范。事实上,企业文化对员工不仅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对员工的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员工从进入企业起的那一刻便开始寻求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如果企业文化中有一个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愿景使命,一种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感,以高度一致的情绪去达成企业的目标愿景。在核心价值理念中,像惠普公司“尊重个人的主观精神”,默克公司的“我们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惠普人、默克人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共同追求公司的基业长青。
开放沟通渠道,引导员工情绪
积极的期望可以促使员工向好的方向发展,员工得到的信任与支持越多,也会将这种正向、良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并能将这种情绪感染给更多的人。
企业必须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让员工的情绪得到及时的交流与宣泄,如果交流沟通渠道受阻,员工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这种情绪会逐步蔓延,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
匹配工作条件,杜绝消极情绪
工作环境等工作条件因素对员工的情绪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将工作条件与工作性质进行匹配,从而避免其消极情绪的产生。如IT行业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作环境应设计成开放式结构,在办公用具的摆放、员工工作空间等方面可相对宽松,有利于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又如广告业的工作特点是创新和个性化,因此,墙体的颜色可刷成利于激发灵感的颜色。
培训情绪知识,增强员工理解
情绪心理学家Izard 指出,情绪知识在决定人们的行为结果时可能起到调节作用。情绪知识是员工适应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情绪知识”培训,增强员工对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解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适应组织的需要。
引入EAP,疏导不良情绪
人的情绪是呈波浪形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不良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堵不如疏”,与其压抑它,还不如给它恰当的机会释放出来。
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情绪氛围。目前在美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员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务,而在国内,如联想等企业也早已开始实施EAP。
HR管理 篇6
如何管理好人,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管理的第一项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也只有把人管好了,产品、服务才有保证,企业才能得以发展。
着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在以后的企业员工队伍中将更多的呈现出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将这些有知识、有技能、有想法的员工进行整合,创造性的发挥知识性员工的潜力和智慧,将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企业往往所面临的人才流失和人才难求,这也是一直都困扰着企业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没有一个稳定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的竞争优势、都将无从谈起,更不用去谈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因此,稳定员工队伍,打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和吸引人才进入的平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前提。
首先,构成具有竞争性的人才发展空间。
其决定因素有很多,例如,企业提供的待遇是否有竞争力,能否给个人足够的上升空间,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企业的文化是否适合人才的发展等等。在人才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对企业进行一个评估和选择。当然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他们的评估标准、内容也会有所偏重,一般包括: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环境、个人的发展空间、个人能力对岗位的适合性,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还有他的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更新机制的建设。包括岗位的设置、人力资源的规划等; 开发体系的建设。包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解决人才在组织内部的发展问题;
激励体系的建设,薪酬是否有吸引力。在设置激励体系时,不仅是要考虑薪资这些短期的回报,还有一个通过个人努力所可以预期的未来的回报。另外,还要考虑到个人所可能承担的风险;
制衡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机制,以提升员工满意度为入手点,建立内部沟通渠道、学习的机会等等;
监控体系的建设。据调查统计,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估体系,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员工的绩效不能有正确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他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外部环境不能控制的情况下,我们要招到合适的人才,那么必须把内部的机制建立好。
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要求
另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还有一些要求:开阔的视野,这是扩展招聘渠道、丰富招聘方法的前提;较高的综合能力,在双方的选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代表了公司形象。他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实现将公司优势展现给应聘者,让应聘者接受公司的保证;另外,还包括能够优化组织的能力,能够对个人的能力形成准确的判断,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创造最大的价值,不断优化组织结构。
做好员工的离职管理
在企业员工队伍中因“人往高处走”所带来的`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你的竞争力不强,你的员工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也是正常的;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这并不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更多的是被很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忽视的非正常的情况。例如领导方式、个人情绪等。因此,做好员工的离职管理,同样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
对于正常的情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为人才创造发展的机会、实现他们的预期回报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对于非正常的情况,我们要分析具体。很多非正常的人员流失,都是可以挽回的。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你有义务去协助员工解决面临的困难,而这些短期的困难是很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的诱因。同时,通过这种关怀也是增强员工归宿感,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方面。因此,当我们正确的看待员工流动,并积极预防非正常流失原因后,我们更可以通过人员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动淘汰一些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员工,去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
总之,良好的人才发展平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有这些实现了,业务才能正常完成,战略才能得以实现。当我们狂热的叫嚣着如何实施人才开发、如何实现人力资本运作的时候,我们是否首先检查一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是否完善、机制健全、渠道是否畅通。否则,你所有的人才战略都将梦里花、水中月;你所有的付出也将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了。
HR管理 篇7
有位老人,家里养了好多猴子。这些猴子不喜欢吃香蕉,也不喜欢吃桃子,它们最喜欢吃栗子。
贪吃的猴子们总也吃不够,它们经常为栗子打得头破血流。眼看栗子就快被吃光了,老人只好找来猴子进行谈判。
老人问猴子:"家里剩的栗子不多了,以后你们每天每个吃七颗栗子,好不好?"猴子们一听,每天都有七颗栗子吃,高兴地又蹦又跳。
老人继续说:"那就每天早上吃三颗,晚上吃四颗吧。"
早上比晚上少吃了一颗,猴子们一听都不高兴了。
老人想了一想说:"要不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好不好?"
早上比晚上多吃一颗,猴子们说:"太好了!太好了!"
老人一看猴子们挺满意的,就哈哈大笑:"好啊!就按你们说的方法去做吧!"
这是个儿童睡前故事,但仔细回味,里面所讲的事情和企业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猴子本来很喜欢吃香蕉和桃子的,这两样东西也可以给猴子很好的长期生活保障,但因为栗子在所有猴子心目中的被认同程度最高,因此便成为了最令它们高兴的生活保障方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获得报酬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实物方式,有福利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货币方式,而且是所有人都非常看重的,其地位就犹如香蕉、桃子和栗子。虽然企业努力从各式各样的保险和年休假给员工保障,但最终其激励性始终不如货币的发放来得直接和强烈,并且多数人会很干脆地把升职加薪视为事业成功的象征。如上文所说,栗子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在多数企业里,大家为了有限的"栗子"明争暗斗成了常事,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薪酬的涨幅开始减小,"栗子"的减少必然带来薪酬的改革。企业"老人"召开员工"猴子"会议进行谈判,先说清楚"栗子"不多了,为照顾众人的情绪,将维持原有的供应水平,"猴子"们当然很高兴。
当话题转到分配时,情绪就来了。企业里的薪酬分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老人"想减少基本薪酬,加大绩效薪酬的比例,以激励"猴子"创新进取,增加企业的活力。"猴子"们却非常现实,他们希望基本薪酬的比例多一些再多一些,毕竟绩效薪酬不是人人都完全拿得到手的,正好与企业的愿望相反。于是"老人"做了适当的妥协,加大基本薪酬比例,以稳定人心。据此操作后,实际上预算中的"栗子"数量还是一样多,"老人"没吃亏,"猴子"们的心理也平衡了,于是皆大欢喜。
同样是分栗子,两种分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多数企业的HR经常会遇上分栗子的难题,工作中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故事中老人的技巧呢?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成功有几点理由:其一,老人在栗子未吃完之前做了预算,事先知道能够支配的资源有多少,并且了解猴子们的习惯,所以提出了"一天七颗"的合理数量;其二,老人先进行沟通谈判,告诉猴子们栗子不多了,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度青黄不接的时期,与猴子们达成共识;其三,老人并没有直接告诉猴子,今后将早上吃三颗,晚上吃四颗,而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先设置障碍,当猴子们表示不满后,再提出合理的方案,从而避免了猴子们漫天要价行为发生的可能,充分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迎来了谈判的胜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所服务的企业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
前几天,我给公司的一个仓管办了离职手续。她已经为公司服务了四年,从一个生产线工人提拔到仓管的职位,薪水也从三四百一直涨到了七八百,按照本地的工资指导价位,这已经是中价位稍偏高了,对于企业整体薪酬水平来说也比较合理,但她的.辞职原因恰恰就是为了薪酬。因为她的辞职,企业不得不新招了两个人来顶替她的岗位,仓库一时间乱了套,付出了的代价不小。
由于进公司时间不长,我在办理手续过程中做了调查了解:从公司领导的角度认为,这个人的工资一涨再涨,四年间调了五次,就算再有能力也有到头的时候,而且涨了薪酬后所做的事情还是差不多,仓库管理水平提高有限,绝不能迁就"这种漫天要价"的行为(注:领导的原话);从离职员工的角度看,我为企业服务了四年,工资虽然涨了,工作量也在成倍增长,一个人要管完材料库,成品库,今年又分出个设备库,要求涨工资一点也不过分,而且原来和领导沟通的时候他也没说不给,甚至表态说"可以考虑",现在又不能完全兑现,我已经心灰意冷,只好选择辞职。劳资双方争议的焦点就是在"栗子"上,领导只愿意加工资到八百为止,员工则认为原来领导答应的意思是默许可以加到九百,绝不能接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注:员工原话)。就这样,由于沟通和谈判的失误,区区一百元钱就让企业损失了一个熟练员工;而该员工出到外面的社会后,再想找回一份同等水平月薪的工作,同样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该员工能够从生产线上提拔为仓管并且得到加薪,工作能力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每一次工作岗位和工作量的调整都伴随着薪酬的谈判和公司的妥协,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公司自己培养了一只骄傲的猴子,三四年后终于迎来了谈判破裂的一天。假如加薪之前有合理薪酬制度,配以绩效考核做依据,假如当初公司在加薪之前做好谈判准备,采取各种方式与该员工沟通,在让她了解公司的立场的原则的同时,使她意识到与社会薪酬水平相比的优势,这种事情发生的机率自然会低很多。在这件事情上,公司更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做人才储备,这么重要的岗位只安排一个人全职负责,帐物都是一个人管,全靠个人职业道德自我约束。所幸的是遇上了一位品德端正的员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自此之后,"老人"吸取了经验教训,准备请两只"猴子"负责仓管工作,薪酬设计和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也开始做了,但愿这次分"栗子"能让劳资双方达到双赢。
HR管理 篇8
01、招最好的人——什么是最好的人?
智商最高、成绩最好?情商最高?都不是。
我们认为,最好的人有以下三点:
第一,跟百度崇尚的“简单”文化匹配,这非常关键。
也是我们招人时考核的重点。当这个人跟公司的文化非常匹配,内部沟通成本、磨合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优秀的学习能力。
这对互联网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每天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格局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使用一个人,用的不仅仅是他经验上的优势,更是他对未来新环境的快速认知、理解、和应对的能力。这样,无论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谷歌,还是腾讯、阿里,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嘀嘀打车,快的,还是美团、大众点评等,我们都能够快速地去应对。
第三,胜任本职工作和岗位要求。
我们曾经争论过,到底是要招最好的人,还是招最合适的人?包括我们后面的职能团队。最后我们认为,我们是要招最好的人。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希望营造一个永远不断上进和自驱的组织。自驱的人,他愿意学习,而且能够快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02、给最大的空间——百度最大的空间是技术
给最大的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不仅仅是舒适的办理环境,自由上下班,更重要的是给他一种使命感、理想和技术平衡。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百度的最大的空间,是最前沿的核心技术。很多新入职的员工,之所以选择百度是因为百度是技术的天堂。很多人从腾讯加入到百度,对百度最大的感受和最大的欣赏点,也在这里。当公司选择让技术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的时候,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必然会受到影响。
阿里擅长的是运营,腾讯擅长的是产品,百度擅长的是技术,这就是公司的基因。我们说给最大的空间,我们的空间是很大,某一类人会充分利用空间成长和发挥,另一类人就会受到限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03、看最后的结果
看最后的结果,百度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公司,任何高绩效公司都会追求结果导向,就是以结果来说话,不论资历、年限等等,这件事情最终是不是做成了?在过去一两年里,百度强调2+X模式的绩效考核,以及人们口中的所谓的去KPI化。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希望真正做到,以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来衡量员工的产出。20xx年初,有些百度员工拿到了高达50个月工资的年终奖,也有10-30个月的不等。但是如果你的结果不好,那么一定不会有奖金。
百度强调的是差异化的文化,以结果来说话。
我们也曾讨论过,要不要给员工提供无息的房贷?这在百度讨论过很多次,最后我们不再去讨论。为什么呢?当你去做一个无息的房贷时,你本质上是希望给大家制造一个普惠的福利。普惠福利是讲究平均性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享受和拥有这种机会。而在百度,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这和我们的文化是不一样的。通过差异化的管理方式,人才会自驱,自动脱颖而出。
04、两张内部名单:潜力股以及淘汰名单
20xx年,360出台了搜索之后,百度陆续出台了几项人才政策和机制,再次焕发百度的自驱和差异化。在过去,不同层级的人没有晋升年限的限制。
现在,在一线员工,如果你在规定的年限内,晋升的层次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我们会自然的让你OUT,要不就再给你一次转岗的机会,如果第二次你没有得到晋升,那就会被OUT。公司会有一个专门的`淘汰的名单。
当然,公司也有一个潜力股计划,如果你成长的非常快速,超过公司大多数人,你就会进入到潜力股名单。公司会给你最多的发展的资源、机会和空间,让你能够尽情地快速的奔跑。
05、绩效:强制分布
强制分布在很多公司里都会去使用,百度也不例外。在20xx年、20xx年,百度面临很大挑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加大强制分布的淘汰比例。不是为了保护人才就减免强制分布,而是加大强制分布的淘汰比例。如果说人才可以分为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的话,我们拉大了两端的比例空间,挤缩了中间的空间。
原来百度中间的空间在70-80%,通过调整之后,中间的空间只有60%左右。我们鼓励更优秀的人往前跑,不符合公司要求的自然就会被淘汰。每年,绩效在最后一档的人是要自动淘汰的;如果两年之内,你都处于绩效最后两档,那也是要被淘汰的。
百度通过绩效不断地去淘汰人。当然,如果你的绩效,连续在第一档和第二档,我们会有专门的绩优奖,授予一定的百度股票,激励他更好的拼搏和奋斗。
06、文化:360度考核
从文化上看,我们每年都会对文化进行360度的评估,来看这些人在文化的表现上是怎样的,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公司的行为要求,也是要淘汰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达到一个水平,是没有机会被晋升、被加薪、被获得更高的奖励。所以,文化、晋升和业绩是我们突出促进差异化,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三个最重要的机制。
07、老人和新人:人才正常迭代
我们内部也讨论过,老人文化和新人文化的问题。老人会忠心耿耿,但是,当他的能力和激情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是选择留住这些老人,还是以绩效为导向?
以绩效为导向吧,他们曾经跟我一起拼搏过;留下来吧,他的能力和激情又达不到公司要求的水准。我们当然还是选择以业绩为导向。能力不行,自然就被淘汰。我们正是用这套机制,来使得人才不断地迭代,也只有这样,业务才能保持这样的活力和冲劲。
08、小马拉大车
在百度,我们有一个做法是小马拉大车。就是让一些能力、经验还没有达到岗位水平的人,去担当这个岗位的工作。如果他胜任了,做成了,我们就给他一个相应的晋升,以此激励他、表彰他。
我们的CEO李彦宏说:“在我眼中,任何一个业务是不分级的,只要你能做到,上亿级的用户量等等,这样一个在业界有显著成就的指标,我都会认为你的业务做大了,会给你相应的认可和激励。”所以,在百度,没有什么是主攻业务和副攻业务,只要你能把事情做成,就都会得到认可,这就是小车拉成大车。
09、同事之间互相PK
你跟周围的同事比,你的速度是不是比别人更快,你的业绩是不是比别人更好?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组织里面发展和成长的压力。
要不就卯足劲往前跑,要不就自动选择退出,这就是百度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最优秀的人快速的跑到前面去,脱颖而出,停下来的人真的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0、从聪明到优秀
聪明人是不是优秀人?在百度,过去我们一直招最好的人,就是我们认为很聪明、能够快速学习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优秀的人。我们也在反思,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认为优秀的人?不仅仅是聪明,不仅仅是你先天的聪明,还有很多后天的。
百度有很多员工,因为天生很聪明,往往需要被关心、被照顾,他们必须要成功,不允许失败等等,他必须要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持。其实当公司变大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也去看这些员工的受挫能力、抗压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等等,然后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快速的提升。我们内部非常强调从聪明到优秀,也就是说,你不仅仅先天性要好,而是当你和一群聪明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比别的聪明人还要跑的更快。
11、体制外机制,激发创新
当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如何让企业保持创新的基因,怎样能够打破部门的壁垒,让很多有激情的人、有想法的东西做出来?我们也会担心另外一件事:一线员工是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新想法,但是我们觉得不靠谱,而公司资源是有限的。
于是就出现很多矛盾。员工说,公司不重视创新,不重视一线员工的呼声和好的意见。当然,公司会觉得员工这些想法有的不切实际,对我们没有价值和帮助。
在百度,过去的4年间,从20xx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尝试。你可以在年初提报一个想法,说我们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业务目标,用一年时间去达成。然后公司就会去做一个评估,如果觉得方式可行,你就可以组建一个10人的小团队去尝试。
每年夏天,百度会进行内部评选。只要你对公司远超预期的贡献,就能够得到一个等值100万美元的百度股票的奖励。这就是所谓的体制外机制。因为你在一个正常运作的组织体制内,你是不允许来做这件事情的,因为你有自己的业务目标和业绩要求。
每年八九月份,百度大厦门口的广场,就会举行盛大的派对,对这些优秀的团队进行颁奖,以表彰他们对百度的贡献。过去4年,一共有11个团队获奖,我们在评选中没有封顶。第一年,只有一个团队获奖。当时,按照标准,是没有一个团队能够获奖的,于是公司为了鼓励大家选择了相对最好的团队。
到20xx年,我们一共评了6个团队。我们没有说一定选5支团队,或者3支团队,只要符合要求,只要是超预期的贡献,我们都会给予奖励和激励。
12、创新黑马奖
我们不缺点子,缺的是将想法和创意落实到行动。还有一个人数更少、大家三三两两的组成一个团队,如果有一个好的提议,你可以做成小样,做成一个可以呈现出来的东西,产品或者技术,展示出来。
每周五晚上,如果大家有机会参观百度大厦,我们看到休息区里,摆着桌子、椅子、零食、饮料,然后三三两两的人在那里展示他们的创意,或者成果。周日,李彦宏和我们的技术或者产品高管,会和他们一一地去探,成果和产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并且会在周日的下午,现场评选出这一届大赛的黑马奖,就是我们认为最有闪光点的团队是什么。
这种体制外的机制好处在于,我们往往有很多想法和点子,如果在部门内去提,往往因为资源有限、项目要排期,所以没有办法去配置资源。但是在这样一个长河里面,当你有一个想法,你可以去做成一个小样,呈现出来,让我们的总监、VP看到。这样就能够与业务做一个更好的结合,瞬间变成项目中的一部分。
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场合下会被涌现,快速地脱颖而出。百度从来不缺创新的点子,我们有一个创新的邮箱,每天有无数邮件发到我们的首席产品架构师。
新浪做了一个微博,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个微博?腾讯出了微信,我们要不要做微信?这样的点子很多,但是能否取得真正的成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我们内部叫行胜于言。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两天,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
HR管理 篇9
1、仓促招聘
匆忙地进行招聘,一般也容易使标准降低,或者忽略了应聘者的负面因素。由于招聘工作一般需要90至120天,因此如果一位身处高位的要员突然辞职,接替他的招聘工作便需立刻进行;如要增设新职位,更应提前三至四个月进行招聘管理。
2、光环效应
在招聘时,可能会由于应聘者的优秀外表或某些出色表现,而把其他如聪明、能干等优点,一并加诸他身上。为避免光环效应产生的不良后果,需向应徽者索取一些他自己已准备的报告,或近期的工作总结,作为评估能力的客观依据。
3、用最好的人,而不是最适合那份工作的人
不要为了符合应聘者的能力,而把职位提高至超出本来的.要求。为了避免聘用资历过高而最终可能厌倦或离开的人才,雇主需研制一份实际的要求细则,并在招聘时以它为范本。
4、提出假设性的问题
可提出“如你的意见在董事会上受到批评,你会如何应付?”等问题,以取替直接了当的提问:“你如何坚持自己意见?”间接提出问题,较之于一个暗示“正确”答案的提问,更容易获得准确的信息。
5、说话过多
不要将特定的面洽时间,用来拼命推销公司的应聘的职位,而又不认真的评估应聘者的技能。这样很容易掉进片面印象的陷阱,而忽视了待聘者的反应。适当地分配面试时间,以90分钟作详细的倾谈;其中15%时间用来介绍公司和职位的情况。
6、别呆坐空谈
在面谈时需作一些笔记,否则,事后便很难准确地证实或查核曾谈及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数据的问题。
7、采用归纳法
询问应聘者一些能具体以数据表示的成就,以证实他的自我介绍。采用计分法也可有效地对应聘者作出测试。以10分为满分,看他如何作自我评估。一般说来,如果自己有某方面的弱点,而又不想被发现,他会给予自己打7分;而充满信心的人,则会给自己打8分或9分。
8、“无意义”问题
与年龄、性别、婚姻、种族或宗教有关的问题,可被视对应聘者的歧视。所提问题应与这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关,如“你是否可以加班工作和出差?”
9、冷漠不关心
与推荐人查证,可得悉应徽者过去的表现,并呆发现他潜在的弱点。如果获得材料对候选人是负面的,便应对提供者作出解释,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评定候选人,使他发挥最大潜力,因而坦诚最重要。其中一个提问技巧是:“如果你要向这位应徵者提出忠告,以帮助他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10、忽视对方雇主的挽留
优秀应聘者可能会被原雇主提出高价挽留。为避免这类突发事件,询问应聘者会如何处理他雇主提出的条件。提醒应聘者促使他另寻工作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大部分最后接受雇主挽留的人,很多在24个月内也会离开。
HR管理 篇10
员工平时是在制度与流程约束下开展工作,还是在企业文化和心理契约下开展工作呢?我认为在中国是后者。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有厚厚的制度与流程,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管理混乱,制度与流程都是装订的珍藏本,员工对相关的内容既不背不下来也觉得陌生,都是凭感觉、良心以及看周围的人在怎么做事情而开展自己的工作,而这些取决于员工对周围关系的认知。所以说,在中国做人力资源管理,本质就是做员工关系管理,绝不是纸上谈兵的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效率问题,配置与效率又是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的两个矛盾的侧面。效率高就可以配置低一些,效率不高就要增加配置,而配置多了又可能出现更低的效率。中国人不相信制度与流程,对别人可以,对自己就会折扣,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还是要借助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解决员工内心的障碍与不快,才会有效率的提升,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力点。
人是心的工具,相由心生又心随境转,要让员工开心地工作才有效率,要开心就要帮助员工处理好其与周边的`关系,如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与上司的关系、员工与老板的关系、员工与外部客户的关系,这些就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内容。
如何才能够让员工处理好这些关系并如鱼得水呢?这是管理的重点,需要手段与技巧,需要胸怀与智慧。其实,全在心理调节上,因为心态决定一切。所以,一个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高手,绝对不是对从美国引进的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体系模块有多么滚瓜烂熟,而是要对中国人的人性与这种人性下的关系了如指掌,既要掌握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系,还要熟谙时代的现实价值体系,站在员工的立场与员工交流,帮助他们剖析与理解在中国企业内的企业经营的本质、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工作与金钱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生哲学与智慧,进而调整他们的心态,用思辨的手法帮助员工深刻而本质地认识问题之道、生活之道、管理之道、领导之道、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方法之道及成功之道,并不断地化解员工内心的各种困惑。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进行引导,帮助员工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消除内心的困惑,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结果是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与负面情绪,理解忧则天地皆窄、哀则自己束缚、怨则到处是仇、怒则大难当头,时刻都能发扬正面心态,凡事往好处想、凡事往长远看、凡事往宽恕行、凡事往奉献走、凡事往福惠增,员工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HR管理 篇11
1、创业阶段
挑战: 生存
特征:人治、老板文化以及不断的变化,由于需要不断的调整纠偏和商业模式不确定,团队成员不稳定是正常的。这个阶段HRD更关注在解决招聘和解聘的挑战;灵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协助团队成员适应老板的领导风格。
2、运作阶段
挑战:快速发展
特征:人治与法制并存,但还是以老板为中心。企业规模快速扩大,HRD需关注如何协助快速复制以及被证明的能力。除了持续面对招聘和解聘的压力外,同时要逐步规范HR制度,例如薪酬、绩效、员工入职体系等,让组织在稳定中快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关注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由于人员数量增加,沟通成效、创业精神容易被稀释,成员背景多元化,对管理者的要求从管事提升到管人和管心。因此HR要协助公司以有限的资源,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组织阶段
挑战:建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稳定长久发展,也就是基业长青
特征:这个阶段,企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个人的作用必须转变为团队的作用,由事件驱动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战略目标及计划驱动的管理模式。老板文化更要转变为组织文化,人治被弱化 ,制度被强化。
此时HR总监要关注之前提到的组织能力金三角的三元素:人才、文化及管理的关系;需要具备之前提到的四个能力:行政管理、人才发展、文化建设及人才品牌建设。
4、变革阶段
挑战:没有永恒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永恒的竞争力,只有持续变化的.经营环境才是真理
特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促动了许多产业的神经及利益;改革开放带来很多机会,但也持续推升人力资源成本和竞争压力;全球化提升了人才的要求和管理的难度…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才得以生存
这个阶段,HRD要以敏锐及客观的视角关注之前提到的变革金三角的三元素:定位、战略及能力,协助公司推动变革。
HR管理 篇12
国劳工部妇女局的最新统计显示,美国51%的公司为女性所拥有,美国妇女经营的企业收益率是全美所有企业平均收益率的3倍。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职业女性都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今天的职业女性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她们作为职场强有力的竞争者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立和坚强。在她们的身上有着某些可贵的特有品质。
首先,我国的职业女性的勤奋和投入是有目共睹的。
从成功动机上看,今天的职业女性的事业成功内驱力显然强于她们的前辈。许多职业女性工作时间都在8至12小时,对于中国女企业家工作状况的调查显示,每天平均做家务时间是1.6小时,平均的娱乐时间是1小时,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她们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善于和各利益主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减少交易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以提高组织效率。与男性相比,职业女性在职场关系协调中,常显示出更细致、耐心,长于表达和沟通的特点。她们善解人意,善于洞察别人的潜台词和形体语言背后的东西;善于通过赞美其他人来增强其信心,非常富有亲和力。所以,职业女性天生具备了信息化社会所需求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第三,忍耐力和坚韧性。
一般而言,成功的职业女性大多非常勤奋、吃苦耐劳,具有很高的忍耐力和坚韧性。作为职业女性,她们知道必须具有更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取得最终的'成功。她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挫折和坎坷,往往更能隐忍和坚守,直至度过难关。因为她们知道,作为女性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成功。
第四,合作精神。
由于职业女性大多待人热情友善、善解人意、可靠稳定、尊重他人,同时自我约束力又强,因而她们善于协调组织内部上下左右的关系,使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有机配合,产生一种团结一致的协作力。
第五,与生俱来的直觉力。
女性天性敏感,她们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很细微的波动、潜伏的暗流或风险,她们细腻、灵敏,有很强的直觉力。直觉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在机遇到来的一瞬间抓住机遇。许多职业女性凭借着过人的直觉力抓住机会,实现事业的飞跃。
第六,关爱心。
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其《关于管理的十个冥想》中谈到,“组织需要培育,需要照顾关爱,需要持续稳定的关怀。关爱是一种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成功的职业女性往往能够设身处地从他人的地位、立场来观察、考虑、分析问题,同时又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和反应。她们会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友善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赢得支持。职业女性常常在谋求下属的福利和关心他们的生活方面,表现突出。
男女都做HR,作为女性的自身优势在哪?所谓优势就是与众不同的特色,我想了想。作为女性,她的优势是:
第一个,是坚韧,尤其是她的韧性,这点我非常赞同张丽琍老师的话。人家讲女人柔情似水,但是水却能水滴石穿,她在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往往是在默默无闻中悄悄完成的。
我举个例子,我们家孩子当兵后,我们的隔断墙在那堵着让人难受,我爱人说干脆把它拆了,我说不许拆,讲了两三次我都没同意。后来,我出差半个月回家一看墙没了,她看着我说拆了以后还是挺好看的吧。后来我才发现只要她定的事多半得完成,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我觉得女性的坚韧应该是非常重要,给我印象很深,包括我们公司的几位女老总都是非常坚强的人,所以她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二个是细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非常周到,甚至可以讲女人的第六感官比男人强100倍。男人干什么坏事她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出来,这个也是她做好工作,尤其是在面试过程中,她可以从行为语言和潜在语言中分析出你要招聘对象的内心真实世界。
第三个应该说是温和,女性的温和具有很大的魅力。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丑的是自己的,漂亮是属于大家的。和女同胞在一起共事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深。
HR管理 篇13
一“战略导向”是关键点
1什么是战略导向?
所谓战略导向,就是指凡事主动作为,而且工作到位。任何一个部门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必须为总体目标服务!而不是各自为阵。比如说,企业20xx年要完成5个亿,那么无论什么部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大家都得回答清楚我要做什么、做出什么结果,才能对5个亿的实现有帮助。如果所做的事情对总体目标的实现没有贡献,你做这件事情有何意义?一个部门也好,一个人也罢,如果只会埋头拉车,但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抬头看路,明辨方向要往哪里走,走错了路,企业要花多少成本为你的错误行动买单?如果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假设一帮人都这么干,不要两下,这个企业就衰亡了。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有作为一定要首先保证将事情做正确。不能蛮干,瞎干,一定要智慧的、有策略地干,围绕大局去干。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服务的理念。
2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做到战略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要驱动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特别是人力资源总监或人力资源经理,一定要围绕“三个务必”做足功课:
1、务必要明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战略。你所处的企业是在什么行业?这个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个行业的典范是谁?为什么会成为典范?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只有洞察行业,才有足够的高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必须洞察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让所做的事情做对,进而产生价值。
2、务必要了解企业各个版块的业务。比如研发、供应、生产、营销等业务版块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需求?如何做才能帮助各业务版块更好的实现价值?
3、务必要找到战略与专业运作之间的逻辑关联,并衔接好两者的关系。比如说开展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专业活动,但培训和企业战略之间两者是如何关联的,这要清楚。要保证这项专业活动对驱动战略的实现是正相关的,即培训做得越好越到位,对企业战略实现的带动作用越大。
二“全员参与”是基本点
一谈到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是领导强调要做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殊不知,人力资源管理如果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部,让它变成全员参与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不可能在企业成功。
1为什么管理者要懂人力资源管理?
如果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意识和行动,没有贯穿到管理的日常工作当中来,我们的很多管理干部并不一定能带好团队。不懂人力资源管理的干部,他擅长的是单干。如果我们的思维、方法不改变,还是按单干的做法去领导团队,会带来两个直接的危害:
1、危害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为你没办法带团队,所以部门的整体绩效做不到超越于别人的期望。不要说超越别人的期望,甚至连基本的任务可能都没有能力去完成,为什么?因为你所带领的团队形不成合力,最终它不能够转化成战斗力。任务仅靠一个部门负责人或少数几个自主能力比较强的核心骨干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一个管理干部,你真正要强,真正要好,真正要有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要能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去带好团队,只有这样,管理才能够成功。
2、如果我们的管理干部不会带团队,危害的是单位的发展。企业界有个著名的八二定律(也普遍适用于事业、机关单位)即:80%的责任由20%的人在承担。这20%的人是谁,就是我们各层级的管理干部,包括少数几个核心骨干。部门人很多,但没有几个人的'工作到位,导致我们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罢,靠少数几个人,是干不出光辉前景的。
现在中国企业都在强调“执行力”,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认为执行力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调,你来到这个岗位要做什么,这是每个职场中人首先要想清楚,而且要百分百做到位的。否则,这个位置为什么是你的,你又为什么可以拿这个工资和奖金?很多人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当前需要强调的是“思考力”,当下很多岗位的员工、管理干部缺乏思考力!来到这个部门或岗位,若领导不交办做什么事,很多人不知道要做什么,做出什么结果,如何做;碰到问题,若领导不出面指点迷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像惠普、IBM这些跨国公司,他们的管理者对下属是这样一个要求——“你来到我这边,你就该告诉我,你该怎么办。如果你告诉不了我,还要我告诉你怎么办,那我还要你干什么?”
如果一个企业只有几个大脑在思考,这个企业的发展还有戏吗?企业或单位至少应该让80%的人,大家都能主动作为,主动思考。让一个大脑思考或少数几个大脑思考变成人人都思考的时候,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他不知道背后的这些东西,不知道我到了管理干部这个位置首先应该去带好团队,去承担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这些事情的基本责任,那是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
2为什么所有员工要懂人力资源管理?
现实中,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这些东西,你领导们去干吧,跟我有什么关系。因为大家的不参与,甚至抵触,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落不了地。如果要让大家都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我的责任,首先要理清工作到底为谁干。很多人没搞明白工作到底为谁干,如果搞明白了,那些推诿扯皮、不负责任、踢皮球等诸如此类的组织乱象不会象现在那么严重。这些,光靠制度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人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而人的这种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源自于人的思维,这个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对工作怎么看,如果认为工作是为别人干,是为你领导干的,一定会出现领导交办一件我干一件,如果领导不交办我不干的现象。但是,将思维调频到工作就是为自己干,那么,领导不交办,我也要想尽办法地找工作机会,也要想尽办法地把工作做好。
如何让员工知道工作是为自己干,一定要让员工明白,工作做好了,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工作回馈给你的不是拿多少工资,多少奖金的问题,也不是职位怎么升迁的问题,而是你从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是多少工资和奖金都换不来的,因为它能决定你未来的生活品质。
我们每投入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工作对大家的回报,在于两方面:一个是物质利益的回报,一个是未来发展机会。未来机会要靠什么去获取?要靠你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就从你每一件事情干好之后累积而来。如果,我们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主动作为的习惯,也就是说,背后若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技能去对接工作,就不可能有职业化的工作行为,如此,工作就不会有好结果。若干不好工作,工作本身对你的回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我们很多人最终也成功不了。
人力资源管理强,企业或单位的内部运营才能顺畅;人力资源管理要强,仅靠人力资源部门是做不好的,只有让人力资源管理走出人力资源部门,让人人都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的时候,才能做好做强人力资源管理。
三“系统平台”是立足点
人力资源管理若割裂运作,比如培训仅搞培训的事,考核仅搞考核的事,工资设计仅搞工资设计的事,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成功,一要能系统设计,二要有平台思维。
什么叫系统设计?比如绩效考核。搞考核为什么?它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驱动关键任务的实现;一个目的是帮助人的成长。既然考核要能驱动关键任务的实现,那必然的,首先一定要梳理清楚年度关键任务;而要帮助人的成长,它和培训体系,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又息息相关。所以,绩效考核不超越于考核制度本身,同步去连结相关联体系,通常是很难搞好的。再比如说研发部门要招聘员工,假设仅从招聘角度而言,研发部门一提出需求,人力资源部门全力以赴就为其将人员招聘到位。但事实呢?研发部门的职责不清,人招来了不知怎么用,也没有到位的考核机制,导致人浮于事。事实上是因为研发部门用人不善导致效率不高,误认为是人手不够。如果人力资源部门按研发部门的思维去走,人,势必越招越多,单位的闲人也会越来越多的。只有具备系统思维,跳出招聘的框架,从工作设计、人员管理等方面同步系统去考虑研发部门的用人需求,人力资源部门才能真正将工作做到位,进而帮助到部门及企业的成功。
什么是平台思维?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是搭平台,建舞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共舞。若企业、单位或部门的人很多,但只有几个人在跳舞,其他的都是观众,甚至是裁判,在旁边指点谁跳得好,谁跳得不好,那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个平台没有搭好。好平台是什么?人人都愿意主动作为,自主管理。这要机制和文化去匹配。
小时候,我在老家经常随大人去看木偶剧,台上,乐队在卖力,提偶人在卖力,木偶本身也惟妙惟肖。台下观众在如痴如醉欣赏一台好看的木偶剧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搭台人才厉害呀,若没有这个舞台,台上这些人的成功从哪里去体现呢?人力资源管理者我想就是这个搭台的人。台建好了,让大家在台上尽情共舞,实现人生理想,驱动企业发展,这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最大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问题有三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为人力资源管理而做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人力资源管理部,更多的似乎在热衷于玩一些概念、模型,仅有专业思维而没有战略考量,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
二是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其他人和部门是裁判,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仅靠人力资源管理部在唱独角戏是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工作是割裂的,模块化的,而非关联系统化的。比如招聘,往往仅为招聘而招聘,但招聘显然和工作设计、培训与职涯发展、考核与分配等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横纵向的系统思维及平台化的系统运作,才能真正做好招聘这个点的工作。
HR管理 篇14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4、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 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6、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为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7、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斗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10、奥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载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丰富、深刻的意义。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演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HR管理】相关文章:
HR管理07-20
HR管理(热)07-20
hr薪酬管理制度(通用19篇)05-25
hr员工管理制度(通用5篇)05-10
餐饮管理公司薪资福利制度-HR猫猫09-26
HR谈面试02-16
HR工作职责06-08
HR个人总结06-24
HR实习报告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