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林林种种,有的始终在一个单位坚守并享受这成长的乐趣,有点在尝试着新的行业或者岗位试图有所突破,更有甚者视跳槽为一种游戏,一年之中都可以找到几种跳槽的理由。当然,在一个开放的和多元化的社会中,跳与不跳、何时跳、跳到哪里去,终归是自己的选择,跳槽的成与败都需要自己“埋单”。
今天的题目是《当跳槽成为一种习惯》,写下标题时,大脑中立即闪现几位朋友,可以说他们都是切题的代表。笔者这里只想描述他们的过程,暂且不论他的成败得失,因为他们依然在路上。
小A是跟我同一年毕业,并且同时进入同一家综合家用电器企业工作,在总部实习完毕后,小A被分配到西南某省做销售代表。每次在公司总部见面时,我都能够听到他的诸多抱怨,什么所在的省份穷山恶水没有市场啊,什么公司支持太少了,什么直接领导没有领导能力擅长人之等等。最终,小A在为这家企业服务半年之后选择了离职。当时的我还继续留在该集团公司,前后服务了三年。小A的第二份工作是到一家手机生产企业做营销,后来联系渐少,几乎两年之内,具体的事情了解的不多。只是今年五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包括小A和其他几个朋友一起见面了。当我问及小A现在何处高就时,小A一脸苦恼的样子,开始向我诉苦:“别提了,我现在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下一步。省里面的几个通讯运营商中,联通我服务过了,网通我也干了,移动也做了,就剩电信没去。我想,电信不能去,如果电信去了,不是所有的通讯运营商都被我做了?这样不合适。如果电信也去了,我可能真的彻底没有退路了。”一旁另外一位朋友插科打诨:“得了吧,连女朋友你都换了好几茬了,还顾虑一个电信公司去不去啊!”
胡先生也跟笔者做过短暂的同事,当我去该单位任职的时候,他选择了离职,我是顶替他的位置的,都是市场总监,只是前后任的区别,因这次机缘我们做了十多天的同事。胡先生人话不是很多,善于思考,做事也挺认真,我们也算聊得来。于是,在他离职后,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离开我所在的单位后,胡先生去了温州一家民营企业,带几个伙伴做起了承包经营,但业绩一直没有起来,半年后再去了温州另一家类似的企业。在温州第二家企业,胡先生做的稍微长一些,大约一年半左右,之后经朋友介绍去了厦门的一家大型水务集团公司,并新成立一个全新的事业部由其担纲,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融入得当,将会大有作为。期间经过多次交流,据他的反映,整体感觉他缺乏人手或者说支撑力,同时老板好像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阻力,因此在运营整个项目一年后,他再次选择了离开。离开这家水务公司之后,胡先生后面的工作则跟过山车似的频繁更迭,让人眼花缭乱。先是跟几个朋友在厦门另外注册了一家公司做跟上家服务企业相似业务的产品,但三个月后经营不太理想,股东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此他选择了退出。退出之后,一方面考虑机会多一些,一方面离家近一些,因此北上上海。在上海,他先是去了一家专业的公司,做业务拓展,约三个月后再换到另一家果汁饮料生产企业做市场部长,五个月不到又宣布离开。胡先生目前在家休息,说累了,要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下一步的。
戚云在某名牌大学的MBA毕业后,先去了宁波一家著名的手机制造企业市场调研部工作,此后去了浦东建设集团,再后来去了一著名的跨国石化公司中国公司的一个事业部,任销售经理。与戚云的认识是他在这家公司的时候。戚云本人整体感觉比较率真,有什么说什么,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