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每个王朝兴起时,帝王们都在广纳贤才,而每当王朝没落之时,庙堂上却少见贤良。国家、企业的兴衰究竟与广纳贤良有何关联?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拔这些贤良之士呢?
一、任用小人的后果
如果是贤良者当政,他们制订的治国方策,大多数能做到老百姓与统治阶级分享利益,从而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大家共享富足、太平。
如果是小人当政,他们制订的方策必定偏向统治阶级,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些沦落民间的贤能者就会带领老百姓反抗压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暴动,将不断动摇王朝的根本,这几乎是所有王朝倾覆的关键。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欧美许多企业都会发生大范围的罢工,并且,他们的工会与雇主的关系紧张。其原因就是因为那些有能力煽动罢工的“贤能者”未被选拔出来,委以重任,导致雇主与员工的利益分配失衡。仅仅是开除他们,只能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无能。
二、国家如何选拔才俊?
三皇、五帝、八王精通《易经》,“慧眼识珠”是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比如尧选舜,舜选禹;先秦时期,诸侯是通过听取“游说”的方式选拔人才,比如像苏秦等;汉代是“荐举”品行优异的孝廉,才学优异的秀才,作为干部候选人;汉武帝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了董仲舒、东方朔等俊才,从唐代以后,“科举”制度被广泛采用。
“识慧”、“游说”、“荐举”、“科举”这四种方法都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前三者都不宜标准化、大面积推广,而自唐以后近1,500年间,“科举”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开通了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公务员考试,将社会精英从一般群众中选拔出来,无论出身高低贵贱,均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土鸡变成金凤凰。不过,想让“李自成”考进士,恐怕有些困难,于是,那些靠打拼出来的实干型人才,就给他们一个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的身份,相当于开明绅士。
国家采用了以“应试选拔”为主,“业绩选拔”为辅的方式,将社会精英们全部拢到了上层建筑中,中国社会空前稳定,国家也越来越富强,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三个代表。
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可以大面积、标准化推广的还是“应试选拔”,它是一种考察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选拔方式。我们应该看到,通过应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符合客观实际,孔乙己只是极其个别的失败案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