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招聘,技术和识才的完美结合

招聘,技术和识才的完美结合

发布时间:2017-03-18编辑:小田

      招聘,既是识才和选才的技术,更是人际交往的艺术。
  

  众所周知,“21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人才成为企业核心的软性竞争力,人才的水平决定企业的前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回答那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何选择人才?进一步如何看待招聘?
  坦率地讲,即使借助最知名的咨询公司参与其中,即使采取最成熟的测评工具,也很难保证每一次所吸纳的每一个人,都是绝对胜任的,“害群之马”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是,尽可能少地误选“害群马”,尽可能多地精选“千里马”,并且尽可能有效地把“害群马”培养成“益群马”,把“潜力马”演进为“千里马”。
  在选拔“潜力马”和“千里马”的过程中,常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伯乐”,笔者在这里结合工作实践和个人感受,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优秀VS适合
  ——千万别把二者对立起来
  
  当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媒体和管理者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不要最优秀的,只要最合适的”——貌似掷地有声,其实大错特错。笔者以为,优秀的就是指综合素质全面、品德突出、人格健全、能力超群、开发潜力大等“形而上”的“道”;合适的指符合岗位任职条件、文化匹配度高、有专业技能、“来之能战”等“形而下”的“器”。可见,这“上下道器”之间并不是截然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招聘而言,“优秀”是前提、是基础,“合适”是中心、是关键,我们需要的人才是既优秀又合适的!
  因此,在现实的招聘工作中,招聘专员应努力把握并做到: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也都应该基于优秀和合适的选人期望,把真正的“金子”从“沙粒”中挑选出来。特别是要透过简历,发现闪光点。简历是应聘者的“广告”,难免有所修饰,招聘者既不能为其所迷惑,更不能放弃寻找真正优秀且合适的人才,要对整个简历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把关键信息串联起来进行评定,得出系统化的结论。
  
  人力资源部门VS用人部门
  ——为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
  
  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权力的荣耀感以及其分配似乎格外受到关注。然而,任何一个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都不会把狭隘的“争权夺利”当作部门的基本目标。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支撑部门,是服务业务部门的,是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他们(人力资源部)进行的招聘工作(生产)也是为用人部门(内部客户)提供人力资源(产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不是合同的甲方乙方,而是业务的合作伙伴,前者基于后者的需要设计、生产、挑选产品,而后者也应对前者的专业立场表示理解,用人部门有权挑选产品,但没必要也不能决定产品。
  但现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处境往往很尴尬:既要承担招贤纳才的义务,又没有决定人才取舍的权力。在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因为业务特征和专业背景的差异,难以形成心服口服的一致意见。结合上述分析,不妨这样界定: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前期的访谈、笔试、测评等环节,选出“优秀的”人群,用人部门通过面试、调查等,选定“合适的”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掌握专业知识,能体现识人选人的优势,理解“优秀的”特质,用人部门是岗位“提供商”,应对“合适的”有充分的发言权,两个部门共同形成了最终人员的决定权,如此,也才能保证我们选拔的人员是有真才实学的,是“优秀”和“合适”的完美结合。
  
  招聘VS应聘
  ——棋逢对手的游戏
  
  面试,是当前所能发现的最常见也是最不可少的招聘环节,这个被英文称为“interview”的词汇,如果咬文嚼字地去解释,也就体现了“面试”的最基本含义——“相互观察”。这种“相互观察”,就使招聘“面试”成为一种博弈,作为下棋者之一的应聘者,要想在“对局”中“旗开得胜”,就必须“知己知彼”,这里的“彼”既包括对“楚河汉界”的了解,也包括对“棋逢对手”的理解。作为招聘者,貌似主动,其实承担着更大的压力,既要“懂棋”,还要会“下棋”,更重要的,还要能识别和吸纳“棋圣”、“棋王”,可不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也不能“举棋不定”,让真正的“高手”擦肩而过。
  中国人喜欢讲“缘分”,招聘和应聘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既然是缘分,就应该珍惜,至少不要作践。应聘的虚假信息和招聘的虚假承诺,其实都是对双方的不负责任,也是浪费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的不明智行为。招聘和应聘之间,因为“职位”这个“好处”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双方要为此“下棋”,然而在对局的过程中,多一些君子风度,少一些小人作为,对双方都是好事,也才会有“共赢”的可能。
  
  语言VS行为
  ——听其言,观其行
  
  招聘过程,从最初的接触到最终的选定,与应聘者的接触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在短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应聘者,就要处理好“言”和“行”的关系。虽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流畅并富有内容的语言往往能吸引招聘者的注意,并在心里为能说会道者加分。但是,现在的招聘有个现象,就是“招聘陷阱”和“应聘谎言”并存。招聘者绞尽脑汁,通过设置情景、故作高深,妄图了解一些不受蒙骗的真实信息;应聘者费尽心思,通过美化简历、修饰语言,妄图展现一个“舍我其谁”的“高大全”。语言固然是可以修饰的,但行为却更接近心灵,说的好听,不如做的好看。
  其实,应聘者的“忽悠”和招聘者的“防忽悠”,在一个不经意的、下意识的动作之下,往往变得徒劳。现在很多招聘的面试,都强调“去情境化”(decontexualization),力求发现一个真实应聘者。作为招聘者,要善于通过对应聘者的衣着打扮、起坐举止、待人接物等,透析其性格特征、偏好习惯。可以说,真正的招聘工作,从接触应聘者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一直延伸到其被吸纳或者被淘汰。
  
  有礼VS失礼
  ——成与不成,都是缘
  
  某求职者参加一个人才招聘会,马不停蹄赶到,汗流背等待。没想到对方瞄了一眼简历,茫然地抬头问:“你是著名大学的吗?”求职者于是灰溜溜地消失了。
  某公司待遇颇丰,招聘展位前人头攒动,很多应聘者被直接拒绝。一位老兄直接挤到前面,挥舞双拳大吼一声:“你招还是不招?”招聘的工作人员口瞪目呆,不知所言。
  两个有点酸楚的黑色幽默,招聘和应聘,不同的角色,相同的失礼。具体分析:当前,或许基于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应聘者往往显得“低三下四”、“委曲求全”,而招聘者则“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恕不客气,这两种态度和形象都是病态的畸形,距离我们倡导的“职业化”相差甚远。经常听到“十年修得同舟渡”,也经常听到“礼多人不怪”——招聘和应聘双方,能成为“棋逢对手”,本身就是一种“业缘”,可不是“嗟,来食!”。礼节,代表着应聘者的自信,代表着招聘者及其单位的素养和形象。
  应聘者不卑,招聘者不亢——成,则为同事,“同舟共济”;不成,萍水相逢,也要给彼此留下美好回忆。当然,作为稍显主动的招聘者,是“主人”,更要体谅应聘者的“客场”处境,以礼待人、以理服人,让应聘者感受到招聘者的真诚态度,也给所在单位争光添彩!
  招聘,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链条的重要一环,选拔优秀的、合适的人才是招聘专员的使命,这既是作为专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需要技术性的手段和技巧,也是作为企业成员的宣传平台,体现艺术性的文化和价值吸引。能够把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并自然展现的企业及其招聘专员,才是成熟的、自信的、人性化的,也才会有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发展愿景!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