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单位高挂户口牌 外地学子被挡城门外
1月11日清晨6时,河北师范大学99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王晓燕顶着星星从石家庄赶到北京,专程参加2003届北京地区(医药、文教及工业园区)毕业生招聘会。然而4个小时过去了,她的简历一份也没投出去。她不解地对记者说:“因为是外地生源,北京的一些用人单位简历连看都不看就拒收!户口在其他城市早就不是问题了,北京的一些单位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到底是聘人才还是聘户口?”
上午10时,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应聘学生将整个会场塞得满满的。由于参会人数众多,“请应聘者勿在场内停留”、“某某展台前捡到一块手表,请失主速来认领”的广播声不绝于耳。“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已达12000人!”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林介绍,参会单位约180家,需求专业涉及330个,需求人数共计6270余人,其中需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需求总数的17%,本科学历的占58%,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5%;需求文化教育相关专业2320人,医药及卫生类专业2085人,临床医学、生物制剂专业1780人,分别占总需求人数的37%、33%、28%;其他专业约占2%。
尽管本次招聘会规模大,提供职位较多,供需比约为2∶1,但北京各单位招聘台前,几乎无一例外高挂“只要北京生源”、“限本市户口”的招牌,给大多应聘者迎面一击。
人潮中,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应聘学生。其中4人来自河北,两人来自辽宁,1人来自内蒙古,北京生源3人。用王晓燕的话说,外地学子成了北京招聘会的主角,而户口是这些外地学子目前京城就业最大的屏障。“这些工作机会都是给北京生源准备的,与外地学生无关。”辽宁锦州医学院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小付告诉记者,她应聘北京一家医院时,负责招聘的领导明确表态宁可要北京生源的中专生,也不要外地本科生。面对这样尴尬的结果,小付说自己实在想不通,“上海户籍改革半年多,7000多外来人才成了上海新市民,北京的一些单位怎么还这么死脑筋?人才在国内城市间都不能自由流动,何谈与世界接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说,虽然她现在有北京临时户口、北京身份证,但是求职的遭遇并不比小付、王晓燕顺利。被算作“非北京生源”的她,在北京找单位一样难。“许多单位都不接收外地生源,连北京远郊县都不考虑!”
在京城某报社的招聘台前,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说,在北京上大学的外地学生,不是北京生源,不算北京户口,不够招聘条件,没有面试资格。
北京的一些单位何以不接收外地生源?除了没有户口指标等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原因外,北京一家医药公司负责招聘的同志告诉记者:“我们单位无法解决外地大学生的户口问题,他们进单位后没有户口,势必军心不稳、随时跳槽。企业为了合理规避经营风险、降低运营成本,还不如一开始就招收北京生源学生,比较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