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校园招聘是现代企业招聘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主要方式。这种招聘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才策略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冰岛劫难……全世界的金融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以往校园招聘的招聘大户为求节省成本,也纷纷减少招聘应届生的数目,有的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中小型企业也正遭受倒闭狂潮。这“两重压力”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不时能看到万人攒动争职位的景象。许多应届毕业生都表示:“今年的校园招聘比去年少很多,毕业生人数又比上届多,压力很大,没赶上好时候。” 而谈到投出的上百封简历更是石沉大海。
从国内方面看,政府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借鉴国外经验,从大学生高考填志愿的环节就开始考虑,高校提供给高考生填志愿时参考的大部分专业,必须以市场预测为依据而设置;实行春秋季入学制,同时推行完全学分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集中就业的压力;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年工作,该机构应享有参与办学决策的“特权”,甚至可以“指挥”校长:“高校的某个专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应该取消。”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由政府权威机构牵头,尽快建立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取代大型招聘会的功能。
校园招聘会涉及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实际上成功举办一场招聘会却要经过企业向高校就业部门咨询情况,就业部门借用教室,确定举办时间、地点,通知学生,保卫处备案企业宣传方案等繁杂事情。信息化和网络化则可以消除地域不便、信息重复录入、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使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更加快捷、规范。首先,企业可以登录学校的就业网站,完成校园招聘会的前期申请工作(包括发布招聘会信息,拟开招聘会的时间、规模等基本资料)。高校就业部门根据企业申请资料和本校工作计划进行在线实时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企业,通过校内教室申请系统办理会场教室借用事宜,通过保卫处宣传审核系统办理会议宣传方案备案事宜。以上工作完成后,就业部门将招聘会的时间、地点、单位简介等信息发布至就业网,或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告知学生,从而完成网上校园招聘会的所有工作。
作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的校园供需见面会,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一成不变的保存下去,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发展。未来校园供需见面会会出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局面:既有全校规模的大型招聘,也有小型的专场招聘,既有多家单位的联合招聘,也有单一单位的独立招聘。从供需见面会的组织和效果角度来看,今后,校园招聘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同地区、同行业和同部门的招聘。同时,高校除了组织现场招聘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各个有关职能部门的进一步协调和合作,网络招聘也将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个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招聘的替代模式,建立“订单式培养”、“预就业”、“高校实习生计划”等就业模式,使企业招聘不再局限于举办招聘会的形式。 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为单位定向培养他们所需的各个层次的人才。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如飞机维修工程、临床医学等,这样可避免用人单位出现储备人才浪费的现象,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再如企业提前“预定”毕业生,高校提前“预定培养”人才的“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为企业提供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员工,也使企业能够得到自身满意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省了相当数量的培训经费。另外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高校实习生计划”,通过与单位联系协商,请单位提供实习岗位或实习项目,通过实习让单位与学生有段接触磨合的过程。用人单位可以在实习期间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学生也能借此机会了解企业、展现自我能力。
当然,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招聘成效决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力量和努力,高校如何培养社会所需之才、学生如何成长为有用之才、单位如何吸引合适之才才是招聘成功与否的三大关键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现有条件下合理解决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大大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招聘成功率。
从国外角度看,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经济不景气,工作机会锐减,欧美各国失业率飙升。裁员潮的涌现令大量本来有工可做的雇员失去饭碗,而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更备受考验。由此国外许多国家都先后提出各种研究方法以解决应届生就业问题。
一、推行“国家实习计划”
据悉,英国失业率近一段时期出现攀升势头,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英失业人数现阶段接近200万。由于经济不景气,不少大公司纷纷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或仅把招聘目光集中在牛津和剑桥等名校身上。
英国今年夏季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政府官员近日披露,政府计划推行一项“国家实习计划”,帮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实习3个月,培养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就业。这也将有利于在英国毕业的中国学生们留在当地找工作。这项计划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先实习3个月,希望通过这3个月的带薪实习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毕业生实习完毕后还有机会获得全职工作。尽管参与实习计划的毕业生无法从实习机构拿到全额薪水,但薪水略微高于政府给予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总和。目前,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微软公司等4家知名企业已决定加入“国家实习计划”,一些公共部门、慈善和志愿者机构也收到参与邀请。
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部的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经常会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包括了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大的内涵,预约谈话的毕业生终日不断。英国还有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各高校来编写就业辅导书,发布有权威性的评估和就业率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