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聘用外企高管为什么一再失败?(2)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辑:lqy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在走下坡路。其实,这种现象一直都在发生,只是一直在被一些后起的繁荣景象所掩盖罢了——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家电企业“不适应”中国市场,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缩在中国的业务,直到几乎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但是接下来出现的外企投资高潮使得这种收缩不足挂齿;2000年以后,香港、台湾和欧美国家和地区的一大批制造企业及其品牌的生产商“不适应”中国市场,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缩在中国的业务,但是接下来依然持续的市场机遇和外企投资高潮使得这种收缩依然不足挂齿,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2007年以来,大量的服装、商业连锁、消费电子、日化、食品、饮料、互联网搜索引擎等品牌企业,由于“不适应”中国市场,逐步而又快速地收缩在中国的业务,但是在继续一片大好的外来投资形势下,这种收缩虽然一度引起了人们阶段性的关注,可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依然是公认的世界经济的引擎,这使得外企投资中国市场的热情不减,进而使得这种外企收缩中国市场业务的行为,被普遍理解为“正常的策略调整”;直到近几年来,欧、美、日等传统“高端制造”企业也开始大面积地“不适应”中国市场,逐步、快速而又全面地在收缩中国市场的业务时,人们才意识到,广泛领域的外资企业收缩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已呈现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直到现在,才几乎没有人相信,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会回到从前。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势微”,与以下三点有直接关系:一是中国的人力成本增加,二是中国政府取消了此前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三是中国市场的商业机会不断减少。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而且是经不住推敲的表象。试想,中国本土企业也面临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也面临市场机会减少的压力,为什么跨国公司就一定要“收缩”呢?至于中国政府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一点,如果中国企业早年也拥有这种待遇,这是否意味着在与跨国公司的较量中,其生存与发展能力更强呢?显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走麦城”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此。

  要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走麦城”的原因,需要分析一下早期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跨国公司早期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财大气粗,二是品牌卓越,三是政策优惠,四是优质高价。我作简要提示性说明如下:

  1. 财大气粗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当看好某一战略市场的长期机会时,它们会投入巨额资本,即便是一连三、五年持续投资也不在话下。跨国公司早期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这一点是根本原因。

  2. 品牌卓越

  跨国公司无不拥有一流的品牌,有的跨国公司甚至拥有一系列全球一流的品牌(比如宝洁、联合利华、松下电器)。品牌是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代名词,也是市场乃至社会影响力的核心来源。在过去三十年里,跨国公司的品牌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令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以使用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而自豪。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3. 政策优惠

  跨国公司在过去三十年间在中国市场一直享有“超国民待遇”。获得“超国民待遇”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需要跨国公司的投资以维持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获得“超国民待遇”,意味着市场的优化准入,意味着土地资源的优惠,意味着税收的优惠,意味着免费的新闻宣传,意味着公共关系畅通无阻……总之,意味着赢利机会的增加。

  4. 优质高价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直秉持的是“高端撇脂”战略,其所依仗的是它们的外观和性能优异、品牌卓尔的产品。其基本逻辑是,我的产品是优质的,品牌是一流的,所以我应该高价出售;高价带来高利润,高利润支撑进一步采取高质高价,这也有利于维持高端的品牌形象。

  以上四点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四大根本性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人才一定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但是,人才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人才的作用不能高估(我一直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是第一位的,业务和组织安排是第二位的,人才是第三位的)。我之所以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人才的作用不能高估,是因为直到今天,跨国公司依然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一流人才”,但为什么跨国公司却在中国市场走下坡路了呢?如果跨国公司的人才肯定是决定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跨国公司里的人才们应该有能力扭转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颓势才对呀?为什么就没有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可能令大家有点吃惊: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跨国公司拥有太多的人才,才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失利。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

  跨国公司纷纷收缩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赢利水平每况愈下。其赢利水平下降有众多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以下四个:

  一是,用人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在中国对于人才一直采取的是高薪政策。以至于多少年来,在普遍的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在外企工作是“拿高薪”的代名词。过高的用人成本在过去的市场机会和赢利水平下可能是不足挂齿的,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机会的减少,中国本土企业的低价格竞争,跨国公司的赢利水平快速下降,于是过高的人才成本成为其继续参与竞争时的明显劣势。

  二是,管理成本过高。跨国公司以拥有科学的管理而著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或公开承认,所谓“更科学的管理”,往往要以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为代价:更高级的人才、更冗长的流程、更复杂的标准、更体面的形式(包括租用更高档的写字楼、入住更高级的酒店、乘坐更快捷舒适的交通方式、采用更好的工作条件、采用更高标准的供应商/供应品、给员工安排更多的与工作有关和没关的培训等等)、更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更符合标准的工作时间、休假政策、岗位津贴、加班工资等等)。所有这些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并逐年不断攀升。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