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长期的招聘工作以来自己也没去特别的想要怎么去汇总一下,但是要讲到跟其他人分享或是指导讲授,我觉得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偏了,不然后面的人容易受影响。
记得一次参加职业面试官的培训,讲师谈到如何理解“招聘”两个字的时候她是把“招”和“聘”分开理解,给了我很多启示,也一直影响我对招聘工作乃至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方向认识和思考问题方式。根据培训师的讲解和我个人的体会,“招”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开始,或者说是一个媒介、一个载体,“聘”则指的是人才开发与配置,人不一定适合岗位,岗位也不一定适合这个人,招的过程毕竟是不能够彻底、不够充分挖掘人才信息的,所以人才进入企业后如何去培育、发掘、配置才是工作的重点。我个人对“聘”的工作方面自觉尚未有很好的把握表达清楚,所以就只针对“招”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从“招”来分析招聘工作我总结为“三马一车”,“三马”是指招聘工作中开展的三个重点:渠道、宣传、数据分析,“一车”指的是标准化。
首先,招聘渠道的选择、开发、优化到再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持,进而判断哪些渠道是优,哪些渠道是劣,每一个渠道只要相关都可以去尝试开拓,当然这也是根据公司性质、招聘岗位、人员缺口大小、招聘预算等方面来考量的,长期的数据积累下来就能够使我们清楚的知道工作开展重点在哪里,会在渠道选择和开发上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弯路,针对数据积累和分析得出的有效渠道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维护的,招聘渠道的维护就不单单是理论知识能够支撑的,还涉及到人际交流、关系维护等一系列通过人情世故去开展的。
然后,针对确定的渠道进行针对性宣传。有时候觉得做招聘就是在做销售,只是站的角度和手中的产品不同,首先是把公司推销给社会大众进而再把职位推销出去直到有人来买,我一开始就是做招聘,从跑人才市场到校园招聘,我有些时候不是HR而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销售员,相信很多招聘的HR同行也有同感,针对宣传这个环节我在之前讲的AIDA原则还是应用比较实际的。
第三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叫做基础数据分析。你工作中有没有觉得领导下的指标高了?招聘过程中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会不会经常出现今年招200人是不是多了?怎么招?去哪里招?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的工作缺少基础数据。
上边在渠道选择上提到优化渠道需要数据支持,以招聘渠道为例,渠道基础数据分析包括:渠道信息量统计、有效简历统计、面试有效率统计、报到率统计、转正合格率统计,通俗地讲就是哪个渠道投递的简历较多、哪个渠道的有效简历最多、哪个渠道的录用率和报到率最高,哪个渠道合格转正及优秀员工较多,这样累计统计下来就很清晰明确的看到对公司来讲选择哪些渠道是高效和最佳的。
基础数据分析虽然是很繁琐、很耗时的一项工作,但是它是为招聘工作的长远开展提供极为有效的数据支持,第一年可能很累,第二年也可能很累,第三年所有的基础数据得出后,招聘工作就有了清晰正确的方向,只要把重要的点做好就可以了,我之前是不太理解琐碎的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意义何在,现在我反而很喜欢去做这些工作,它能使我从更高的层面去指引和指导我的工作,不仅是招聘工作,人力资源各项工作中基础数据分析是保证工作有效推进不可或缺的一点,不然就会导致对工作方向模糊、拍脑袋下决定。
最后是让我感觉最头疼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准化,标准化是各项工作能够专业化、规模化开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但是我接触到很多HR工作缺少专业理念、没有工作标准,直接导致的就是给别人的感觉是不够专业,自己也会陷入混乱的工作流程中。标准化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工作,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工作能够清晰明确、衔接流畅、快捷高效的实施,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建立高效的SOP操作标准,如果你的工作一直都是乱哄哄、想到什么做什么、每时每刻在加班,那就要看看是不是你的标准化不够规范,以网络招聘为例:简历筛选周期应该控制在2-3天,筛选简历结果应及时答复并在2-3天内安排面试及笔试,面试结束后需在3个工作日给予面试结果,这样232的模式基本保证应聘者自投递简历起10个工作日内知晓应聘及面试结果,避免周期太长给应聘者带来的不便,更多的是尽可能的争取到优秀员工和减少求职者对公司的不良影响,体现公司标准化和规范化。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招聘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无论从渠道、宣传、基础数据还是标准化都是一个反复积累下来的结果,数据积累的越久对我们来讲得到的数据就越精确、越具有指导价值、对以后的工作越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