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获奖感言发言稿
诺贝尔奖的获得实在不容易,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诺贝尔获奖感言发言稿,欢迎阅读参考!
诺贝尔获奖感言发言稿一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发言稿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月到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类病人,治疗全部显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学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1971年起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X光的颜色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在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功能而制备的衍生物,证实青蒿素结构中他基的存在,发明了杀剂青蒿素,经高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关系中的过氧气团是抗疟的活性气团,部分青蒿素的长期衍生物的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2年再获得杀青青蒿素的新药证书,杀青青蒿素的药效高于青蒿素十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青蒿素引起世界关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起了热烈地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发掘出青蒿素的的历程却相当艰辛,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决心不侮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研究调查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做测试知名生物学家楼之勤(音)教授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的知识。
化学家卢耶克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却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提供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搜集为准确解释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以后,我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位方剂,正是这些信息的搜集和解释造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究的地方,关键的文件显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使我联想到了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中国最早见于马王堆3号汉墓的古书52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却都没有明确表明青蒿的植物方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比较混乱,收了2个品种,还有其它4个品种也在使用,后续研究发现,经阿提米西亚(音),对抗疟疾有用,这样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的原物种含量不高,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存放工艺等影响,所以青蒿素中心提取物的成功却是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指导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团队面前需要坚持不懈,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溶剂,由于缺乏设备,又接触大量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
到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的时候,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为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在南京召开抗疟药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素191号的提取物对除疟、抗疟结果,受到与会其他人的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素抗疟研究全国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忱服务,对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诚挚地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来迟了,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然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千分之一。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98亿,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的复方药物治疗,但是得不到ICT治疗的.疟疾患儿仍然达到5600万到6900万之多。
从对青蒿素和其它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吉卜赛、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抗疟的抗药性,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在今年报告的青蒿素抗药性分布图上,红色的、黑色的,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止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一百多位专家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该地区之前,遏制和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对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医药工作者认真执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保护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
诺贝尔获奖感言发言稿二
威廉·福克纳诺贝尔获奖发言稿
我认为这个奖项并不是颁发给我个人的,而是给我的事业的。这项终生事业,长期与苦闷与辛劳相伴随,从事这项工作也并不是为了任何荣耀或财富,而是为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的精神财富。人们不难发现为了得到与之相称的目的和意义的金钱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其他人,但是我乐于在欢呼声中做这样的事,通过这次盛会被无数毅然投身于相同痛苦与辛勤劳动的年轻男女倾听,而他们之中的某个人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站在我今天所在的位置。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早已被人们长期忍受的身体畏惧,并没有精神方面的难题。现在只存在一个问题:何时我将会被激怒?正因为如此,当前年轻人的写作都忘却了人类心灵自我斗争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能写出好作品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人类心灵自我斗争的问题是唯一值得被大书特书并值得人们付出痛苦与辛勤努力的事。人们必须重新研究这些问题,必须告诫自己对待一切事物的卑鄙态度则是畏惧;并且,教导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容不下其他的东西,除了古老的真理、公认的公理以及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包括爱情、荣誉、怜悯、尊严、同情和牺牲,缺乏了它们任何作品都是短暂的和注定失败的,而在人们领悟到这些之前,都会像是被诅咒般的辛劳。人们书写的是欲望而非爱情;他们书写失败,而这种失败是没有任何人损失任何价值的;他们所书写的成功,是没有希望,甚至没有遗憾或怜悯。他们的悲伤并不是刻骨铭心的,而是轻描淡写。他们所书写的是并非心灵而是器官。直到他们重新了解这些,他们才以俯瞰一切人和事的态度来写作。我拒绝接受世界末日的观点。我们能够说,人类是不朽的仅仅因为他们将会容忍这种情况,在此种情形下,末日审判改变,并从最后的泛着红光的夜晚里的最后一块礁石上褪去时,仍会有一个微不足道但不知疲倦的声音存在,我拒绝接受这个观点。我认为人类将不会仅仅只是忍受,他们将会占绝对的优势,他们是不朽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众多生物中是唯一拥有不倦声音的群体,而是因为他们有灵魂,而这种灵魂有着同情、牺牲和容忍的精神。
作为诗人、作家的职责就是书写这类事情,他们有权去帮助人们,通过提升他们的心灵,提醒他们勇气、荣耀、希望、骄傲、怜悯、遗憾与牺牲,而这也将成为他们的荣光。诗人的诗歌不仅仅对人类的简单记录,它可以成为帮助人类容忍和获胜的精神支柱。
【诺贝尔获奖感言发言稿】相关文章:
获奖感言发言稿【精】01-17
【精】获奖感言发言稿12-13
获奖感言发言稿15篇01-26
关于教师获奖感言发言稿10-15
获奖感言发言稿(15篇)01-28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语录01-24
年会获奖感言发言稿15篇01-24
个人获奖感言发言稿15篇01-11
比赛获奖感言发言稿14篇12-08
获奖感言发言稿集合15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