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31 12:24: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8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8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1

  今日,终于执教《开国大典》一课,教授这篇文章,我认为有“两座大山”需要想办法战胜——篇幅长;时代背景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为了攻克这两大难点,对于篇幅长这一点,我选择带领学生按照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的顺序快速将文章划分层次,而授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典礼时的各项流程分别是怎样的,之后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别找出该场面中写群众表现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群众的心情。

  表格出示后,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们的`表现,或眼神呆滞,满脸迷茫;或拿起笔,无从划起;或完全没跟上,还停留在典礼前的文字书页上。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打算先带着学生找第一处群众描写的句子,做一个示范。但我教学时没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这样,对于不会找的同学没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应该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聚焦自然段,接着找关键词“群众”或者找到规律“三十万人”即是群众。

  这也许是一个很土的策略,但这是我现下能想到的改进的方法,虽然可能有些人不赞成教得这么细,但我作为教师,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跟上来,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听懂我的课,学着思考简单的问题,能在一节课里有所收获。

  我是位“贪心”的老师。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学到一点阅读的方法,学有所获,但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在我的教学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学有所悟。

  故面对第二个难关,我在新授开始前和学生“唠嗑”,聊清末闭关锁国,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聊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毁,国宝流失;聊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聊民众的疾苦和人民未觉醒的可怕;聊党的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许是受《觉醒年代》的影响,讲了很多,但由于没做什么准备,很多历史细节都不是很详细,需要改进。

  中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我穿插了圆明园被毁、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和开国大典等片段视频。但由于设备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视频资源,部分画质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回顾这一课,整体感觉教得不是很好,两大难关虽然想了些办法,但似乎没能带动学生,朗读的情感也没能出来。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体现在:以“齐”为切入点,层层推进,升华情感。

  1、发现“齐”的妙处:

  简短导入后,进入典礼部分,以问题“这部分哪句话点明了‘开国’二字,听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会是什么心情?”直接导入第7自然段的学习。在辨析“一起”与“一起”的区别中,一遍遍读第7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起”背后的情和意。

  2、读出“齐”的内涵:

  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引入的资料,特别是一些醒目的数据及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解放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课上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受到了触动,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齐。此时我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片段,课堂尤如庆典的会场一般,学生个个庄严肃穆,情绪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读第7自然段,那种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寻找“齐”的所在:

  “一个‘齐’字读出了百姓的心声。你还能从哪些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我力求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细细读文,去寻找那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句子。学生在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的过程中对“民心齐”的理解逐步加深。通过各部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读第7自然段时,他们越发有感情,以至达到充满感情背诵的目标。这一环节意图明确,学生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4、延伸“齐”的情感:

  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通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游行者”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美好祝愿。应该说学生对“民心齐”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选择了新颖的切入点,设计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及情境。因为情境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升华,朗读也渐入佳境。这就是不一样的切入,不一样的激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3

  《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就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境。这篇文章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了。所以拿到这篇课文时,我无从下手,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篇幅很长,还因为这篇课文知识点太多,并且还有很多的写作点。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师们讲完之后再着手讲。上周三我就开始讲这一课。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是一向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运动会,另外自我也有点排斥,所以就这样被拖延到今日才讲。

  询问了对面的程教师,她说这篇课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只要理清顺序一段一段地来讲就能够了。每一段的知识点让孩子划一划、做一做笔记。上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书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知识点被遗漏,因为毕竟是五年级了。还恐怕知识点教错,今日在说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我犯了严重的错误,率领的“率”的笔顺以及毕业的'“毕”的笔顺,在教学生时竟然都写错了,还好严肃的“肃”和电钮的“钮”笔顺总算教对了。五年级,知识的严谨性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含糊。有询问了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才着手讲这一课。

  今日这节课的上课思路我觉得还算清醒,可是还总觉得这篇课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当,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补救。自认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级,这次称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样能更巧妙地教学本课,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4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紧扣文本的重难点,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上,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国旗,国歌等相关知识链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与条理,把整个开国大典分成几个环节,让人们从中体会当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三就是重点学习阅兵盛况的段落,逐字逐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们听课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及时做批注,课后作业完成良好,并能够仿写文中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了小练笔。课堂效果良好。但个别后进生依然存在学习上的困难!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5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境。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之后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景;再之后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终讲了游行队伍。研究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所以,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资料,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资料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所以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述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资料;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境。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忙,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所以,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7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是各位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状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情绪。

  在备课的时候就感觉十分为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课时无法完成。因此我布置学生好好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进行的比较顺利,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交流自学,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课文顺序,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开始我就犯了一个毛病,怎样看都觉得课文重要,哪里都是教学点,不舍得(或者说是不会!)删减,导致基本是捋着自然段学习,重点没有突出。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预习并没有到达预期,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我和学生都忙得不亦苦乎。

  第三课时觉得已经不再是备课预期效果,竟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又多加了一课时才算勉强完成。

  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反思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对学生状况预设不够。文章长,学生的.预习不到位。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三是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忘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此刻想来,是我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因为快到期末考试了,我的心里开始紧张、急躁,惟恐自我讲析不全面、不细致,怕万一遇到这一课的阅读学生会做错,试图“撒大网”,点点讲透,面面俱到,结果导致课堂的无详略、无层次地分析。

  欲速则不达!本课教学我又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了!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8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务必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到达“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能够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齐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忙学生构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资料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能够透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潜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能够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此刻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资料,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2-18

【实用】《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29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篇)02-18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篇02-1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0-0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6-29

《开国大典》仿写06-01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29

初中教学教学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