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叙述了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且还表达了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和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的独特感受。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一
上周星期三,我在八年级1、2两个班用一个课时上完了《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上出了两种不同的效果。这两堂课引起了我对语文课的一些粗浅思考。
上午在1班,我完全按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上。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及随笔这一文体;
(四)自学课文并完成《优化设计》中的“基础积累”;
(五)师生交流,完善字词答案,掌握字词这些基础;
(六)请一两名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讨论答疑,分小组思考讨论三个问题:
1、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包含着哪些情谊?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八)师生交流,各组代表展示;
(九)主题研讨,思考讨论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作者写了他第一本书的不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主题);
(十)师生交流。
前面六个环节比较顺畅,因为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可是到第七环节就开始出问题了。首先,讨论一共有6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面对无法解决的题只能偷偷寻求辅导书(我在班级强调课堂上不能拿出辅导书),我在巡查过程中对他们的指导毕竟是有限的。在资料书的帮助下,有些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却不能解释清楚给大家听,因此还是不理解,不理解的是多数。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和烦躁郁闷的表情。学生的发言少了,自然我的讲解就多了,渐渐我的焦急和烦躁也流露出来了。这堂课就在学生的烦躁、郁闷和我的焦急、无奈中以失败告终。课堂上师生是互相影响的呀,老师感染学生,学生影响老师。
这堂课会这样生硬、枯燥,除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外,那就是直接抛出六个难题给学生讨论实在是败笔呀!这样的课,学生哪里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呢?幸福感更是一种奢望呀!下课后,我马上意识到必须调整教学方式了,不然下午在27班,“悲剧”将重演。我马上找到龚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在龚老师的帮助下,我以一种新的轻松的方式去27班上课。
开始的五个环节与原先的设计一样,第六环节以我引导、学生展示为主了。我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以“以大到小”或“从粗到细”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了“中心人物‘我’——中心载体‘第一本书’——与‘我’有关的人物(父亲、乔元贞、狗)——各自的故事——各自蕴含的情谊(父子情、同学谊、童年乐)——‘第一本书’的含义”这样的知识链。这样一改,没有徒有形式的“讨论答疑”,也没有生硬的“师生交流”。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而之前复述整个“第一本书”的故事变成了复述三个有关的小故事了,这一环节学生争着抢着要来讲故事,在讲述故事时有很多同学补充了自己童年时代自己类似的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受。蕴含的情谊在前面复述故事的基本上,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进一步就升华到文章主题了——”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这时候学生能深刻理解了。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自然,热烈之下学生的.情绪一步步高涨,而我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快乐和自己的幸福。
我想,语文课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重要问题,然后把问题填充到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中去,这样的结果只是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问题也是强行剥离出来的,学生也只就问题而思考问题,这种方式是一种“孤立语文”教学。结果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紧张而无措,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这是人与人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学生首先是个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周密的去研究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起初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联系,他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语文老师应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提炼文章,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验、感悟文章。
走在教改的路上,我在努力着!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二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对人物特别是文中出现多次的二黄毛我在授课的时候没有细细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并且细分析人物的性格
文中出现的三位老师:我的父亲 、乔元贞的父亲和弄不来;我、乔元贞和二黄毛。
2. 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并能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温情。
3 拓展环节,我补充的牛汉的现代诗《根》,内容的选择没有错误,但是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仅仅是领着学生读了几遍,对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没有深入研讨。其实“本”就是“根”,这是一个人立足处事的根本和起点,也是作者写本章的主旨。对此教师应该有较深入的点拨和提升。
4 教学的板书应该是对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在授课的过程我的板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锤炼。
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但我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最后再次感谢给予我指导的刘校长和老师们!
更多相关文章:
1.信客教学反思
2.桥之美教学反思
3.春望教学反思
4.社戏教学反思
5.伤仲永教学反思
6.理想教学反思
10.《口技》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第一本书周记04-07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07-21
我是国宝教学反思07-16
我的呼吁教学反思07-24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7-23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07-15
《我想》教学反思07-10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07-13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07-15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