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下面是YJBYS小编搜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一】
一、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个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
2、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DNA亲子鉴定之迷,勤于动手绘制图表和模拟制作DNA分子组成染色体,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以DNA亲子鉴定为线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二、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二】
【亮点】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本节课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懿文德软件的交互性,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组图编辑,课上运用了大量图片、
录像、录音、模型等素材,变抽象为形象,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
2.合作学习
给学生时间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
让四名学生表示两对染色体,胳膊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示成对的基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示生物在产生生
殖细胞时染色体、基因的分离规律,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3.关注全体学生
课上能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
感悟,达成三维目标。
4.注重内容呈现方式
课件上的所有图片、文字、录像都能任意拖动组合以及删除,利于学生编辑创造。
课堂小结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简单清晰,便于学生
板书浓缩了本节课的精华,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5.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对各小组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参与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用EXCEL表柱形图来体现,激发学生兴趣;用
比赛登山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进行趣味量化体现;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习题利用竞赛
的形式对学生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深化、提高,而且能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6.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本节已经掌握的知识讨论分析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7.形成知识框架
结束语“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呢?为什么有的性状没有显示出来?
它们去哪里了?双眼皮的父母为什么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为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作铺垫。让学生形成有关
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框架。
【不足】
1.学生在录课时比较紧张,不如平时上课活跃。
2.教师语言口语较多,第二个内容: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虽然利用了情境模拟、练习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知识,但本人认为讲述内容不太透彻,如“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以及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染色体数减半,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未充分说明,但好在练习过程中有学生读书说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这句话时,教师进行了及时补充。
3.本校学生少,八年级生物课时少,学生有会考压力,又因为本人需要给学校20多位教师进行优课或自荐课的录课,录播室只有一间,按录课时间来说八年级学生已经不适合录课,等于知识重现,学生和教师像演戏一样,因此本节课我是用七年级学生录制的,课前上了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课堂表现尚可,但课上知识延伸不够。
更多相关文章:
2.理想教学反思
3.初中教学反思生物
4.初中教学反思总结
5.《夏感》教学反思
6.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9.谈生命教学反思
10.《海燕》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选10篇)03-17
小学体育课原地间转发教学反思03-20
古典芭蕾基训教学的重要特点01-02
种子代销合同12-24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17
因在宿舍睡觉旷课检讨书04-13
种子代销合同通用12-20
种子代理合同12-15
传递的日记01-24
三基培训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