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5:18:22 初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经典)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经典)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是跟岗以来第一次上课。早上第四节在八(10)班上,上之前已听了同行两位学员的课。上完后,我对本次的教学提出如下反思:

  1、课件制作不够科学,部分页面颜色搭配不科学,造成后面学生看不清楚;

  2、缺少视频、音频,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时间把控不到位,前松后紧;

  4、师生互动不够热烈,未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5、讲授过多,学生本人活动较少,未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讲练结合,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更好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之间的矛盾,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寻找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去授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关键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肯定自身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还能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最具综合性,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容量极大。在新课标下,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更加体现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再“坐吃老本”了,而应随着改革,不断穿新鞋、走新路、添新知,否则,原有的一桶水也会慢慢蒸发见底。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反思中获取新知,走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发现

  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课堂情境创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导致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审视以及评价。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等等问题。但在这之前,尤其是在课前应充分考虑遇到的不同情况及其应对策略,在注重教师如何教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学生怎样学。

  三、下好三步棋,提高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第一步棋: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方案的形成到付诸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说课与磨课,而对教学方案不断的否定和修改以及完善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反思的表现。通过课前反思,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感受,更加仔细研读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主体思想,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反思以下几方面:为何这堂课要选择这个内容?通过这堂课能取得哪些价值和达到哪些目标等等。与此同时,课前反思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对学生现有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进行充分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初为人师时,我信奉“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对学生非常严格,上课时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没做作业或考试成绩不好都会受到严厉惩罚。结果“高徒”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开始疏远我。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反思中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

  2.第二步棋:课中反思,追求课堂之美

  课堂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太严密?大师的这些切肤的教学体验无不给我们以启迪: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课中反思教材,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感染力。另外,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3.第三步棋:课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当一堂课结束之后,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如反思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如果下次遇到同类的问题又该怎么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才

  能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对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通

  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激活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这盘棋。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审视以及质疑和批判自身的教学行为,以一连串的自我发问与剖析、肯定与否定达到提升和超越自我的目标,下好反思性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步棋,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高红英.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58.

  [2]张振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J].学周刊,20xx(5):104.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光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光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我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光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 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 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 无奈。

  (屏显。)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屏显,请一生读。)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 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 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恐慌。

  (屏显。)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 班交流。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三)孤独、惊喜。

  (屏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

  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师:还是什么之旅?

  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 的是什么?(孤独)。

  (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 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 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板书:(略)

  七、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前不久刚刚听一个老师上《少年闰土》,这个老师最后有一个这样的安排,让学生选择你是愿意做“闰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少爷”一样的人,让学生选择,一边是甲方做“闰土”一样人,一边是乙方做“少爷”一样的人。一声令下,“哗”的一下,30多号人都愿意做“闰土”。愿意做“少爷”的只有两位,老师说:乙方势单力薄,我帮助乙方。老师选择了“少爷”。然后双方各自阐述理由,你为什么愿意做“闰土”,你为什么愿意当少爷?并阐述理由,结果,老师们,可想而知,讨论的情况也是一边倒。作少爷不好,第一、不自由。做“闰土”多好,下雪了我可以到雪地上捕鸟,好玩。

  夏天可以到瓜地刺碴,多有意思阿,做“少爷”没有得玩,不自由。第二、作“少爷”学的知识是死的、呆板的。第三、作“少爷”就没有闯天下的能力,将来出去后就无法自立。到最后,老师说,不说了,我下一个结论吧,我下一个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其实阿,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都需要阿,做少爷阿,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闰土有生活经验,所以既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一结合就完美了。”我心里说:“扯淡。”这是个典型的无效果,典型的无效果。

  我坐在下面看,感觉老师就是在耍猴,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好好去琢磨这句话,鲁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有没有去嚼这样的`文字,故乡,闰土带给鲁迅少年时的心理印记到底是什么,这里有对高墙生活的厌烦,这里有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这里更有无奈。

  因为生活的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可以由你选择的,所以你把这句话放在《故乡》里面去,你把这句话放在“彷徨”里面去,你的这次辩论的设计有多么蹩脚,有多丑陋。这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第一个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引言: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合作。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合作亲民,需要立足国情,需要关怀民生。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关联性,没有跟上时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逐渐落后于时展大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民生,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探讨是对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辨析,更是对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改革工作面临众多困难,改革任务艰巨繁杂,广大师生应坚定信念,保持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本文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就如何立足新课程标准原则,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形势背景初探

  传统教学模式一大不足即教学缺乏创新性。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疏于对最新教学观念以及新鲜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学习,因此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和改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不清晰不明确。教学违背新课改理念,过于强调成绩以及教训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过于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队伍缺乏核心人才,专业素质过硬,专业理念突出的人才急缺。部分教师并非文学师范专业出生,教师自身学科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管理理念有限。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在当前中国的一些初中学校里,文学师范专业出生的语文教师,只占到百分之六十。一些初中学校的语文任课教师并非出自文学师范专业,他们对语文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敏感度大多来自于教学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清晰的条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对自身教学的回顾,课堂反思不及时,教学反馈不到位。然而,在语文任课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回顾,以便对初中语文教学有建立整体的回味与感知。其次,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制约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的一大因素。在知识的传输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对课堂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助合作交流,少之又少。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教学脱离生活,并未在学科与生活之间建立足够的关联度。

  2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手段要新颖,观念要新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观点应该得上时代在发展,教学的方式应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首先,教师需要深入钻研课程,深刻剖析教学方案,寻求最佳教学思路。坚持高效原则,结合教学大纲,立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实事求是,发展创新,为教学做好谋划与打算。只有教师自身先明确教学内容,形成条理有序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节奏才会跟得上教师思路,与教师合作整齐划一,俨然有序。另外,教师教案课程导入要新颖。如何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吸引学生关注度和对课堂的吸引力,快速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环境考察教师的本领。教师自身要多关注新鲜事物。发掘语文这一学科与生活的关联,善于通过新鲜生动的图片、歌曲、广告发掘语文信息,以引导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研发一些有趣易操作的游戏导入正课。教师需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不仅不会分散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反而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再者,教师讲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不要单纯地用讲――听的授课模式要求学生作答,也可以增加提问环节或者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发言,逐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与天地。

  2.2提高学生兴趣

  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做这件事的时候自然不会投入足够多的关注。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小视频,以此带入整节语文课的学习,可以通过视频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当堂内容的关注。开设不同形式的作文大赛,演讲比赛,小记者比赛,普通话大赛等不同方面的活动,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力求通过为学生创设不同条件下的语文实践环境,让学生有效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逐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要争当学生的好朋友,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努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同时教师也可以就自己在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假设和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想法。增加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关心。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效率会更高,热情会更饱满。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师生互动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多动脑,发散思维,增加表现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3增强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前需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上课时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响和对课堂的反应程度,课下做好记录,及时总结反思。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既注重创新性又注重时效性,既注重发展又注重传承。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做好教学反馈,找到教案设计与实际教学中的差异和不足,在下次课堂中,以努力提升弥补完善授课细节。课后要及时对课堂授课的组织形式、表达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反思与整理,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累积自己的经验,增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感应。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为了配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上周去马牧池中学进行了听课学习,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本周每位教师必须举行一节公开课。目的是落实学习的情况。对听课的安排,学校领导进行了分工,带领老师听课。同时要求同科教师调好课,全部参加听课活动,鼓励相近学科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安排在当天的晚自习。要求教师评课时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多提建议。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我共听了七节语文课,并且,在听课的当天晚自习进行了评课活动。讲课教师认真备课,积极参与。评课教师评得热烈,真正的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几节语文课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实得比较扎实。充分运用了教室墙壁上的小黑板。都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都印发了学案。都不同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几节课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有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的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科学,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老师的上课习惯太随便,有时甚至使用方言;还有的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次听评课活动,对教师的上课水平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将极大的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对于每年的视导课,授课老师可以说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至于课堂效果的优劣自当另当别论。现就本次的视导课说说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推行的今天,师生们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多少年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终于有了质的变化,教师可以从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由被动的机械接受变成能思考、会辨析的课堂主人。惶恐的是改革之初,我们有些力不从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些不适应,一个被长期喂养的狮子一下子到了广袤的草原,看到成群的猎物在眼前走过,却不知如何下口,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而作为一切都亲力亲为的老师,一下子放了手,也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像那些孩子不在身边的父母,说不出的牵挂与不放心,于是在这样的情绪操控之下,课堂就有点滑稽,甚至有点做作。

  看似在讨论,不过是在将固有的答案再在形式上说说而已,看似在展示,其实就是讲参考答案读下来罢了。看似学生在动,其实很多时候是人动而心未动。教师看似放手了,其实早就做了安排,很多问题其实远没有讨论的价值可依旧在那里兴高采烈……问题与情景预设的太多,生成的太少,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这只是换了种方式的填鸭教育而已。其实,这对老师而言也无可厚非,因为高考的指挥棒还在,考试的形式与功效还在,再加上这么多年的习惯还有学生本身的具有素质,一蹴而就不是简单的事情,真应了那句话“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毕竟可爱,值得爱,那就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了!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1. 教学体会

  1.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1.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这节课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课“写出人物的精神”,通过描写人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精神是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大部分学生的描写都是大而化之,笔下的人物都是面目模糊,写人的文章最后都变成叙事文,学生的作文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叙事没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二是细节描写没有感染力。所以要完成这一单元的作文目标,要能引导学生捕捉细节,还要授以合宜的技法去描摹细节。描写眼睛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茨威格的作品《三作家》中对于托尔斯泰有大段的外貌描写,这一段文字堪称写人的经典之作,其中对于眼睛的描绘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随意截取一段你都能够感受到这双眼睛的无穷魅力: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当你透过文字凝视这双眼睛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被牢牢吸引。茨威格仅仅通过对于眼睛的描摹就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语言的艺术魅力无穷,其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以眼睛的刻画为着眼点,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处细节着力描摹。

  一节作文课,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经典名作是如何写的。茨威格的作品中运用得最显著的就是他的'博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深入联想的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层层深入,可谓是“写出人物精神”的典范。若能让学生在学习名家作品时体会到“眼睛不止表面的形状与颜色,还有深处的灵魂与思想”,他们也一定能拿起妙笔,写下灵动优美的文字。所以,我将赏读、对比读插入到技法的总结中,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技法的表达效果;在巩固的环节设计了学生作品析读,激发写作兴趣;最后引入了两张图片来做当堂训练。

  课程结束后,语文组的老师们给我提了不少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流程的设计方面学生,徐老师提示我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感知比较粗略,印象不深,如果将这些比喻句转化为直白的语意,两者相互比较,多进行揣摩,学生对于博喻的表达效果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的确,学生作品中自觉运用博喻的并不多,这固然与他们语言积累不足有关,但是缺少深入体会也是重要原因;此外我将教师作品展示的环节放在学生写作之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单一的图片难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在动态中流转的眼神更具情景感,能将学生带入。

  语文组的所有老师都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在他们的鼓舞下,我也萌发了重上一节课的想法,借了覃老师的课,我又将这节课流程做了更改,品读的环节放缓节奏反复揣摩,设问也更加深入,另外还插入了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进入情景。当堂写作开始之前我出示了两张图片,配乐展示了我的一篇短文《冷锋的眼睛》,此外,还增添了一个写作对象,可以写自己心目中难以忘怀的眼睛。

  不得不说,这几处更改对于学生来讲意义重大,朗读时他们兴味盎然,品味时他们一语中的,最后的写作环节更是惊喜连连,好几个学生主动将习作送到讲台给我朗读。

  他的眼睛透出稳重,如泰山一般,无论怎样的困难也撼动不了,他的眼神又似一颗子弹,对准了一个又一个想侵略中华的侵略者;他的眼神如雄鹰,将侵略中华的人死死抓住,无论敌人怎样挣扎也无法逃脱;他的眼神好似无数火炬在燃烧,敢于太阳争光耀,为每一位中国人照亮回家路。他的眼睛一直凝视着祖国,一直凝视着灿烂的五星红旗。

  这是一双含有千言外语的眼睛,如心中的灯塔,照明人们心中的世界。如一颗黑珍珠黑得发亮,如透视的光,直达灵魂深处。世间的苦难,在这双眼睛在,全都烟消云散。她的眼睛充斥着希望,眼神中似乎有一万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微弱的光芒下绽放。她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人们,她渴望读书,渴望知识。图片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有时我无法洞察到问题所在,或者暂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前辈们不厌其烦地给我建议,令我受益良多。感恩有语文组的老师们一路相伴,悉心教导。

  通过本单元写作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要将一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就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将人物特点展现出来。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课改大潮中的青年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不仅要培养复合型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节内容从三个方面说长江,一我国的第一大河,二黄金水道,三开发与治理,其中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内容较多,一课时说完,使很多内容在讲解上不够全面,甚至有的问题不能拓展,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在说长江的洪涝灾害的治理时,只讲了治理措施,没说洪灾的原因,使学生在后面的思考题“为什么要对长江不同河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理解和回答上带来困难。并且在时间安排上显得不合理,前面长江的概况用的时间过长,而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开发和治理安排的时间不足,使得后面的内容大多感觉在赶时间,就是一味的讲解,学生活动,学生参与的就少了些,这些反映出我对课本和课标的'解读不够,在教学时,对一些问题不知取舍,总想面面俱到,结果使得时间分配不合理,也使得对重难点的讲解不到位。

  另外,我上课时表情单一,严肃,使得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亲和力少,与学生互动存在困难。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的教学中时刻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尊敬的评委,朋友们:

  上午好!回想刚才的赛课,心中感慨良多,既有一抹亮色,也有一丝遗憾。这一抹亮色主要体现在: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设计“翻译王”赛,举行“背书王”赛,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神话共赏”中引进的'课外神话《精卫填海》,课内外结合,有效地突破了“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这个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3、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

  4、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读书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教《春》一课时,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段的知识点梳理成阅读组块,尽可能增大学生信息储存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如: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向学生发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说出独到见解: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果却众说纷纭,大体看法是:1.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态;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动;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人的活动;4.写人的动作。我及时进行提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共有几处停顿,每处停顿的句首都是什么词性,表示什么。同学们有所领悟,并回答:“六处停顿,每处句首都是动词,表示六种动作。”我问,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请说明你同意上述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通过及时点拨、引发,使学生的见解向正确答案靠近。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初中语文07-11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7-06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5-20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6-2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2-11

初中语文月考教学反思07-14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反思07-16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反思07-16

初中语文《匆匆》教学反思07-15

浅谈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7-16